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地理12月周测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某日某游客于某地(经度为30°E)观测太阳,某日该游客在湖面朝太阳拍照并绘制照片简图(下图所示),查询得知太阳位于东偏南25°,太阳高度为2°。当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夏至日,差值为38°(△=H冬至-H夏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随后太阳即将位于()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2. 该游客拍照时刻,下列晨昏线示意图正确的是()
A. B.
C. D.
太行山山麓焚风(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增温形成的一种干热风)较强,往往以阵风形式出现。太行山区有众多河流发源地或流经地区,其东麓地带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下左图为太行山东西向剖面图,下右图为太行山山麓焚风季节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太行山焚风发生频率的季节差异及其原因,正确的是()
A. 夏季最低,降水较丰富 B. 冬季最高,冬季风盛行
C. 秋季最高,夏季风盛行 D. 夏季最低,夏季风盛行
4. 太行山春季焚风对当地农业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①气温升高,小麦返青提前②热量增加,熟制改变
③平原积雪消融,缓解春旱④蒸发增强,加剧干旱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下图为2024年6月14 日13时局部地区风向和风力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此时影响该区域的主要天气系统是
A.冷锋 B.暖锋 C.准静止锋 D.反气旋
6.6月15 日将出现降雨的地点可能是
A.甲 B.乙 C.丙 D.丁
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三圈环流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气流的运动方向。读图,回答7~9题。
7.通常能够为其所影响地区带来降水的有( )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①⑤⑥ D.④⑤⑥
8.图示环流状况出现时( )
A.内蒙古高原北风吹雪 B.地中海沿岸碧海晴空
C.南非高原上草木葱茏 D.南极大陆紫外线强烈
9.能够正确表示气流②运动模式的是( )
城市内涝是指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下表为某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水循环数据表(单位:mm),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地区 年平均降水量 转化为径流的总降水量 转化为地表径流的降水量 转化为地下径流的降水量 年平均蒸发量
城市中心区 675 405 337 68 270
郊外平原区 644.5 267 96 171 377.5
10.与郊外平原区相比,该城市中心区易发生内涝的主要原因是( )
①降水多 ②蒸发量小 ③地表径流量大
④城区排水能力差 ⑤路面硬化多,下渗量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③④⑤
11.为缓解城市内涝,该城市增建了数个湿地公园。公园建成后,该城市中心区显著增多的是( )
①年平均降水量②转化为地表径流的降水量
③年平均蒸发量④转化为地下径流的降水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冰碛垄为冰碛物堆积成的垄岗状地貌,是古冰川前缘曾在此停留的痕迹 波堆藏布江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东段南坡,主河谷有古冰川活动遗迹 末次冰盛期,古冰川前缘移动到林琼村段河谷附近 进入冰消期后,冰碛垄堵塞河谷,林琼村段河谷曾形成古湖 如图示意林琼村段河谷现代地貌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12. 与河流沉积物相比,冰川沉积物( )
A. 粒径较小 B. 磨圆度高 C. 粗细混杂 D. 层理明显
13. M1 M2 M3冰碛垄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 M1 M2 M3 B. M1 M3 M2 C. M3 M1 M2 D. M3 M2 M1
14. 林琼村古湖形成对湖泊上下游河段流水侵蚀强度变化的影响是( )
A 上游侵蚀增强,下游侵蚀增强 B. 上游侵蚀增强,下游侵蚀减弱
C. 上游侵蚀减弱,下游侵蚀减弱 D. 上游侵蚀减弱,下游侵蚀增强
亚速海是东欧的一个陆间海,与黑海海峡相通,亚速海盐度极低,平均盐度为9‰—11‰,与之相邻的黑海平均盐度为12%—22%,亚速海内部盐度在空间和时间上也存在一定差异。亚速海周边区域夏季降水较多。下图示意亚速海海域。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5.亚速海盐度远低于黑海的主要原因有( )
①海域面积小 ②海域封闭 ③蒸发条件差 ④径流数量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6.亚速海海域盐度差异表现为( )
A.夏季低于冬季 B.北方高于南方 C.锡瓦什湾盐度最低 D.河口地区较大
二.综合题(共3个小题,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惠水盆地位于贵州高原中南部地区,在更新世以来多次显著的构造抬升驱动下,经历了多期次自北向南“削高补低”的地貌改造,盆地内涟江河流阶地地貌清晰可见。下图为惠水盆地内涟江自上游赤土至下游好花红河段河谷阶地高程图。
(1)指出图中T 、T 、T 、T 四级阶地形成的先后顺序以及判断依据。
(2)对比涟江上下游阶地级差(不同阶地面的高度差)的差异特征,并推测可能原因。
(3)简析该地耕地和聚落多分布在河流阶地的自然条件。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下图中的哈拉湖是青海省第二大湖泊,目前湖面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湖区人烟稀少,位于西风带,全年盛行高空西风,冬春多大风,湖北岸和东岸可见到沙堆或新月形沙丘。共有二十多条河流从四周注入哈拉湖,使之形成一个独立的内陆水系。湖中有鸥、野鸭和鱼类等。
(1)分析哈拉湖北岸和东岸新月形沙丘的形成原因。(4分)
(2)判断哈拉湖主要补给水源是来自南侧河流还是北侧河流并分析原因。(6分)
(3)简述哈拉湖水量减少对湖泊及周边地区产生的不利影响。(6分)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2月20~22日青海地区经历来自新疆北部地区的一次强冷空气过程,该冷空气受祁连山脉的影响分为东、西两路,两路冷空气在青海湖附近形成青海湖锢囚锋。下图示意21日20时青海湖锢囚锋位置。
(1)绘制A-B沿线的天气系统垂直剖面图,并简述该天气系统过境时降水特征。
(2)描述该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
(3)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简析青海湖对促成暴雪天气的作用
(4)说明降雪对当地土壤的有利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D D A B C B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D D D A
二.综合题。
17.(1)按时间形成从早到晚:T —T —T —T 。依据:河流阶地是河岸阶段性抬升与流水下切侵蚀共同作用而形成。阶地所处的海拔(相对位置)越高,其形成的时间越早(或:阶地距离河床越近,其形成的时间越晚)。
(2)阶地极差上游大,下游逐渐减小。原因:河流上游河段,落差大,河流的下蚀作用强,河流沉积作用弱;河流下游河段,落差小,河流的下蚀作用弱,沉积作用强;上下游地区构造运动时,区域内差异性抬升,上游构造抬升比下游抬升高度更大,因此上游阶地级差大于下游。
(3)该地属于喀斯特地貌,整体地表崎岖,河流阶地地形平坦;阶地沉积物丰富,土壤肥沃;靠近河流,灌溉水源充足;地形平坦,有利于交通线和聚落的建设。
18.(1)受入湖径流季节变化影响,冬春湖面下降,湖底边缘泥沙裸露;冬春季节受西南风的定向吹拂影响,在湖区北岸和东岸的泥沙受风力堆积作用,形成新月形沙丘。(4分)
(2)北侧河流。北侧G河和其它河多发源于疏勒南山的大片冰川区,夏季冰川融水量大;夏季受西风的影响,疏勒南山西南侧为迎风坡,降水较多河流补给量大。(6分)
(3)湖泊及周边地区气候变干,气温日较差变大,风沙灾害增多;该湖湖区渔业资源、沿湖生物资源减少;淡水资源减少,影响沿湖农业、工业及居民生活用水等。(6分)
19(1)
降水特点:降水量增加、降水范围扩大、降水时间变长
(2)强冷空气受祁连山脉的影响分为东、西两路,两路冷空气在青海湖附近迎面相遇,迫使本地暖空气抬升锢囚到高空,形成青海湖锢囚锋。
(3)冬季,青海湖温度与陆地相比较高,为“东路冷空气”提供热量,增大“西路冷空气”和东路气流的温差,加快相对较暖的东路气流爬升;青海湖能为“东路冷空气”提供丰富的水汽,为暴雪的形成提供水汽条件。
(4)积雪覆盖的地面,能减轻风力侵蚀和风沙灾害,保护土壤;积雪对土壤有保温作用,土壤的昼夜温差减小;有效地抑制土壤水分的蒸发;雪融化时,雪水又渗入土壤中,增加了土壤的水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