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填空题篇四大题型)单元复习讲义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梳理+易错集锦+典例精讲+专项精练)-2024-2025学年四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学生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填空题篇四大题型)单元复习讲义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梳理+易错集锦+典例精讲+专项精练)-2024-2025学年四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学生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12-16 07:46:11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单元复习讲义(讲义)
四年级数学上册专项精练(知识梳理+易错集锦+典例精讲+专项精练)
(导图高清,放大更清晰。)
1、核心素养目标:
(1)数据意识:学生能够理解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重要性,并能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数学思维:通过学习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学生能够发展逻辑推理能力,学会从数据中发现规律和趋势。
(3)问题解决:学生能够运用统计表和条形图来描述和分析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习目标:
(1)掌握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学会制作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2)通过实际操作,理解统计表和条形图的制作过程,能够从图表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3)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对统计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据背后信息的热情。
(4)能够将统计表和条形图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性。
(1)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都能清楚地看出统计的结果,统计表用表格呈现数据,条形统计图用直条呈现数据。
(2)条形统计图中,每格可以表示1个单位,也可以表示多个单位。
分段整理数据的步骤:
(1)收集数据;
(2)分段整理(可用画“正”字的方法);
(3)制作统计表;
(4)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1)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数就是平均数。
(2)平均数的求法:(1)移多补少法:在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在几个(或若干个)不相同的数中,从多的数中拿出一部分给少的数,使它们变成相同的数,这个相同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2)公式法:平均数=总数量÷总个数。
易错点拨:
(1)条形统计图一般由名称、制图日期﹑横轴、纵轴及表示数量的直条组成。有不少同学常常忘记填写制图日期。还有就是在画直条时,出现单位长度不统一,直条不垂直等问题。
(2)画直条时,我们可以借助三角尺的直角边画横轴的垂线,然后借助直尺或者三角尺对准纵轴上的刻度连接起来,特别注意画直条的条形宽度、间隔要一致,最后还要在直条上注明数据。
易错点拨:
(1)由于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掌握不熟练,出现重复或遗漏。
(2)为了避免分段整理数据出现重复或遗漏的错误,要按数据的编号顺序进行整理,还可以在原始记录数据中做上标记。数据分段整理可以使用数数、用不同的符号、画“正”字等方法记录。
易错点拨:
(1)在求平均数的时候,一般根据公式“总数量÷个数(份数)=平均数”来计算。但有特殊的情况,如在演讲比赛时,有8名评委进行评分,为了公平,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再求平均数的方法。这时有的同学把最高分和最低分去掉了,总个数误认为还是8。
(2)要明确求平均数是用全部数据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求总和时要与题中的数据校对,确定没有错误后再开始计算,算完后要进行验算和估算,比如,平均数应该既大于最小的数据,又小于最大的数据。这样就可以减少错误。
【典例精讲1】(23-24四年级上·广西防城港·期末)小明语数两科平均分是95分,英语98分,他语数英三科的平均分是( )分。
【答案】96
【分析】
先用两科平均分乘2求出语数的总分,再加上英语的分数求出语数英三科的总分,最后除以3,即可求出三科的平均分。
【详解】95×2=190(分)
190+98=288(分)
288÷3=96(分)
即他语数英三科的平均分是96分。
【典例精讲2】(23-24四年级上·江苏盐城·期末)某校四年级(2)班女生踢毽子成绩统计如下表。
个数 0~9 10~19 20~29 30~39 40~49
人数 1 2 8 3 2
(1)根据统计结果估计该班女生踢毽子的平均成绩,在合适的答案后面画“√”。
15个( ) 25个( ) 35个( )
(2)该班女生一共有( )人;如果小红是其中一名女生,她的成绩排在第6名,那么她最多踢了( )个。
【答案】(1)25个( √ )
(2)16;29
【分析】(1)平均数能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平均数介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踢的个数在20~29之间的人数最多,该班女生踢毽子的平均成绩在20~29个之间。
(2)将各个成绩段的人数相加,即可算出这个班女生一共有(1+2+8+3+2)人。小红的成绩排在第6名,她的成绩在20~29个之间,她最多能踢29个。
【详解】(1)
根据统计结果估计该班女生踢毽子的平均成绩,在合适的答案后面画“√”。
15个( ) 25个( √ ) 35个( )
(2)1+2+8+3+2
=3+8+3+2
=11+3+2
=14+2
=16(人)
该班女生一共有16人;如果小红是其中一名女生,她的成绩排在第6名,那么她最多踢了29个。
【典例精讲3】(22-23四年级上·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期末)( )能直观、形象地表示数量的多少。
【答案】条形统计图
【详解】
若条形统计图中1格表示1人,那么其中左起的第1个条形柱占12格,即表示12人,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形象地表示数量的多少。
【典例精讲4】(22-23四年级上·海南儋州·期末)下面是阳光实验小学为灾区捐款情况统计图。
阳光实验小学为灾区捐款情况统计图
(1)纵轴上每格表示( )元。( )年级捐的最多,( )年级捐的最少。
(2)三至六年级一共捐了( )元,平均每个年级捐了( )元。
【答案】(1) 40 六 五
(2) 420 105
【分析】40-0=40(元),80-40=40(元)……,以此类推纵轴上每格表示40元;根据条形的高度可知哪个年级捐的最多,哪个年级捐的最少;
(2)将各个年级捐的钱数相加,计算出一共捐了多少元;用一共捐的钱数除以4,计算出平均每个年级捐了多少元;据此解答。
【详解】(1)纵轴上每格表示40元。六年级捐的最多,五年级捐的最少。
(2)80+120+60+160=420(元),所以三至六年级一共捐了420元;420÷4=105(元),所以平均每个年级捐了105元。
学校: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填空题
1.(22-23四年级上·江苏徐州·期末)四年级学生开展套圈游戏。四(1)班代表队6人,8分钟共套中576个。平均每分钟一共套中( )个,平均每人一共套中( )个。
2.(22-23四年级上·江苏宿迁·期末)条形统计图用2格表示50人,平均每格表示( )人,照这样计算,要表示150人需要画( )格。
3.(24-25四年级上·江苏徐州·期中)丽丽做踢毽子练习,第一次踢了57下,第二次踢了66下。她要想三次平均成绩不少于70下,第三次至少要踢( )下。
4.(24-25四年级上·江苏徐州·期中)学校男子篮球队补选新队员。7名老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70厘米,补选的3名新队员身高分别是174厘米,177厘米和169厘米,与补选前相比,现在男子篮球队10名队员的平均身高( )。(填“增高了”“降低了”或“不变”)
5.(24-25四年级上·江苏苏州·期中)条形统计图中,如果用6毫米高的直条来代表12,则108要用( )毫米高的直条来表示。
6.(24-25四年级上·江苏南京·期中)下面是五名同学捐书本数的情况统计表。
姓名 张小亮 李军 陈芳 周明明 王小星
本数 9 6 13 10 7
(1)平均每名同学捐书( )本。
(2)如果张小亮再捐出10本,那么这时平均每名同学捐书( )本。
7.(24-25四年级上·江苏泰州·期中)在音乐节中,甲、乙、丙三人的表现很出色。甲、乙两人的平均成绩是91分,乙、丙两人的平均成绩是92,甲、丙两人的平均成绩是93分,三人的平均成绩是( )分。
8.(22-23四年级上·河南平顶山·期末)学校气象小组成员一天测了四次气温,四次温度如下:24℃、25℃、27℃、28℃,这一天的平均气温是( )℃。
9.(22-23四年级上·河南新乡·期末)“12,13,8,7,0”这组数的平均数是( )。
10.(22-23四年级上·广西钦州·期末)李奶奶糊纸风筝,第一天糊了42个,第二天糊了46个,第三天糊了38个,这3天平均每天糊了( )个。
11.(24-25四年级上·河南平顶山·期中)在投掷飞镖比赛中,刘洋投掷5次共中40环,赵军投掷4次共中36环。( )投掷的准一些,他平均每次投中( )环。
12.(22-23四年级上·贵州贵阳·期末)6个同学的身高分别是157cm、154cm、161cm、155cm、149cm、160cm。这6个同学的平均身高是( ),比平均身高高的同学有( )个,比平均身高矮的同学有( )个。
13.(22-23四年级上·江苏盐城·期中)三个和尚抬水吃,3个和尚将一桶水从600米远的地方抬到寺庙(每次2人抬),平均每个和尚抬( )米。
14.(22-23四年级上·江苏泰州·期中)在数学演讲比赛中,评委老师给小明打出的分数如表:
评委 王老师 赵老师 张老师 徐老师 许老师 朱老师
评分 92 93 97 90 94 99
按照比赛规则,计算选手的平均分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按规则计算,小明的平均得分是( )分。
15.(22-23四年级上·福建宁德·期末)6个数排成一行,它们的平均数是27,已知前4个数的平均数是18,后3个数的平均数是35,则第4个数是( )。
16.(22-23四年级上·江苏盐城·期末)下图是四年级(5)班学生身高情况统计图。
(1)按从高到矮的顺序排列,小明的身高在班上排第10名,他的身高在( )厘米~( )厘米之间。
(2)四年级(5)班有( )人。学校选拔篮球队队员,要求身高在145厘米以上,这个班有( )人可以报名。
17.(22-23四年级上·江苏徐州·期末)小刚练习跳绳,先后跳了三次,记录如下:59、66、55,要想不低于这三次跳绳的平均水平,第四次至少要跳( )下。
18.(22-23四年级上·江苏盐城·期末)小明在某次考试中,语文考了92分,英语考了90分,数学考( )分时,三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是93分。
19.(22-23四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下面是四年级(2)班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
身高/cm 合计 120~129 130~139 140~149
人数 27 9 12 6
(1)人数最多的一段比人数最少的一段多( )人;
(2)小明的身高在本班从矮到高,排在第11名,你估计他的身高大约是( )厘米。
20.(24-25四年级上·河南平顶山·期中)四年级6个班参加植树活动,第一天植树46棵,第二天植树55棵,第三天植树49棵,平均每天植树( )棵,平均每班植树( )棵。
21.(22-23四年级上·江苏镇江·期末)张浩做投篮练习(每轮投10个球),前3轮投中的个数如下表:
第1轮 第2轮 第3轮 第4轮
投中个数 4 5 6
(1)前3轮投中的平均数是( )个。
(2)如果再投一轮,并使投中的平均数不少于6个,第4轮至少要投中( )个。
22.(22-23四年级上·江苏淮安·期末)小明4次数学测验的平均成绩是90分,要使6次测验的平均分达到92分,那么他第5次和第6次测验的平均成绩要达到( )分才行。
23.(22-23四年级上·江苏盐城·期末)条形统计图如果用3厘米长的直条表示15升水,平均1厘米长的直条表示( )升水。照这样计算,要表示40升水需要画( )厘米长的直条。
24.(22-23四年级上·江苏宿迁·期末)红红参加书法比赛,有4个评委,其中3个评委的平均成绩是93分,第4个评委打了97分,她这次比赛的平均成绩是( )分。
25.(22-23四年级上·贵州毕节·期末)学校7名篮球队员的身高分别是171厘米、159厘米、163厘米、168厘米、170厘米、175厘米、160厘米,这7名队员的平均身高不会高于( )厘米,也不会低于( )厘米。
26.(22-23四年级上·江苏南京·期末)小亮的期末考试成绩单染上了墨汁,如下表。从表中可计算出他数学得了( )分。
27.(22-23四年级上·江苏南京·期末)四(1)班一学期要进行八次测验,在前五次测验中,小凡的平均分是87分,要使八次测验的平均分达到90分,小凡后三次的平均分要达到( )分。
28.(22-23四年级上·海南儋州·期末)下面是阳光实验小学为灾区捐款情况统计图。
阳光实验小学为灾区捐款情况统计图
(1)纵轴上每格表示( )元。( )年级捐的最多,( )年级捐的最少。
(2)三至六年级一共捐了( )元,平均每个年级捐了( )元。
29.(2024四年级上·江苏·专题练习)如图是三条不同长度的丝带,虚线处是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想一想,第一条丝带的长度是( )厘米。
30.(23-24四年级上·河南平顶山·期中)春天小学在“读书伴我行”的主题实践活动中,四年级4个班第一周共读书65本,第二周共读书54本,第三周共读书73本。这三周平均每个班读书( )本,这4个班平均每周读书( )本。
31.(24-25四年级上·河南平顶山·期中)四年级王明同学在上网浏览时发现了这样一条信息:
2024年9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在太平洋相关公海海域成功发射了一枚携带训练模拟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这枚导弹实现了超过1.2万公里的超远程飞行,精准无误地命中了位于太平洋深处的预设靶区。这一发射不仅展示了我国火箭军的实力,更昭示了我国在战略威慑领域的强大自信。
于是他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调查本校3-6年级同学对“洲际弹道导弹”的了解情况,调查结果如下图。
根据条形统计图回答下面问题:
(1)条形统计图中纵轴的1个格代表( )人,六年级了解“洲际弹道导弹”的有( )人。
(2)了解“洲际弹道导弹”人最少的是( )年级,有( )人。
(3)平均每个年级有( )人了解“洲际弹道导弹”。
32.(23-24四年级上·江苏泰州·期中)在一次大扫除活动中,四(1)班的3个同学将一桶水从300米远的地方抬到教室(每次2人抬),平均每个同学要抬( )米。
33.(23-24四年级上·江苏连云港·期中)在一次学业检测中,王天笑的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功课平均成绩是96分,她的语、数、英总成绩是( )分。如果她的数学成绩是94分,英语成绩是99分,则她的语文成绩是( )分。
34.(23-24四年级上·江苏无锡·期中)下面是希望小学四年级学生参加学校科普知识竞赛的成绩记录(单位:分)。
82 72 94 75 96 84 78 92 98 63
55 89 72 68 78 73 93 76 91 68
(1)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希望小学四年级学生科普知识竞赛成绩情况统计表
2023年11月
成绩/分 合计 60以下 60~69 70~79 80~89 90~100
人 数
(2)科普知识竞赛的平均成绩不会低于( )分,也不会高于( )分;
(3)小芳这次科普知识竞赛中得了84分,她在知识竞赛中的排名是第( )名。
【答案】(1)见详解;(2)55;98;(3)8
【分析】(1)把学生参加学校科普知识竞赛的成绩按统计表中的分数段进行统计并填入表中,完善统计表。
(2)平均成绩介于最低分和最高分之间,竞赛成绩的最低分是55分,最高分是98分,所以科普知识竞赛的平均成绩不会低于55分,也不会高于98分。
(3)先看84分在80~89分数段中排名第几,再加上90~100分数段的人数,即等于84分的排名。
【详解】(1)希望小学四年级学生科普知识竞赛成绩情况统计表
2023年11月
成绩/分 合计 60以下 60~69 70~79 80~89 90~100
人 数 20 1 3 7 3 6
(2)科普知识竞赛的平均成绩不会低于55分,也不会高于98分;
(3)小芳这次科普知识竞赛中得了84分,她在知识竞赛中的排名是第8名。
35.(23-24四年级上·湖南邵阳·期中)四年级有3个班,平均每班45人,其中一班有42人,二班有47人,三班有( )人。
36.(23-24四年级上·广西防城港·期中)小宇调查学校图书馆第三周借阅图书的情况,并制成了统计图。
(1)条形统计图中每格的长度表示( )本。第三周借阅图书( )本。
(2)( )类借阅的本数最多,( )类借阅的本数最少。
(3)你还能想到什么:( )。
37.(23-24四年级上·山西大同·期中)一条形统计图,如果纵轴1格表示20人,照这样,纵轴4格表示( )人;表示120人的直条需要画( )格。
38.(23-24四年级上·江苏苏州·期中)小君参加跳绳考核,第一次跳了112下,第二次跳了136下,她要想三次跳绳的平均数达到139下,第三次至少要跳( )下。
39.(23-24四年级上·江苏宿迁·期末)一张桌子需要4人一起抬,现在5人把这张桌子从离家600米远的地方抬回去,平均每人抬( )米。
40.(24-25四年级上·江苏·期中)
第二根和第三根绳子的平均长度是( )厘米,这三根绳子平均每根长( )厘米;如果第四根绳子与这三根绳子的平均长度是14厘米,那么第四根绳子长( )厘米。
41.(24-25四年级上·江苏徐州·期中)某厂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5100元,李娟是这个公司的员工,她的月工资不可能低于5000元,这样的判断合理吗?( )(填“合理”或“不合理”)
42.(24-25四年级上·河南平顶山·期中)一箱苹果共有50个,任意取5个分别称一称,结果如下表:
编号 1 2 3 4 5
质量/克 166 186 195 182 171
取出的这5个苹果,平均每个重( )克,这箱苹果大约重( )千克。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四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单元复习讲义(讲义)
四年级数学上册专项精练(知识梳理+易错集锦+典例精讲+专项精练)
(导图高清,放大更清晰。)
1、核心素养目标:
(1)数据意识:学生能够理解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重要性,并能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数学思维:通过学习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学生能够发展逻辑推理能力,学会从数据中发现规律和趋势。
(3)问题解决:学生能够运用统计表和条形图来描述和分析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习目标:
(1)掌握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学会制作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2)通过实际操作,理解统计表和条形图的制作过程,能够从图表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3)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对统计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据背后信息的热情。
(4)能够将统计表和条形图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性。
(1)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都能清楚地看出统计的结果,统计表用表格呈现数据,条形统计图用直条呈现数据。
(2)条形统计图中,每格可以表示1个单位,也可以表示多个单位。
分段整理数据的步骤:
(1)收集数据;
(2)分段整理(可用画“正”字的方法);
(3)制作统计表;
(4)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1)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数就是平均数。
(2)平均数的求法:(1)移多补少法:在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在几个(或若干个)不相同的数中,从多的数中拿出一部分给少的数,使它们变成相同的数,这个相同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2)公式法:平均数=总数量÷总个数。
易错点拨:
(1)条形统计图一般由名称、制图日期﹑横轴、纵轴及表示数量的直条组成。有不少同学常常忘记填写制图日期。还有就是在画直条时,出现单位长度不统一,直条不垂直等问题。
(2)画直条时,我们可以借助三角尺的直角边画横轴的垂线,然后借助直尺或者三角尺对准纵轴上的刻度连接起来,特别注意画直条的条形宽度、间隔要一致,最后还要在直条上注明数据。
易错点拨:
(1)由于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掌握不熟练,出现重复或遗漏。
(2)为了避免分段整理数据出现重复或遗漏的错误,要按数据的编号顺序进行整理,还可以在原始记录数据中做上标记。数据分段整理可以使用数数、用不同的符号、画“正”字等方法记录。
易错点拨:
(1)在求平均数的时候,一般根据公式“总数量÷个数(份数)=平均数”来计算。但有特殊的情况,如在演讲比赛时,有8名评委进行评分,为了公平,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再求平均数的方法。这时有的同学把最高分和最低分去掉了,总个数误认为还是8。
(2)要明确求平均数是用全部数据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求总和时要与题中的数据校对,确定没有错误后再开始计算,算完后要进行验算和估算,比如,平均数应该既大于最小的数据,又小于最大的数据。这样就可以减少错误。
【典例精讲1】(23-24四年级上·广西防城港·期末)小明语数两科平均分是95分,英语98分,他语数英三科的平均分是( )分。
【答案】96
【分析】
先用两科平均分乘2求出语数的总分,再加上英语的分数求出语数英三科的总分,最后除以3,即可求出三科的平均分。
【详解】95×2=190(分)
190+98=288(分)
288÷3=96(分)
即他语数英三科的平均分是96分。
【典例精讲2】(23-24四年级上·江苏盐城·期末)某校四年级(2)班女生踢毽子成绩统计如下表。
个数 0~9 10~19 20~29 30~39 40~49
人数 1 2 8 3 2
(1)根据统计结果估计该班女生踢毽子的平均成绩,在合适的答案后面画“√”。
15个( ) 25个( ) 35个( )
(2)该班女生一共有( )人;如果小红是其中一名女生,她的成绩排在第6名,那么她最多踢了( )个。
【答案】(1)25个( √ )
(2)16;29
【分析】(1)平均数能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平均数介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踢的个数在20~29之间的人数最多,该班女生踢毽子的平均成绩在20~29个之间。
(2)将各个成绩段的人数相加,即可算出这个班女生一共有(1+2+8+3+2)人。小红的成绩排在第6名,她的成绩在20~29个之间,她最多能踢29个。
【详解】(1)
根据统计结果估计该班女生踢毽子的平均成绩,在合适的答案后面画“√”。
15个( ) 25个( √ ) 35个( )
(2)1+2+8+3+2
=3+8+3+2
=11+3+2
=14+2
=16(人)
该班女生一共有16人;如果小红是其中一名女生,她的成绩排在第6名,那么她最多踢了29个。
【典例精讲3】(22-23四年级上·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期末)( )能直观、形象地表示数量的多少。
【答案】条形统计图
【详解】
若条形统计图中1格表示1人,那么其中左起的第1个条形柱占12格,即表示12人,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形象地表示数量的多少。
【典例精讲4】(22-23四年级上·海南儋州·期末)下面是阳光实验小学为灾区捐款情况统计图。
阳光实验小学为灾区捐款情况统计图
(1)纵轴上每格表示( )元。( )年级捐的最多,( )年级捐的最少。
(2)三至六年级一共捐了( )元,平均每个年级捐了( )元。
【答案】(1) 40 六 五
(2) 420 105
【分析】40-0=40(元),80-40=40(元)……,以此类推纵轴上每格表示40元;根据条形的高度可知哪个年级捐的最多,哪个年级捐的最少;
(2)将各个年级捐的钱数相加,计算出一共捐了多少元;用一共捐的钱数除以4,计算出平均每个年级捐了多少元;据此解答。
【详解】(1)纵轴上每格表示40元。六年级捐的最多,五年级捐的最少。
(2)80+120+60+160=420(元),所以三至六年级一共捐了420元;420÷4=105(元),所以平均每个年级捐了105元。
学校: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填空题
1.(22-23四年级上·江苏徐州·期末)四年级学生开展套圈游戏。四(1)班代表队6人,8分钟共套中576个。平均每分钟一共套中( )个,平均每人一共套中( )个。
【答案】 72 96
【分析】用套中的个数除以套圈的分钟数,即可求出每分钟套中多少个;用套中的个数除以套圈的学生人数,即可求出每人套中多少个。
【详解】576÷8=72(个)
576÷6=96(个)
平均每分钟一共套中72个,平均每人一共套中96个。
2.(22-23四年级上·江苏宿迁·期末)条形统计图用2格表示50人,平均每格表示( )人,照这样计算,要表示150人需要画( )格。
【答案】 25 6
【分析】条形统计图上每格表示的人数相等,2格表示50人,要求平均每格表示的人数,用50除以2即可;用要表示的总人数除以每格表示的人数就是需要画的格数。
【详解】50÷2=25(人)
150÷25=6(格)
条形统计图用2格表示50人,平均每格表示25人,照这样计算,要表示150人需要画6格。
3.(24-25四年级上·江苏徐州·期中)丽丽做踢毽子练习,第一次踢了57下,第二次踢了66下。她要想三次平均成绩不少于70下,第三次至少要踢( )下。
【答案】87
【分析】用三次平均成绩乘3,求出三次总成绩。再依次减去前两次的成绩,即可求出第三次的成绩。
【详解】70×3-57-66
=210-57-66
=153-66
=87(下)
则第三次至少要踢87下。
4.(24-25四年级上·江苏徐州·期中)学校男子篮球队补选新队员。7名老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70厘米,补选的3名新队员身高分别是174厘米,177厘米和169厘米,与补选前相比,现在男子篮球队10名队员的平均身高( )。(填“增高了”“降低了”或“不变”)
【答案】增高了
【分析】用这组数据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就是平均数;用平均身高×人数,求出原来7名老队员的总身高;老队员的总身高再加上补选的3名新队员的身高,求出现在男子篮球队队员的总身高,再除以现在的总人数,求出现在男子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最后比较大小,据此解答。
【详解】170×7=1190(厘米)
1190+174+177+169
=1364+177+169
=1541+169
=1710(厘米)
1710÷(7+3)
=1710÷10
=171(厘米)
因为171厘米>170厘米,所以与补选前相比,现在男子篮球队10名队员的平均身高增高了。
5.(24-25四年级上·江苏苏州·期中)条形统计图中,如果用6毫米高的直条来代表12,则108要用( )毫米高的直条来表示。
【答案】54
【分析】用6毫米高的直条来代表12,1毫米表示12÷6=2,求108要用几毫米高的直条来表示,也就是用除法求出108里面有几个2,就是用几个毫米高的直条来表示的。据此解答。
【详解】12÷6=2
108÷2×1
=54×1
=54(毫米)
条形统计图中,如果用6毫米高的直条来代表12,则108要用54毫米高的直条来表示。
6.(24-25四年级上·江苏南京·期中)下面是五名同学捐书本数的情况统计表。
姓名 张小亮 李军 陈芳 周明明 王小星
本数 9 6 13 10 7
(1)平均每名同学捐书( )本。
(2)如果张小亮再捐出10本,那么这时平均每名同学捐书( )本。
【答案】(1)9
(2)11
【分析】计算平均每名同学捐书的本数,先把各个同学捐书的本数相加求出总本数,然后用总本数除以人数即可。
【详解】(1)

=9(本)
所以平均每名同学捐9本书。
(2)

=11(本)
所以如果张小亮再捐出10本,那么这时平均每名同学捐11本书。
7.(24-25四年级上·江苏泰州·期中)在音乐节中,甲、乙、丙三人的表现很出色。甲、乙两人的平均成绩是91分,乙、丙两人的平均成绩是92,甲、丙两人的平均成绩是93分,三人的平均成绩是( )分。
【答案】92
【分析】甲、乙两人的平均成绩是91分,据此用平均成绩乘2,即可求出甲、乙两人成绩和;乙、丙两人的平均成绩是92,据此用平均成绩乘2,即可求出乙、丙两人成绩和;甲、丙两人的平均成绩是93分,据此用平均成绩乘2,即可求出甲、丙两人成绩和;再把求出的甲、乙两人成绩和、乙、丙两人成绩和以及甲、丙两人成绩和相加,再除以2,即可求出甲、乙、丙三人的成绩和,再除以3,即可求出三人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据此解答。
【详解】91×2=182(分)
92×2=184(分)
93×2=186(分)
(182+184+186)÷2
=552÷2
=276(分)
276÷3=92(分)
在音乐节中,甲、乙、丙三人的表现很出色。甲、乙两人的平均成绩是91分,乙、丙两人的平均成绩是92,甲、丙两人的平均成绩是93分,三人的平均成绩是92分。
8.(22-23四年级上·河南平顶山·期末)学校气象小组成员一天测了四次气温,四次温度如下:24℃、25℃、27℃、28℃,这一天的平均气温是( )℃。
【答案】26
【分析】平均数=总数÷总份数,据此把测得的四次气温相加,再除以4即可。
【详解】(24+25+27+28)÷4
=(49+27+28)÷4
=(76+28)÷4
=104÷4
=26(℃)
学校气象小组成员一天测了四次气温,四次温度如下:24℃、25℃、27℃、28℃,这一天的平均气温是26℃。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解题关键是掌握平均数等于总数除以总份数。
9.(22-23四年级上·河南新乡·期末)“12,13,8,7,0”这组数的平均数是( )。
【答案】8
【分析】求出这5个数相加的和,再除以5即可解答。
【详解】(12+13+8+7+0)÷5
=40÷5
=8
“12,13,8,7,0”这组数的平均数是8。
【点睛】熟练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22-23四年级上·广西钦州·期末)李奶奶糊纸风筝,第一天糊了42个,第二天糊了46个,第三天糊了38个,这3天平均每天糊了( )个。
【答案】42
【分析】先求出3天糊纸风筝的数量,把42、46、38相加,再用所得和除以3即可。
【详解】(42+46+38)÷3
=126÷3
=42(个)
这3天平均每天糊了42个。
【点睛】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此题考查学生对平均数公式的应用。
11.(24-25四年级上·河南平顶山·期中)在投掷飞镖比赛中,刘洋投掷5次共中40环,赵军投掷4次共中36环。( )投掷的准一些,他平均每次投中( )环。
【答案】 赵军 9
【分析】根据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刘洋投掷5次共中40环,40除以5可以求出刘洋平均每次投中了几环,同理用36除以4可以求出赵军平均每次投中了几环,最后比较两个商即可。
【详解】刘洋:40÷5=8(环)
赵军:36÷4=9(环)
8<9
在投掷飞镖比赛中,刘洋投掷5次共中40环,赵军投掷4次共中36环。赵军投掷的准一些,他平均每次投中9环。
12.(22-23四年级上·贵州贵阳·期末)6个同学的身高分别是157cm、154cm、161cm、155cm、149cm、160cm。这6个同学的平均身高是( ),比平均身高高的同学有( )个,比平均身高矮的同学有( )个。
【答案】 156cm 3 3
【分析】用6个同学的身高之和除以6,求出这6个同学的平均身高;再比较这6个同学的身高与平均身高的大小关系。
【详解】(157+154+161+155+149+160)÷6
=936÷6
=156(cm)
157cm、161cm、160cm这3个同学的身高比平均身高156cm高;
154cm、155cm、149cm这3个同学的身高比平均身高156cm矮;
这6个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56cm,比平均身高高的同学有3个,比平均身高矮的同学有3个。
【点睛】平均数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总数量÷份数=平均数、总数量÷平均数=份数、平均数×份数=总数量。
13.(22-23四年级上·江苏盐城·期中)三个和尚抬水吃,3个和尚将一桶水从600米远的地方抬到寺庙(每次2人抬),平均每个和尚抬( )米。
【答案】400
【分析】每次2人抬,所以需要将600米乘2计算出走的总路程,再除以3个和尚,计算出平均每个和尚抬的米数;据此解答。
【详解】根据分析:
600×2÷3
=1200÷3
=400(米)
所以平均每个和尚抬400米。
【点睛】掌握平均数的求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4.(22-23四年级上·江苏泰州·期中)在数学演讲比赛中,评委老师给小明打出的分数如表:
评委 王老师 赵老师 张老师 徐老师 许老师 朱老师
评分 92 93 97 90 94 99
按照比赛规则,计算选手的平均分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按规则计算,小明的平均得分是( )分。
【答案】94
【分析】平均数=总数÷总份数,去掉朱老师打的最高分99分,去掉徐老师打的最低分90分,将其余四位老师的打分相加再除以4,即可算出小明的平均得分。
【详解】(92+93+97+94)÷4
=(185+97+94)÷4
=(282+94)÷4
=376÷4
=94(分)
按照比赛规则,计算选手的平均分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按规则计算,小明的平均得分是(94)分。
【点睛】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及应用,关键是明确:平均数会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所以比赛规则中,一般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算平均数。
15.(22-23四年级上·福建宁德·期末)6个数排成一行,它们的平均数是27,已知前4个数的平均数是18,后3个数的平均数是35,则第4个数是( )。
【答案】15
【分析】6个数排一行,第4个数是指从前到后(从左到右)数的第4个数。从前面(左边)数,第4个数在第4个,从后面(右边)数,第4个数在第3个。
根据平均数=总数÷总个数,先用前4个数的平均数乘4,计算出前4个数的和是多少;再用后3个数的平均数乘3,计算出后3个数的和是多少;然后用6个数的平均数乘6,计算出6个数的总和是多少。最后用前4个数的和加上后3个数的和,减去6个数的和,即可算出重复计算的第4个数是多少。据此解答。
【详解】18×4=72
35×3=105
27×6=162
72+105-162
=177-162
=15
6个数排成一行,它们的平均数是27,已知前4个数的平均数是18,后3个数的平均数是35,则第4个数是15。
16.(22-23四年级上·江苏盐城·期末)下图是四年级(5)班学生身高情况统计图。
(1)按从高到矮的顺序排列,小明的身高在班上排第10名,他的身高在( )厘米~( )厘米之间。
(2)四年级(5)班有( )人。学校选拔篮球队队员,要求身高在145厘米以上,这个班有( )人可以报名。
【答案】(1) 141 145
(2) 40 6
【分析】(1)150厘米以上的有2人,146厘米~150厘米的有4人,141厘米~145厘米的有12人,按从高到矮的顺序排列,第7~18名的身高都在141厘米~145厘米之间,所以小明的身高在班上排第10名,他的身高在141厘米~145厘米之间。
(2)把各个身高段的人数相加即等于四年级(5)班的人数;150厘米以上的人数加146厘米~150厘米的人数,即等于这个班可以报名选拔篮球队队员的人数。
【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按从高到矮的顺序排列,小明的身高在班上排第10名,他的身高在141厘米~145厘米之间。
(2)6+16+12+4+2=40(人)
4+2=6(人)
四年级(5)班有40人。学校选拔篮球队队员,要求身高在145厘米以上,这个班有6人可以报名。
17.(22-23四年级上·江苏徐州·期末)小刚练习跳绳,先后跳了三次,记录如下:59、66、55,要想不低于这三次跳绳的平均水平,第四次至少要跳( )下。
【答案】60
【分析】首先将三次跳绳的成绩相加,然后再除以3,求出三次跳绳的平均成绩,由此可知,第四次跳绳的成绩只要大于或等于平均成绩即可。
【详解】(59+66+55)÷3
=(125+55)÷3
=180÷3
=60(下)
小刚练习跳绳,先后跳了三次,记录如下:59、66、55,要想不低于这三次跳绳的平均水平,第四次至少要跳60下。
18.(22-23四年级上·江苏盐城·期末)小明在某次考试中,语文考了92分,英语考了90分,数学考( )分时,三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是93分。
【答案】97
【分析】根据“平均成绩×科目的数量=总成绩”算出语文、英语、数学三门功课的总成绩,进而用“三门功课的总成绩分别减去语文和英语两门功课的成绩,即可求出数学的成绩。
【详解】93×3-92-90
=279-92-90
=187-90
=97(分)
数学考97分时,三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是93分。
19.(22-23四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下面是四年级(2)班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
身高/cm 合计 120~129 130~139 140~149
人数 27 9 12 6
(1)人数最多的一段比人数最少的一段多( )人;
(2)小明的身高在本班从矮到高,排在第11名,你估计他的身高大约是( )厘米。
【答案】(1)6
(2)131
【分析】(1)身高为130~139厘米的人数最多,此段的人数有12人;身高为140~149厘米的人数最多,此段的人数有6人;用人数最多的一段的人数减最少的一段的人数,即可解答;
(2)按从矮到高的顺序,小明的身高排在第11名,看他在哪个身高段里,再估算出他的身高。
【详解】(1)12-6=6(人)
所以人数最多的一段比人数最少的一段多6人。
(2)全班有27人,小明的身高排在第11名,130以下有9人,130~139厘米有12人,所以估计他的身高大约有131厘米。
20.(24-25四年级上·河南平顶山·期中)四年级6个班参加植树活动,第一天植树46棵,第二天植树55棵,第三天植树49棵,平均每天植树( )棵,平均每班植树( )棵。
【答案】 50 25
【分析】平均数=总数÷总份数,把3天植树的棵数相加,植树总棵数除以天数即是平均每天植树棵数;植树总棵数除以班级数即是平均每班植树棵数,据此解答。
【详解】(46+55+49)÷3
=150÷3
=50(棵)
(46+55+49)÷6
=150÷6
=25(棵)
所以:四年级6个班参加植树活动,第一天植树46棵,第二天植树55棵,第三天植树49棵,平均每天植树50棵,平均每班植树25棵。
21.(22-23四年级上·江苏镇江·期末)张浩做投篮练习(每轮投10个球),前3轮投中的个数如下表:
第1轮 第2轮 第3轮 第4轮
投中个数 4 5 6
(1)前3轮投中的平均数是( )个。
(2)如果再投一轮,并使投中的平均数不少于6个,第4轮至少要投中( )个。
【答案】(1)5
(2)9
【分析】(1)第1轮投中4个,第2轮投中5个,第3轮投中6个,先求出前3轮投中的总个数,把4、5、6相加,再用这个和除以3即可解答。
(2)按平均数最小是6来计算,可以求出第4轮至少要投中的个数,先用6乘4求出这4轮投中的总个数,再用这个数减前3轮投中的总个数即可解答。
【详解】(1)(4+5+6)÷3
=(9+6)÷3
=15÷3
=5(个)
前3轮投中的平均数是5个。
(2)6×4=24(个)
24-(4+5+6)
=24-(9+6)
=24-15
=9(个)
如果再投一轮,并使投中的平均数不少于6个,第4轮至少要投中9个。
22.(22-23四年级上·江苏淮安·期末)小明4次数学测验的平均成绩是90分,要使6次测验的平均分达到92分,那么他第5次和第6次测验的平均成绩要达到( )分才行。
【答案】96
【分析】根据平均数×份数=总数,小明4次数学测验的平均成绩是90分,可以求出小明前4次的总分,即90×4=360(分);要使6次测验的平均分达到92分,则6次测验的总分要达到92×6=552(分);再用6次的总分减去4次的总分,求出第5次和第6次的总分,即552-360=192(分);再根据总数÷份数=平均数,用第5次和第6次的总分除以2,即得到第5次和第6次测验的平均成绩。据此解答。
【详解】90×4=360(分)
92×6=552(分)
552-360=192(分)
192÷2=96(分)
所以,他第5次和第6次测验的平均成绩要达到96分才行。
23.(22-23四年级上·江苏盐城·期末)条形统计图如果用3厘米长的直条表示15升水,平均1厘米长的直条表示( )升水。照这样计算,要表示40升水需要画( )厘米长的直条。
【答案】 5 8
【分析】用3厘米长的直条表示15升水,则平均1厘米长的直条表示(15÷3)升水。用40升除以平均1厘米长的直条表示水的容量,即可求出需要画多少厘米长的直条。
【详解】15÷3=5(升)
40÷5=8(厘米)
条形统计图如果用3厘米长的直条表示15升水,平均1厘米长的直条表示5升水。照这样计算,要表示40升水需要画8厘米长的直条。
24.(22-23四年级上·江苏宿迁·期末)红红参加书法比赛,有4个评委,其中3个评委的平均成绩是93分,第4个评委打了97分,她这次比赛的平均成绩是( )分。
【答案】94
【分析】用93乘3求出3个评委打分的总和,再加上第4个评委打的分,再除以4即可求出红红这次比赛的平均成绩。
【详解】(93×3+97)÷4
=(279+97)÷4
=376÷4
=94(分)
红红参加书法比赛,有4个评委,其中3个评委的平均成绩是93分,第4个评委打了97分,她这次比赛的平均成绩是( 94 )分。
25.(22-23四年级上·贵州毕节·期末)学校7名篮球队员的身高分别是171厘米、159厘米、163厘米、168厘米、170厘米、175厘米、160厘米,这7名队员的平均身高不会高于( )厘米,也不会低于( )厘米。
【答案】 175 159
【分析】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平均数介于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据此即可解答。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学校7名篮球队员的身高分别是171厘米、159厘米、163厘米、168厘米、170厘米、175厘米、160厘米,这7名队员的平均身高不会高于175厘米,也不会低于159厘米。
26.(22-23四年级上·江苏南京·期末)小亮的期末考试成绩单染上了墨汁,如下表。从表中可计算出他数学得了( )分。
【答案】94
【分析】先根据平均分乘3求出三科的总分,再用总分减去语文与英语的分数,就是数学的分数。
【详解】92×3=276(分)
276-89-93
=187-93
=94(分)
从表中可计算出他数学得了94分。
27.(22-23四年级上·江苏南京·期末)四(1)班一学期要进行八次测验,在前五次测验中,小凡的平均分是87分,要使八次测验的平均分达到90分,小凡后三次的平均分要达到( )分。
【答案】95
【分析】前八次的平均分是90分,90乘8得前八次的总分是720分,前五次的平均分是87分,87乘5可以求出前五次的总分,再用前八次的总分减前五次的总分即可求出后三次的总分,最后用这个差除以3即可求出后三次的平均分。
【详解】90×8-87×5
=720-435
=285
285÷3=95(分)
小凡后三次的平均分要达到95分。
28.(22-23四年级上·海南儋州·期末)下面是阳光实验小学为灾区捐款情况统计图。
阳光实验小学为灾区捐款情况统计图
(1)纵轴上每格表示( )元。( )年级捐的最多,( )年级捐的最少。
(2)三至六年级一共捐了( )元,平均每个年级捐了( )元。
【答案】(1) 40 六 五
(2) 420 105
【分析】40-0=40(元),80-40=40(元)……,以此类推纵轴上每格表示40元;根据条形的高度可知哪个年级捐的最多,哪个年级捐的最少;
(2)将各个年级捐的钱数相加,计算出一共捐了多少元;用一共捐的钱数除以4,计算出平均每个年级捐了多少元;据此解答。
【详解】(1)纵轴上每格表示40元。六年级捐的最多,五年级捐的最少。
(2)80+120+60+160=420(元),所以三至六年级一共捐了420元;420÷4=105(元),所以平均每个年级捐了105元。
29.(2024四年级上·江苏·专题练习)如图是三条不同长度的丝带,虚线处是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想一想,第一条丝带的长度是( )厘米。
【答案】8
【分析】根据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可知这三条丝带的总长度为(14×3)厘米;接下来用总长度减去第二条和第三条的长度之和即可求出第一条的长度。
【详解】14×3-(20+14)
=42-34
=8(厘米)
所以第一条丝带的长度是8厘米。
【点睛】本题是一道关于平均数的题目,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30.(23-24四年级上·河南平顶山·期中)春天小学在“读书伴我行”的主题实践活动中,四年级4个班第一周共读书65本,第二周共读书54本,第三周共读书73本。这三周平均每个班读书( )本,这4个班平均每周读书( )本。
【答案】 48 64
【分析】把第1周、第2周、第3周读的书相加求出三周共读书多少本,用三周共读的数量除以4,就是这三周平均每个班读书多少本;用三周共读的数量除以3,就是这4个班平均每周读书多少本。
【详解】65+54+73
=119+73
=192(本)
192÷4=48(本)
192÷3=64(本)
春天小学在“读书伴我行”的主题实践活动中,四年级4个班第一周共读书65本,第二周共读书54本,第三周共读书73本。这三周平均每个班读书(48)本,这4个班平均每周读书(64)本。
31.(24-25四年级上·河南平顶山·期中)四年级王明同学在上网浏览时发现了这样一条信息:
2024年9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在太平洋相关公海海域成功发射了一枚携带训练模拟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这枚导弹实现了超过1.2万公里的超远程飞行,精准无误地命中了位于太平洋深处的预设靶区。这一发射不仅展示了我国火箭军的实力,更昭示了我国在战略威慑领域的强大自信。
于是他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调查本校3-6年级同学对“洲际弹道导弹”的了解情况,调查结果如下图。
根据条形统计图回答下面问题:
(1)条形统计图中纵轴的1个格代表( )人,六年级了解“洲际弹道导弹”的有( )人。
(2)了解“洲际弹道导弹”人最少的是( )年级,有( )人。
(3)平均每个年级有( )人了解“洲际弹道导弹”。
【答案】(1) 5 30
(2) 三 10
(3)19
【分析】(1)观察题干部分的统计图,纵轴数据为0、5、10、15、20、25、30……,由此可知1格代表5人,再看六年级所在的条形柱对应纵轴上的数正好是30,由此填空即可。
(2)有统计图可知,了解“洲际弹道导弹”,三年级有10人,四年级有16人,五年级有20人,六年级有30人,把这四个年级的人数比较大小即可。
(3)把了解“洲际弹道导弹”的四个年级的人数相加,即10加16,再加20、加30求出总人数,用总人数除以4即可解答。
【详解】(1)形统计图中纵轴的1个格代表5人,六年级了解“洲际弹道导弹”的有30人。
(2)10<16<20<30
了解“洲际弹道导弹”人最少的是三年级,有10人。
(3)(10+16+20+30)÷4
=76÷4
=19(人)
平均每个年级有19人了解“洲际弹道导弹”。
32.(23-24四年级上·江苏泰州·期中)在一次大扫除活动中,四(1)班的3个同学将一桶水从300米远的地方抬到教室(每次2人抬),平均每个同学要抬( )米。
【答案】200
【分析】因为每次2人抬,相当于三人抬的长度为2个300米,即300乘2得600米,再根据总米数÷人数=平均每人抬的米数,用600除以3即得到平均每个同学要抬的米数。据此解答。
【详解】300×2÷3
=600÷3
=200(米)
所以,平均每个同学要抬200米。
33.(23-24四年级上·江苏连云港·期中)在一次学业检测中,王天笑的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功课平均成绩是96分,她的语、数、英总成绩是( )分。如果她的数学成绩是94分,英语成绩是99分,则她的语文成绩是( )分。
【答案】 288 95
【分析】根据题意,用三门功课的平均分乘3即可求出三门功课的总分,用三门功课的总分减去数学和英语的成绩就是语文的成绩。
【详解】96×3=288(分)
288-(94+99)
=288-193
=95(分)
所以她的语、数、英总成绩是288分,语文成绩是95分。
【点睛】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及应用。
34.(23-24四年级上·江苏无锡·期中)下面是希望小学四年级学生参加学校科普知识竞赛的成绩记录(单位:分)。
82 72 94 75 96 84 78 92 98 63
55 89 72 68 78 73 93 76 91 68
(1)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希望小学四年级学生科普知识竞赛成绩情况统计表
2023年11月
成绩/分 合计 60以下 60~69 70~79 80~89 90~100
人 数
(2)科普知识竞赛的平均成绩不会低于( )分,也不会高于( )分;
(3)小芳这次科普知识竞赛中得了84分,她在知识竞赛中的排名是第( )名。
【答案】(1)见详解;(2)55;98;(3)8
【分析】(1)把学生参加学校科普知识竞赛的成绩按统计表中的分数段进行统计并填入表中,完善统计表。
(2)平均成绩介于最低分和最高分之间,竞赛成绩的最低分是55分,最高分是98分,所以科普知识竞赛的平均成绩不会低于55分,也不会高于98分。
(3)先看84分在80~89分数段中排名第几,再加上90~100分数段的人数,即等于84分的排名。
【详解】(1)希望小学四年级学生科普知识竞赛成绩情况统计表
2023年11月
成绩/分 合计 60以下 60~69 70~79 80~89 90~100
人 数 20 1 3 7 3 6
(2)科普知识竞赛的平均成绩不会低于55分,也不会高于98分;
(3)小芳这次科普知识竞赛中得了84分,她在知识竞赛中的排名是第8名。
35.(23-24四年级上·湖南邵阳·期中)四年级有3个班,平均每班45人,其中一班有42人,二班有47人,三班有( )人。
【答案】46
【分析】根据平均数的求法,求出三个班的总人数,减去一班的人数和二班的人数,得到的就是三班的人数,据此解答。
【详解】45 ×3=135(人)
135-42-47
=93-47
=46(人)
所以三班有46人。
36.(23-24四年级上·广西防城港·期中)小宇调查学校图书馆第三周借阅图书的情况,并制成了统计图。
(1)条形统计图中每格的长度表示( )本。第三周借阅图书( )本。
(2)( )类借阅的本数最多,( )类借阅的本数最少。
(3)你还能想到什么:( )。
【答案】(1) 50 915
(2) 科普 文学
(3)学校图书馆再购买图书时,可以考虑多购买科普类书籍。
【分析】(1)条形统计图的横轴表示书的本数,可以看出一个单位长度表示50本。将第三周借阅的各类图书本数相加,即可算出第三周借阅图书本数。
(2)最高的直条对应的类别图书借阅最多,最矮的直条对应的类别图书借阅最少。
(3)合理即可。
【详解】(1)330+200+275+110
=530+275+110
=805+110
=915(本)
条形统计图中每格的长度表示(50)本。第三周借阅图书(915)本
(2)(科普)类借阅的本数最多,(文学)类借阅的本数最少。
(3)学校图书馆再购买图书时,可以考虑多购买科普类书籍。
37.(23-24四年级上·山西大同·期中)一条形统计图,如果纵轴1格表示20人,照这样,纵轴4格表示( )人;表示120人的直条需要画( )格。
【答案】 80 6
【分析】条形统计图的纵轴1格表示20人,则纵轴几个格子就表示几个20人;要表示120人,算出120人里面有几个20人,即可知道这个直条需要画多少格。据此解答。
【详解】20×4=80(人)
120÷20=6(格)
一条形统计图,如果纵轴1格表示20人,照这样,纵轴4格表示80人;表示120人的直条需要画6格。
38.(23-24四年级上·江苏苏州·期中)小君参加跳绳考核,第一次跳了112下,第二次跳了136下,她要想三次跳绳的平均数达到139下,第三次至少要跳( )下。
【答案】169
【分析】根据题意,用三次跳绳的平均数乘3,求出三次总共跳的数量,再减去第一次、第二次跳绳的数量,即可求出第三次至少要跳的数量。
【详解】139×3-112-136
=417-112-136
=305-136
=169(下)
因此,她第三次至少要跳169下。
39.(23-24四年级上·江苏宿迁·期末)一张桌子需要4人一起抬,现在5人把这张桌子从离家600米远的地方抬回去,平均每人抬( )米。
【答案】480
【分析】4个人抬着一张桌子走600米,相当于4个人一共走了4×600=2400米,现在把这4个人走的2400米用5个人来分担,用除法计算出平均每人抬几米。
【详解】4×600÷5
=2400÷5
=480(米)
一张桌子需要4人一起抬,现在5人把这张桌子从离家600米远的地方抬回去,平均每人抬(480)米。
40.(24-25四年级上·江苏·期中)
第二根和第三根绳子的平均长度是( )厘米,这三根绳子平均每根长( )厘米;如果第四根绳子与这三根绳子的平均长度是14厘米,那么第四根绳子长( )厘米。
【答案】 13 13 17
【分析】把第二根和第三根绳子的长度相加,再除以2,即可求出第二根和第三根绳子的平均长度是多少厘米;把这三根绳子的长度相加,即可求出这三根绳子的总长度,再用求出的这三根绳子的总长度除以3,即可求出这三根绳子平均每根长多少厘米;用14乘4,先算出这四根绳子的总长度,再减去这三根绳子的总长度,即可求出第四根绳子长多少厘米。据此解答。
【详解】(18+8)÷2
=26÷2
=13(厘米)
13+18+8
=31+8
=39(厘米)
39÷3=13(厘米)
14×4-39
=56-39
=17(厘米)
即第二根和第三根绳子的平均长度是13厘米,这三根绳子平均每根长13厘米;如果第四根绳子与这三根绳子的平均长度是14厘米,那么第四根绳子长17厘米。
41.(24-25四年级上·江苏徐州·期中)某厂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5100元,李娟是这个公司的员工,她的月工资不可能低于5000元,这样的判断合理吗?( )(填“合理”或“不合理”)
【答案】不合理
【分析】根据平均数的意义和特点,平均数=总数÷份数,平均数只能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不能反应这组数据中所有数据的大小,它位于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而且容易受到极大数和极小数的影响。所以某公司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5100元,则员工的月工资可能高于5100元,也可能低于5100元,甚至可能低于5000元。据此判断。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
某厂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5100元,李娟是这个公司的员工,她的月工资可能低于5000元,原题的判断不合理。
42.(24-25四年级上·河南平顶山·期中)一箱苹果共有50个,任意取5个分别称一称,结果如下表:
编号 1 2 3 4 5
质量/克 166 186 195 182 171
取出的这5个苹果,平均每个重( )克,这箱苹果大约重( )千克。
【答案】 180 9
【分析】①根据求平均数的方法,先求出这5个苹果的总质量,然后用这5个苹果的总质量除以5即可。②根据整数乘法的意义,用平均每个苹果的质量乘40求出总质量,然后再换算成用千克作单位。
【详解】(166+186+195+182+171)÷5
=900÷5
=180(克)
180×50=9000(克)
9000克=9千克
所以取出的这5个苹果,平均每个重180克,这箱苹果大约重9千克。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