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罗斯福新政(课件教案导学案习题)2024-2025学年度九年级下学期部编版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课件教案导学案习题)2024-2025学年度九年级下学期部编版历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15 20:20:54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学习目标
史料实证: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了解经济大危机的危害及影响,认识到罗斯福新政面临的严峻形势。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新政内容,理解新政在一定程度上让美国经济复苏,但无法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时空观念:结合华盛顿领导的独立战争、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罗斯福实施的新政,总结这三位总统在美国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家国情怀:理解危机时刻国家保障民生的做法,增强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学习罗斯福临危不惧、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
材料一: 1920—1929年,美国工人工资增长2%,而工厂生产率却增长55%。到1929年,美国国家财富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的2%的人拥有。
经济危机的原因?
探究一:
生产>消费(生产过剩)
材料二:1929年的美国,大约60%的家具和75%的收音机都是用分期贷款购买的。90%的股票是投机性的,投资者只需支付10%至20%的现金购买股票,其余的均可借贷。
贫富差距大
1929年,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约翰观·J.拉斯科布:
“假使一个人每周拿15美元用来购买优质普通股,那么,按每月400美元的投资收益来计算,20年后他将至少坐拥80000美元,这种收益会让他富起来。我坚信,任何人都能富起来,而且也应该富起来。”
——[美]狄克逊·韦克特《大萧条:人类经济生活中最为凝重悲怆的画卷》
思考:
1、材料一美国出现了什么问题?
2、美国财富的分配状况如何?
3、根据材料二提出民众购买产品的资金来源?
市场
企业
民众
银行
生产
消费
贷款
信贷消费
生产
贷款
股市
提供资金
投资
投资
生产
为何“繁荣的迹象可能成为灾难的征兆”?
“繁荣”?
虚假的
1927
1928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40
90
140
190
240
290
340
(年)
(道琼斯)
1929年10月24日
崩盘
直接原因
市场供需矛盾
(生产相对过剩)
1929-1933经济危机的原因?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的
基本矛盾
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材料2:从金融业迅速波及到几乎所有部门;从美国迅速蔓延到所有资本主义国家。
材料1:一般的经济危机持续一年最多不过两年,而30年代初的危机持续了长达5年之久,有的甚至更长。
材料3: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40%以上,贸易额减少了2/3。美国的工业产量下降超过40%,贸易额减少70%。将近1/4的美国人失业,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人数更是超过3000万。
经济大危机的特点?
持续时间

波及范围
广
破坏程度

美国穷人居住的“胡佛小屋”
工人砸碎工厂的玻璃
示威者与警察发生冲突
美国纽约举行的盛大游行
经济危机
艰难求职
危机不断的曼延……
政治危机
共和党总统候选人胡佛,时任美国31任(1929-1933)总统:
“经济创伤只能由经济实体的细胞——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自我治疗。”
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罗斯福,时任纽约州州长:
“我向所有人保证,将给美国人民带来一次新政!”
自由放任
国家干预经济
总统大选结果
候选人 票数
胡佛 15,759,930
罗斯福 22,815,539
《胡佛失意,罗斯福得意 》
1.国家干预什么?
2.国家如何干预?
应对危机的“新”政:
生产


消费
消费
生产


“我要求国会立即采取立法行动,赋予政府的行政部门……权力……”
——罗斯福
1.国家干预什么?
2.国家如何干预?
3.以何方式干预?
年份 “新政”主要立法
1933年 银行非常法 经济法
农业调整法 国家工业复兴法
银行法 联邦紧急救济法
住宅再筹款法 ……
1934年 全国住房法 证券交易法
家宅贷款法 ……
1935年 社会保障法 全国劳工关系法
公共电力控股公司法 税收法
……
1936年 土壤保护分配法 ……
1937年 (第二)全国住房法 ……
1938年 第二农业调整法 公平劳动标准法
……
应对危机的“新”政:
整顿金融体系
探究一:罗斯福新政如何应对经济危机
方案 · 1
方案 · 2
方案 · 3
探究一:罗斯福新政如何应对经济危机
材料一:《全国工业复兴法》中规定:“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要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雇主应遵守经总统批准或规定的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其他雇用条件。”
——齐世荣:《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二分册》P318
材料二:据统计,在《全国工业复兴法》实施期间制定的多个工业法规中……有120多个法规规定实行生产配额制,限定产量存货比,限制机器运转时间或禁止新工厂和新设备在生产能力过剩地区投入使用。
——王红霞:《经济法视域下的罗斯福新政》P60
方案 · 1
材料三:蓝鹰标志
(1)方案1,政府干预的是:□生产 □消费
(2)据材料一、二,概括政府的主要措施?
(3)这些措施会损害哪些人的利益?据材料三,政府如何解决?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材料四: 《农业调整法》中规定:“兹授权农业部长,如棉花生产者书面同意将其1933年的棉花产量至少较上年减产30%,而且不增加每一英亩的施肥费用时,农业部长均得与之订立特权买卖合同。
农业部长有权……规定减少任何基本农产品的种植面积或减少其供销的产量,或二者并减……”
——齐世荣:《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
部分·第二分册》P315
材料五:《农业调整法》中规定:与此有关的……地租或津贴报酬,按照农业部长认为公平合理的数额,从供此项报酬的款项中去支付。
——齐世荣:《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
部分·第二分册》P316
(1)方案2,政府干预的是:□生产 □消费
(2)据材料四,概括政府的主要措施?
(3)这些措施会损害哪些人的利益?据材料五,政府如何解决?
探究一:罗斯福新政如何应对经济危机
方案 · 2

调整农业政策
(1)方案3,政府干预的是:□生产 □消费
(2)据材料六,概括政府的主要措施?
(3)据材料七,措施在实行中遇到什么问题?根据教材提出政府应如何解决?
材料六: 《社会保险法》中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妥善的安排。”
——据黄安年译:《1917-1939年的美国》
对象 项目 财政拨款
孤苦老人 老年补助计划 4975万美元
贫苦儿童 贫苦受抚养儿童补助 2475万美元
失业者 失业补助法 400万美元
材料七: 纽约一家救济机构的负责人告诉当时的纽约市长:“到我们这里来的人中,至少有75%的人只想要一件事,那就是工作;他们最后才会选择接受慈善施舍。”
——关在汉编译:《罗斯福选集》
探究一:罗斯福新政如何应对经济危机
方案 · 3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全国
劳动力
“以工代赈”
财政支出 公共工程 数量
180亿 美元 飞机场 285座
桥梁 77,000座
公共建筑 122,000幢
公路 600,000英里
Work pays America!
用工作报答美国
生产
消费
整顿金融体系
前提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调节农业生产
建立保障制度
推行以工代赈
中心措施
国家干预经济
探究一:罗斯福新政如何应对经济危机
①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美国经济开始了缓慢的复苏
探究二:罗斯福新政影响
②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③缓和了社会矛盾,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挽救了美国的民主政治,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
④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资本主义制度就像一棵出现枯枝烂叶的树一样,激进分子说:“把它砍倒。”保守分子说:“不要动它。”我则采取折衷的办法:“让我们把它修剪一下,这样我们既不会失去老树干,也不会失去新枝。”……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根据上述材料,思考:罗斯福新政有没有从根本上颠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和传统的发展模式相比,其最大特点是什么?
新政的实质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实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二战后,美国又发生了8次经济危机
有人说,20世纪出现了两大改革家,一个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一个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如何理解?从中可以获得什么启示?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指导经济的先例,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
邓小平通过改革开放使中国走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启示: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改革要结合国情,与时俱进
3、要勇于创新;
4、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危机;
拓展联系
“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指
“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指(共18张PPT)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栏目导航
自主学习·探新知
效果评价·提素养
自主学习·探新知
一、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重点)
1.原因
(1)根本原因:   。
(2)主要原因:生产力不断提高,但工人的工资却增长缓慢,购买力严重不足,导致出现   (供需矛盾尖锐)。
2.爆发:   年10月下旬,美国股票价格突然暴跌,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3.表现:工业产量下降;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
4.特点: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大。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生产过剩
1929
5.影响: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秩序混乱;引发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国家内部阶级矛盾尖锐。
二、罗斯福新政(常考点)
1.时间:   年。
2.目的:应付日益严峻的   。
3.特点:采用   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4.内容
(1)整顿金融体系: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对银行业进行整顿,恢复银行信用。
1933
经济大危机
国家干预
(2)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   》,制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确定最低工资标准,限制工时;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在一定范围内维护工人合法权益。
(3)调整农业政策: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   ,稳定农产品价格。
(4)推行“以工代赈”:通过投资兴建大量公共设施,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
(5)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通过《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应急的救济机构,利用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
全国工业复兴法
限制产量
社会保障法
5.评价
(1)意义: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强了美国政府的   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2)局限:新政是美国政府在维护   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6.实质:新政是美国政府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
调整。
宏观调控
资本主义制度
1.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高度繁荣,人人憧憬的小汽车、收音机、洗衣机等美国式美梦似乎触手可及。到20年代末,这场美梦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所摧毁。这里的“灾难”指的是( )
A.三国同盟建立
B.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
C.共产主义运动发展
D.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效果评价·提素养
D
2.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部门的危机。这最能反映经济大危机( )
A.波及范围特别广
B.持续时间比较长
C.破坏性特别大
D.来势比较猛烈
A
3.1933年3月,罗斯福制定了以保全人力和自然资源为目标的“民间自然资源保护队”计划。它吸收18至25岁的失业青年,从事诸如造林、防火、防洪、筑路等工作,每月工资30美元。与此相关的新政措施是
( )
A.整顿金融体系
B.调整农业政策
C.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D.推行“以工代赈”
D
4.“各工业企业制定公平竞争法规,确定各企业的生产模式、价格水平、工资标准和工作时数。”这一规定属于罗斯福新政中的( )
A.整顿金融体系 B.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调整农业政策 D.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5.“新政使经济摆脱了危机并逐渐复苏,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范例。”材料评述的应该是( )
A.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B.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
D.农业集体化的结果
B
B
6.罗斯福新政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罗斯福新政的突出特点是( )
A.国家干预经济 B.发展农业经济
C.吸纳失业人员 D.恢复银行信用
A
7.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个煤矿工人家庭的父子有这样一段对话:
子:“家里为什么不生火 ”父:“因为我们买不起煤。”
子:“为什么买不起 ”父:“因为爸爸失业了。”
子:“爸爸为什么会失业 ”父:“因为煤生产得太多了。”
这段对话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它最可能出现于( )
A.1861年的俄国 B.1868年的日本
C.1921年的苏俄 D.1930年的美国
D
8.1929年末,胡佛多次召开由劳资双方代表参加的白宫会议,希望资本家能够维持现有的投资规模和工资水平,工人代表能够放弃增加工资的要求;同时胡佛还提出轮流工作制度,即公务员每年无薪休假一个
月,以此减缓就业压力。这些措施的出台说明胡佛( )
A.仍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C.已意识到“大萧条”的根源所在
D.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有益借鉴
D
9.面对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说:“我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的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罗斯福要求“唯一的最后手段”的直接结果是( )
A.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B.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C.保护了商品价格
D.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B
10.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人们陶醉于经济的繁荣,以为进入了千年盛世。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华尔街股票市场的崩溃,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危机大爆发]
材料一 1929年初,美国似乎日趋繁荣……10月,股票市场的价格跌到了最低点,世界范围的经济萧条随之而来,而且萧条的强烈程度和延续时间的长久都是空前的。
——《全球通史》
(1)结合材料一指出1929年由美国开始的这场危机的特点。这场危机给资本主义各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答案:特点:资本主义世界有史以来最严重、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经济危机。影响:经济危机导致工业产量下降、贸易额减少、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等。
[新政脱危机]
材料二 罗斯福的“新政”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为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发展,在资本主义经济肌体内部进行的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手术。
——蔡跃蕾、张伟《史海回眸:
罗斯福“新政”复兴美国》
(2)结合新政的目的和结果谈谈你对罗斯福新政“是为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发展,在资本主义经济肌体内部进行的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手术”的理解。
答案:罗斯福新政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创新显活力]
材料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两个伟大人物进行了两次重大的制度创新,即列宁在苏俄采取新经济政策,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
(3)有人认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属于成功的政策。你认为二者有何相似之处
答案:①二者都是在国家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推行的;②二者都发挥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职能;③都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调整生产;④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国家渡过了危机。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学案(后附答案)
【学习目标】
史料实证: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了解经济大危机的危害及影响,认识到罗斯福新政面临的严峻形势。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新政内容,理解新政在一定程度上让美国经济复苏,但无法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时空观念:结合华盛顿领导的独立战争、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罗斯福实施的新政,总结这三位总统在美国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家国情怀:理解危机时刻国家保障民生的做法,增强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学习罗斯福临危不惧、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特点和影响;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影响。
2.难点: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发展史的影响。
【自主学习】
一、教材核心练
1.从繁荣到危机: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 最终导致 的爆发。
(2)开始: 年10月下旬,美国股票价格突然暴跌,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了 。
(3)影响:从1929年到 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大降,贸易额大减,失业人数激增。
2.罗斯福新政:
(1)时间: 年。
(2)目的:采用 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3)措施:整顿金融体系,恢复银行信用;加强对 的计划指导,通过《 》;调整农业政策,通过《农业调整法》;推行“ ”,兴建大量公共设施,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通过《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
(4)影响:使美国经济缓慢 ,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增强了政府的 能力,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5)实质:新政是美国政府在维护 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二、基础达标练
1.在下图所反映的美国“失业率”变化曲线中,失业率增加幅度最大的年份区间是( )
A.独立战争的胜利 B.黑人奴隶制的废除C.经济大危机爆发 D.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2.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出台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等十几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350亿美元……这反映了新政的突出特点是( )
A.直面社会根本矛盾 B.固守自由经济政策 C.改变资本主义本质 D.采用国家干预手段
3.罗斯福就职演说:“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如果我们聪明而勇敢地予以对待,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为此美国政府开始( )
A.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 B.制定企业公平竞争法规
C.直接募工兴建大量公共设施 D.对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
4.罗斯福认为,一个政府应该对老者和病人给予照顾,应该为壮者提供工作,不能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为此,罗斯福新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B.提高进口关税  C.调整农业生产 D.整顿金融体系
5.“20世纪30年代,他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该模式( )
A.使美国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 B.解决了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C.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资本主义的本质 D.是美国在维护原有制度前提下的调整
三、素养提升练
6.罗斯福说:“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定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的制度面临毁灭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其意在表明新政( )
A.彻底消除了经济大危机B.恢复了自由放任政策
C.解决了社会的根本矛盾D.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为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高速度实现工业化,农业就不能按常规发展,而是必须适应工业的要求,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来源。
——余伟民等《世界通史》第三编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斯大林时期为了使农业“适应工业的要求,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来源”进行了什么运动。20世纪30年代,苏联“短的时间内高速度实现工业化”的成就怎样
材料二 于是(富兰克林 罗斯福)除了在1933年6-7月间伦敦世界经济会议上力图拆除各国关税壁垒,取消英帝国特惠制,希望打进英联邦广大市场之外,也开始着眼于改善美苏关系,关注打开苏联市场的可能……于是,美苏两国恢复邦交谈判于1933年11月8日至16日在华盛顿举行……11月16日深夜,罗斯福和李维诺夫在恢复邦交的各项协议上签字,结束了16年来两国关系上的不正常状况。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美苏两国“结束了16年来两国关系上的不正常状况”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所指的“迅速、大胆、果断地采取了行动”是指什么 行动的影响是什么
(4)综上所述,斯大林和罗斯福政策的相同点有哪些
答案: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学案(教师版,答案版)
【学习目标】
史料实证: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了解经济大危机的危害及影响,认识到罗斯福新政面临的严峻形势。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新政内容,理解新政在一定程度上让美国经济复苏,但无法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时空观念:结合华盛顿领导的独立战争、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罗斯福实施的新政,总结这三位总统在美国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家国情怀:理解危机时刻国家保障民生的做法,增强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学习罗斯福临危不惧、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特点和影响;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影响。
2.难点: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发展史的影响。
【自主学习】
一、教材核心练
1.从繁荣到危机: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最终导致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2)开始:1929年10月下旬,美国股票价格突然暴跌,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3)影响:从1929年到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大降,贸易额大减,失业人数激增。
2.罗斯福新政:
(1)时间:1933年。
(2)目的: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3)措施:整顿金融体系,恢复银行信用;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农业政策,通过《农业调整法》;推行“以工代赈”,兴建大量公共设施,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
(4)影响:使美国经济缓慢复苏,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5)实质:新政是美国政府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二、基础达标练
1.在下图所反映的美国“失业率”变化曲线中,失业率增加幅度最大的年份区间是(C)
A.独立战争的胜利 B.黑人奴隶制的废除
C.经济大危机爆发 D.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2.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出台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等十几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350亿美元……这反映了新政的突出特点是(D)
A.直面社会根本矛盾 B.固守自由经济政策
C.改变资本主义本质 D.采用国家干预手段
3.罗斯福就职演说:“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如果我们聪明而勇敢地予以对待,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为此美国政府开始(C)
A.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
B.制定企业公平竞争法规
C.直接募工兴建大量公共设施
D.对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
4.罗斯福认为,一个政府应该对老者和病人给予照顾,应该为壮者提供工作,不能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为此,罗斯福新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
A.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B.提高进口关税 
C.调整农业生产 D.整顿金融体系
5.“20世纪30年代,他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该模式(D)
A.使美国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
B.解决了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C.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资本主义的本质
D.是美国在维护原有制度前提下的调整
三、素养提升练
6.罗斯福说:“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定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的制度面临毁灭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其意在表明新政(D)
A.彻底消除了经济大危机
B.恢复了自由放任政策
C.解决了社会的根本矛盾
D.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为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高速度实现工业化,农业就不能按常规发展,而是必须适应工业的要求,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来源。
——余伟民等《世界通史》第三编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斯大林时期为了使农业“适应工业的要求,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来源”进行了什么运动。20世纪30年代,苏联“短的时间内高速度实现工业化”的成就怎样
答:农业集体化运动;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材料二 于是(富兰克林 罗斯福)除了在1933年6-7月间伦敦世界经济会议上力图拆除各国关税壁垒,取消英帝国特惠制,希望打进英联邦广大市场之外,也开始着眼于改善美苏关系,关注打开苏联市场的可能……于是,美苏两国恢复邦交谈判于1933年11月8日至16日在华盛顿举行……11月16日深夜,罗斯福和李维诺夫在恢复邦交的各项协议上签字,结束了16年来两国关系上的不正常状况。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美苏两国“结束了16年来两国关系上的不正常状况”的原因。
答:美国希望打开苏联市场,缓解经济危机;苏联工业化也需要得到美国的资金技术和设备。
材料三 罗斯福总统在第三任就职演说(1941年)中说:“8年前,当这个共和国的生命似乎由命中注定的恐惧而停止时……我们迅速、大胆、果断地采取了行动。”
(3)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所指的“迅速、大胆、果断地采取了行动”是指什么 行动的影响是什么
答:实行罗斯福新政;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4)综上所述,斯大林和罗斯福政策的相同点有哪些
答:都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都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都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教学 目标 史料实证: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了解经济大危机的危害及影响,认识到罗斯福新政面临的严峻形势。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新政内容,理解新政在一定程度上让美国经济复苏,但无法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时空观念:结合华盛顿领导的独立战争、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罗斯福实施的新政,总结这三位总统在美国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家国情怀:理解危机时刻国家保障民生的做法,增强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学习罗斯福临危不惧、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
重点 难点 重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特点和影响;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影响。 难点: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发展史的影响。
教法 学法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图片、视频、史料设置问题进行探究。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导 与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美国总统山和富兰克林·罗斯福图片(见课件)。教师: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公园,俗称美国总统公园、美国总统山,是一座坐落于美国南达科他州基斯通附近的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纪念公园。公园内有四座高达60英尺(约合18米)的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前总统头像,他们分别是华盛顿、杰斐逊、西奥多·罗斯福和林肯。在美国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富兰克林·罗斯福可以与总统山上雕刻的四位总统相提并论。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罗斯福新政》,揭开谜底吧! 教师随笔
二、新课讲授 板块一 从繁荣到危机 1.观察图片和材料(见课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发展状况。 答案: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空前繁荣,新兴产业迅猛发展。 2.观察图表和材料(见课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经济大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答案:生产力不断提高,企业利润大幅增加,但工人的工资增长缓慢,购买力严重不足,导致生产过剩。 3.依据图文材料(见课件)了解股票投机活动,结合教材知识,分析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答案: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最终导致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4.依据《纽约证券交易所前》图片(见课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标志、范围。 答案:1929年10月下旬,美国股票价格突然暴跌。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5.依据经济大危机的具体表现和图片(见课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经济大危机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特别大。 6.观看视频《看看经济危机下美国流民的生活》(见课件),分析材料(见课件)和相关图片,结合教材知识,说说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答案:股市崩溃、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人失业等。 过渡语:经济危机引发了各国的政治危机,法西斯势力蠢蠢欲动,社会动荡不安。在1932年的总统大选中,罗斯福以“新政”为竞选口号,得到了人们的支持,以472票对59票的绝对优势当选为美国第32任总统。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就职之日,前总统胡佛送给新政府一句话:“我们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我们无能为力了。”胡佛的话对吗 美国政府真的就没有办法了吗 罗斯福是怎么做的呢 板块二 罗斯福新政 1.阅读罗斯福介绍(见课件),观看《罗斯福新政》视频(见课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的开始时间、目的。 答案:1933年。应付日益严峻的经济大危机。 2.阅读材料(见课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的突出特点。 答案: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3.观看《罗斯福新政内容》视频(见课件),结合教材知识,列表归纳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答案: 整顿金融体系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对银行业进行整顿,恢复银行信用加强对工业的 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确定最低工资标准,限制工时;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在一定范围内维护工人合法权益调整农业政策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推行“以 工代赈”通过投资兴建大量公共设施,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建立社会 保障制度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应急的救济机构,利用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
4.阅读《美国生产恢复柱状图》《美国失业率下降图》(见课件),分析材料(见课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罗斯福新政的作用。 答案: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5.分析材料(见课件),结合教材知识,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局限性。 答案: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作出的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结束语:1929—1933年发生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大危机,让资本主义国家遭受到空前的影响,空前繁荣的美国受到沉重打击。为了化解危机,罗斯福放弃了自由经济政策,采取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罗斯福新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增强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控能力,重振了美国经济,挽救和加强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这也充分说明不同体制和政策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促进体制的创新和发展。
板书 设计 一、从繁荣到危机 1.繁荣: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空前繁荣 2.经济大危机 (1)开始:1929年开始于美国 (2)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人失业 (3)特点:破坏性大、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 二、罗斯福新政 1.开始时间:1933年 2.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3.内容:金融、工业、农业、“以工代赈”、社会保障制度 4.作用:经济开始缓慢恢复,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增强 5.局限性: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教学 反思   本节课内容的理论性比较强,知识点比较多,可以多利用图片和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图片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采用小组讨论法和问题探究法等,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主合作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罗斯福新政较感兴趣,但教材上介绍得不够全面,可以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给学生做更多的介绍和细节展示。在了解历史事件的同时,认识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认识到新政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调节和改良。不足在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问题设计的深度和技巧不够成熟,学生探讨深度不够,课堂的趣味性不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