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热点02 科教兴国,强国之本(讲义)(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专题热点02 科教兴国,强国之本(讲义)(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7.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18 14:5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热点02 科教兴国,强国之本
一 科技成就,强国之力
1、古代中国的重大科技成果
四大发明
原因 成果 地位 结果
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农耕经济的繁荣; ③中国古代科学家的辛勤奉献。 ①造纸术: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②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北宋时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是印刷术的一大革新。 ③火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宋朝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④指南针: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了“司南”,后来制成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灿烂辉煌,曾长期领先世界。 16世纪以后,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滞后。许多学者认为,没落的专制制度是导致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重要原因。
医药学
成果 地位 结果
医药学 ①战国:扁鹊提出四诊法,成为中医传统诊病法。 ②西汉:《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医学文献,奠定中医理论基础;东汉:《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药物学专著;“神医”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治疗学基础。 ③唐朝:孙思邈著《千金方》总结历代和唐朝医药学成果;高宗时编修《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官修药典;元丹贡布编著《四部医典》是藏医药的奠基之作。 ④明朝: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全面总结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称为“东方医药巨典”。 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古代人民几千年智慧的结晶。 到了近代,西方医学开始传入中国,并逐渐成为主流医学。同时,中医也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和冲击。为了维护中医的地位和声誉,一些中医学者开始进行现代化变化和创新
地理与数学
成果
地理 ①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 ②西晋:裴秀提出绘图原则,制《禹贡地域图》。 ③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著作。 ④明朝:《徐霞客游记》记述了石灰岩溶蚀地貌,比欧洲早200年;(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反映了西方地理大发现的成果和地圆学说。)
数学 ①春秋战国:九九乘法表。 ②东汉:《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我国古代数学形成完整体系。 ③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比欧洲早近1000年;《缀术》成为唐朝及中世纪朝鲜、日本、日的教科书。
天文历法
原因 成果 地位 结果
天文历法 ①采集、狩猎和农牧业活动的需要; ②封建王朝设专门的天象观测机构。 ①春秋:世界上关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早600多年; 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②西汉:《太初历》是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世界上关于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东汉:张衡对月食作了世界上最早的科学解释。 ③唐朝:《大衍历》标志我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僧一行作了世界上第一次子午线长度实测。 ④北宋:沈括制“十二气历”,有利于安排农事。 ⑤元朝:郭守敬编定《授时历》,比现行先行公历早300年。 ⑥清朝:康熙仿制西方天文仪器,任命传教士南怀仁人修订历法。 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曾长期领先世界,并且取得一定成就。 16世纪以后,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滞后。许多学者认为,没落的专制制度是导致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重要原因。
【重点难点】古代科技没有及时转化为近代科技的原因?
①经济上: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②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科技的进步。③思想文化: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④对外关系上: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自守政策,导致中国与世隔绝,错失了多次进行生产技术革命的机会。⑤根本因素:腐朽的封建制度。
【真题研析】
1.(2022·湖南卷)晚清时期,中国人惊奇地发现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记载有相似之处。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这一现象表明( )【答案】C
A.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 B.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
C.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 D.中国古代的科技以实验为基础
2.(2023·天津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共70多万字,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桑蚕、种植等12个门类。徐光启撰写6万多字,皆为亲身体验所得。他在书中转录了大量前代和同时代的农业文献,并附有自己的见解或评论。
17世纪末至18世纪,《农政全书》传至日本和朝鲜。日本学者据《农政全书》整理、编写了“救荒本草”“野菜谱”“甘薯记”,此后,这些内容在日本应对历次大饥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后,《农政全书》仍然受到重视,为推进现代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1735年,法国人杜赫德等编写的《中华帝国全志》出版,书中含有《农政全书》等中国科技典籍的部分内容;1738年,该书英译本在伦敦出版,中国桑蚕织造技术和经验促进了法英两国丝织业的发展。18~19世纪,俄国翻译了《农政全书》,推广了中国的桑蚕织造技术。
——摘编自《科学技术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农政全书》的基本特点;说明该书在国外的传播及所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简述对明清时期中国科学技术状况的认识。
【答案】(1)特点:内容详细,涉及的领域广泛;重视实践经验;以转录历代农业文献为主,对传统农业技术进行总结。
作用:17世纪末到18世纪传入日本、朝鲜和欧洲;对日本大饥荒起到了积极作用,对日本的现代农业起到借鉴作用;促进了英法纺织业的发展。
(2)重在总结;部分成就领先世界;总体落后于世界;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双向互动,既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传。
2、中国近代科技发展
原因 表现 影响
中国近代科技发展 ①随着西方的入侵,中国一些开明人士逐渐认识到西方科技的先进,他们呼吁学习和引进西方技术。 ②洋务运动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和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传播基督教教义;也大量传播了科学技术。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著作介绍给中国。 西学传入,对当时中国影响主要集中在天文学、数学、和地图学方面,由于只在少数人中流传,没有能够很好的普及。
【重点难点】近代欧洲自然科学取得巨大成就?
1.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2.电流的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是19世纪电磁学的辉煌成就,它为人类开启电力时代的大门创造了条件。3.17世纪早期血液循环学说的建立成为现代生理学的起点,细胞学说和进化论成为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生物学的两大成就。4.19世纪末电子和元素放射性的发现,打开了原子的大门,使人们的认识得以深入到微观世界。5.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提出成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是促成20世纪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理论基础。
【真题研析】
3.(2022·广东卷)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徐建寅(1845-1901),科学家徐寿之子,从小研习“格致之学”,怀抱科学救国理想。早年效力于翻译西方科学书籍,“筚路蓝缕,以启山林”。1874年,研制成功硝酸,产品广泛应用于火药制造。1875年,被任命为山东机器局总办,营建兵工厂,“躬自创造,未尝延用西人”,1879年,受命负责到欧洲考察造舰、兵工,“留心访询”,订购舰只。在德国订造的两艘铁甲船后来成为北洋舰队的主力“镇远”舰和“定远”舰。在欧洲期间,还悉心考察近代工业技术和管理制度,所撰《欧游杂录》详细记录了多种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制造工艺和设备,并绘制了许多草图。这部书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份珍贵资料,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外国停止供应火药,他创办火药厂,亲自试制无烟火药,“日手杵臼,亲自研炼”,很快获得成功。后试验室不幸发生爆炸,他献出了宝贵生命。
——摘编自钟叔河《走向世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
(1)概括徐建寅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贡献。
(2)简述詹天佑、徐建寅等中国近代科学家的共同精神品质。
【答案】(1)翻译西方科学书籍,介绍先进制造工艺、设备和工业管理制度;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研制新式武器弹药;引进西方先进军事设备,为建立近代化海军做贡献。
(2)具有忧患和救亡意识;努力掌握先进科学技术;注重试验,将科学技术运用于国家建设;献身于科学发展和民族富强大业。
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时期 内容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从1999年的“神舟一号”至2013年的“神舟十号”我国实施航天工程。 2003年“神舟五号”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真题研析】
4.(2022·全国乙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
材料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
【答案】(1)特点:日本:政府指导,私人企业主导;制定法律保障;引入标准逐渐放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引入技术主要来自欧美;日本加入资本主义阵营。中国:政府主导;国际合作和自力更生相结合;引入技术主要来自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引入范围广泛,侧重尖端技术。
(2)背景:日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对日本的扶持;日本经济在二战中遭受重创,战后经济恢复的需要。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边倒”外交政策;苏联对新中国前期的支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遏制;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以及一五计划的推动;受到冷战的影响。
(3)历史经验:科技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和引入技术相结合;重视尖端国防科技的研发;重视科技人才的引入和培养;注重技术创新;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二 教育发展,国之兴衰
1、古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时期 内容
商周时期 统治者已建立了名目众多的学校,所谓“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春秋战国 “学在官府”被打破,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孔子是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他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古代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
汉朝 汉武帝以疏导、劝诱为主,积极推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将“学而优则仕”制度化,用官禄引导读书人潜心研习儒家经典。
魏晋南北朝 由于社会动荡等原因,官学时兴时废。九品中正制堵塞了寒门士子的仕进之路,严重影响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
隋唐时期 科举制确立并发展,给读书人提供了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调动了全社会研习儒家经典的积极性,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普及。但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是为了科举,这就使教育成了科举的附庸。
两宋时期 宋朝重视教育的发展,学校制度更为完备,在中央有太学、国子学等,在地方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书院注重依照封建伦理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在学习方法上鼓励讨论、辩难和让学生自讲心得,风气比较活跃。
元朝 民间办学发展,其形式有庙学、私学和书院等,政府对它们采取保护、扶持、鼓励和倡导的政策,这对普及文化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明清时期 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推崇程朱理学,采用“八股取士”。教育日益僵化,伴随着西方传教士东来,“西学东渐”局面出现。
【真题研析】
1.(2023·重庆卷)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弟子中不乏出身社会下层者。墨子则进一步主张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以先行劳苦服役为入学条件。故《墨子》载:“翟以为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答案】D
A.儒家倡导人人平等 B.劳动教育开始普及
C.墨家重视生产技艺 D.平民阶层得到发展
2.(2022·湖南卷)据下表可知( )【答案】A
时间 事件
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 废除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始置进士科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恢复九品中正制
唐太宗贞观初年(627) 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
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
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
3.(2022·浙江卷1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中期以来,儒学的研习和传播面临新的严峻挑战。传统经学若不脱胎换骨,其发展便会遭遇很大困难。为此,有学者大声疾呼:复兴儒学,直接孔孟“道统”。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一理学。
——摘编自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材料二 《新青年》宣传的对象是男女青年。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刊文劝勉女子不要以被征服者自居,应各自奋斗,脱离附属品的地位,恢复自主的人格,特别指出“夫为妻纲”之不当。他反对妇女从父、从夫、从子的“三从”,主张妇女参政,夫死可以再嫁、交际自由、生活独立。1917年《新青年》特辟女子专栏,刊登女子教育、婚姻、职业、权利的文字,希望顺应世界潮流。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理学”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写出南宋时期理学的集大成者。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重点批判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核心。结合所学,从“《新青年》特辟女子专栏”的角度,简述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答案】(1)特点: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思想体系精致完备。集大成者:朱熹。
(2)批判:三纲五常。
意义:对封建思想发起进攻,推动女性解放(思想解放);唤起女性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促进民众觉醒;深刻影响中国的思想、伦理、观念,推进文化转型。
2、近代中国教育的转型
时期 内容
洋务运动后期 为解决创办军事工业中出现的人才短缺问题,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并派留学生和进修生到国外学习,培养了一批近代化人才,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
维新变法时期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学堂,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培养维新变法人才,推动了变法运动的发展。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 在文化教育领域内进行了资产阶级的教育改革,为近代中国教育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新文化运动时期 先进的资产阶级激进知识分子团结在“民主”“科学”的旗帜下,积极学习、引进西方的近代教育理论,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教育实验与教育改革。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无产阶级在农村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开展人民教育。
【真题研析】
1.(2022·河北卷)优贡考试是清廷废除科举后保留的善后举措。据1907年《时报》载:在浙江优贡考试期间,一位趋新的外地书商发现当地士子对新学的了解相当“卑下”,“思想之鄙陋有不能言语形容者”,他“不禁为吾浙前途悲”。据此可知,当时( )【答案】C
A.风俗习惯新旧杂糅B.教育近代化艰难起步 C.社会呈现转型特征 D.士子对新政缺乏信心
3.(2021·天津卷)民国初期,新的教育流派如平民教育、“工读”教育等纷纷出现,各种教育团体相继成立,如1915年的全国教育联合会、1917年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等。这体现了【答案】A
A.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B.中西教育理念的冲突C.民主共和政体的完善 D.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
4.(2021·江苏卷)清末某报发表的《论体育》一文提出:“体育者,智育、德育之基础也。今之国势者,定一国之盛衰,不定于版图之大小与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这表明,当时国人【答案C
A.已认识到落后根源B.重体轻文蔚然成风 C.救亡自强愿望迫切D.呼吁实施分科教育
3、现代中国教育的曲折发展
时期 内容
1949-1966 中国收回了教育主权后,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造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人民教育;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1965年),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1966—1976 使中国教育事业遭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性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1976至今 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高考,邓小平提出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教育迅速恢复和发展。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 / 1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