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学习目标: 1. 概括文章内容,了解中国登山队员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
2.体会课文中景色描写的作用。
3.学习登山队员顽强坚韧的意志,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勇于献身的精神,激发我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珠穆朗玛峰,是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的最高峰,它高达8844.43米,也是世界最高峰。
珠峰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空气稀薄,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由于珠峰的地理环境独特,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简介 “喜马拉雅”在藏语中是“冰雪之乡”的意思。
“珠穆朗玛”是藏语“女神第三”的音译。 珠穆朗玛峰风光壮观的珠穆朗玛峰北侧壮观的珠穆朗玛峰北侧从万米高空俯瞰珠穆朗玛峰夕阳余晖下的珠穆朗玛峰1953年5月29日上午11时30分,新西兰登山家
埃德蒙·希拉里 (Edmund Hillary)和尼泊尔夏尔巴人
丹增·诺尔盖 (Tenzing Norgay) ,克服千难万险,
从珠穆朗玛南坡携手登上顶峰,完成了人类登上地球之巅的梦想。
埃德蒙·希拉里丹增·诺尔盖谁是最先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人?认识三位登顶的英雄屈银华王富洲贡 布从北峰最先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中国队员写作背景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
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这篇课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郭超人(1934-2000),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作者简介:缭绕 砭骨 履践
崔巍 滞留 窒息
匍匐 养精蓄锐 阴霾
余暇?? 耸立 镶 字词认读、记忆: biānliáo ràolǚ jiàncuī wēizhìzhìpú fúxù ruìmái?xiásǒng检查预习情况:xiāng养精蓄锐:
齐心协力:
勇往直前:
滞留:
窒息:
匍匐:
斩钉截铁: 补充解释:养足精神,积蓄力量。众人一心,共同努力。勇敢地一直向前。停留不动。呼吸困难,或停止呼吸。爬行。比喻说话、办事果断坚决。 本文写了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巅的壮举,生动地记述了登山队员们突击顶峰的过程。问题点拨: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初读课文
1.速读课文,理清四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1)登山队出发;
2)运用人梯战术突击第二台阶;
3)留下刘连满,三人继续登顶;
4)三人无氧攀登,登顶成功。2.中国登山队队员在突击主峰时遇到哪些困难?
(1)山路险峻
(2)天气严寒
(3)缺乏氧气
(4)身体虚弱
(5)黑夜登山
(6)高山反应
3.中国登山队员靠什么克服这些困难的?
坚强的意力,坚韧的毅力,团结合作和勇于牺牲的精神.
4.在中国首登珠峰成功的几名队员中,你印象最深的是谁?
精读体味,探究赏析: (1)课文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例表现队员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 (2)三名队员最后能够登顶成功,从文章来看,你觉得靠的是什么? (3)找出文中对环境的描写,并体味这些语言在全文中的作用。 课文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例表现队员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一是详写了四名英雄征服“第二台阶”的过程。
二是详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 这个“第二台阶”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1924年英国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
详写征服“第二台阶”的过程更能表现攀登的困难和危险,更能体现队员们的坚强意志、团结协作精神和大无畏精神。 作者为什么要详写四名英雄征服“第二台阶”的过程? a.他遇到的困难也就是其他队员遇到的困难——虚弱、寒冷、黑夜、缺氧;
b.他的身上体现着登山英雄们的精神风貌——意志、毅力、团结、牺牲等;
c.使事件叙述有详有略,用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
d.他在整个攀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刘连满最后并没有登上珠峰,作者为什么花大笔墨写他?(作者是不是有点轻重不分?) 文章集中写了王连满三件事:甘当人梯,放弃登顶,留下氧气。
王连满是一个默默奉献、顾全大局、勇于牺牲、意志顽强的人。
王连满用人梯的方法帮助队员登上第二台阶;为保集体登顶成功,主动放弃登顶;宁可牺牲也要留下氧气给下撤的队友。王连满为全队成功登顶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关键作用。 文章集中写了王连满哪些事例?你觉得王连满是怎样一个人?王连满对于三名队员成功登顶,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三名队员最后能够登顶成功,从文章来看,你觉得靠的是什么? 文章表现的不只是三人登山的胜利,或只是他们四个人的胜利,也不只是这次登山活动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的胜利,而是集体的胜利和祖国的胜利。 靠的是顽强坚韧的意志,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勇于献身的牺牲精神。 “朝着云雾茫茫的珠穆朗玛峰巅勇敢地迈进”(第3段)
“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登攀”(第5段)
“天色开始黑下来,寒风凄厉地呼啸着”(第9段)
“脚下的雪坡变得愈来愈陡,也愈来愈滑”(第16段)
“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第17段)…… 文中对登山过程恶劣、危险的自然环境进行了描写,请跳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来。 “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第1段)
“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第18段)
“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峰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第23段)
…… 作者除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试找出来。 课文中这些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一是尽力渲染自然环境的恶劣,烘托登山英雄的大无畏气概。
二是不时用闲笔描写出珠峰的景色的美丽,让人获得美的享受。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拓展延伸: 四位队员登顶的壮举震撼了我们,也感动了中国,你能为英雄们写一段颁奖词来抒发对他们的赞颂之情吗?示例:
刘连满的颁奖词
你甘为人梯,用颤抖的双腿承载起同伴登顶的梦想,你心系队友,宁愿忍受窒息的痛苦,生死关头,毅然将氧气筒放回,留给同伴生的希望。你写下寥寥数语的短信,却饱含着你拳拳的爱国之心。你虽痛失登上地球之巅的荣光,却感动了天地,无愧于祖国!登山英雄刘连满,好样的! 资料补充: 50多年间,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登山者踏上登顶珠峰的漫漫险途,全世界共有1000多人到达过她的顶峰,但同时也有近200名勇士长眠于珠穆朗玛的冰雪世界里。 2002年北京大学山鹰社登山队五位大学生在攀登西藏希夏邦马西峰时遭遇雪崩,两人遇难,3人失踪。山难发生之后就有很多人开始思考大学生登山的意义。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大学生不具有登山运动员的专业素质,不应该参与这种专业性强的极限运动,他们这是拿生命开玩笑。持赞同意见的人则认为登山运动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探索精神,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应该用这种精神激励自己,参加登山也是未尝不可的。
你怎么看? 登山本来就是危险系数很大的一项活动,任何看似细小的疏忽或错误,都可能酿成悲剧。
热爱登山的人,一定都曾思考过危险甚至死亡的问题。可是,真正的登山者,绝不是轻率对待自己生命的人,相反,他们会尽一切可能,避免危险的发生。
探险既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寻,也是人类对自身的挑战。其间有成功的欣喜,也有失败的悲壮。探险过程中的任何艰难险阻都遏制不住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阻挡不了人类迈向全新领域的脚步。我们应不断武装自己,去探寻无穷的未知世界! 课堂小结: “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的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胜境,才向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与伟岸。重温往事,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走得更稳健、更远。
让我们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增强敢于开拓创新的勇气。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三题。
2.模仿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抓住自己生活周围景物的特点,写一个片段,力图体现自己的情感。
3.搜集有关“探险”的材料,准备开展“漫话探险”综合性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