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16 14:17:01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利玛窦(1552~1610)是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士。1582年(明万历十年)来华,此后28年一直在中国传教、工作和生活,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泰西儒士”。作为来中国的第一个西学代表人,他不但第一次正式向中国介绍了大量的西方宗教和科学技术知识,并且也把有关中国的知识及其历史文化第一次正式介绍给了西方。 ——编自《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译者序言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社会发展与瓶颈限制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课程标准】
1.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2. 认识世界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中国气候条件的广大幅度,可以生长种类繁多的蔬菜……作为中国人食谱上主要食品的大米产量远比欧洲富裕得多。……世界上没有别的一个地方在单独一个国家的范围内可以发现这么多品种的动植物。
——《利玛窦中国札记》P10,P13
明朝苏州一位叫谭晓的人,低价购买大量洼地,雇佣百名乡民劳动,低洼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出卖后,收入是田地生产的三倍。
——(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
清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多种经营
经济作物
农副产品商品化
自明朝中后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等传入中国。
1、农业
一、生机与危机——经济新现象
下面材料反映了明清经济发展中的哪些新经济现象?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史料,思考并概括明清手工业出现的新经营方式、新生产关系。
2、手工业
◎历史纵横:
新经营方式:
新生产关系:
手工工场
雇佣劳动
资本主义萌芽
◎清《盛世滋生图》染坊
材料一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
材料二 我吴市民,罔籍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矣!
——蒋以化《西台漫纪》卷4
清·徐扬
《盛世滋生图》
商路
商人
市场
货币
地区贸易网络发达,长途大额贸易发展
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
商帮(晋商和徽商)
工商业市镇兴起
白银
3、商业
材料: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中外历史纲要(上)》
思考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明清经济实现转型了吗?
①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②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1592年利玛窦※汤显祖肇庆府会面
利玛窦向汤显祖请教中国音律
汤显祖,明朝剧作家,代表作《牡丹亭》
时间 作者 代表作品 历史地位/意义
小说 元末明初 施耐庵 罗贯中
明中期 吴承恩
清中期 吴敬梓
清中期 曹雪芹
汤显祖
戏曲 明 孔尚任

道光
《水浒传》
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西游记》
神话小说的杰作
《红楼梦》
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桃花扇》
京剧
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传奇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
长期流行
《儒林外史》
讽刺小说的杰作
《牡丹亭》
昆曲
《三国志通俗演义》
二、免俗与通俗——文艺新成就
思考2:这些文艺作品有怎样的特点?
明末小说主人公的层面十分广泛,几乎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小说描写的对象,尤其是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也成为小说的主角。
下图为明代 三言二拍人物形象及人数统计表
材料反映出明代( )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通俗文化发展 B.市民文学开始兴起
C.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大幅提高 D.理学的发展增强了文化的教化功能
A
年刀小试
1599年利玛窦※李贽南京相识
晚明思想家李贽
利玛窦论及李贽,则说他“已经弃官致仕,剃发出家,由儒林而入禅林。”
——《利玛窦中国札记》P359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王守仁(明)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朱熹(南宋)
程朱理学
阳明心学
陆王心学
认识: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强调主观能动性,隐含一定的平等叛逆色彩
三、僵化与分化——思想新变化
思考3:明朝中期以来思想是资产阶级思想吗?
提倡个性自由、反对专制,
但本质仍属于儒家思想范畴
“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李贽《初潭集·夫妇篇》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
——《日知录》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气者,理之依也。”
——《读史通鉴》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之。……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
提倡个性自由,
蔑视权威和教条
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抨击君主专制
提倡“工商皆本”
批判君主专制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经世致用
批判君主专制
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三、僵化与分化——思想新变化
1600年利玛窦在南京
经过日复一日的勤奋学习和长时间听利玛窦神父的讲述,徐保禄进步很大……出版了一套很像样的《几何原本》……—《利玛窦中国札记》P517
明朝李时珍
中医药学著作
《本草纲目》
明朝徐光启
农学著作
《农政全书》
明朝宋应星
工艺学著作
《天工开物》
明朝徐宏祖
地理学著作
《徐霞客游记》
四、传统与传承——科技新著作
材料一 美国学者珀金斯认为,从三部中国农书来看:王祯的《农书》( 1313年)、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1628年)、鄂尔泰等编的《授时通考》(1742年)。后面两部书所开列的农具清单,几乎全是前一本书的重复。
——转引自刘春滚《毛泽东的工业化思想》
材料二 一些士大夫将此图斥为“邪说惑众”,并且攻击说:“直欺以其目之所不能见,足之所不能至,无可按听耳,真所谓画工之画鬼魅也!”
——课本P93
状况:传统科技的总结;以实用科技为主;西学东渐,西方科技传入,冲击传统华夏中心观念,传统知识分子对进步的外来科技成果持排斥态度
思考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传统科技发展状况(6分)
上图为利玛窦在中国刊印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
合作探究:
他(利玛窦)评论中国人说:“因为不知道地球的大小而夜郎自大,所以中国人认为所有各国中只有中国值得称羡。就国家的伟大、政治制度和学术名气而论,他们不仅把别的民族都看成是野蛮人,而且看成是没有理性的动物。在他们看来,世界上没有其他地方的国王、朝代或者文明是值得夸耀的;这种无知使他们很骄傲,但一旦真相大白,他们就越自卑……中国人是那样地固执己见,以致他们不能相信会有那么一天他们要向外国人学习他们本国书本上所未曾记载的任何东西。他们甚至不屑从外国人的书里学习任何东西,因为他们相信只有他们自己才有真正的科学与知识。”
——利玛窦(意)、金尼阁(比)著《利玛窦中国札记》
你是否认同利玛窦对中国人的评价?简要阐述你的理由。
(提示:先表明你的态度,再运用史实说明你的观点。可以从政治、经济、中国的地位的角度分析材料中当时国人这种世界观出现的原因;也可以从对世界潮流的把握、中国的社会转型的角度分析这种世界观对后续的历史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1:
我认同利玛窦对中国人的评价,晚明的中国人固守“天朝上国”观念,不愿做出改变。
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处于先进地位;中国一直都是区域内的大国,周边国家发展都不及中国;长期专制主义与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长期小农经济的存在;受传统的“天下”世界观及“华夷之辨”思想的影响;明朝相对封闭,时有“海禁”,对世界其它地区相当无知,夜郎自大。
这一观念导致晚清对世界的无知,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参考答案2:
我不认同利玛窦对中国人的评价,明清时期并未固守“天朝上国”,部分有识之士已经做出呼吁与改变,只是并未成为明清主流思想。
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中已经出现新的雇佣自由劳动力为代表的生产关系,新的经济因素已经萌发;李贽等一些进步思想家就提出了个性与自由解放等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要求的进步主张,黄宗羲等思想家也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徐光启等科学家也对西方科技进行学习并翻译介绍到中国。
总之,利玛窦对明清中国人的评价有失偏颇。
社会发展 与 瓶颈限制
自然经济占主导
程朱理学居正统
儒家教化为主宰
传承总结是主旨
推动
反映
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
经济新现象
思想新变化
文艺新成就
科技新著作
非创新
时代局限:中西方的差异
经济
政治
思想
科技
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建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
工业革命,自然科学发展创新
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社会进步转型
思想上对儒学批判、继承和发展,未上升到废除封建制度
科技偏重总结性、实用性,但缺乏包容与创新
启示?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与世界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坚持改革开放,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
以史为鉴,盛衰启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