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7张PPT)
诗意的童话故事如同璀璨的星辰,装点着我们幸福而
纯真的童年时光。那些优美的故事,如同甘甜的泉水,令
人心醉神迷,久久难以忘怀。今天,就让我们携手走进19
世纪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的经典之作《皇帝的新装》,领
略童话世界的独特魅力。
识记生字新词,积累“滑稽、随声附和”等词语,理清故事情节(重点)
体会文章精妙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重点)
领会文章深刻内涵,培养诚实、正直的品质。(难点)
2
1
3
炫 耀
xuàn
称 职
呈 报
妥 当
chéng
xūn
钦 差
随 声 附 和
圈 定
陛 下
爵 士
头 衔
滑 稽
chèn
jī
quān
bì
jué
xián
tuǒ
páo
hài
预习检查
袍 子
hè
qīn
勋 章
骇 人 听 闻
(chèn)称职
(chēng)称号
(shí)拾取
(shè)拾级
(quān)圈定
(juàn)羊圈
(juān)圈起来
称
拾
圈
(jī)滑稽
(qǐ)稽首
稽
勋( )勋章
陨( )陨石
袍( )袍子
炮( )如法炮制
殒( )殒命
咆( )咆哮
xūn
páo
yǔn
yǔn
páo
páo
狡( )狡猾
绞( )绞尽脑汁
骇( )骇人听闻
赅( )言简意赅
佼( )佼佼者
jiǎo
hài
ɡāi
骸( )骸骨
hái
jiǎo
jiǎo
【称职】
【滑稽】
【呈报】
【不可救药】
【骇人听闻】
【随声附和】
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
界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
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年开始写
童话。他一生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以诗意而又幽默的
笔调,改变了现代童话的面貌,并开启了童话创作的先
河,被尊为“现代童话之父”。
著名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皇帝的
新装》等。
《皇帝的新装》选自《安徒生童话》,写1839
年,当时丹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封建统治
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现实,安
徒生根据西班牙的民间故事,改编创作了本文,揭
露了贵族阶层的阿谀奉承和虚伪透顶,深刻地解剖
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
童话
童话是一种儿童文学体裁,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
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
俗易懂,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童话往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赋予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整个大自然中的事物以及家具、
玩具等社会生活中的事物以生命,给它们注入人的思想感情,
将它们人格化。
1、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人物?中心人物是谁?
骗子
皇帝
老大臣
小孩子
官员
百姓
侍从
2、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用简洁的语言复述。
从前,有位皇帝酷爱新衣。一天,两位织工自称能织出最美的衣服,且愚笨或不称职者看不见。过了一阵子,大臣们受命查看进展,却都看不见衣服,便向皇帝撒谎。皇帝亲往亦如此,为掩愚蠢,他在镜前假装欣赏“新装”。游行那天,皇帝身着“新装”出行,被小孩揭穿真相,颜面尽失,但仍坚持走完全程。
3、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加一个动词来概括文章情节给课文分层次。
第一部分(1):写皇帝爱新装成癖。(引子)
第二部分(2 ~ 4):写骗子引诱皇帝为他做“新装”。(开端)
第三部分(5 ~23):写老大臣、官员和皇帝看布料的情景。(发展)
第四部分(24 ~33):写皇帝穿上新装举行游行大典。(高潮)
第五部分(34 ~37):一个小孩子戳穿骗局。(结局)
分角色读课文,注意不同人物的性格语气。思考骗
子为什么能够成功?反映了各个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1、默读课文,说说文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皇帝?
我认为皇帝是一个愚蠢的人。因为课文中那两个自称是织工的骗子,根本没织衣服也没给皇帝穿衣服,只是做做样子而已,而皇帝为了炫耀自己还穿着这件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衣服,去参加隆重的游行大典,这一切作为常人都能分辨出来,皇帝却上当受骗,所以我认为他是个愚蠢的人。
我认为皇帝是一个极度爱美的人,这一点从文中的描述便可窥见一斑。因为他一天到晚考虑的总是如何换穿新衣服,仿佛他的世界里除了那些华丽繁复的服饰,再无其他更为重要的事情。他对美的追求已经到了一种近乎痴迷的地步,让人不禁为他的执迷不悟而感到惋惜。
我认为皇帝是一个极其虚伪、自欺欺人的人。因为那件衣服根本不存在,他明明看不见,却还要装模作样地在骗子面前审视布料,试穿新装,并且听信骗子们的谎言,对不存在的新装赞不绝口。他的虚伪和自欺欺人,不仅让自己颜面扫地,更成为了后世人们的笑柄。
我认为皇帝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因为他虽然贵为九五之尊,却置国家大事于不顾,对百姓的疾苦漠不关心。他整天沉迷于换新衣的奢靡之中,甚至听信骗子的谎言,被他们玩弄于股掌之间,还赤身裸体地参加游行大典,真是荒谬至极,令人不齿。
本人塑造了一个这样的皇帝
昏
庸
无
能
愚蠢至极
爱慕虚荣
自欺欺人
2、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文中其他人物有什么特点?
“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 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一点。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 ——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妙极了!”老大臣一边说,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大
臣
虚伪、愚昧
虚伪、阿谀奉承
“我并不愚蠢啊!”这位官员想,“这大概是因为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 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因此他就把他完全没有看见的布称赞了一番。
同时对他们保证说,他对这些美丽的颜色和巧妙的花纹感到很满意。“是的,那真是太美了!”他对皇帝说。
官员
虚伪、愚昧、阿谀奉承
他们自称是织工,说他们能够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美丽的布。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的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骗子
狡猾、行骗有术
他们摆出两架织布机,装作是在工作的样子,可是他们的织布机上连一点儿东西的影子也没有。他们急迫地请求发给他们一些最细的生丝和最好的金子。他们把这些东西都装进自己的腰包,只在那两架空织布机上忙忙碌碌,一直搞到深夜。
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
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啊!”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
百姓
胆小怕事、人云亦云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啊!”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
孩子
天真无邪、敢说真话
3、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语句是哪一句 为什么骗术能步步行通
骗子说那衣服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不但抓住了皇帝的昏庸无能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的心理,而且抓住了大臣们只想保住官位而阿谀奉承的心理,因而骗术步步行通。
“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
4、说说这场骗局是怎么实施成功的?
骗
在这样一个谎言爆棚、欺骗成风的世界里,作者让一个
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喊出了“天真的声音”,说出了谁也不敢
说出的真相,使得“新装”顿时失去神奇的作用。
说明了小孩子既天真又大胆、率真,从侧面反衬了成年
人的自私和虚伪。这一笔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
实意义。
5、这场骗局为什么是由一个小孩子来说出真相的
许多年以前,有一位皇帝,他非常喜欢好看的衣服。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6、童话想象奇特,语言特点鲜明。在文中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品味其表达效果。
“不惜”“所有”“都”“既不”“也不”“除非”
等词语把皇帝爱穿新衣的癖好夸张到了极点。突出他的
昏庸无能、荒唐可笑和爱慕虚荣,为后文骗子成功行骗
作了铺垫。
精彩语句一
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
一“转”一“扭”,刻意地扭动腰肢,那做作的丑态
尽显无遗,仿佛是在极力掩饰内心的慌乱与不安,真是可
笑至极,这一举动无疑表现了他的自欺欺人。
动作描 写
精彩语句二
“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一套贵重的衣服!”
四个“多么”犹如四面镜子,无情地映照出众人的虚伪嘴脸,他们虚伪的言辞、虚伪的笑容、虚伪的情感,在“多么”的映衬下暴露无遗。
语言描 写
精彩语句三
(1)开篇介绍皇帝的爱好有什么作用
皇帝爱穿漂亮衣服,为下文骗子“纺织奇特的布做
新衣服”来投皇帝所好埋下了伏笔。
7、阅读童话,探讨下列问题。
(2)“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这个句子有什么作用
这是两个骗子赋予新装的特性,说明骗子揣摩透了包括皇帝、官员在内的人们虚伪的特点,揭示了骗子行骗的高明,体现了他们的狡猾。
这句话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条暗线。皇帝之所以上钩,主要是看中了这一特性,以便毫不费劲就可以鉴别他的臣民,帮助他统治国家。文中老大臣、官员、侍从以及老百姓之所以说假话,也都是因为害怕这一特性。
(3)两个骗子用什么手段取得了皇帝的信任?
两个骗子,自称是织工,说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这就投了皇帝爱穿新衣的癖好。骗子还说,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是最合皇帝心意的。因为皇帝不仅喜欢穿得漂亮,不问国家大事,而且对他的臣下也极不信任的。所以,这新装一举两得的功能,很快骗取了皇帝的信任。
(4)大臣为什么极力夸赞布料
因为他怕别人知道自己愚蠢、不称职,为了保住官
位,他只能附和骗子,极力夸赞布料。
(5)诚实的官员和老大臣看布料有哪些不同之处 为什么这样写
诚实的官员看布料,远比写老大臣看布料简单。另
外,两人的心理活动也写得不同。这样写避免了雷同。
(6)诚实的官员和老大臣看布料有哪些不同之处 为什么这样写
老大臣在惊奇之余,先是“把眼睛睁得特别大”,然后又一边称赞 ,“一边 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最后则“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可以照样背出来”。而那个官员呢,他只是“看了又看”,并没有进一步的动作。要呈报皇上,而且“事实上”他也确实把骗子的话“照样背出来”。这些都表现了老大臣的虚伪、自欺欺人,也再现了他当时那种惶恐的心态。
另外,两人的心理活动也写得不同。这样写避免了雷同。
(7)作者为何安排让皇帝游行这一情节
让皇帝穿着“新装”举行游行大典,这出笑剧、闹
剧、丑剧就出现了更为有趣的高潮,把皇帝的丑态暴露
在光天化日之下,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8)一个小孩最先说出真相,老百姓也跟着说了真相,而皇帝和他的大臣们仍然装模作样把戏演下去,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因为统治者没有勇气承认真相,他们仍然装模作样,与敢
说真话的小孩形成对比,显得更为可笑、腐朽。这样的情节安
排,能凸显作者的立场,使讽刺意味更加浓厚。
(9)为什么老百姓刚开始不敢说真话,后来却又敢说真话了
老百姓胆小怕事,他们不敢触犯皇帝,又怕别人认为自己很愚蠢,因而不敢讲真话。但老百姓的顾虑远不像官员那么严重,比大臣们要少点私心。没有官可丢,没有职可罢,因而在小孩子叫出来“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的时候能把真话传播开来。
10、这篇童话讽刺了什么 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篇通话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昏庸、愚蠢、虛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地鞭笞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做一个诚实的人。
11、如果你当时也在游行现场,会怎样做?结合生活体验,讨论关于说真话的话题。
我不会说真话。在游行现场,由于恐惧被视为愚蠢并可能遭受皇帝的迫害,我选择保持沉默。这种环境下的言论压力,让人深感无奈与悲哀。然而,真相往往比个人的安危更重要,它关乎正义与良知。愿我们都能有勇气面对现实,坚守真理,不畏强权,共同守护一个更加公正、自由的世界。
如果我在游行现场,面对那荒诞不经的一幕,我或许会鼓起勇气,像那个纯真无畏的小孩一样,大声说出真相。尽管深知这可能触怒皇权,甚至面临生命的威胁,但正义与诚实的力量会驱使我前行。因为,在真理面前,一切虚伪与权势都将黯然失色。诚实是极其宝贵的品质,从小父母、老师就教育我们要诚实,社会需要敢说真话的人。
本文通过讲述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最后赤身裸体参加游行大典的诙谐故事,讽刺了当时封建统治阶级奢侈、昏庸、虚伪、愚蠢、自欺欺人的丑恶灵魂。文末由小孩子揭穿骗局的情节别具深意,寄托了作者对人民群众和未来的信心。
这节课通过皇帝、大臣与骗子的故事,揭示了虚伪、自欺欺人的丑恶现象。我们认识到诚实、勇于面对现实的重要性,并警醒自己在生活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盲从、不虚伪,做真诚、正直的人。
1.合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
夸张而又合理的想象是本文一个鲜明的特点。开头一段写皇帝酷爱穿着打扮,竟然到了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的地步。用这样夸张的方式开头,不仅一开始就让读者对皇帝虚荣、愚蠢的性格特点有所认识,而且顺理成章地推出了整个骗局故事。
2.清晰的脉络。
全文以“新装”所具有的“奇怪的特性”为线索,以皇帝为中心人物,按照时间顺序,围绕骗子编造的新衣服具有“奇怪的特性”这一谎言,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全文情节的发展脉络为“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揭新装”,脉络清晰,很有条理。故事内容简单浅显,情节却波澜起伏,很有喜剧色彩。
皇帝的新装
爱新装(引子)——皇帝受骗
做新装(开端)——骗子行骗
看新装(发展)——大臣助骗
揭新装(结局)——小孩揭骗
穿新装(高潮)——百姓传骗
揭露丑恶
赞美纯真
1、课外阅读《格林童话》。
2、学了本文,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谈一谈你的看法。
3、作者对故事结局的描写是有局限的,也是无限的,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和思考空间,愚蠢的皇帝在游行大典完毕之后,回到宫里,他会怎么办呢?是处死那个说真话的小孩,还是会厚待骗子,或是从此悔过自新,把精力放到治理朝政上去呢?请展开想象的翅膀,学习安徒生夸张讽刺的笔法,为童话故事写一个别致的续篇。
要求:1.以“回到皇宫之后”为题;
2.字数不少于300字;
3.充分运用想象和夸张。
续写一
游行大典结束后,皇帝回到宫中,感到前所未有的羞愧与愤怒。他意识到自己被两个骗子愚弄了,决定亲自追回损失,挽回颜面。皇帝秘密召集了最忠诚的大臣和聪明的智者,制定了一个周密的计划。他们派出密探,四处搜寻那两个骗子的踪迹。同时,皇帝也下令加强国内纺织业的管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经过数月的努力,密探们终于在一个偏远的小镇找到了那两个骗子。骗子们正打算用同样的手法欺骗当地的领主。皇帝立即下令将他们逮捕归案,并公开审判。在审判现场,骗子们被指控犯下诈骗罪和侮辱皇室罪。面对铁证如山,他们无从狡辩,最终被判处重刑。
这场风波过后,皇帝深刻反思了自己的虚荣和愚蠢。他决定放下身段,虚心向贤臣学习治国之道,努力成为一个英明的君主。从此,他的国家逐渐走向繁荣富强,百姓安居乐业,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闹剧。”
续写二
在大街上,虽然皇帝摆出一副骄傲的神气,但是他的心里也开始动摇:那个小孩说的话是真的吗?还是那些老百姓太愚蠢而没有看见这神奇的衣服?回到皇宫,得知那两个骗子早已逃走,这时的皇帝心乱如麻:如果这件衣服真的存在,那他们为什么要离开呢?那只有一个可能,他们骗了我!他们害怕游行大典回来后,我会严惩他们两个,所以早在游行大典开始时,逃之夭夭了!不知不觉中,皇帝来到了御花园。听见之前那两位“诚实”的官员相互交谈道:“其实我根本没有看见那美丽的衣服,但是我想我并不愚蠢啊!”另一个官员也说:“哎,其实我也没有看见那件衣服。”这两位官员吃惊地异口同声:“难道那两个人是骗子?骗了我们所有人?”而在他们身后的皇帝,更加肯定了那两个人是骗子的事实。回到宫中,皇帝想派士兵捉拿骗子,将他们绳之以法,碎尸万段。但他又转念一想,如果不是因为自己沉迷外表的光鲜,没有做出理智的判断,如果不是因为自己的愚蠢虚荣,那些大臣也不会不敢说出真话,导致这场骗局的“成功”。还好那天小孩的话让真相大白,不然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错在了哪儿。第二天上朝时,皇帝判若两人。他开始不再沉迷于华服,而是一心一意地管理国家、关心国事、关心百姓;开始注重农业生产,训练军队。不久后,他的国家就强盛起来了,他自己也得到了百姓的尊重和爱戴。现在,当人们提起他时,总是说:“皇上在处理国事呢!”
启示示例1:
在这个谎言充斥的世界里,“这个天真的声音”犹如清泉,响亮而珍贵。它源自儿童纯真的心灵,提醒我们保持心地纯洁,真诚待人。讲真话,反对假恶丑,是每个人应秉持的准则。让我们携手努力,让真善美之光洒满人间,照亮每一个角落,让世界因真诚而美好。
启示示例2:
这则故事真是一出辛辣的讽刺剧,揭露了统治者的愚蠢与虚伪。那些大臣们为了掩盖自己的无知,竟集体撒谎,真是悲哀。而那个天真的孩子一语道破真相,让人深思。生活中,我们应坚持真实,勇于揭露虚伪,不让谎言和欺骗得逞。
(1)一个小孩最先说出真相,老百姓也跟着说了真相,而皇帝和他的大臣们仍然装模作样把戏演下去,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这样的用意在于,通过小孩和老百姓说出真相,突显了真诚与真实的重要性。同时,通过皇帝和大臣们装模作样的把戏,揭示了权力与虚荣的荒谬。这种对比与讽刺,警示人们要勇于面对真相,保持独立思考,并批判虚伪与盲从。这样的情节设计,增强了作品的批判性,让读者深入思考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
二、阅读童话,回答下列问题。
(2)所谓的“新装”根本不存在,但人们都不敢说自己看不见,这是为什么?
表面原因: 他们害怕被视为愚蠢或不称职,从而保持沉默,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深层原因:统治者的愚蠢、虚荣,使得他们看不见也不愿意看见真相。整个社会环境对于权力和威严的崇拜也使得人们不敢轻易质疑皇帝和宫廷的权威,这也导致了人们不敢公开说出真相。
(1)“ 我到想很知道,他们的衣料究竟织得怎么样了。”皇帝想。不过当他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的时候,他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皇帝心里感到“有些不大自然”你如何理解?)
“有些不大自然”在情节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顺承上文,说明皇帝已经完全听信了骗子们的谎言,又引起下文老大臣的故事。这里表现出皇帝的愚蠢。作者故意将话说得很有分寸,却为后文更辛辣的讽刺积蓄着力量。
三、揣摩下列语句,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2)“我要派我诚实的老大臣到织工那儿去,”皇帝想,“他最最能看出这布料是什么样子,因为他这个人很有理智,同时就趁着这点来说,谁也不及他。”(皇帝为什么要派他的大臣去看布料?)
皇帝派他的大臣去看布料是为了掩盖自己无法看到布料这一事实的尴尬,同时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面子。皇帝需要一种方式来确认布料确实存在,并且是如此美丽和珍贵,而派大臣去看布料就是他采取的一种策略。此外,皇帝也希望通过大臣的确认来证明自己并非唯一一个无法看到布料的人,从而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和不安。因此,他选择了派自己诚实的老大臣去看布料,因为他认为这个大臣很理智,而且相信他能够真实地描述布料的情况。
(3)“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
“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啊!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
(人们为什么要说“有一个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
三句话有递进的关系。爸爸说的话,既说明了他对自己孩子的认同和肯定,同时又表现出震惊而惶惑的情态。“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时,真相已经大白。“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则介于二者之间,表现出人们逐渐接受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