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教案导学案习题)2024-2025学年度九年级下学期部编版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教案导学案习题)2024-2025学年度九年级下学期部编版历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15 18:36:00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学习目标
时空观念: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掌握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史料实证:了解苏联工业化取得的成就及农业集体化的内容历史解释:熟悉苏联模式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与弊端。
唯物史观: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为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 的严重体制障碍。
家国情怀:了解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启示。
一、新经济政策
背景
背景 苏维埃俄国经济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目的 解决国内困难和政治危机,巩固政权,恢复和发展生产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实施 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内容 农业 ①以征收粮食税 代替余粮征集制。
②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
工业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商业 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分配制度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特点:(新在哪)
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直接联系,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性质:
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性质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到1927年,国民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1922年12月最初入盟的是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共有15个加盟国。
苏联建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1.苏联的建立
苏联国徽与国旗
沙俄(1547年伊凡四世自称沙皇——1917年3月)
苏俄(1917年11月——1922年底)
苏联(1922年底——1991年底)
俄罗斯(1991年底——至今)
斯大林,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1917年参加组织领导十月革命。1922年当选俄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领导苏联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机械化。领导苏联人民进行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取得胜利。著有《斯大林全集》。
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继续领导苏联建设。
二、苏联的工业化
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得到复苏,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斯大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是什么?
工业落后;受到帝国主义威胁。
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把苏联看作是“毒瘤”,欲彻底除之而后快。
2.苏联工业化的背景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
——列宁
  
领导者:
时间:
1926年起
斯大林
2.苏联工业化的措施
“要挽救俄国,单靠农民经济收成还不够,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轻工业兴旺也不够,我们还要有重工业……不挽救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根本不能维持我们成为独立国家的地位……”
——斯大林
方式:
特点:
实施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
优先发展重工业
3.苏联工业化的措施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实现了工业化。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喀秋莎火箭在怒吼
4.苏联工业化的成果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历史上把苏联的的经济发展模式称为计划经济。
积极影响: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消极影响: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4.苏联工业化的影响
苏联民间笑话:美国人到苏联参观。
苏联人得意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
美国人惊讶地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
苏联人说:当然有用啊……当你听说哪里有面包卖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队。
1926年—1940年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增长比较
行业 增长/倍 年均增长速度%
重工业 18.4 21.2
轻工业 6.2 4.1
农业 0.26 1.5
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三、农业集体化
“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们自己内部来积累内部来积累,那主要来自于农业,所以,我们要求农民,除了要交的粮食之外,在购买商品时,我们要把商品的价格定得更高一些然后让农民买东西的时候付出更多的钱”。 ——斯大林
措施:
实行农业集体化
4. 措施:
3. 时间:
1. 背景:
1927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2. 目的:
解决粮食问题。
20世纪30年代初起。
(1)新经济政策被终止,农民被强迫加入集体农庄;
(2)开展消灭富农运动。
苏联宣传画
集体农庄幸福快乐的少女
苏联民间笑话: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的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没有油啊,那就煮!没锅。烧!没柴!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大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
想一想,如果图中的少女生活在文中的家庭,她会感到快乐么?
这体现出集体农庄的什么弊端?农业集体化实质是什么?
不会
在农业集体化中,国家从农民手里拿走的太多,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实质就是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想一想】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四、苏联模式
1.苏联模式形成的背景
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
2.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经济: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性。
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3.苏联模式的特征
积极作用: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消极作用:由于没有尊重客观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4.苏联模式的评价
(1)没有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2)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工轻比例严重失调;
(3)从农民手中拿走的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4)指令计划压制地方与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等。
苏联模式弊端有哪些?
【议一议】
中国有没有学习过“苏联模式”?结果如何?
一五计划
人民公社化运动
计划经济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合作探究】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苏联模式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1.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因国情而变,一切从实际出发;
2.市场和计划有机结合;
3.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合作探究】(共20张PPT)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栏目导航
自主学习·探新知
效果评价·提素养
自主学习·探新知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常考点)
1.经济上:   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   。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引发了严重的危机。
(2)内容
1921
新经济政策
农业 以征收   代替余粮收集制
商业 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 
工业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分配 实行   的工资制
粮食税
自由贸易
按劳取酬
(3)影响: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   ,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2.政治上:   年年底,苏联成立。
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苏联的工业化(重点)
(1)成就:1926年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   ,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   。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在高度集中的   下完成。
工农联盟
1922
1928
五年计划
工业国
指令性计划
2.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一方面,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3.农业集体化
(1)开始: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2)目的:解决粮食问题,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条件。
(3)措施:开展消灭富农运动;政府支持集体农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4)影响: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4.苏联模式(常考点)
(1)形成: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   的形成。
(2)评价
①意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苏联军民夺取   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局限:没有尊重   ,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苏联模式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经济规律
1.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为了纠正错误,列宁( )
A.发动十月革命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实行五年计划
D.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效果评价·提素养
B
2.“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物价也随之下降。”材料反映出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是( )
A.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B.有利于经济的迅速恢复
C.迅速实现了苏联的工业化
D.促进了苏联模式的建立
B
3.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曾经是一个不以地理范围而以政治性质命名的国家,这个国家的成立时间是( )
A.1921年 B.1922年
C.1924年 D.1929年
B
4.工业化的标志,就是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从农业到工业的转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表明,从1928年到1940年的12年里,苏联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数量,在其他国家需要30至50年。与苏联劳动力快速转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A.废除封建农奴制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推行新经济政策
D.先后完成两个五年计划
D
5.1933年,苏联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直接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
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农业集体化的推行
D.赫鲁晓夫进行改革
C
6.确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模式形成的事件是( )
A.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
B.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C.1936年苏联新宪法公布
D.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
C
7.“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该材料主要说明苏联模式( )
A.侧重工业化,忽视了民生幸福
B.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C.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D.导致苏联农业生产落后
A
8.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共同点,说法正确的是
( )
A.都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积极作用
C.都巩固了工农联盟
D.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B
9.苏联全盘集体化运动开展后,全国各地互相竞赛,一些地方用武力威胁等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在集体化高潮中,消极怠工等成为普遍现象,在不少农庄中,收获粮食时的损失率高达20%—40%。下列对材料中农业集体化运动解读不正确的是( )
A.片面追求集体化的速度
B.违背了农民自愿原则
C.挫伤了农民劳动积极性
D.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D
10.1938年苏联政府在一份文件中指出:企业中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他们常常只工作4—5小时,国家和人民因此每年损失几百万个工作日和几十亿卢布。材料反映出当时苏联
( )
A.工人阶级思想觉悟低下
B.工业发展呈现衰退景象
C.牺牲农业换取工业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初显
D
11.20世纪苏俄(联)一直是历史舞台的主角。它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启迪着我们的今天,也影响着我们的未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1925年俄国、苏俄(联)粮食产量的统计
材料二 1928—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世界所占的地位。
项目 工业总产值 机械制造 电力 煤 钢
1928年 5 4 10 6 5
1937年 2 2 3 4 3
材料三 当苏联政府每年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时,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在工作。”
——《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图片,概括1913—1925年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1921—1925年变化趋势出现的政策因素。
答案:趋势:1913—1921年下降;1921—1925年上升。政策因素:新经济政策。
(2)观察材料二表格,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28—1937年苏联取得工业化成就的主要原因。
答案: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或苏联模式。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在取得工业化成就的同时,存在哪些问题。
答案: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发展不平衡;没有改善工人的生活(或工人工作积极性下降);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后附答案)
【学习目标】
时空观念: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掌握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史料实证:了解苏联工业化取得的成就及农业集体化的内容历史解释:熟悉苏联模式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与弊端。
唯物史观: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为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 的严重体制障碍。
家国情怀:了解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启示。
【重点难点】
1.重点:苏联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
2.难点:新经济政策的意义;苏联工业化的特点和评价;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自主学习】
一、教材核心练
1.新经济政策(1921年):
(1)内容:以征收 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2)作用: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 稳步发展。
2.苏联的工业化:
(1)背景: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 ”。
(2)开始: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 建设。
(3)成就:1928—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 。
(4)特点:在 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3.农业集体化:为解决粮食问题,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 运动。
4.苏联模式:
(1)形成: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标志着 的形成。
(2)评价:
①积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 快速发展;为苏联军民夺取 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消极:由于没有尊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 。
二、基础达标练
1.抓住关键词是把握历史事件的重要方法。与下面几个关键词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1921年”“列宁”“粮食税”
“实行自由贸易”“巩固工农联盟”
A.苏联模式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1924年,列宁逝世,家住莫斯科的小姑娘尼娜给在国外的父亲写信告知此事,她在信封寄信人的地址栏上应写的国名是( )
A.沙俄 B.苏俄 C.苏联 D.俄罗斯
3.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定要“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为此,苏联实施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工业化建设 D.垦荒运动
4.苏联农业集体化就是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在农业集体化的浪潮中,农民都要加入集体农庄,农民的住宅、家禽、小家畜等一律公有化。这场运动( )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生产
C.致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D.阻碍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
5.(历史解释)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制度建立的标志是( )
A.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公布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巴黎公社的成立D.英国宪章运动
6.如图所示漫画形象地反映了苏联经济的片面发展和严重失衡。两图意在抨击(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苏联模式的弊端D.农业集体化
三、素养提升练
7.(史料实证)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航空工业总局的所有生产资源都只为国家的军事目的服务,甚至根本不曾制定过民用产品生产计划。这表明苏联( )
A.改变了计划经济管理体制B.优先考虑应对外部的威胁
C.航空工业体系已趋于完善D.缺乏工业发展的前瞻意识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一系列战时的经济措施在战后没有得到调整,苏俄国内矛盾迅速激化,经济生产陷入停滞,农民不堪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有意缩减生产;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及1913年的一半,播种面积只及1913年的86%,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及战前的13.8%,人民生活困苦,连最起码的生活物品都非常缺乏,列宁敏锐地感受到了这一问题,及时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摘编自《世界通史》
材料二 1927年12月,苏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示,要求大大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但是刚决定跃进就遇到了巨大障碍。1928年初,国家收购上来的粮食只有513万吨……国家面临缺粮的威胁,更无法高速发展工业。于是,斯大林决定采取非常措施,强行收购粮食,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设方式在具体实践中展现了其高效性,这也是其获得民众拥护的重要因素之一。
——摘编自《强国之鉴》
(1)材料一表明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主要背景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斯大林为实现工业化采取的重大措施。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国家政策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答案: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学案(教师版,答案版)
【学习目标】
时空观念: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掌握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史料实证:了解苏联工业化取得的成就及农业集体化的内容历史解释:熟悉苏联模式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与弊端。
唯物史观: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为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 的严重体制障碍。
家国情怀:了解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启示。
【重点难点】
1.重点:苏联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
2.难点:新经济政策的意义;苏联工业化的特点和评价;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自主学习】
一、教材核心练
1.新经济政策(1921年):
(1)内容: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2)作用: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2.苏联的工业化:
(1)背景: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2)开始: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3)成就:1928—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4)特点: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3.农业集体化:为解决粮食问题,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4.苏联模式:
(1)形成: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2)评价:
①积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消极: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二、基础达标练
1.抓住关键词是把握历史事件的重要方法。与下面几个关键词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B)
“1921年”“列宁”“粮食税”
“实行自由贸易”“巩固工农联盟”
A.苏联模式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1924年,列宁逝世,家住莫斯科的小姑娘尼娜给在国外的父亲写信告知此事,她在信封寄信人的地址栏上应写的国名是(C)
A.沙俄 B.苏俄
C.苏联 D.俄罗斯
3.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定要“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为此,苏联实施了(C)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工业化建设 D.垦荒运动
4.苏联农业集体化就是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在农业集体化的浪潮中,农民都要加入集体农庄,农民的住宅、家禽、小家畜等一律公有化。这场运动(C)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生产
C.致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D.阻碍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
5.(历史解释)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制度建立的标志是(A)
A.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公布
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巴黎公社的成立
D.英国宪章运动
6.如图所示漫画形象地反映了苏联经济的片面发展和严重失衡。两图意在抨击(C)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苏联模式的弊端
D.农业集体化
三、素养提升练
7.(史料实证)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航空工业总局的所有生产资源都只为国家的军事目的服务,甚至根本不曾制定过民用产品生产计划。这表明苏联(B)
A.改变了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B.优先考虑应对外部的威胁
C.航空工业体系已趋于完善
D.缺乏工业发展的前瞻意识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一系列战时的经济措施在战后没有得到调整,苏俄国内矛盾迅速激化,经济生产陷入停滞,农民不堪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有意缩减生产;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及1913年的一半,播种面积只及1913年的86%,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及战前的13.8%,人民生活困苦,连最起码的生活物品都非常缺乏,列宁敏锐地感受到了这一问题,及时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摘编自《世界通史》
材料二 1927年12月,苏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示,要求大大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但是刚决定跃进就遇到了巨大障碍。1928年初,国家收购上来的粮食只有513万吨……国家面临缺粮的威胁,更无法高速发展工业。于是,斯大林决定采取非常措施,强行收购粮食,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设方式在具体实践中展现了其高效性,这也是其获得民众拥护的重要因素之一。
——摘编自《强国之鉴》
(1)材料一表明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主要背景是什么
答:主要背景:一战使得国内矛盾迅速激化,经济生产陷入停滞;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生产力下降;工业产值急剧下降。
(2)据材料二,概括斯大林为实现工业化采取的重大措施。
答:重大措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强行收购粮食,实行农业集体化。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国家政策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答:符合国情和经济规律的国家政策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学 目标 时空观念: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掌握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史料实证:了解苏联工业化取得的成就及农业集体化的内容历史解释:熟悉苏联模式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与弊端。 唯物史观: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为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 的严重体制障碍。 家国情怀:了解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启示。
重点 难点 重点:苏联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 难点:新经济政策的意义;苏联工业化的特点和评价;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教法 学法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史料设置问题进行探究。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导 与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列宁倾听农民诉说的图片及文字材料(见课件)。教师:一位农民对列宁的诉说: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这反映的是农民拥有土地、水资源、森林,但劳动成果却属于别人,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的情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看一下是如何解决农民的诉说的。 教师随笔
二、新课讲授 板块一 新经济政策 1.阅读分析材料(见课件),归纳新经济政策实行的原因。 答案: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2.阅读分析材料(见课件),列宁为改错而推行的政策是什么 何时开始的 列表归纳政策具体内容。 答案:新经济政策。1921年开始。 项目内容农业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贸易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分配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观看《新经济政策》视频(见课件),阅读下列图文材料(见课件),分析实行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答案: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过渡语:1924年1月,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逝世。他对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列宁逝世后,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是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呢 板块二 苏联的工业化 1.观察苏联国徽和《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示意图》(见课件),找出苏联成立的时间、全称。 答案: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2.指导学生阅读材料(见课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面对工业落后,斯大林是怎么做的呢 答案: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3.观察图片(见课件),苏联工业取得巨大成就,这得益于什么 结果怎样 答案:举措:1928—1937年,苏联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果: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国防力量大为加强。 4.分析表中数据(见课件),结合所学知识,对苏联的工业化进行评价。 答案:苏联工业化的特点:苏联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指令性计划的优点: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指令性计划的缺点: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过渡语:1927年年底至1928年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使斯大林下决心解决粮食问题,他是怎样做的呢 板块三 农业集体化 观察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相关图片(见课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农业集体化的目的、时间和内容。 答案:解决粮食问题。20世纪30年代初。消灭富农运动;政府支持集体农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过渡语: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了从法律上肯定这些变化,苏联采取了什么措施 板块四 苏联模式 1.观看苏联宪法图片(见课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苏联模式的形成背景、确立标志。 答案: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2.分析丘吉尔的话(见课件),观察漫画《跛脚巨人》(见课件),结合教材知识,对苏联模式进行评价。 答案:积极: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消极:没有尊重经济规律,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结束语:本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关于列宁和斯大林在不同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探索。列宁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斯大林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导致苏联经济缺乏活力,政治上权力过于集中,苏联模式的弊端最终导致苏联走向解体。
板书 设计 一、新经济政策 1.开始:1921年,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 2.内容: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3.作用: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成立:1922年年底 2.措施: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3.结果: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三、农业集体化 1.目的:解决粮食问题 2.过程:消灭富农运动、建设集体农庄 四、苏联模式 1.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公布 2.作用: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3.局限性: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教学 反思   本节课通过展示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阅读史料以及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教材设置问题导入,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插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相关举措,分析对比,让学生明白基本国情的重要性,学生课堂反映效果较好。不足之处是教学语言的严整性还有待加强,课堂的气氛不够热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