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16 09:50: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孟良崮战役胜利
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胜利
解放区自卫反击战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签署《双十协定》
重庆谈判结果
内战爆发的标志
粉碎敌人全面进攻的标志
粉碎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打退了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复习导入
结合所学,进行正确连线
占有土地比例
农村人口比例
90%
10%
70-80%
20-30%
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不合理,农民生活条件恶劣。
“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 ——1936年 毛泽东
一、解放区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
思考:中共做出了什么样的决策 这对战争胜利有何影响
1947年7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政策:
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
措施:
一、解放区土地改革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雇农
有地很多,主要靠出钱请人耕种
地少,闲时在地主那打工挣钱,占多数
有地,自己耕种不打工挣钱
无地,租地耕种 全靠打工养家,占多数
有地,自己耕种一部分,也出钱请人耕种
一、解放区土地改革
意义:①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②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最后一碗米用作军粮,
最后一尺布来缝军装,
最后亲骨肉送到战场上。
—解放战争时期民歌
老百姓踊跃参军
老百姓送儿子参军
老百姓积极支援前线
一、解放区土地改革
中共土地政策的变化
土地革命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
打倒地主
拉拢地主
消灭地主
社会矛盾的变化
大别山
时间
领导人
军队
意义
1947年夏
刘伯承、邓小平
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
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二、千里跃进大别山
敌我兵力变化示意图
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战略决战
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解放军粉碎敌人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决战时机
已经成熟
双方 总兵力 后方 士气 装备
共产党 280万 巩固 高昂 大大改善
国民党 365万 危急 低落 略占优势
二、千里跃进大别山
时 间
地 点
部 队
将 领
意 义
1948年9月-11月
林彪、罗荣桓
东北野战军
解放了东北全境
东北
“关门打狗”
电视剧《潜伏》里有这样一个场景:保密局天津站吴站长很沉痛地告诉余则成等特务:锦州沦陷了。"锦州沦陷"和下列哪场战役有关(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A
三、三大战役—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陈毅
时间
地点
部队
将领
意义
淮海战役中支前独轮车队
黑虎掏心
淮海战役人民支援前线统计
民心所向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中原野战军、华北野战军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三、三大战役—淮海战役
徐州
猛虎掏心
辽沈战役
锦州
瓮中捉鳖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关门打狗
北平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2月3日,广大市民热烈欢迎人民解放军入城。
歼灭和改编敌军52万余人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傅作义
为何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①和平解放可以减少人员伤亡,是民心所向
②保护北平古迹和文物不受破坏
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再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
三、三大战役—平津战役
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三大战役后,不管是军队人数还是士气,人民解放军都远胜国民党军队
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三、三大战役
进京赶考
——七届二中全会
时间:
地点:
目的:
内容:
阅读教材P119相关史事,完善下列内容
1949年3月
河北西柏坡
迎接人民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新中国的成立
①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入城市
②党的奋斗目标: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全党统治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④会议还制定了党在政治、经济及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辽沈战役
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
长江
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毛泽东、朱德
四、解放南京
时 间
指挥员
结 果
意 义
1949.4.20
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1949.4.23,解放南京
毛泽东、朱德
22年
《七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震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蒋介石逃亡台湾
《进步日报》刊载南京解放
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总统府
四、解放南京
1895年日本割占台湾,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
台湾与大陆的分离:
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前两次分离是外来侵略所
致。第三次分离是中国内
战所致,属于中国内政问
题,所以与前两次有着本
质区别。
第三次分离有何不同?
祖国统一,不可阻挡!
1949年蒋败退台湾,海峡两岸分离至今。
阅读材料,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材料一:1947年3月,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机关及解放军总部撤离延安。毛泽东说:“人有失地,地终可得。有地失人,必将人地皆失。”此后,毛泽东指示人民解放军采用灵活机动的“蘑菇”战术,将敌人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灭。
——华师大版 八上历史
材料二: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陈毅
材料三: 解放战争时期……(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财富骤然增至200亿美元之多,达到发展顶峰,垄断金融、工矿业等;滥发纸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从人民那里掠夺了无数的财富。
——王桧林《中国近代史》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作战方针正确。
(3)国民党官僚资本主义集团经济腐败,失民心。
(2)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时期 关系 影响
国民大革命时期 (1924-1927年) 合作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927-1937年) 对抗
全民族抗战时期 (1937-1945年) 合作
解放战争时期 (1946-1949年) 对抗
启示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国共内战,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给全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形成台湾与大陆长期分裂局面,祖国至今未能统一
①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②新时代下,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近代国共关系的演变历程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
土地改革总路线: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意义: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大战役
课堂小结
1.(2024·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下表是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情况简表。据此可知,三大战役( )
时间 战役 结果
1948年9—11月 辽沈战役 解放东北全境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淮海战役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平津战役 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A.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B.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C.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D.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C
中考链接
2.(2024·云南·中考真题)1947年6月30日夜,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军事行动( )
A.标志着全面内战的爆发 B.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C.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D.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D
3.(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1947年夏,人民解放军按照战略部署,攻击国民党兵力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利剑插入敌人胸膛,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该军事行动是( )
A.千里跃进大别山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A
中考链接
4.(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这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到1949年1月31日结束,历时四个月零十九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这三大战役( )
A.粉碎了国民党重点进攻 B.揭开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C
5.(2024·新疆·中考真题)伴随着260万名翻身农民参军参战,上千万名农民投入支援前线的行动,不仅决定战争最终胜利的大局,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民解放战争”,而且从根本上瓦解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统治的经济基础。材料叙述的是( )
A.重庆谈判的结果 B.人民解放战争的背景
C.渡江战役的过程 D.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影响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