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24寓言四则 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上24寓言四则 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16 23:46: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学习目标
自主阅读这四则寓言,了解不同的寓意。


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调动阅读经验 了解寓言特点
1.在小组内交流课前完成的预习单。
2.小组讨论,归纳出寓言的特点。
3.小组派代表汇报。
课前预习单 寓言 寓意 寓言特点
《农夫和蛇》 恶人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我们不该对恶人施善 (提示:可从篇幅、情节、结构、表现手法、写作目的等角度考虑)
明确:用简短、形象的故事,蕴含抽象、深刻的道理,往往具
有批判或讽刺的意味。
分析故事情节 理解寓言寓意

《伊索寓言》就是通过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故事蕴含某种道理的,往往在最后用一句精练的话点明寓意。《伊索寓言》的译者白山先生曾在书的序言中说:“有些寓言后面的“教训”,现在看来则显得牵强,我们在阅读时不妨只从寓言故事出发,而不必用这些教训来理解故事。”
3.课中小结。
阅读寓言要抓住故事中的细节进行揣摩分析,把握寓言的讽刺意义,深刻理解寓意。
那么,我们就从故事出发来阅读寓言吧!
1.自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整体感知。
2.品味细节,理解寓意。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采用对话描写展示故事情节。故事情节主要由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之间的三问三答构成。
小组合作:揣摩赫耳墨斯的“三问”,补写对话中赫耳墨斯的心理活动,并尝试画出人物的心理变化曲线图。
(一问)他看见宙斯的雕像,(①)问道:“值多少钱 ”
雕像者说:“一个银元。”
(二问)赫耳墨斯又笑着(②)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 ”
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儿。”
(三问)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已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 ③)问道:“这个值多少钱 ”
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④)
追问:在洞悉赫耳墨斯的心理之后,你想对赫耳墨斯说什么呢

阅读《蚊子和狮子》,多角度阐述寓意
方法提示:
(1)要对寓言故事中的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及故事情节进行分析。
(2)明确寓言中有几类人物,可以试着从各人物出发提炼寓意。
(3)可以对同一人物(情节)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分析,提炼寓意。
一、阅读《蚊子和狮子》,用一句话概括故事。
删除寓言结尾的寓意,在情节梳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理出适用于类似情况的一般说法,而不限于寓言中的人、物或事。模仿结尾“这个故事适用于…的人”或用“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经历提醒们……”等句式,重新拟写寓意。
明确:蚊子战胜了狮子,却败给了蜘蛛。
二、运用方法,为《蚊子和狮子》重拟寓意。
寓意:以小胜大靠智取。
改写《蚊子和狮子》: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三、改写、续写情节,改变寓意。
改写寓言并不是随意改变情节,而是确定一个新的寓意,再根据这个新的寓意来改变情节。
(1)根据寓意,改动寓言情节。
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之意便不存在了。
(2)发挥想象,续写寓言,让寓意发生变化。
蚊子战胜了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划住了,以后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四、课堂小结及作业
1.小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对寓言这种文体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1)寓言是作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讲道理的文体。
(2)一则寓言的寓意不是单一的。可以通过品味细节,分析故事情节,从不同角度提炼寓意。
(3)寓言故事是通过情节来突出寓意的。
2.拓展作业:阅读《伊索寓言》及钱锺书的《读<伊索寓言>》。

导 入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不少论述思想的作品中都善于用寓言来劝谕或讽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两则,希望通过这两篇古代寓言的学习,进一步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感受寓言的现实意义。

自主阅读 疏通文意
1.根据提示,学生开展自主阅读。
2.检查学习效果,快速抢答。
《穿井得一人》字音字义积累小卡片
字音:溉( ) 汲( )
字义:穿井得一人 家无井而出溉汲
及其家穿井 国人道之
丁氏对日 闻之于宋君
得一人之使 不若无闻也
《杞人忧天》字音字义积累小卡片
字音:杞( )人 身亡所寄( ) 星宿( )
中( )伤 躇步跐( )蹈 舍( )然
字义:身亡所寄 因往晓之
若屈伸呼吸 奈何忧崩坠乎
只使坠 积块耳
躇步跐蹈 舍然大喜

依据文意 理解寓意
1.演一演:丁氏等人如何说。角色演绎《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
2.判一判:谣言传播谁之责。
宋君对这次谣言的传播十分生气,他决定进行追责。如果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
3.议一议:宋君缘何能止谣。
“谣言止于智者”,宋君为什么能止住这次谣言呢
4.说一说:现实谣言如何止。
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 慎行论 察传》(建议课后读《吕氏春秋 慎行论 察传》全文),“察传”就是明察传闻之意,告知我们对于传闻要谨慎对待,多做调查研究,这样才不至于成为“愚者”,避免谣言带来的危害。自媒体时代,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速度更快,影响面更广。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发生呢 大家说一说:
(1)你听到的传闻中,最后证实是谣言的事例。
(2)事例中止住谣言传播的“智者”。
(3)你从事例中得到的启示。

明列子意图 探现实意义
《杞人忧天》选自《列子 天瑞》。《列子 天瑞》共由十四章组成,“杞人忧天”这个故事出自第十二章的节选。
活动一:变身故事中人 还原对话现场
请同桌两人用原文或自己的话,一位变身“杞人”,一位变身“晓之者”,还原对话现场。
提示:
杞人(忧,担心,忧心忡忡)
晓之者(晓,开导,胸有成竹)
活动二:链接出处 探究寓言语境义
中国古代寓言不像《伊索寓言》独立成篇,它往往出自某篇文章,是文章的组成部分。《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都是文章的节选。《杞人忧天》节选自 。把寓言放回原文语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寓言在文中的寓意。
任务: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长庐子、列子对“杞人忧天”的不同态度,思考“杞人忧天”这个寓言故事在文中的用意。
活动三:联系现实 寓意新解
列子是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和老庄的顺应自然的思想接近,链接之后我们发现原文就是借“杞人忧天”这个故事来表达列子的思想。请大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杞人忧天”的看法。
提示: ①必要;②不必要。

课堂小结及作业
中国古代寓言是传递我们古人思想、智慧的重要方式。阅读古代寓言,我们可以将寓言故事放回到古人的语境当中去,这样我们才能更清晰地知道这个寓言的创作初衷。我们也要在寓言与现实之间建立联结,发掘出寓言的另外一些意义,达成寓言的个性化解读。
作业:自创一则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