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3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第四节 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为建设一个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城市环境,防止城市噪声污染,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活环境,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和《甘肃省环境保护条例》,特制定《酒泉市市区噪声污染综合治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中的各条款不能与下列哪一法律中的有关条款相抵触(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国际环境保护公约》
C.《甘肃省环境保护条例》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2.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直接依据的法律是( )
A.《刑法》
B.《国际环境保护公约》
C.《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3.下列法规是为了方便执行该类《规定》而制定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区域噪声标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D.《甘肃省环境保护条例》
城乡居民有70%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故室内空气质量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为此,我国制定了《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卫生标准》(GB/T 17095—1997)。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该标准属于( )
①专门性规范 ②强制性标准
③推荐性标准 ④综合性法规
A.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5.为确定某小区的室内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是否符合标准,可采取抽样法进行检测。这种方法是为 而制定的( )
A.确定环境质量标准
B.确定污染物排放标准
C.提高环保基础
D.方便环保工作
(2023黑龙江西北部八校期中联考)《生物多样性公约》于1992年6月1日由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在内罗毕通过,我国于1992年6月11日签署该公约。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该公约( )
①在我国具有法律效力
②规定了我国应尽的国际义务
③构成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④是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依据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7.为保护我国的生物多样性而加入的国际环境公约有( )
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②《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
③《国际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中心章程》
④《京都议定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题组二 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
在解决当前面临的各类环境问题时,必须实行科学有效的环境管理。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8.要实行环境管理的原因是( )
A.技术手段具有局限性
B.环境管理能杜绝环境问题的产生
C.环境问题的形成源于自然环境的恶化
D.环境管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唯一有效途径
9.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单靠技术方法能够完全解决环境问题
②环境管理就是对人类损害自然环境质量的活动施加影响
③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应该是国家和政府
④企业影响环境的行为主要是生产全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限期治理制度是指对指定区域的重点环境问题采取的强制性措施。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0.限期治理制度的治理要求是限定( )
①治理时间 ②治理内容
③治理效果 ④治理措施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1.限期治理制度的治理类型有( )
①区域或流域的限期治理
②行业的限期治理
③点源的限期治理
④目标的限期治理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我国已将“环境保护”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管理原则、制度和政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三同步”属于( )
①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
②“谁污染,谁治理”和“谁开发,谁保护”政策
③环境管理的主要原则
④环境管理制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截至2022年2月,重庆市建成城乡污水处理厂900多座,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贯彻了( )
A.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
B.“谁污染,谁治理”和“谁开发,谁保护”政策
C.“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
D.“先污染,后治理”政策
我国有关部门与某环保协会联合提出:大气污染罚款上限可设定为12万元人民币/日;水污染罚款上限不低于2 600元人民币/日。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4.这两条规定依据的环境管理政策是( )
A.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B.谁污染,谁治理
C.强化环境管理
D.环境保护
15.对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罚款,是因为这些企业利用了 资源( )
A.水 B.大气 C.环境 D.土壤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02年10月28日通过,自2003年9月1日起实施。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6.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包括( )
①重大工程建设
②区域开发
③自然资源开发
④防止不利于环境安全事件的发生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7.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体现了环境管理中的“ ”政策( )
A.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B.谁污染,谁治理
C.强化环境管理 D.三同时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2024山东德州期中)近日,银川市某地有关部门依法取缔一家噪声扰民的洗车行,并将其吸尘器、洗车机等高噪声设备依法暂扣。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银川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不得在居民楼下、楼内进行高噪声经营活动,而该洗车行屡次违反该《条例》,因此被从严处罚。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在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中,该《条例》属于( )
A.环境保护综合性法规
B.环境保护单行法律
C.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D.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
2.下列行为中,会受到该《条例》处罚的有( )
①校园的读书声
②正常行驶的汽车喇叭声
③半夜建筑工地施工车辆的轰鸣声
④居民区的“夜半歌声”等噪声扰民的现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24年4月23日上午,梧州市人大常委会召开《梧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新闻发布会,新修订《条例》于2024年3月28日经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批准,2024年5月1日起实施。据此完成下题。
3.该《条例》制定的基础和依据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国际环境保护公约》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题组二 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
排污交易权的主要思想就是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即排污权(这种权利通常以排污许可证的形式呈现),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被买入和卖出,以此来进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三题。
4.“排污交易”依据的是( )
A.排污收费制度
B.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
C.“三同时”制度
D.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5.“排污交易”对下列哪一类企业有利( )
A.造纸 B.钢铁
C.有色冶金 D.微电子
6.“排污交易”运用的是环境管理中的 手段 ( )
A.法律 B.教育 C.经济 D.行政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按《清洁生产标准制定技术导则》建立的清洁生产工业园。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两题。
7.下列有关该清洁生产工业园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从该清洁生产工业园的规划范围看,其由第二产业拓展到第一、三产业
B.该清洁生产工业园效法的是自然生态系统,因此应着重发展第一产业
C.该清洁生产工业园应规划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D.该清洁生产工业园内各个产业间形成了争夺资源、相互竞争的态势
8.该工业园的建设受到 等环境管理手段的制约 ( )
①行政手段 ②法律手段
③经济手段 ④技术手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黄河流域是具有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多种功能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同时也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随着人口增多和经济发展,黄河流域两大突出问题日益明显。2021年5月,河南省与山东省签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协议》。该协议规定:水质年均值在Ⅲ类基础上每改善一个水质类别,关键污染物指数与上年度的对比每减少一个百分点,山东省给予河南省对应补偿资金;反之,河南省给予山东省补偿资金。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9.黄河流域两大突出问题有( )
①中下游水资源供应紧张
②洪灾发生频次增多
③水质变差
④通航能力降低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0.该协议的签订主要有利于( )
A.防治黄河下游山东段断流
B.对河南省实现生态补水
C.确保防洪安全
D.形成生态保护协同机制
2024年5月22日至28日,青岛市以“践行新时尚,分类志愿行”为主题开展了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活动。宣传周期间,全市围绕垃圾分类主题开展宣传活动900余场,影响覆盖人数达100万以上。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1.城市垃圾分类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
B.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
C.促进垃圾处理相关企业的发展
D.减少城市生活垃圾量
12.实现垃圾分类目的的最关键环节是( )
A.制定法律法规 B.垃圾资源化处理
C.加强宣传教育 D.推广分类运输
13.读我国部分环境问题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16分)
(1)写出图例A、B分别表示的环境问题。(2分)
(2)简述图例C所表示的环境问题造成的主要危害。(8分)
(3)简述我国实施的环境管理政策。(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第四节 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
基础过关练
1.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环境保护条款,确立了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是环境立法的基础和依据。
2.C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法规,也是制定其他环境保护法规的依据。
3.A 该类《规定》是一种专门性环境保护法规,为了方便执行该类《规定》而制定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区域噪声标准》。
归纳总结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中各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
(1)宪法中的环境保护条款,在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中处于最高的地位,是环境立法的基础,是各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制定的依据。
(2)环境保护基本法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中,除宪法外占有核心地位。
(3)环境保护单行法律是针对特定的保护对象或者环境要素颁布的法律,是宪法和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具体化,其地位和效力次于环境保护基本法。
(4)环境保护行政法规是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即国务院颁布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其效力低于环境保护基本法和环境保护单行法律。
(5)环境保护部门规章是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行政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授权制定的关于环境保护的行政规章,效力低于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6)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位阶较低,其内容不得与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
(7)环境保护标准是为了执行各种专门的环境法而制定的技术规范,是衡量环境质量状况和控制污染物排放行为的法律尺度,其作用主要是:①环境质量标准是确认环境是否已被污染的根据;②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确认某排污行为是否合法的依据;③环境基础标准和环境方法标准是环境纠纷中确认各方所出示的证据是否合法的根据;④环境样品标准是标定环境监测仪器和检验环境保护设备性能的法律依据。
(8)国际环境保护公约与我国环境法有不同规定的,优先适用国际环境保护公约的规定,但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4.B 该标准主要是针对室内空气质量而制定的,属于专门性规范;“GB/T”说明其是推荐性标准。
5.D 抽样法是环保工作中获取样本的一种方法。
6.D 结合材料可知,《生物多样性公约》是政府间谈判之后达成的,且我国签署了该公约,故其在我国具有法律效力,规定了我国应尽的国际义务,和其他法律一起构成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但其不是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依据。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故选D。
7.D 为保护我国的生物多样性而加入的国际环境公约有《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和《国际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中心章程》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订立的条约。②③符合题意,①④不符合题意,选D。
8.A 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技术上的原因,也有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缺失的原因,因此除依靠技术外,还需要利用环境管理措施来解决环境问题,A正确;实行科学有效的环境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环境问题的产生,但无法杜绝环境问题的产生,B错误;环境问题的产生源于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特别是社会经济活动目标的纯经济性和行为的无约束性,C错误;环境管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但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唯一有效途径,D错误。
9.D 环境管理就是对人类损害自然环境质量的活动施加影响,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应该是国家和政府,企业影响环境的行为主要是生产全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环境问题不是单靠技术所能解决的,还必须借助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手段。故②③④正确,①错误,选D。
10.D 限期治理制度是指对污染严重的项目、行业和区域,由有关国家机关依法限定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治理任务并达到治理目标的规定的总称。故限期治理制度的治理要求是限定治理时间、治理内容及治理效果。
11.D 限期治理包括污染严重的排放源(设施、单位)的限期治理、污染性行业的限期治理和污染严重的区域或流域的限期治理。
12.C 本着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我国提出了“三同步”“三统一”的环境保护战略方针,其也是环境管理的主要原则。
13.C 建污水处理厂属于从源头处理,预先采取措施,有利于避免或减少污水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14.B 对污染企业罚款依据的是“谁污染,谁治理”政策中的排污收费制度。
15.C 环境不仅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的空间,还提供资源和消纳废物的场所,说明环境也是一种资源。
16.D 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开发、自然资源开发,都属于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①②③正确;防止不利于环境安全事件的发生属于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目的,不是其评价的范围,④错误。故选D。
17.A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对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人类活动事先作出预测和评估,论证工程建设项目能否立项的制度,其实施体现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
能力提升练
1.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条例》是针对城市噪声扰民而制定的,属于专门性法规,不属于综合性法规和行政法规,不属于法律,故D项正确。
2.B 半夜建筑工地施工车辆的轰鸣声、居民区的“夜半歌声”等噪声会严重影响居民休息,危害居民身体健康,所以其会受到该《条例》的处罚,③④符合题意;校园的读书声以及正常行驶的汽车喇叭声属于正常生活活动所需,并不会对居民造成较大的影响,所以不会受到该《条例》处罚,①②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项正确。
3.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宪法中的环境保护条款,确立了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是环境立法的基础和依据。故选B。
4.A “排污交易”依据的是排污收费制度。
5.D “排污交易”对产生污染物比较少的企业如微电子企业有利,该类企业可以将排污权转让以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
6.C “排污交易”是对污染物排放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经济手段,其实质是通过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被买入和卖出来进行排放控制。
7.A 该清洁生产工业园的主导产业为第二产业,但是在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也带动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一产业主要为其提供原料,第三产业主要为其提供服务。因此从该清洁生产工业园的规划范围看,其由第二产业拓展到第一、三产业,A正确;该清洁生产工业园效法的是自然生态系统,但是其着重发展的是第二产业,B错误;该清洁生产工业园对于技术的要求不高,不能规划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C错误;该清洁生产工业园内各个产业间相互协作,未形成争夺资源、相互竞争的态势,D错误。
8.D 《清洁生产标准制定技术导则》是环保部门根据国家行政法规所赋予的组织和指挥权力制定的实际操作导则,属于行政手段范畴,①正确;该工业园的建设依据了该导则中所规定的技术标准,属于技术手段范畴,④正确;该工业园的建设没有体现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的制约,②③错误。故选D。
9.C 由材料“随着人口增多和经济发展,黄河流域两大突出问题日益明显”可推知,随着人口增多和经济发展,水资源需求量增加,会造成中下游水资源供应紧张,①正确;材料中补偿协议是关于水质方面的,由此可知黄河流域水质变差问题突出,③正确;材料中没有信息显示洪灾发生频次增多和通航能力降低,②④错误。故选C。
10.D 由材料可知,河南省与山东省签订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主要是关于水质保护的,A、C错误;协议具体内容中没有体现对河南省实现生态补水,B错误;协议具体内容中体现了河南省保护水质可从其下游地区山东省得到补偿金,污染水质需给山东省补偿金,说明签订该协议的主要目的是保护黄河流域的水质,两省通过协议促进水质保护,形成生态保护协同机制,D正确。
知识拓展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协议》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是黄河流域第一份省际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实施范围为河南省、山东省黄河干流流域(豫鲁段),其中河南省为上游区域、山东省为下游区域。实施期限为2021年至2022年,协议到期后,由两省根据补偿机制运行评估情况及国家要求另行协商后续事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最高资金规模1亿元,分为水质基本补偿和水质变化补偿两部分。若河南省完成水质保护目标,则可以得到山东省的经济补偿;反之,河南省需要向山东省进行经济补偿。
11.A 可回收物可以回收利用,厨余垃圾等可以堆肥,对垃圾的合理分类可以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A正确;垃圾分类对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有一定影响,但城市的文明程度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人口的素质等),故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是城市垃圾分类的主要目的,B错误;促进垃圾处理相关企业的发展不是城市垃圾分类的主要目的,C错误;垃圾分类并没有减少城市生活垃圾量,D错误。
12.B 垃圾分类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因此对分类后的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是实现垃圾分类目的的最关键环节,B正确。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教育、推广分类运输均为垃圾分类提供了有效保障,但不是实现垃圾分类目的的最关键环节,A、C、D项错误。
13.答案 (1)A:荒漠化。B:森林破坏。
(2)使水体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使鱼类大量死亡;使土壤酸化,造成养分淋失,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使土壤肥力下降,导致农作物减产;腐蚀树木,使其光合作用受阻,影响树木生长,导致林木成片死亡;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桥梁和文物古迹的损坏;等。
(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
解析 (1)由图例A的主要分布区可知,图例A表示的环境问题为荒漠化;图例B主要分布于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表示的环境问题为森林破坏。
(2)由图例C的分布地区可知,其应表示酸雨,酸雨对水体、建筑、土壤及生物等都会产生影响。
(3)我国实施的环境管理政策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