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最后的姿势》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最后的姿势》同步训练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9.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1 09:18: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最后的姿势》
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读拼音,写词语。
tāntā quánshì fèixū zhènhà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答案:坍塌|诠释|废墟|震撼
解析:
【分析】坍塌:指物体在外力或重力作用下,超过自身的强度极限或因结构稳定性破坏而造成伤害、伤亡的事故,如挖沟时的土石塌方、脚手架坍塌、堆置物倒塌等,不适用于矿山冒顶片帮和车辆、起重机械、爆破引起的坍塌。诠释:说明;解说;阐明;对一种事物的理解方式或者是用心感受的一种方式,一种方法。废墟:表示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或被破坏的地方上面的垃圾和被破坏物。震撼:指心理受到强烈冲击,憾动。
【点评】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们重点要学会掌握词语的正确书写。本文应注意“坍塌”“震撼颇”“废墟”“诠释”的写法。
2、辨形组词。
  诠________ 拴________ 栓________
   
虚________ 墟________
答案:诠释|拴住|门栓|虚心|废墟
解析:
【分析】诠释:说明;解说;阐明;对一种事物的理解方式或者是用心感受的一种方式,一种方法。拴住:用绳子等绕在物体上,再打上结。门栓:门关上后,插在门内使门推不开的木棍或铁棍虚心:不自以为是,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废墟:表示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或被破坏的地方上面的垃圾和被破坏物。
【点评】人们在读或写时常常把一个字读错或写错,往往是由于字形相近造成的。读或写的时候不认真,不细致,或者是对某个字不大熟悉,用的时候想当然,导致读写的错误。对于成语中一些字的意思如果了解不透彻,使用时也会出错。本题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一定要认真,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形似字,养成学习汉字细心的好习惯。
3、选出划线字的正确读音。
坍(A.tān B.dān)塌__________
着(A.zhuó B.zháo)想__________
散(A.sàn B.sǎn)步__________
答案:A|A|A
解析:
【分析】坍塌:指物体在外力或重力作用下,超过自身的强度极限或因结构稳定性破坏而造成伤害、伤亡的事故,如挖沟时的土石塌方、脚手架坍塌、堆置物倒塌等,不适用于矿山冒顶片帮和车辆、起重机械、爆破引起的坍塌。着想:(为某人或某事的利益)考虑。散步:指为了锻炼或娱乐而随便走走,漫步徘徊,有时也指尤其为了炫耀而缓慢步行。
【点评】人们在读或写时常常把一个字读错或写错,往往是由于字形相近造成的。读或写的时候不认真,不细致,或者是对某个字不大熟悉,用的时候想当然,导致读写的错误。本题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一定要认真,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形似字,养成学习汉字细心的好习惯。
4、根据拼音写词语。
午休后,他正在院子里xǐshù__________,突然宿舍楼随着地势āoxiàn__________下去,顷刻间变成一片fèixū__________。
答案:洗漱|凹陷|废墟
解析:
【分析】洗漱:洗脸漱口,对面部器官的清洗,指个人卫生的统称。凹陷:多用于形容某一点比周围的支撑力小而造成周围高中间低的局面。废墟:表示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或被破坏的地方上面的垃圾和被破坏物。
【点评】我们读或写的时候不认真,不细致,或者是对某个字不大熟悉,用的时候想当然,就会导致读写的错误。本题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一定要认真,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生字词的音形义的好习惯。
5、近字组词。
感________ 撼________
吱________ 枝________  
释________ 泽________
答案:感动|摇撼|吱声|树枝|释怀|润泽
解析:
【分析】感,gǎn,从咸从心。动人心也。许书有感无憾。使在意识、情绪上起反应;因受刺激而引起的心理上的变化。撼:hàn,搬动:撼天动地。用言语打动人:“微言撼之”。吱声:在形容声音时是念zhī,而吱声 (zīshēng)多为东北方言。发出声音,多形容小动物的叫声;做声;吭声。枝:zhī,主干上分出的茎条,通常是细长的从树主干或大枝上长出的细茎或者由植物芽苞长出的嫩茎或部分。释:解说,说明:解释。注释。消除,消散:释疑。释怨。泽:zé泽是水聚集的地方,也表示恩泽、仁慈等意。
【点评】对于形似字,我们读或写的时候,要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6、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大公无_______  地动山_______ 生死_______关  血肉_______糊
答案:私|摇|攸|模
解析:
【分析】大公无私:【拼音】:dà gōng wú sī,【释义】: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出处】:汉·马融《忠经·天地神明》:“忠者中也,至公无私。”【例句】:要把你的志向拿定,而且要抱着一个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心怀。(郭沫若《屈原》第一幕)。地动山摇:【拼音】:dì dòng shēn yáo,【释义】:地震发生时大地颤动,山河摇摆。亦形容声势浩大或斗争激烈。【出处】: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奏议集·一二·论修河第一状》:“臣恐地动山摇,从此灾祸自此而始。”【例句】:我国原子弹引爆成功;只见银光一闪;霎时地动山摇;声震寰宇。生死攸关:【拼音】:shēng sǐ yōu guān,【释义】:攸:所。关系到生和死。指生死存亡的关键。【出处】:《龙虎风云记》:“这是千百名难友生死攸关的大事体啊!”【例句】: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血肉模糊:【拼音】:xuè ròu mó hu,【释义】:血流肉烂,无法辨认器官肢体。形容死亡或受伤的惨状。【例句】:仔细看去,这条路上血肉模糊,成了一片,没有一个干净的尸体。
【点评】对于本文出现的成语,我们一定要做到真正理解它们的音、形、义。
7、拼音写字,我能行。
shù kǒu quán shì āo xiàn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答案:漱口|诠释|凹陷
解析:
【分析】漱口是利用液体含漱从而清洁口腔的方法。通过漱口可清除食物残渣和部分松动的软垢,以及口腔内容易借助含漱力量而被清除的污物和异味。诠释:解释说明;解说;阐明;对一种事物的理解方式或者是用心感受的一种方式,一种方法。凹陷:凹陷,多用于形容某一点比周围的支撑力小而造成周围高中间低的局面。
【点评】对于学习中出现的生字词,我们要从它的音形义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了解,先要读准音,再要做到识字、识义。
8、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________
夜色中,一个黑影一晃就不见了。________
答案:huàng| huǎng
解析:
【分析】晃,多音多义字。(1)huàng,摇动:晃荡。晃动。晃悠。(2)huǎng,明亮:明晃晃。照耀:晃眼。形容很快地闪过:一晃十年。
【点评】对于学习中出现的多音字,我们要根据它在句子的环境来来判断其含义,然后才能确定其读音。进而做到识字、识义。
9、用钢笔描红。
诠 释 坍
塌 攸 撼
答案:诠|释|坍|塌|攸|撼
解析:
【分析】简单来说,田字格是一种用于规范汉字书写格式的模板,是小学初学写字规范。汉字书写要求: 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 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田字格是学生初学硬笔字的好帮手,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把握汉字的间架结构,把汉字书写美观大方。田字格有四边两线,即上边、下边、左边、右边和竖中线、横中线。会利用这四边两线,对写字有极大帮助。
【点评】本题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特别是“塌”和“撼”字的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10、根据意思写词语。
决定生存或死亡的最危急、最关键的时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生死攸关|废墟
解析:
【分析】废墟:fèixū,表示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或被破坏的地方上面的垃圾和被破坏物。生死攸关:【拼音】:shēng sǐ yōu guān,【释义】:攸:所。关系到生和死。指生死存亡的关键。【出处】:《龙虎风云记》:“这是千百名难友生死攸关的大事体啊!”【例句】: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意思的掌握。
11、按要求写句子。
谭老师的姿势震撼了抢险人员。(改成把字句)
答案:谭老师的姿势把抢险人员震撼了。
解析:
【分析】把例句“谭老师的姿势震撼了抢险人员。”中动词“震撼”后的宾语“抢险人员”用介词“把”提到动词“震撼”前,就变成了把字句“谭老师的姿势把抢险人员震撼了。”。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式转换的掌握能力。解题关键就是理解原句的意思。这样的话,就不容易变错句子了。
12、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填空:
《最后的姿势》是写的________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的一个老师:________。他在生死攸关的一刻,________,他用自己51岁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民赞颂他:________。
答案: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谭千秋|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解析:
【分析】《最后的姿势》记叙了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的故事。他用自己51岁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点评】本题培养了学生熟读课文,能够抓住文章的主要词语和句子进行总结的能力。
13、给下列句子换一种说法。
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都跑出去。
答案: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不容得所有的学生都跑出去。
解析:
【分析】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不容得所有的学生都跑出去。改后的句子是一个陈述句,和原句相比,语气平淡,原句是一个反问句,语气强烈,更能表现谭千秋着急的心理。
【点评】做句式转换题目时,要注意,原句意思一定不能变化。
14、用恰当的词代替加横线的词语,写在横线上。
5月12日,和平常一样,谭千秋老师6点多就起床了。_______
5月12日原本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_______
答案: 平时|普通
解析:
【分析】(1)句中的“平常”一词,是说谭千秋老师的作息时间成习惯了,5月12日的起床时间和平常时间一样。主要为了突出今天的不寻常。(2)本句中的“平常”一词,再次强调5月12日的普通,却是为了暗示灾难的到来,为谭老师为救学生而牺牲埋下伏笔。
【点评】本题培养了学生联系全文内容来理解词语的含义,让学生在做题中感悟谭老师的大爱。
15、找一找。文中出现的成语有哪些?写在横线上。
答案:血肉模糊、生死攸关、绘声绘色、妙语连珠
解析:
【分析】血肉模糊:【拼音】:xuè ròu mó hu,【释义】:血流肉烂,无法辨认器官肢体。形容死亡或受伤的惨状。【例句】:仔细看去,这条路上血肉模糊,成了一片,没有一个干净的尸体。生死攸关:【拼音】:shēng sǐ yōu guān,【释义】:攸:所。关系到生和死。指生死存亡的关键。【出处】:《龙虎风云记》:“这是千百名难友生死攸关的大事体啊!”【例句】: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绘声绘色:【拼音】:huì shēng huì sè,【释义】:把人物的声音、神色都描绘出来了。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出处】:清·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一:“必使山情水性,因绘声绘色而曲得其真;务期天巧地灵,借人工人第而华传其妙。”【例句】:尤其是谈她自己的儿女,那真是~,细致入微,没完没了。冯德英《迎春花》第九章。妙语连珠:【拼音】:miào yǔ lián zhū,【释义】:连珠:串珠。巧妙风趣的话一个接一个。【例句】:他妙语连珠地发言让大家捧腹大笑。
【点评】本题主要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对成语的理解和积累。
16、找出文中正面描写的句子,抄在横线上。
答案:示例: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解析:
【分析】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为、语言、心里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与性格,反映作品主题。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描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口中、眼中或感受中写出未登场人物的性格。例如:“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点评】“花红虽好,需得绿叶扶持”,这可以看着是对侧面描写(衬托)的生动解释。至于何时采用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这应根据主题思想的需要、情节发展的具体情况来考虑。
17、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答案:示例: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
解析:
【分析】《最后的姿势》主要记叙了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的故事。文章突出描写了谭老师在危难之际为救四位学生时的一个姿势。所以,这个姿势饱含了大公无私、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因此,还可以定的题目有:英雄的姿势、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等。
【点评】本题属于开放题。只要学生能体会到文章彰显的大公无私精神即可。
18、句子品读。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这句话从哪三个角度描写了地震发生时的景象?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这句话从感觉、听觉、视觉这三个角度描写了地震发生时的景象;为下文写谭千秋毫不犹豫地救四个学生埋下了伏笔。
解析:
【分析】“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是从感觉方面写的;“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是从视觉方面写的;“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是从视觉方面写的。这句话从感觉、听觉、视觉这三个角度描写了地震发生时的景象;为下文写谭千秋毫不犹豫地救四个学生埋下了伏笔。
【点评】本题介绍了场景描写的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写作有很大帮助。
19、请你分析。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赞语妙在哪里?并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这句话既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爱护学生、舍己为人的精神,又巧妙地把谭老师的名字“千秋”两个字融入其中,表达了他的精神千秋万世流传的意思;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谭千秋老师用生命呵护学生、舍己为人的精神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解析:
【分析】本文记录了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的真实过程。整个这句话既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爱护学生、舍己为人的精神,又巧妙地把谭老师的名字“千秋”两个字融入其中,表达了他的精神千秋万世流传的意思;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谭千秋老师用生命呵护学生、舍己为人的精神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点评】只有熟读全文,才能深刻理解课文中蕴含的道理和感情。
20、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请你标出句中的动词,说说这些动词表现了什么?
 
请你仿照句子,写一句话,描写人物的连续动作。
答案: 动词有:拉、撑、护;这些动词表现了谭千秋在灾难来临时毫不犹豫地保护学生的决心和意志。 示例:妈妈一只手把鱼拎起来,另一只手用刀利索地刮着鳞片,一会儿功夫,一条鱼被她收拾得干干净净。
解析:
【分析】这个句子是描写谭老师在危难到来之际,用自己的生命保护四名学生的经过。“拉、撑、护”这些动词表现了谭千秋在灾难来临时毫不犹豫地保护学生的决心和意志。
【点评】仿写句子时要先观察例句的结构特点。
21、你知道有哪些成语是写教师的吗?把你所知道的写在横线上。
例:诲人不倦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
答案:兢兢业业|春风化雨|鞠躬尽瘁|呕心沥血
解析:
【分析】有关老师的成语有很多。例如:教无常师、良师益友、能者为师、青出于蓝、师道尊严、研桑心计、一字之师、尊师重道、春风化雨、呕心沥血、蜡炬成灰泪始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桃李满天下、桃李满门、先圣先师、良工心苦、门墙桃李、良师出高徒、鞠躬尽瘁、诲人不倦、良师益友、师道尊严、教导有方、默默无闻、孜孜不倦、德才兼备、辛勤劳碌等等。
【点评】分类积累成语故事、格言和诗句,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对写作很有帮助。
22、读下面一段话,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标点,体会其作用。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 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 地震 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 什么也不要拿 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答案:!|!|!|!|!
解析:
【分析】本文主要写了在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这段话中,作者一连用了五个感叹号,表示当时情况的危急和谭老师的的沉着、冷静。
【点评】感叹号的用法和作用:(1)用于感叹句的末尾。(2)用于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3)用于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末尾。
23、精彩赏析。
在学生眼里,谭老师曾是一个多么和善的人啊。他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1)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绘声绘色:
妙语连珠:
(2)“他生命最后的姿势”指的是什么?它蕴含了谭千秋怎样的精神?
(3)请你分析“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赞语妙在哪里?并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除了这篇课文以外,还有许多歌颂谭千秋老师的文章或诗歌,请你搜集一两篇(首),并把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摘抄下来。
答案:(1)谭老师讲时的叙述生动逼真;谭老师讲课时巧妙风趣的话一个接一个。
(2)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蕴含了谭千秋舍己为人的精神。
(3)这句话既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爱护学生、舍己为人的精神,又巧妙地把谭老师的名字“千秋”两个字融入其中,表达了他的精神千秋万世流传的意思;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谭千秋老师用生命呵护学生、舍己为人的精神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4)示例:当救援者扒出他们时/他——谭千秋/依然脊背向天/双手死搂着讲台的边/用身体撑起了一片活生生的空间/他用生命诠释了一个雕塑/“千秋”师魂不变!!(节选自诗歌《写给我的同行谭千秋》)
解析:
【分析】本文主要写了在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1)谭老师讲时的叙述生动逼真;谭老师讲课时巧妙风趣的话一个接一个。(2)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蕴含了谭千秋舍己为人的精神。(3)这句话既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爱护学生、舍己为人的精神,又巧妙地把谭老师的名字“千秋”两个字融入其中,表达了他的精神千秋万世流传的意思;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谭千秋老师用生命呵护学生、舍己为人的精神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4)示例:当救援者扒出他们时/他——谭千秋/依然脊背向天/双手死搂着讲台的边/用身体撑起了一片活生生的空间/他用生命诠释了一个雕塑/“千秋”师魂不变!!(节选自诗歌《写给我的同行谭千秋》)
【点评】本题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另外,让学生搜集歌颂谭老师的诗歌,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感受谭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
24、阅读课文,然后填空。
《最后的姿势》
5月12日,和平常一样,谭千秋老师六点多就起床了。他给小女儿洗漱穿戴好,带着她出去散步,然后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天空阴沉沉的。
  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都能跑出去 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
  “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洗漱 废墟 坍塌 诠释
(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谭老师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姿势?
(3)你能按时间顺序来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吗?默读,分段,概括段意。
(4)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
(5)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吗?
答案:(1)shù|xū|tān |quán
(2)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
(3)第一段(1):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第二段(2-7):写了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情赞颂。
(4)时间顺序|5月12日、13日22点12分。
(5)本文主要写了在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
解析:
【分析】(1)洗漱:洗脸漱口,对面部器官的清洗,指个人卫生的统称。废墟:表示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或被破坏的地方上面的垃圾和被破坏物。坍塌:指物体在外力或重力作用下,超过自身的强度极限或因结构稳定性破坏而造成伤害、伤亡的事故,如挖沟时的土石塌方、脚手架坍塌、堆置物倒塌等,不适用于矿山冒顶片帮和车辆、起重机械、爆破引起的坍塌。诠释:说明;解说;阐明;对一种事物的理解方式或者是用心感受的一种方式,一种方法。(2)在课文的第六段,作者用了一个特写,描绘出谭老师生前的姿势:“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3)第一段(1):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第二段(2-7):写了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情赞颂。(4)从 “5月12日、13日22点12分”这几个时间点可以知道,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5)本文主要写了在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谭千秋老师51岁的宝贵生命定格在了这最后的姿势,他用最后的姿势回答了“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对于谭千秋老师来说,当灾难来临的时候,要当机立断、恪尽职守,用无私的爱为学生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和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运用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
2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丑石》
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
  于是,伯父家盖房,想以它垒山墙,但苦于它极不规则,没棱角儿,也没平面儿;用錾破开吧,又懒 得花那么大气力,因为河滩并不甚远,随便去掮一块回来,哪一块也比它强。房盖起来,压铺台阶,伯父也没有看上它。有一年,来了一个石匠,为我家洗一台石 磨,奶奶又说:用这块丑石吧,省得从远处搬动。石匠看了看,摇着头,嫌它石质太细,不太采用。
  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纱捶布;它静 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荫没有庇覆它,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竟锈上了绿苔、黑斑。我们这些做孩子的,也讨厌起它 来,曾合伙要搬走它,但力气又不足;虽时时咒骂它,嫌弃它,也无可奈何,只好任它留在那里去了。
  稍稍能安慰我们的,是在那石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坑凹儿,雨天就盛满了水。常常雨过三天了,地上 已经干燥,那石凹里水儿还有,鸡儿便去那里渴饮。每每到了十五的夜晚,我们盼着满月出来,就爬到其上,翘望天边;奶奶总是要骂的,害怕我们摔下来。果然那 一次就摔了下来,磕破了我的膝盖呢。
  人都骂它是丑石,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
  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个天文学家。他在我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了这块石头,眼光立即就拉直了。他再没有走去,就住了下来;以后又来了好些人,说这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
  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
  奶奶说:“真看不出!它那么不一般,却怎么连墙也垒不成,台阶也垒不成呢?”
  “它是太丑了。”天文学家说。
  “真的,是太丑了。”
  “可这正是它的美!”天文学家说,“它是以丑为美的。”
  “以丑为美?”
  “是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这些玩意儿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
  奶奶脸红了,我也脸红了。
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的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阅读全文,完成练习:
(1)“它黑黝黝地卧在在那里,牛似的模样”一句用的修辞方法
是______,这句话形象的描写了丑石的______的特点。
(2)第②③段各写了丑石“无用”的哪些方面 (可用文中语句回答)
第2段中它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段中它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5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4)第六段“眼光立即就拉直了”,表明了天文学家认识了丑石的?
(5)“丑石的伟大” 在文中指的是?
(6)了解了丑石前后不同的遭遇,你明白了什么?
答案:(1)比喻 |形状极其蠢笨;
(2)垒不成山墙;压不成台阶|凿磨太细;浣[huàn]纱捶布;
(3)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了解了丑石前后的不同遭遇,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认识事物不可限于表面,而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
(5)价值
(6)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它那种不屈于误解的寂寞的生存着是多么伟大。
解析:
【分析】(1)“它黑黝黝地卧在在那里,牛似的模样”一句用的修辞方法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这句话形象的描写了丑石的形状极其蠢笨的特点。(2)第2、3段各写了丑石“无用”方面:
第2段中它不能垒不成山墙;压不成台阶;凿磨太细;第3段中它不能浣[huàn]纱捶布。(3)第5段在文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4)第六段“眼光立即就拉直了”,表明了天文学家认识了丑石的价值。眼光是无形的东西,拉直将无形化为有形,生动、形象,作用是写出了科学家那种意外的惊喜和全神贯注的神情被刻画的活灵活现。体现了丑石的不同凡响和科学家的慧眼识珠。(5)“丑石的伟大”在文中指的内容是:“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它那种不屈于误解的寂寞的生存着是多么伟大。”(6)了解了丑石前后不同的遭遇,大家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认识事物不可限于表面,而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阅读能力,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7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6 页 (共 1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