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3课《学与问》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3课《学与问》同步练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1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07 08:59: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3课《学与问》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按拼音写汉字
diàn táng qíng lǎng qǐ fā
______ ______ ______
答案:殿堂|晴朗|启发
解析:
【分析】殿堂,中国古代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包括殿和堂两类建筑形式,其中殿为宫室、礼制和宗教建筑所专用。堂用途为祭祀祖先,怀念先贤英烈等。晴朗,阳光充足,天空没有云雾。启发,开导指点或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并有所领悟。
【点评】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们重点要学会掌握词语的正确书写和多音字的读音。本文应注意“殿”的读音和“朗”、“启”的写法。
2、多音字组词
教jiāo_______ jiào_______
落luò_______ lào_______
答案:教书|请教|落地|落枕
解析:
【分析】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
【点评】字形分析法指谜面上有关的笔画、部首或整个字组合在一起来猜谜语的方法。将谜面上有关的笔画、部首或整个字组合在一起。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多音字有以下几种用法:读音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使用情况不同,读音也不同,读音有区别用法的作用;语体不同,读音不同,读音有区别语体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口语和书面语等;方言词汇的存在造成多音。
3、我是拼音小能手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兴许 疑团 习惯
答案:xīng xù|yí tuán|xí guàn
解析:
【分析】兴许,也许,或许。疑团,若干疑念的汇集。习惯,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
【点评】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提高学生准确认读拼音的能力。
4、写出近义词
兴许—_______ 探求—_______ 思考—_______
答案:或许|探索|思索
解析:
【分析】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如“美好”和“美妙”、“懒惰”和“怠惰”、“枯萎”和“干枯”、“宽敞”和“宽阔”。
【点评】现代指一个文字所具有的含义、意思。也可以通常指一个字有几种意思,同“字意”。通常指一个字有几种意思。
5、写出反义词
盛开—_______ 强健—_______ 成功—_______
答案:凋谢|柔弱|失败
解析:
【分析】反义词就是两个意思相反的词,包括: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分为成对的意义相反、互相对立的词。如:真——假。
【点评】词义:包括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个词的最初的含义称作本义。以本义为出发点,根据它所反映的事物或现象的各个特点,词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会产生若干个与本义相关但并不相同的意义,这就是词的引申义。词义的性质包括概括性、客观性和民族性。
6、形近字组词
始_____ 冶_____
纷_____ 扮_____
答案:开始|冶炼|缤纷|打扮
解析:
【分析】极易混淆的形近字大致可分为五种情况:一是读音相同相近,二是字形相似,三是意义混淆,四是不明典故,五是忽视语文法规。
【点评】字形指个别字元的外形、形体、写法。学生在书写时要注意辨认形近字和同音字,不要弄混。形近字是指几个字形结构相近的字,而形近字的含义却不一样。解释形近字是指几个字形结构相近的字。特点形近字的搭配有一定的规律,并有各自的特点。
7、解释下列词语
①奥秘:___________________
②探求: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深奥莫测的秘密。|探索寻求。
解析:
【分析】奥秘,深奥莫测的秘密。探求,指探索寻求。泛指人们对陌生事物和新鲜事物的探索,并试图找寻到答案的行为。
【点评】词义:包括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个词的最初的含义称作本义。以本义为出发点,根据它所反映的事物或现象的各个特点,词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会产生若干个与本义相关但并不相同的意义,这就是词的引申义。
8、用下列词语造句
①启发 :
②请教 :
答案:①苹果落地启发了牛顿的科学探知。②我们有问题要及时请教。
解析:
【分析】启发,开导指点或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并有所领悟。苹果落地启发了牛顿的科学探知。请教,请求指教。我们有问题要及时请教。
【点评】造句,是指用词语组织句子。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或词组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提出一个问题,表示要求或制止,表示某种感慨。它的句尾应该用上句号、问号或感叹号。
9、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
答案:fāng fēi jìn|shèng kāi
解析:
【分析】芳菲尽,花落繁多,消失已尽。盛开,花茂盛地开放。
【点评】对于加点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10、把肯定句改成否定句
①我对同学们的勇敢精神,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
②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世界。
答案:①我对同学们的勇敢精神,不能不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②信赖,无不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解析:
【分析】把肯定句改为否定句非常简单,直接在表示肯定的词语前加否定词即可。如果说肯定句是数学中的正数,否定句是负数,那么双重否定句就是“负负相乘得正”,双 重否定句不仅可以表达肯定的意思,而且,其肯定的语气较原来更加强烈,“不得不”、“怎能不”、“非不”、“不能不”等。
【点评】句式的变换只要根据各种句式的结构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变换后语句通顺,符合要求即可。
11、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妈妈不小心摔坏了小芳的文具盒。
②黑暗吞没了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
答案:①妈妈不小心把小芳的文具盒摔坏了。②黑暗把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吞没了。
解析:
【分析】陈述句与“被”、“把”字句所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句式变了,使用的场合和效果也有差别。把字句:要强调执行者,就将句中执行者(例:武松)调到句首做主语,后面再加上“把”字和被执行者,即成把字句。被字句:要强调被执行者,就将句中的被执行者(例:老虎)调到句首做主语,后面再加上“被”字和执行者,即成被字句。
【点评】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如果有第二人称,改为具体人称。 改换标点符号。冒号与逗号互换,去掉或加上双引号。适当的调整词语,使语句通顺。 增删个别词语,保持句子的流畅通顺。
1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无影______ 稀奇______ 相辅______
答案:无踪|古怪|相成
解析:
【分析】无影无踪,踪:踪迹。没有一点踪影。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稀奇古怪,指很少见,很奇异,不同一般。相辅相成,辅:辅助。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
【点评】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13、将下列陈述句改成疑问句。
①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②我们都爱自己慈爱的母亲。
答案:①难道我们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吗?②我们怎么不爱自己慈爱的母亲呢?
解析:
【分析】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1)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2)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3)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词。(4)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点评】有不(否定词)去不,无不加不(否定词)。加上疑问词(怎么、难道)和语气词,改变标点符号,增删个别词语,保持句子的流畅通顺。
14、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勤奋学习,不懂的就问,比喻善于学习。_____
②五彩:各种颜色;缤纷:繁多交错的样子。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_____
答案:勤学好问|五彩缤纷
解析:
【分析】勤学好问,勤奋学习,不懂的就问,比喻善于学习。五彩缤纷,五彩:各种颜色;缤纷:繁多交错的样子。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点评】词义:包括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个词的最初的含义称作本义。以本义为出发点,根据它所反映的事物或现象的各个特点,词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会产生若干个与本义相关但并不相同的意义,这就是词的引申义。
1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______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______了?
答案:晴朗|无影无踪
解析:
【分析】晴朗,阳光充足,天空没有云雾。无影无踪,踪:踪迹。没有一点踪影。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
【点评】根据课文内容填空,首先熟读课文,课文熟悉了才能正确填空。
16、你是怎么理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话的?
答案:喧嚣的尘世之上,在四月份的时候百花都已凋谢;可深山古寺之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解析:
【分析】“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话的意思是,喧嚣的尘世之上,在四月份的时候百花都已凋谢;可深山古寺之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点评】①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②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③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17、扩句
①我们养成习惯。
②他到寺庙里去。
答案:①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
解析:
【分析】扩句,又称扩写,顾名思义,与缩写刚好相反,它是在主干的基础上添枝加叶,也就是说,根据表达的需要添加上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份,使句子的或课文意思更具体形象,充实丰满。
【点评】扩句不能另加主干,如主语“我”不能变成“我们”或“我和某某”。 不能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和句型。
18、缩句
①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②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
答案:①我们面对世界。②夜空有星星。
解析:
【分析】缩句,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就是去枝减叶。无论多么复杂的单句,只要层层压缩,就会越来越简单,最后剩下的就是这个句子的“主干”,主干也就是主语 谓语 宾语。换句话说,“主干”就是把所有的定语、状语、补语都压缩了之后余下的部分。
【点评】缩句既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也不能改变陈述主语的谓语,缩句只能压缩掉次要成分,如果是属于主要成分的词语,也不能压缩掉。
19、说说句中引号的作用
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答案: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解析:
【分析】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引号的作用是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点评】引号的用法有四种:①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②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③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④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20、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①这场比赛怎能让祖国再次蒙受屈辱呢?
②这样肮脏、零乱的地方,怎么会让人觉得舒服呢?
答案:①这场比赛不能让祖国再次蒙受屈辱。
②这样肮脏、零乱的地方,不会让人觉得舒服。
解析:
【分析】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将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即有“不”去“不”;无“不”加“不:。将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点评】把一种句子结构转换为另一种结构来表达同一意思的做法,称为句型的转换。下面我们重点介绍简单句句型的转换、复合句和并列句句型的转换以及简单句和复合句的互换。掌握和了解这些转换对提高同学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阅读题
21、结合上下文想一想:哥白尼为什么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呢?
答案: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他善于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
解析:
【分析】哥白尼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他善于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22、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这个道理是什么呢?
答案:只有既勤学又好问的人才能成为有知识有学问的人。
解析:
【分析】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这个道理是指只有既勤学又好问的人才能成为有知识有学问的人。
【点评】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23、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答案: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
解析:
【分析】从“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这些词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哥白尼的勤学好问。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24、“学问”本是一个词语,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在中间加上一个“与”字?学与问二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答案: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解析:
【分析】学与问的关系是,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点评】本题考查学与问的关系,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解答准确。
25、课外延伸
写出几个有关学问的名言。
答案:疑,思之始,学之端;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智能之上,不学不行,不问不知。
解析:
【分析】有关学问的名言有很多,如,疑,思之始,学之端;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智能之上,不学不行,不问不知。
【点评】名人名言指那些从小事中悟出大道理,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的,富有知识的名人所说的能够让人懂得道理的一句较为出名的话,广泛上来说就是有意义,向人们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话,名人所说的谚语,格言等都可以叫名言警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0 页 (共 10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