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期末模拟练习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期末模拟练习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15 17:0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下学期望城二中高一期末考试(练习卷)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微信是基于熟人关系而连接起来的社交平台,它使得人群在网络社交空间中相互联系,这种联系以不同的微信圈层为代表,形成一个个相互独立又互有交集的“网络社交圈子”。所谓微信圈层,是个人或者组织以现实中的血缘、地缘、学缘、业缘、趣缘等为熟人关系,以“己”为中心,以信息交互、情感沟通等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网络聚合社交空间。微信圈层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其呈现了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也由此开启了新型社交互动方式。
在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中,社会圈子具有很强的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的社交圈子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社交圈子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大小而变化,这种伸缩能力简单概括就是“推”,同样的、在差序格局影响下,微信圈层亦如波纹一般向外“推出”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微信社交圈子”。微信圈层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原生圈层,是对固有传统社会关系进行巩固的圈层,称之“血缘、地缘”圈层;二是拓展圈层,是通过广泛的社交而新组建的圈层,称之为“学缘、业缘、趣缘”圈层。
作为圈子中心的“己”通过个人努力和其他影响力而扩大圈子,以赢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费孝通先生在论述具有很强伸缩能力的“社会圈子”时,特意突出伸缩能力的大小是依据圈子中心,也就是“己”的实力而定,可以说个人圈子的范围取决于个人实力的大小,在微信圈层中,人际交往的圈子不再受地域、空间的阻隔,打破了传统社会人口不流动的禁锢,辐射范围大大扩大,“推”的范围随着个人外地求学、异地工作、兴趣相投等机遇而不断向外延伸。……这些微信圈层相互交友,不断重叠,但都是以“己”为中心,不断拓展出去,具有很强的伸缩性。
(摘编自方楠《互联网时代的“新差序格局”》)
材料二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是认为西方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捎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三
“差序格局”的乡土社会排斥诉讼,即费孝通先生说的“无讼”。但这里的“无讼”并不是完全排斥诉讼这种解决问题的模式。乡土社会中,人们遇到的问题大概率是先辈们已经遇到过并且解决过的,因此只需沿用“传统”即可,不需要诉诸法律。同时,“差序格局”中的人际关系像是无数“水波纹”交织在一起,十分庞杂,因此要想通过法律来明确权利与义务就变得困难。
这种模式下,要维护社会的稳定,就要依靠行为者“克己复礼”以及长辈的教化去解决现实中的纠纷。但这种“无讼”的环境,也不是在营造虚假的和谐,而是需要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并非所有争端都要走司法途径才能得以解决,一些并不复杂的矛盾纠纷不需要动用国家司法资源,若是能在乡土社会中自行解决,当事人在事后仍能维持正常的人际往来,何乐而不为呢?这种观念与“小事不出村,次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的“枫桥经验”不谋而合。这样的矛盾化解模式就是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国情,既考虑到社会原本的状态,又结合时代的发展,在真切解决纠纷的基础上节约司法资源,达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摘编自蔡欣雨《在乡土社会中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信因为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所以呈现出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
B.微信圈层的出现极大地扩充了公共领域的边界,打破了传统乡土社会相对封闭的局面,其圈层范围的大小取决于血缘、学缘等诸多因素。
C.微信是通过私人联系所连接成的社交平台,在互联网时代“新差序格局”的影响下,这种联系形成了一个个互有交集的微信圈层。
D.《红楼梦》中攀附贾家的人,在贾家得势时,与贾家攀亲带故,在贾家失势时,避之如恐不及,这体现了“差序格局”理论中的伸缩性。
2.根据材料二、三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靠人来执行,可见法治也有人的因素,“法治”和“人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B.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一种行为规范,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之前不存在法律。
C.礼治是按照历史积累形成的社会公认的合式的行为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理方式。
D.“枫桥经验”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国模式,既节约了司法资源,又解决了民间纠纷。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乡土社会礼治范畴的一项是( )
A.《弟子规》:“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B.《论语·学而》:“父在, 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C.《正律》略曰:“杀人者诛,籍其家及其妻室。”
D.未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菊与城
雷抒雁
①你无论如何想象不到小小的菊花,在这座南方小镇里会显现出如此神奇的风采和灵性。
②那些黄的、白的菊红的、紫的菊在这里展现出千姿百态。扭缠着的,结成一座座径可一米的圆柱、方柱,使你想起古希腊阿波罗神庙前石柱的庄严与神圣;攀缘着的,则依势建筑起一座高可乱真的“岳阳楼”“滕王阁”;飞腾的,成龙成凤;倾泻的,为流为瀑;站立的,单株绽开数以百计的花朵,有的矜持,有的阔笑!
③那些名贵的品类,亭亭玉立,碗大的花朵,有的澄黄如冠,有的粉丝轻垂,有的羞颜半露,实在像一群天仙落凡,或者如一队超女待选。
④时在冬日,北方已是寒霜白雪交加;而南方,则艳阳高照,稍动腿脚,就会冒汗。菊花,怎么会选择了这样时日,欢聚在这南方小镇呢?
⑤举办菊花展览会的镇名小榄,坐落在孙中山先生的故里中山市。这小榄镇地势如一枚橄榄,历史上就有养菊的风习,年年都办菊展,小镇人自称家乡为“菊城”,足见爱菊之深。此刻,举办的却是第九届中国菊花展览会,万菊竞汇,从全国各地齐聚在这小镇。
⑥自从陶渊明先生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后,这菊花历来就是清高、归隐的象征。“东篱”,自然是成了菊花的雅号。文人雅士总爱咏菊喻志,表明自己的品格与志向。宋人卞伯玉写下《菊赋》,以为菊“不履苦而沦操,不在同而表淑”,故而“伤众花之飘落,嘉兹卉之能灵”,赞扬菊花“振劲朔以扬渌,含凝露而吐英”。清人王韬在《招陈生赏菊》文中,说花有三品,为神品、逸品、艳品,惟菊兼而有之。神在“高尚其志,淡然不厌”;逸在“傲霜有劲心,近竹无俗态”;艳在“如处女幽人,抱贞含素”,真可为菊花知己。
⑦不过说来说去,自古以来,都唱的是菊的清高、隐逸以及履严冬而不凋。可这小榄镇,是一座南方闹市,虽说人口不多,只15万余,常住外来人口却多达16万,还不计往来暂住者。只菊花节开幕当天,说万人空巷,已不足以表达其热闹,一条宽阔大街,塞得水泄不通,站在高处一望,但见人头攒动,红男绿女,青壮长幼,倾家而出。那时,心中直呼,菊啊菊啊,你何以诱人如此!是你坠雅入俗,还是世人脱俗入雅!此情此景,让人难免不想起那两句述说世态变化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⑧赏花兼有食花,小榄人把那艳艳黄花,入了各色菜肴,布起一道菊花宴;又以之入茶入饼,做成各类精细小吃,成了送礼待宾的佳物。菊之体,入俗而为食品;菊之魂,升雅而为神品。小镇人之聪明,令人钦佩
⑨小榄镇先前也曾是一个偏僻乡镇,从褪色的旧照片里目睹它的前身,让人难止唏嘘,如今却成了另一种景象,2006年,人均GDP达到7.5万元,人均纳税近1.3万元。走在小镇大街上,一憧幢干净、明亮、高大的楼宇建筑,让人目不暇接。这里的富庶与先进程度,比起欧洲一些城市,可以说毫不逊色。小榄镇有着“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广东省教育强镇”种种闪光的桂冠。
⑩这又让我想到菊,想到关于菊的另一类历史品格。不畏严霜,敢于独艳,常是文人雅士看重的菊品。当年,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竟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取菊之不与俗花为伍,一派肃杀之气。千年来,菊之卓然独立,落落不群,成了残酷社会生活的逃避者、抗争者所崇尚的植物偶像。
今天,在小榄,气候温和,空气湿润,紫荆花艳艳地纷开在枝头;三角梅,繁盛地绽放在叶间;玫瑰依然随时展姿;装饰林带路边的太阳花,鲜鲜艳艳地像丝带锦帛七色交并;而这一刻又凸显着菊花。万菊之园,不是百花凋零的象征,更不是一花独占的酷景。百花共处,交相辉映,自然界里的和谐景象,竟改写了傲菊独放的景致。小镇,赋予了菊花一种新意。
花与花同时而放,人与人和睦相处。小榄镇人说他们努力实现的这种社会目标叫“无人不饱暖,无处不安康”。“高尚其志,淡然不厌”。菊之神,不正是小榄人倾心以求的志向么!小榄镇,花之天堂,人之天堂!
小镇的秀发,簪一朵菊花,如此美丽,让人心里怦然一动!
4.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便呈上了一幅百菊争艳图,它们千姿百态,给小镇带来了百般灵性。
B.第⑧段详细叙述小镇人待菊之聪慧,展现其聪敏,间接回答了菊至小城的俗雅之思。
C.第 段由小城之菊的现实存在反观古今菊之生存状况,凸现小镇菊花丰富的文学意蕴。
D.在菊与城之间,菊成就了城,城重塑了菊。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重塑美好生活。
5.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第二人称“你”起笔,概括抒发菊在小城中的风采和灵性,领起后文的“菊”之美。
B.第四段引出小镇,以菊落南方小镇来设置悬念,为后文写菊花与小镇的相得益彰张本。
C.第九段将小镇的前身与现状作对比,暗示菊为小城带来了富庶的生活和荣光。
D.文章结尾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菊花与小城相得益彰、和谐美好的生活的欣喜。
6.文中倒数第三段说“小镇,赋予了菊花一种新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新意”的理解。
7.文本第⑥⑩段引用了多则关于菊的诗文,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并说明文章这样写有何效果。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 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8.下列关于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B.“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
C.四书五经六艺,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书》《礼》《乐》《春秋》,六艺指六经,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D.古道,本意是古旧的道路,后用来泛指古代的制度、学术、思想、风尚等;也指源于古代的信实淳厚的道德风尚、民间百工之事。本文中的“古道”指的是古代从师读书的风尚。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并不能称之为老师。
C.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那些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却不如这些人的士大夫,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1.韩愈提倡的从师之道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后庭花·怀古
吕止庵
其一
孤身万里游,寸心千古愁。霜落吴江冷,云高楚甸秋。认归舟。风帆无数,斜阳独倚楼。
其二
故园天一方,高城泪数行。芳草迷鹦鹉,晴川隔汉阳。暮山长。烟波江上,愁人几断肠。
12.下列对这两首散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从吴江、白云写到斜阳下孤独的楼台,借助深秋之景渲染了羁旅愁情。
B.从“芳草”“晴川”“烟波”等词语来看,第二首化用了崔颍《黄鹤楼》的诗句。
C.两首曲虽名为“怀古”,但不像苏轼的《赤壁怀古》那样有明确的感怀对象。
D.两首曲都营造了深邃旷远的意境,都抒发了孤独无依、欲归不得的乡思客愁。
13.第一首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请联系作品作具体赏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4.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写月亮升起后,对游人依依眷恋,脉脉含情,实则是游人对明月的喜爱的句子 , 。
(2)《离骚》中屈原通过加高自己的帽子和加长自己的佩带表明要使自己品格更加高洁的两句 , 。
(3)《小石潭记》中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五年中,由于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使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___________地站在那儿,它们___________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 )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___________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___________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镇静 没日没夜 身临其境 记起
B.镇定 夜以继日 身临其境 记忆
C.镇定 没日没夜 设身处地 记起
D.镇静 夜以继日 设身处地 记忆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B.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使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C.由于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使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D.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譬如再有一场早霜,秋风忽至,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B.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C.譬如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D.譬如秋风忽至,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再有一场早霜,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18.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C.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D.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19.仿照下面的句子,另写一句话。要求:符合原文语境,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
原句: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代表作。作者独辟蹊径,专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讲授“乡村社会学”,较为全面地  ①  ,以“乡土”概念来描述广大农民的生存和生活状态,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以“礼治秩序”来概括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治理结构。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写成此书,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在费孝通眼中,(  )。如今,  ② ,但这些让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魂”并没有消散,它们仍在方方面面影响着现代中国。所以,《乡土中国》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  ③  。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是从“乡土”一点点走向“现代”的
B.“乡土社会”走向“现代”是从“乡土”开始的
C.现代社会是“乡土社会”一点点发展而来的
D.现代社会是由“乡土”一点点走向“现代”的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8个字。
六、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随着城市化进程,很多人离开故乡去城市发展生根;随着全球化进程,不少人离开故土去国外求学谋生。人们距自己的故乡越来越远。其实,所谓“故乡”,不止是我们的生养之地,也是一种心灵的依托、文化的原乡。乡愁源于人的内心,不仅是因身体远离故乡而生出的念想,更是因心灵之家遭遇变故而形成的文化心理现象。
故乡日渐远去,如何安顿自己的心灵?有人心怀乡愁,故乡成为心灵的慰藉;有人放下乡愁,为进入他乡的新世界而欢欣……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A 2.B 3.C
4.C 5.D
6.(1)“新意”是相对于菊花的历史品格——不畏严霜、敢于独艳——而言的,“新意”实际指的是菊的盛放不再是百花凋零的象征,更不是一花独占的酷景,而是与百花共处,交相辉映,造就了自然界里的和谐景象。(2)“新意”在此也委婉地表达了小镇和菊的一种新的关系,二者和谐共处,人与自然和睦相处,也表达了对新社会的赞美和讴歌。
7.(1)文本第⑥段引用关于菊的诗文,突出赏菊的历史,凸显人们对菊的喜爱;引用大量关于菊的古诗文,与下文中写“小榄镇的菊”形成比较、对应。(2)文本第⑩段引用关于菊的诗文,与后文小镇菊的“新意”形成对比,从而凸显其“新意”,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3)文本对菊的诗文的引用,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读者对菊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突出了主题,增添了文采和文化内涵,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8.C 9.B
10.(1)不知句子停顿,向老师请教,有(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2)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愿与之同列,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11.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A
①“孤身”与“万里”,“寸心”与“千古”,“风帆无数”与 “独倚楼”,都形成了形象鲜明的对比映衬关系。②突出表现了作者面对苍茫天地、悠远历史和纷纭世态的心境。③抒发了作者远离家乡、愁绪万千、孤独难耐的悲凉情怀。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14.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高余冠之岌岌兮 长余佩之陆离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15.A 16.D 17.B 18.B
19.示例:譬如冬雪降至园中,给那些石门和古柏披上白纱,让人想起冬日的神秘与奇妙。
20.A
21.①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②传统的乡土社会虽然已经基本解体;③是我们必读的“经典”
22.例文:
心安即吾乡
纵然一直在不断地行走,路过许多的城,遇见无数的风景,可心中最柔软的一处,依旧是那个叫作故乡的地方,简净无恙。每番风尘仆仆而归,只要走进故乡,皆能被一一拂去,回到浮世清欢,自在闲逸。
岁晚归乡,梅花早已零落满径,隐入尘土,不见芳踪。只余记忆中的那阵寒香如故,疏影依依在桑梓旧年的印象里。青竹倒是仍然簇簇朝气,在溪涧边上绿枝斜斜。岁月在缓缓地流长,每次归来,亦要去寻一遍那些有着被时光淌过的痕迹的风景遗韵,细细与之叙旧。在自己看来,那些蔓草丛生的一砖一瓦皆是沉默的言语,岚烟连绵的一山一水亦如灵动的画卷。老宅旧巷,或断壁残垣,藏着旧时的风云人世。竹溪古榕,幽径花草,从前总与之相好为邻。在这平凡的小村落里,藏着外界找不到的美好与温暖。从来到去,从离到归,只愿它们能安然无恙地存在着。纵然免不了人事的更改,只愿它们只老去那么一点点沧桑。最好是能在每次独临时,可以有着如以往同样的心绪便好。
还是恋极了暮色时的故乡,那炊烟袅袅,一派简朴如初的模样,且在心中长久安好着。临风而立,看着晚霞披在那些老宅子的黛瓦上,仿佛旧年的遗迹,浅浅古韵如初,不惊不扰。每至日落时分,总是习惯了静下来,一个人走到顶楼去好好享受那一日之中最喜欢的时刻。当故乡的风迎面拂过时,一念清闲。倒也时常庆幸,生长于这个与世无争的村落。无数次行遍乡径,走过阡陌,于须臾之间,悠悠恰逢故音。满目山河不改,只是岁序荏苒,在不知不觉中,流转得飞快。
曾留意过很多地方的夜晚,终不似故乡的夜那般安宁朴和。乡间的夜,星子澹澹,虫声四起,月光轻柔,清风入窗,吹动一帘乡愁。枕着月华而眠,仿佛又做起了年幼时那不谙世故的梦。也屡屡在清幽的月影下徘徊过,总觉幼时的无邪岁月,在忽来忽往的流年里,落了满地,无从捡拾,只能默默送离。也许是当年的离开太义无反顾,以至如今总是念念昔归。却因年华尚好,心系远方,终难两全。但明月亦然知我,为何总对故乡的一切深深眷念着,又为何总是喜欢去重温那些被时光荒置遗忘的地方,因为此心安处,是吾乡。
自从离开故里,所有地方,只作天涯。这些年,无论走得多远,终不忘云烟深处,山水环绕的故乡。不曾想过,原来小时候的寻常岁月光景,都成了长大后的乡愁。是那场打湿学堂的绵绵秋雨,是霞色暮晚里的炊烟人家,是桑梓旧径的竹坞梅林,也是古榕树下的追逐嬉闹……
【知识点】青年成长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注意讲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待故乡的不同态度。审题要注意思考:材料中第一段长长的文字,主要是展现社会现实背景,暗示命题者的意图和导向:希望你以关注现实的眼光,从时代变化和文化传承的角度去驱动你思考,去“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本作文审题要聚焦的核心句是“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把握好“此”字含义,就是解开题目的钥匙。按上下文的承接,“此”所指当是:故乡日渐远去,如何安顿好自己的心灵?可转换为:如何在故乡日渐远去之时安顿好自己的心灵?后面的两句提示语:“有人心怀乡愁……”“有人放下乡愁……”,是提示两种不同的思考路径,省略号表示还可以有第三种第四种思路,只要你的思考扣住了“乡愁”、“故乡”、“安顿心灵”的关键词就好,辩证深入地绽开自己的思考……如:“怀念故乡,又不囿于故乡,才能展翅远翔”“心中倘若有故园情,何处不问莼鲈香?”“此心安处是吾乡,只把他乡当故乡”“心系故乡,方能立足天下”“四海为家,是时代的召唤”“身在远方,心在故乡”“维系于原乡,进取在他乡”“乡愁为舟,伴我远航”等。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材料作文中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