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16 14:1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一、时空坐标:
二、知识建构: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蜀汉
魏国
十六国
东晋
吴国
西晋
北魏
东魏→北齐
西魏→北周
宋→齐→梁→陈
八王之乱
江南地区开发
东汉末年州牧割据
孝文帝改革
书法—锺繇 胡昭 王羲之
绘画—顾恺之
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文学—曹操父子、陶渊明、民歌
科技
文化
数学—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
民族交融
人口南迁迁
北方各族内迁
1.政治:政权分立;
2.经济:江南地区开发;
3.民族:民族大交融;
4.科技文化:发达繁荣
知识点(一):群雄逐鹿 政权分立
三、知识梳理:
1.政权更替
朝代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统一状况
三国鼎立 魏 _______至266年
蜀 221-263年
吴 222-______
两晋 西晋 ______年-316年
东晋 317年-420年
南朝 420—479年 刘裕
479—502年 萧道成
502—557年 萧衍
557—589年 陈霸先
北朝 386- 拓跋珪 平城 ____
……
洛阳
220年
曹丕
刘备
成都
280年
孙权
建业
266
局部统一
司马炎
洛阳
短暂全国统一
司马睿
建康
偏安江南




建康
北魏
洛阳
统一北方
东汉
三国
220-280



西晋
266-316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晋
(317-420年)
383年淝水之战
北魏





南朝(420-589年)
隋完成统一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北朝(439-581年)
知识点(一):群雄逐鹿 政权分立
三、知识梳理:
1.政权更替
知识点(一):群雄逐鹿 政权分立
三、知识梳理:
2.主要战役
战役名称 时 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 果 影 响
曹操和袁绍
曹军和孙刘联军
383年 前秦和东晋
启示
官渡之战
200年
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208年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以少胜多
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
曹操战胜袁绍
孙刘联军
战胜曹军
东晋战胜前秦
前秦土崩瓦解,
北方再度分裂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仅看力量强弱,还要看战略战术是否得当,不能骄傲轻敌,应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
知识点(一):群雄逐鹿 政权分立
三、知识梳理:
3.三国鼎立及三国经济的发展


蜀汉
229年
孙权
建业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东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曹魏马钧发明翻车
蜀锦
东吴造船
知识点(一):群雄逐鹿 政权分立
三、知识梳理:
4.八王之乱
(1)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诸王手握大权
(2)晋惠帝昏庸无能
影响
(1)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
(2)西晋由盛而衰
(3) 形成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促进江南地
区的开发
原因:




材料1:“帝(指晋武帝)惩魏氏孤立之敝,故大封宗室,授以职任。又诏诸王皆得自选国中长吏。” ——《资治通鉴》
材料2: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 ——《资治通鉴》
说明西晋统治者实行分封制的原因,最终导致八王之乱
说明八王之乱的影响
以下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史实?
知识点(二):衣冠南渡 江南开发
三、知识梳理:
少数民族内迁
北方人南迁
民族交融
江南地区开发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知识梳理:
1.江南地区的开发
知识点(二):衣冠南渡 江南开发
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
表现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影响
启示
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 ;江南地区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①开垦荒地,兴修水利②犁耕施肥,广种水稻小麦;水稻育秧移栽、麦稻兼作、双季稻等③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南方经济迅速发展,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保持安定的社会环境; 注意引进人才和引进先进科技;
制定恰当的政策,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三、知识梳理:
知识点(二):衣冠南渡 江南开发
(2)从材料二到材料三说明了江南地区发生了什么变化?材料二中体现出江南开发的哪些因素?结合所学,江南地区的开发还有哪些因素?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有何重大影响?
【史料解读】
材料5: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变化:江南经济由落后变为发达
因素:江南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北方人南迁,为江
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带来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江南地区的战乱
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材料6: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三、知识梳理:
知识点(二):衣冠南渡 江南开发
(4)请结合江南地区变化的因素,为当时政府发展经济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材料7: 东晋南朝时,在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一带开辟出了大量的湖田。人们还把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则种双季稻。
(3)根据材料四,指出东晋南朝时北方人口南迁,将哪些先进技术带到了南方?
把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
引进人才、保持社会稳定、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保护环境等
三、知识梳理:
知识点(三):民族交融 和同一家
1.北方各族的内迁
少数民族 内迁情况
氐、羌(西北)
匈奴、羯 (蒙古草原)
鲜卑
鲜卑、匈奴、羯、羌、氐
东汉、魏、晋时期
五胡内迁
民族
时期
陕西关中
山西(汾河流域)
辽河流域南部, 河套、河西走廊及河湟一带。
三、知识梳理:
知识点(三):民族交融 和同一家
材料8:西晋初年,曾经是汉族聚居的关陇地区变成了“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的局面。到西晋末年,关陇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已经数倍于汉人。
北方各族迁往中原
五胡乱华
各民族在相互碰撞、交流中促进民族交融。
1.北方各族的内迁
三、知识梳理:
知识点(三):民族交融 和同一家
2.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人物
目的
措施
性质
影响
启示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孝文帝(拓跋宏)
缓和社会矛盾;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学习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用汉姓;联汉婚;用汉制,学汉礼。
迁都洛阳 (494年)
一场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改革推动社会进步
革除旧俗 改革内容(精炼概括教材表述) 选取图片、文字材料佐证 对民族交融的作用(简要概述)
服饰
语言
姓氏
婚姻
礼仪
制度
穿汉服
图2
生活交融
说汉语
图1
文化交融
改汉姓
图3
文化认同
通汉婚
图5
习俗交融
学汉礼
图6
文化交融
用汉制
图4
政治封建化
图2北魏孝文帝汉服出御图
图1
图3
图4
图5
图6
结合所学和材料填写以下表格
2.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知识梳理:
知识点(三):民族交融 和同一家
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交融领域 民族交融表现
①生产生活 北方各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汉族向北方各族
学习畜牧经验,接受事物、服装、用具等。
②政治制度 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
③文化艺术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说汉语、穿汉服;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器、舞蹈
④民族心理
民族认同感日益加强,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三、知识梳理:
知识点(三):民族交融 和同一家
(1)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2)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材料9:这一民族大融合,固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历程,但是由于汉族接受了新的成分,因此在经济上、文化上,不但没有衰落,而且比之以前更加兴盛起来。中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隋唐封建国家,就是在这种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王仲荤《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10:隋唐两朝皇室均属于汉胡混血统。隋唐建国者杨(坚)、李渊二氏是鲜卑化汉人,其母妻为汉化族各人或鲜卑人……
——《中古空前绝后的民族大融合》
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知识延伸——民族交融的方式
结合图片,归纳我国民族交往交流的方式。思考民族关系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单于和亲瓦
方式:和亲、人口迁徙、战争、改革;
趋势:由民族对抗到民族大交融
淝水之战示意图
少数民族内迁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知识梳理:
知识点(四):承上启下 科技文化
领域 人物 概况 评价等
农学
数学 祖冲之
天文
贾思勰
《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生产技术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领先世界近千年
与其子合著《缀术》
在唐朝成为算学的主要课本
创制《大明历》
当时最先进的历法
1.表现
三、知识梳理:
知识点(四):承上启下 科技文化
书法 前提
绘画
雕塑
诗歌
1.表现
汉朝造纸术的发明
曹魏
锺繇、胡昭
东晋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书圣”
东晋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
山水画开始兴起
统治者重视佛教
曹氏父子、陶渊明等;南北风格各异
三、知识梳理:
知识点(四):承上启下 科技文化
2.原因
经济:
民族关系:
历史:
个人:
中外交流和民族大交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文化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科学家们的刻苦钻研和实践的精神,艺术家们的不懈追求。
对秦汉科技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贾思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