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0张PPT)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第一学期
目 录
期末复习核心考点一遍过专辑系列课件02
八年级上册期末核心考点一遍过
【1-26课】
壹
近代综述
贰
线索时空
叁
核心考点
肆
解题指导
近代综述
壹
鸦片战争
1840年
新中国成立
1949年
中国近代史
1840年
1919年
1949年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五四运动
近代综述
壹
按革命划分(1840-1949年)
1840年
1919年
1949年
鸦片战争
五四运动
新中国成立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不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旧民主主义 新民主主义
领导阶级
指导思想
奋斗目标
社会性质
革命任务
革命性质
判断依据:主要是革命任务而非领导阶级
比较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反帝反封建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近代综述
壹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内涵:
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的殖民地而言,是指
形式上独立,但实际受到外国列强的控制,丧失部
分主权。半封建,指自然经济仍占主体地位,但社
会内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在逐渐壮大。
国家主权层面—半殖民地;社会经济结构—半封建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与革命任务:
近代综述
壹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屈辱
抗争
探索
发展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
主义产生与发展
进一步发展
“短暂春天”
鸦片战争
第二次
鸦片战争
甲午
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陈化成
等抗英
太平天
国运动
邓世昌
以身殉国
义和团抗击
八国联军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近代综述
壹
时序
时序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无产阶级登
上历史舞台
1919 1921 1924 1927 1931 1937 1945 1949 1956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
战争
时期
新中国成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近代综述
壹
时间界限: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
一个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两大任务: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两大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四条线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史
仁人志士不懈地寻求救国救民真理道路的探索史
近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近代综述
壹
中国近代史在哪些层面发生了变化和转型?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逐步加深)
小农经济,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工业
向机器化、工业化、市场化发展
地主/农民/外商/官僚/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探索向民主政治转型
学习西方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文化多元
学习西方生活方式,新旧并存,多元发展
社会性质
经济结构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社会结构
社会生活
生产方式
教育外交
新式教育制度/被迫开放,近代外交体制
封建社会
小农经济
铁犁牛耕
地主/农民
君主专制
儒家思想
传统习俗
科举闭关锁国
线索时空
贰
中国古代史
1839年
1840年
1842年
1851年
1856年
1860年
1864年
虎门销烟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鸦片战争
侵略
反抗
条约
影响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
关天培、陈化成等抗击英军
林则徐虎门销烟
太平天国运动
《南京条约》
线索时空
贰
中国古代史
侵略
探索
条约
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马关条约》
19世纪60年代
1894年
1895年
1898年
1900年
1901年
洋务 运动
甲午中 日战争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戊戌变法
反抗
义和团运动
左宝贵、邓世昌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线索时空
贰
中国古代史
军阀割据混战
孙中山
成立兴中会
成立中国同盟会
提出“三民主义”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辛亥革命
领 导
前期准备:
高潮:
结果:
成果: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萍浏醴起义、浙皖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
武昌起义
推翻清王朝反动统治,
结束封建帝制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实行独裁统治
复辟帝制
二次革命
护国战争
失 败
成 功
指导思想
失败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894年
1905年
1911年
1912年
1913年
成立兴中会
中华民国成立
武昌起义
成立同盟会
二次革命
线索时空
贰
中国古代史
1915年年
1919年
1921年
1922年
1923年
新文化运动
中共二大
中共一大
五四运动
京汉铁路大罢工
袁世凯尊孔复古
新文化运动
民主
中国共产党成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科学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五四运动
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思想宣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十月革命
送来
马克思主义
促进马克思同工人运动的结合
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
思想基础
指导思想
线索时空
贰
中国古代史
1924年
1926年
1927年
1934年
南昌起义
北伐战争
国民一大
长征开始
中共三大
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国民大革命失败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国共合作
国民革命
为北伐战争培养人才
国民党一大
北伐战争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南昌起义-创建军队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长征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反抗
1936年
长征结束
线索时空
贰
中国古代史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931.9.18
1936.12
1937.7.7
1937.8
1937.9
1937.12
1938.3
1938.6
1940.8
1941.12
1945.4.
1945.9.2
1934
侵略
七七事变
南京大屠杀
日本签署投降书
九一八事变
国共关系
正面抗战
平型关大捷
中共七大
敌后抗战
百团大战
长征
西安事变
初步合作
国共合作宣言
正式合作
淞沪会战
台儿庄战役
武汉会战
第三次长沙会战
线索时空
贰
中国古代史
战略
防御
转入
进攻
战略
决战
政治和谈
胜利
进军
重庆
谈判
内战全面爆发
转战陕北
挺进
大别山
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
线索时空
贰
中国古代史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促进
近代经济
社会生化变化
风俗习惯
生活方式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萎缩
产生
发展
短暂的春天
教育和新闻出版业
文学艺术
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
核心考点
叁
考点01 鸦片战争
时间
地点
虎门销烟
评价
1839年6月(道光帝统治时期)
广州虎门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他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意义
时间
原因
过程
鸦片战争
影响
地位
1840年6月~1842年8月(道光帝)
直接原因:禁烟运动(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关天培战死→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陈化成牺牲
1842年8月,清政府战败屈服,被迫与英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2)经济: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根本原因:英国需要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品、掠夺原料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界碑)
(1)政治: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核心考点
叁
考点01 鸦片战争
时间
内容
南京条约
影响
地位
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2)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开创了列强通过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蚕食中国的先例
1842年
协定关税
割地
赔款
通商
(1)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和关税、司法等主权完整
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最能体现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
破坏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核心考点
叁
考点02 第二次鸦片战争
时间
侵略者
原因
过程
第二次鸦片战争
影响
地位
1856年10月~1860年10月(咸丰帝)
英法为主凶;美俄为帮凶
根本: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直接:“亚罗号时间”和“马神甫事件”
签订《天津条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火烧圆明园-控制北京城签订《北京条约》
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是侵略战争
使中国丧失了更多主权,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扩大:
力量:从一国到多国
时间:从2年到4年
条约:增多
范围:从沿海到内陆发展
影响:从开始到进一步加深
核心考点
叁
考点02 第二次鸦片战争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北京条约》
使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中国主权进一步沦丧,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内容
影响
内容
影响
时间
割占范围及面积
俄国割占中国领土
影响
具体表现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
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包括库页岛
《瑷珲条约》
《北京条约》
沙俄是近代侵吞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最早签订
割占领土最多的条约
核心考点
叁
考点03 太平天国运动
时间
过程
性质
太平天国运动
结果
1851~1864年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加深,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是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
失败
背景
人物
洪秀全
失败原因
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战略失误;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核心考点
叁
考点03 太平天国运动
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
启示
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阶级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纲领文件
《资政新篇》
《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
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主张在小生产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
洪仁玕
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主张
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本主义建设方案
局限性
人物
内容
地位
局限
超越当时国情,缺乏客观环境和条件,未能实施
核心考点
叁
考点04 洋务运动
时间
目的
主张
学习层面
领导阶级和人物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直接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
“自强”“求富”
器物(西方先进技术)
中央:恭亲王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地主阶级洋务派
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洋务运动
性质
地位
作用
局限性
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②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①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交通运输业逐渐发展起来。
核心考点
叁
考点04 洋务运动
创办军事企业 时间 口号
主要 代表 创办民用企业 时间 口号
主要 代表 创办新式陆海军 陆军 海军 教育 19世纪60年代起
自强
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
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
福州船政局-左宗棠
19世纪70年代起
求富
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李鸿章
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张之洞
19世纪60年代-建立新式洋枪队。功绩:左宗棠收复新疆;
1884年,在新疆建立行省
19世纪80年代-建成船队:南洋,北洋(最大),福建
功绩:1885年在台湾建立行省
兴办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
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如:詹天佑)
洋务运动成就
核心考点
叁
考点04 洋务运动
美、日侵略台湾
19世纪60年代,美国派军队进攻台湾,大败而归。
美国支持、联合日本侵略台湾
1874年,日本派军队进攻台湾。清政府派沈葆桢率兵入台。
日本勒索清政府白银50万两后从台湾撤兵。
英、美等国“调停”
核心考点
叁
考点04洋务运动
收复新疆
《恭诵左公西行甘棠》
杨昌浚
大将筹边尚未还,
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渡玉关。
1864年,新疆内乱。
1865年,阿古柏入侵新疆,俄国占领伊犁。
1875年,左宗棠发兵平乱。
1878年,收复新疆南北两路。
1881年,中俄《改订条约》,收回伊犁。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西北渡过危机。
先北后南,缓进急战
策略?
意义:
①历史意义:粉碎了英俄分裂我国西北领土的阴谋,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新疆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西北边防。
②现实意义:证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核心考点
叁
考点04洋务运动
中法战争
1、原因:
列强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扩大对外侵略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法国侵略越南和刘永福率黑旗军助越抗法斗争
2、经过:
爆发:
1883年底,法军进攻驻守越南的中国军队
主要战事 :
(1)马尾海战(1884年夏),清政府对法正式宣战
(2)台湾之战(1884年秋),刘铭传抗法
(3)1885年镇南关大捷(冯子材)
3、结果:
清政府以胜求和,签订《中法新约》
4、台湾建省:时间:1885年。第一任巡抚:刘铭传
核心考点
叁
考点05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时间
侵略者
原因
爆发
结果
主要战役
1894—1895
日本
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强盛,对外侵略野心膨胀
1894年——丰岛海战
①平壤战役—左宝贵
②黄海大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
③辽东半岛战役—徐邦道; 日本罪行:旅顺大屠杀
④威海卫战役—丁汝昌-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2)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蓄意挑起战争
影响
(1)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促进了中国革故鼎新、救亡图存等民族意识的觉醒
甲午中日战争
核心考点
叁
考点05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时间
内容
影响
1895年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白银2亿两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使外国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设厂
割地
赔款
通商
《马关条约》
开端
发展
继续
沙俄联合法、德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作为“赎辽费”
列强在中国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英国强租新界
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
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权利。要求各国在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
三国干涉还辽
具体表现
事件
具体表现
事件
瓜分中国
核心考点
叁
考点06 戊戌变法
阶级
代表人物
资产阶级维新派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甲午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康梁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公车上书失败后,组织学会(强学会),创办《时务报》等报刊,宣传变法。
1898年光绪帝实行变法-“百日维新”
主持创办《国闻报》,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译著《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
公车上书—
宣传变法—
推动变法—
维新派
核心考点
叁
考点06 戊戌变法
时间
目的
主张
领导人物和阶级
开始
学习层面
主要内容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百日维新)
建立君主立宪制,救亡图存
变法图强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
政治制度(制度层面)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资产阶级维新派
军事—
政治—
经济—
文化—
戊戌变法
核心考点
叁
考点06 戊戌变法
结果
性质
地位
影响
标志性事件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变法失败
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戊戌政变
序幕—
开始—
高潮—
结束—
公车上书
“明定国是”颁布
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
核心考点
叁
考点07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背景
口号
结果
性质
影响
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猖獗
“扶清灭洋”
在中外反动势力镇压下失败
反帝爱国运动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之气”。
义和团运动
扶清: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抱有幻想。
灭洋: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精神,但又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失败原因:
主观:农民阶级运动的局限性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八国联军侵华
时间
参与国
原因
经过
结果
根本原因:维护帝国主义在华利益
1900—1901年
英,美,俄,日,意,法,德,奥
廊坊狙击战→攻占大沽炮台→天津保卫战(聂士成)→攻陷北京
清政府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核心考点
叁
考点07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时间
内容
地位
影响
1901年
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作为担保。
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运动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军队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2)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外交
赔款
政治
军事
使馆
(1)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
《辛丑条约》
清朝成为洋人的朝廷,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东交民巷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核心考点
叁
考点08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早年革命活动
走上革命道路
成立兴中会
发动广州起义
1894年,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图强遭到拒绝。随后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才能救中国
1894年
美国檀香山
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895年起义失败,流亡海外
时间
地点
性质
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同盟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核心考点
叁
早年革命活动
成立中国同盟会
提出三民主义
为了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
1905年8月
日本东京
(1)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
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意义
目的
时间
地点
内容
(1)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前提)
(2)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核心)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补充和发展)
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内容
意义
地位
(3)创办《民报》为同盟会机关报。
(2)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建立领导机构。
鞑虏-满清贵族统治
局限-没有明确提出反帝
已实现:民族主义-推翻清政府,结束封建君主专制。
民权主义-创建中华民国
未实现:民生主义
考点08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核心考点
叁
考点09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1906年-1911年先后进行
(1)萍浏醴起义
(2)浙皖起义
(3)广西起义
(4)黄花岗起义
领导阶级
指导思想
革命准备
目的
探索层面
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黄兴、宋教仁)
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政治制度
三民主义
时间
主要力量
概况
结果
1911年10月10日
湖北新军
新军工程营起义→夺取军械库→占领武昌城→夺取武汉三镇→湖北军政府成立,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
影响
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核心考点
叁
考点09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结果
性质
意义
局限性
启示
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推动了社会观念的转变和平等自由思想的普及
(1)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1)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2)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
(2)革命没有广泛发动群众,群众基础薄弱,革命不彻底
政治—
思想—
经济—
社会生活—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戊戌变法-思想启蒙
辛亥革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传播
核心考点
叁
考点10 中华民国的创建
辛亥革命成果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
是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时间
概况
地位
意义
颁布
性质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颁布
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的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换算
公元纪年-1911=民国纪年
核心考点
叁
考点11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
独裁统治
准备
袁世凯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制造“宋案”
对内
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登基
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说明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倒行逆施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
认识
结果
复辟
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解散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总统可无限任期,可指定继承人。
对外
核心考点
叁
北洋军阀混战
主要派系
目的
影响
手段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等
争夺地盘和巩固割据政权
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割据混战
使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考点11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核心考点
叁
考点12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③对辛亥革命反思,认识到必须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
时间
开始标志
学习层面
主阵地
口号
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
陈独秀 胡适 鲁迅 蔡元培
《青年杂志》
1915年
思想文化
人物
阶级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民主、科学
背景
①袁世凯复辟帝制-尊孔复古
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内容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抨击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传播马克思主义
前期-
后期-
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作用
局限性
①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1)对中西方文化的绝对否定与肯定
(2)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
②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③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核心考点
叁
考点13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
时间
口号
地点
背景
导火线
一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提出正当要求,然而列强置若罔闻,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1919年5月4日
北京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过程
6月5日前
北京
学生
6月5日后
上海
工人
前期—
后期—
结果
北洋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
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
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核心考点
叁
考点13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
意义
五四精神
(1)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干部上的准备
(2)具体内涵:誓死捍卫国家、民族权益;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追求民主和科学;追求真理与社会进步、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
(1)内容:“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等精神
(2)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性质
地位
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核心考点
叁
考点14 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共一大
(1)通过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共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3)成立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时间
地点
1921年7月
上海-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
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位代表
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代表
内容
意义
(2)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核心考点
叁
考点14 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共一大
意义
认识
红船精神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主义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核心考点
叁
考点14 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共二大
中共 二大 时间 1922年7月 地点 上海
内容 (1)重申最终奋斗目标:建设共产主义 (2)制定党的最低纲领: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 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核心考点
叁
考点15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开始标志
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4-1927年
反帝反封建(打倒列强除军阀)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1924年
广州
合作方式: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标志着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的开始
时间
目标
时间
地点
意义
内容
合作基础: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一大建党
二大定纲
三大谈合作
国民党一大-正式合作
共产党:京汉铁路大罢工的失败,认识到团结同盟者的重要性
国民党:在多次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失败后,认识到必须改组国民党
核心考点
叁
成果
第一次国共合作
结果
创办黄埔军校
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创办
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
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1926年开始,国共两党合作领导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进行北伐战争
作用
概况
人物
特点
国共合作破裂
国民革命失败
开始破裂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7月,汪精卫召开“分共会议”
完全破裂
原因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考点15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核心考点
叁
考点15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时间
北伐战争
目的
对象
经过
结果
意义
性质
1926年7月
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③发展:在江西歼灭孙传芳的主力→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各地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①开始:蒋介石任北伐军总司令
②初期(主战场湖南、湖北):叶挺率领的北伐军先锋第四军独立团铁军,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攻占武昌。吴佩孚主力被基本消灭
1925.3.12孙中山逝世
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但并未消灭北洋军阀,真正完成统一
二次北伐: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核心考点
叁
概况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统治政策
性质
统一全国
灭亡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实行反共政策(“分共清党”)、镇压工农运动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府
1928年底,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东北易帜)至此,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全国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南京国民政府覆亡。
宁汉合流
武汉国民政府建立后迁往南京,并入南京国民政府
考点15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核心考点
叁
考点16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背景
南昌起义
时间
地点
意义
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1927年8月1日
江西南昌
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
领导人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八一建军节
“军旗升起的地方”
“人民军队的摇篮”
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
①通过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②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③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核心考点
叁
考点16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时间
秋收起义
概况
结果
意义
1927年9月
在进军途中,进行了“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在湘赣边界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举行秋收起义。
*起义受挫,损失惨重,
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学习俄国
城市中心论
走自己的道路
井冈山道路
启示: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核心考点
叁
考点16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时间
井冈山会师
双方
结果
意义
1928年4月
朱德、陈毅vs毛泽东
两军会师后,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增强了井冈山地区工农武装力量,红军在井冈山开展武装斗争,井冈山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
古田会议-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1-瑞金-毛泽东
军队名称变化
秋收起义(工农革命军)-井冈山会师(工农红军第四军)-抗日战争(八路军、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
道路
井冈山道路
局面
建立标志
胜利标志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
工农武装割据
中国近代化探索走过的路
①西方的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②俄国的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城市中心论
③自己的路-将房山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启示: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我们取得革命胜利,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核心考点
叁
考点17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时间
长征
原因
路线
精神
意义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江西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强渡乌江→攻克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镇会师(1935;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甘肃会宁会师(1936;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
(2)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革命必胜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核心考点
叁
考点17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时间
遵义会议
地点
内容
意义
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②组织上: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①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②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③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①军事上: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区分
毛泽东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
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七大
生死攸关-遵义会议
转危为安-长征
核心考点
叁
考点18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九一八事变
时间
地点
1931年9月18日
沈阳
柳条湖事件
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攘外必先安内)
占领东北三省,并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对东北实行殖民统治
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艰苦抗战。
导火线
应对
结果
影响
背景
中国:蒋介石全力“围剿”红军,国共十年内战给了日本可乘之机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为摆脱经济政治困境。
1931
1945
1937
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抗战胜利
8年抗战
14年抗战
核心考点
叁
考点18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
时间
目的
经过
结果
影响
背景
1936年12月12日(双十二事变)
逼蒋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2)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①民族危机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根本)
②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③蒋介石坚持内战政策:威逼张、杨继续进攻红军
(1)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
核心考点
叁
考点19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七七事变
时间
地点
概况
影响
英雄人物
结果
1937年7月7日
北平卢沟桥
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驻军的拒绝。
赵登禹、佟麟阁
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区分
局部抗战开始-九一八事变
全民族抗战开始-七七事变
南京大屠杀
背景
时间
屠杀人数
认识
1937年淞沪会战后,上海、南京相继沦陷
1937年12月13日
30万以上
(1)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严重罪行之一,充分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2)我们要反对战争,争取和平;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抬头,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国民政府由南京迁往重庆
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
甲午中日战争-旅顺大屠杀
日军侵华战争-731细菌战、五三惨案、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惨绝人寰的屠杀
核心考点
叁
考点19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第二次国共合作
时间
形成标志
表现
意义
1937年9月~1946年6月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新四军)
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抗击日军;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军事改编
协同作战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八路军、新四军等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
核心考点
叁
考点20 正面战场的抗战
战役 概况 影响
淞沪会战
台儿庄战役
武汉会战
第三次长沙会战
时间:1937年8月
人物:姚子青、谢晋元
结果:上海失陷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时间:1938年3月
人物:李宗仁
结果:胜利
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时间:1938年6月
大捷:江西万家岭大捷
结果:1938年10月,中国军队有序撤出武汉
武汉会战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时间:1941年12月
结果:胜利
(1)国内:增强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2)国际: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方面获得的第一个胜利,引起了强烈的国际反响
正面战场
核心考点
叁
考点21 敌后战场的抗战
敌后战场
战役 概况 影响
平型关大捷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百团大战
时间:1937年9月
人物:林彪-八路军第一一五师
结果:胜利
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建立:延安-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发展:人民游击战争;根据地建设-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胜利的基地
时间:1940年下半年
背景:日军实行“囚笼政策”
人物:彭德怀
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核心考点
叁
考点22 抗日战争的胜利
全民族抗战
表现
意义
(2)国内社会各阶层:各地青年学生、广大妇女、工人、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积极支援抗战。
日本侵略者陷入中华民族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1)枣宜会战-张自忠;反“扫荡”作战-左权
背景
日本对华政策改变
③对占领区进行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①对国民政府政治诱降
②对共产党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
国内各方态度
汪精卫-建立伪国民政府
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
共产党-大生产运动
核心考点
叁
考点22抗日战争的胜利
时间
中共七大
意义
地点
背景
内容
国内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延安
1945年4月
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区分
①中共七大-毛泽东-指导思想
②遵义会议-毛泽东-正确领导
①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②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
③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灯塔指引
核心考点
叁
考点22 抗日战争的胜利
标志
日本投降
意义
加速投降因素
德国投降;
日本在太平洋战场陷入困境;
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各投一枚原子弹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阶段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
中国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国际
国内
9月3日-抗战胜利纪念日
10月25日台湾日军投降,台湾光复
核心考点
叁
考点05 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的胜利
原因
启示
意义
②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中国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1)落后就要挨打,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全民族团结起来才能取得反侵略斗争的胜利
(2)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自强不息、敢于抗击侵略的斗争精神
(3)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同时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4)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走上民族复兴之路
①决定因素: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全民族抗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③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国内
国际
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核心考点
叁
考点23 内战爆发
重庆谈判
目的
概况
结果
意义
时间
1945年8月
①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
②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1945年8月,毛泽东到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
签署
“双十协定”
表明了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争取和平的诚意,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蒋介石
中国共产党
①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
②欺骗人民,赢得政治主动
时间
名称
内容
1945年10月10日
《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①双方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②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核心考点
叁
考点23 内战爆发
内战爆发
全面进攻
重点进攻
战略反攻
内战爆发
1946年6月,蒋介石围攻中原解放区
暴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假和平、真内战”和建立专制独裁政府的本质
1946.6开始→→1946.10国民党军队占领张家口(最高峰)→→1947.3全面进攻被粉碎(自卫反击战)
①毛泽东、周恩来-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②彭德怀-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
华东野战军 ——孟良崮战役
1947年夏
刘伯承、邓小平
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
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标志
认识
陕北解放区
山东解放区
千里挺进大别山
时间
人物
军队
影响
核心考点
叁
考点24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解放区土地改革
时间
法律依据
总路线
影响
结果
1947年
《中国土地法大纲》
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①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概况
②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区分
土地改革(1950-1953)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抗战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只在解放区进行
核心考点
叁
考点24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名称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背景 时间
重要城市
领导人
作战军队
歼敌人数
结果意义
影响 经过连续作战,国共两党力量发生显著变化,国民党军队被动防御作战,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1948.9-1948.11
1948.11-1949.1
1948.11-1949.1
锦州、黑山、沈阳、营口(东北地区)
徐州、陈官庄、碾庄、双堆集(山东、安徽、河南等省)
北平、天津、张家口(华北地区)
林彪、罗荣桓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聂荣臻等
东北人民解放军
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
东北人民解放军、华北人民解放军
47万余人
55万余人
52万余人(歼灭和改编)
解放东北全境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三大战役
核心考点
叁
考点24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
南京解放
胜利原因
1949年4月
横渡长江,发动渡江战役,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宣告了国民党南京政权的覆亡,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
③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影响
时间
概况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区分
①三大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②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覆亡
③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国民党政权覆灭的标志是南京解放,不是渡江战役
核心考点
叁
考点25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发展阶段 特点 原因 影响
洋务运动时期
甲午中日战争后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产生
洋务运动的诱导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资产阶级产生
发展
外商企业的刺激;
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张謇、荣氏兄弟)
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短暂的春天
①国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②国内: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促使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及共产党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逐渐凋谢
①国外: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②国内:民族工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为抗战胜利奠定经济基础
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核心考点
叁
考点25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近代民族工业家
张謇
荣氏兄弟
(荣宗敬、荣德生)
侯德榜
时期
时期
口号:实业救国
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一战期间,建立起以纺织业和面粉业为主的庞大家族企业
制出纯碱,并撰写《制碱》,打破欧美对碱业的垄断
成就
一战期间及以后
成就
时期
成就
一战期间及以后
“状元实业家”
《马关条约》签订
民族危机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后
核心考点
叁
考点25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发展特征
影响
先天不足
后天畸形
④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
(3)思想上,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
①总体比较落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
②产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③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分布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1)经济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政治上,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随之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
中国民族工业落后的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三座大山的压迫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核心考点
叁
考点25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近代社会习俗变化
影响
原因
表现
特点
(1)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和西方民主、平等、自由等思想传入中国
(2)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推行了一系列措施
装束上——剪辫、易服(新式旗袍、中山装、西服等)、
劝禁缠足
礼节上——废除跪拜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
称谓上——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
“君”
(2)饮食、服饰、婚丧、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西餐、洋烟、洋酒、流行时装、烫发流行;文明结婚、追悼会等新式婚丧礼节出现;公园、咖啡馆等风行)
不平衡性;总体特征: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2)反映了中国社会面貌的变化和思想观念的革新,有利于推进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1)有利于冲破旧思想的束缚,促进民主、平等等思想传播
生活
方式
风俗
习惯
(1)交通:19世纪70年代以后,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核心考点
叁
近代新式教育发展
概况
代表
京师大学堂
废除科举制
学制革新
洋务运动时期——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
甲午战争后——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
百日维新期间——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
教学内容既有中国传统儒学,又有西方学科,中西结合
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
推动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
1905年,清政府谕令停止科举考试,存在约1300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
清政府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意义
历程
特点
地位
(1)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开设
(2)1912年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
(3)1916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以“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为办学方针,成为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阵地之一
考点26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核心考点
叁
考点26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出版结构
影响
其他出版机构
商务印书馆
影响
1897年在上海创办
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编辑出版多种中小学教科书、字典和大批文化学术著作,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生活书店以及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新华书店等
(2)成为社会变革运动中的重要推动要素,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前进步伐,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创办
地位
(1)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培育了一批拥有新知识的人才群体
核心考点
叁
考点26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近代文学
作家 作品
文学 鲁迅
郭沫若
茅盾
曹禺
巴金
老舍
赵树理
丁玲
周立波
《狂人日记》:批判封建礼教,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
《阿Q正传》:解剖民族的精神弱点,批判国民性问题
《女神》
《子夜》
《雷雨》
《家》
《骆驼祥子》
《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暴风骤雨》
核心考点
叁
考点26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近代艺术
作家 作品
绘画 齐白石
徐悲鸿
音乐 聂耳
田汉
冼星海
电影 ——
——
《虾》
《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
《义勇军进行曲》(作曲)《毕业歌》
《义勇军进行曲》作词
《黄河大合唱》
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1905《定军山》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1931《歌女红牡丹》
《十字街头》《马路天使》《渔光曲》
电影明星:赵丹、周璇等
解题指导
肆
1.做错选择题的“五种表现”
①.忽视题干所给的时间(时期)或者忽略题干中的关键词语,匆忙答题。
②.概念理解不透彻,深层的含义思维不到位。比如:不能准确区主要原因(可能是内因)和根本原因(一定是内因);不能区分现象与本质;不能区分整体与部分等。
③.历史基本史实掌握不牢固,缺乏时空观念,比较和迁移历史概念的能力欠缺。
④.历史事件因果关系混淆。
⑤.盲目墨守“成”规,拘泥于教材,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选择题答题技巧
解题指导肆第页2.如何进入设定的情境找到正确答案?第一步定时期第二步定内容第三步定答案1.抓时间或时期,定位考核知识点。2.如果没有给明确时间信息,可通过提到的人物、事件等找到背后隐藏的时间。3.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便于更准备地进行判断。1.精读题干,找到关键字词或句子进行标注,从材料出发,不受限所学。2.仔细研读题目设问,确定答题内容和方向。3.如是图片题,要先看文字信息,再解读图片内容;表格题大多找各材料的共性或不同之处。1.看清题目的判断词,是选择正确还是错误选项。2.确定设问的主语,被选项主语与其是否一致。3.能覆盖题干所有信息的答案是最佳选项。4.选择有困难时,可用排除法、逻辑倒推等帮助选择。不轻易改答案。一、选择题答题技巧
解题指导
肆
二、 材料解析题答题思路与方法指导
带着问题读材料,重视材料出处,读懂材料,挖掘引申含义,善于提取有效信息,规范做答。
如何分析材料
如何解答材料题 总的而言可从三步入手:
一读:解题的基础
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 也就是阅读的内容。二是如何读 也就是阅读的顺序。
先说一下阅读的内容
材料题都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问题部分。
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解题指导
肆
二、 材料解析题答题思路与方法指导
再说一下阅读的顺序。
如何去读却有讲究。在读题环节中,先读问题,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也节约时间。在阅读材料的时候,另外,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
从后往前读,也就是先读设问部分,后读材料部分。原因有三:一是先读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特别是遇到一些难懂的或生疏材料,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二是每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命题者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设问的。所以先读设问部分,可以抓住材料的主题,这样在没读材料之前,就已经给材料内容定了位,这样我们的思维就有了目标。然后再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更是有的放矢了。
解题指导
肆
二、 材料解析题答题思路与方法指导
二想:解题的关键
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了。
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的内容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只要判断准确,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解题指导
肆
二、 材料解析题答题思路与方法指导
三答:解题的落脚点
走完了“读”和“想”这两步,答题的思路有了,只剩最后一步组织答案了。在组织答案时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1、问什么答什么
紧扣题意、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对号作答,坚持“问什么答什么”,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
2、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
材料解析题对回答的要求是贵精不贵多。注意设问的分值,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分值小的,回答要简洁些。如果有字数要求更要慎重处理,想好再下笔。
3、要恰当使用历史中的术语,少说大白话。
解题指导
肆
三、历史小论文解题技巧
题型分析
历史短文类型题目,考查学生准确辨析史料的价值,从图画中发现并提取有效信息,运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的时代环境等所学知识,组织语言系统表述能力。鉴别史料作者的意图和目的,辨析和整合史料的有效内容和价值,依据正确的历史观和认知方法,对历史现象及各种关联进行客观叙述,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提出新的解释。
题型特点
1.形式多样(形式开放):命题形式和材料呈现形式多变,如地图、图片、目录、公式、表格等等,始终处于探索与创新之中。2.重大主题(内容开放):命题内容往往涉及历史的核心素养和重大学科理论问题,如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抗日战争相关学术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3.立意高远(立意开放):史学立意和社会立意、价值立意相结合,立意开放而高远,体现历史学科“以史为鉴”“经世致用”的学科功能。
解题指导
肆
三、历史小论文解题技巧
规范答题
历史短文试题应注意:
1.注意看是否是自命题目。历史短文的写作应该和作文一样,不管是不是自命题目,在写作中一定要把题目写上,如果材料设问没有给出题目,要总体把握,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自己确定题目。提炼题目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并要用专业术语表述。没有题目,就没有主题,就不是完整的作文结构。
2.细读材料,明确短文主题。明确主题内涵,从整体上审题看设问及要求。确定考查的知识点、时间范围。
3.思考如何写作。从哪些角度进行组织,举哪些例子等,注重逻辑(侧重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样?)。因题而定宗旨的组合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样。
4.总结升华(必不可少)。结合短文主题立意和历史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等对文章进行升华。可以用1-2句话进行表述。(比如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等)
5.组织答案、表述成文。一般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这里要注意利用历史事件的背景或时间、人物或是影响等来连接历史事件,史论结合,完整表述。(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能序号化)
解题指导
肆
观点论述题题答题方法指导
解题指导
观点提炼步骤:
1、阅读材料,列出涉及的历史事件(列事件)
2、找出材料关键句、关键词,概况材料大意
①、对材料的分析,要注意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各个历史要素。
②、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
③、特别注意那些说明性文字(如材料的出处)
④、注意材料中标点符号的变化,可在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
第一步:观点:阅读材料,提炼观点。
要求: 15个字内 围绕材料
指向简洁 不带符号
解题指导
肆
观点论述题题答题方法指导
解题指导
第三步:结论:总结升华,再显观点。
最后,要对全文进行总结,结论需要进一步进行升华,总结归纳。注意不是重抄一遍,重抄不得分。
温馨提示:
一定要紧扣观点,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楚,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要求:结语以综上所述,说明+重申观点 ,所以要怎么做(认识/启示类语句,体现出家国情怀)
感谢聆听
2024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