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6.3黄土高原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6.3黄土高原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7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2-16 17:23: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一)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3.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4.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5.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二)课标分解
(三)教材分析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内容,也是跨省区域中的第二个大的区域。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地形单元之一,在八年级上册我国的地形中已经接触过这部分知识,黄土高原以黄土广泛、深厚闻名于世,同时也以水土流失严重而著称。本节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认识水土流失给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生产带来的巨大危害,使学生感悟本区经济发展中的资源优势和环境问题,树立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学习目的性比较明确,学习积极性较高,能主动学习,在地理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积极性。
二、学习目标
(一)区域认知目标
1.知道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以及富有特色的高原文化。
2.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3.准确描述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并分析其成因。
4.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
5.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列举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
(二)综合思维目标
1.结合图文、视频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形成原因。
2.结合图文、视频资料,了解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3.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环境问题,学会根据问题找到解决措施。
4.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三)地理实践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概括能力。
(四)人地观念目标
1.培养学生对真理的执着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2.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3.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五)策略与目标
1.运用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说明黄土高原植被、土质、降水、地形、河流等自然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2.通过实例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三、教学理念与策略
教学理念
1、讲生活中的地理,学生活中的地理。让学生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以问题探讨为主线,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遵循“三讲”“三不讲”的原则。
4、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地理技能、地理思维的培养。
教学方法
根据课标和学情,为突出重点和难点,我对教材内容重新整合,编写学案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共享、达标测评”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1、各小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2、指导学生读图、用图为主,从图中提取有用信息,用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知道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以及富有特色的高原文化。
2.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内容,导入新课
上节课让同学们看了黄土高原治理前后的视频及图片,他们是怎样治理的 为什么要治理 (让学生在得出治理措施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定要治理黄土高原,理解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
教师: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会给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后果呢
二、师生互动,讲授新课
1.教师展示裸露的黄土高原图片,提问:该图片上的地貌和我们身边的地貌相比缺少了什么 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形成这样的景象 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理解该土壤表面没有肥力,树木无法生长,庄稼无法种植)
2.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 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 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 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 (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
②让学生结合图6.33“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耕地没有了,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
③让学生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认识水携带着泥沙流向何处 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 (水携带着泥沙流入黄河,黄河流入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
经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恶果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在此基础简要总结:
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承转过渡:同学们除了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实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一个主要因素外,还有什么不利因素加剧水土流失吗 (教师PPT展示延安气候图,让学生读图找答案,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延安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
1.延安降水量大约在600毫米,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2.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旱灾多发生在春季,涝灾多发生在夏季。
3.通过活动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会产生旱、涝灾害,明白在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表面,在暴雨的作用下,会发生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
4.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意识到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得出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
三、知识反馈,引入新知
1.脆弱的生态环境
承转过渡:之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因为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为使学生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更深刻,让学生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原因”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帮助学生画出“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
承转过渡: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已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生态建设)
2.生态建设
学生读图6.36“黄土高原某县生态建设”,分小组讨论得出答案(理解只有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才能增加当地人民的收入,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教师帮忙写出学生讨论得出结果:
(一)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
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
(二)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教师提问:同学们,既然要保持水土,是不是对黄土高原所有的土地都要退耕,退耕的土地又是不是都要还林呢 (让学生懂得结合当地气候,因地制宜地发展。要掌握好“度”,不搞一刀切。既不能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也不能只求水土保持,同时还要结合当地的人口,要三者兼顾,协调发展)
因此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要实现这一目标,应采取以下行动:
第一,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第二,把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人口迁移到其他地方去,建立移民新村。
第三,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向农民提供足够的粮食或补贴,使他们响应退耕号召,积极进行生态建设。
第四,黄土高原在进行生态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民收入,解决黄土高原人多地少的问题。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两部分内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是因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因此必须进行生态建设,在生态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以实现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
板书设计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治理
练习
1.下列省区属于黄土高原范围的是( D )
A.鲁、陕、甘、宁
B.京、津、晋、内蒙古
C.内蒙古、豫、鄂
D.晋、陕、宁、甘
2.下列不属于黄土地貌景观的是 ( D )
A.塬 B.墚 C.峁 D.溶洞
3.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目前对黄土高原的成因支持人数最多的一种是 ( B )
A.“水成说” B.“风成说”
C.“冰川说” D.“生长说”
4.黄土高原呈现此景观的人为原因是( D )
A.气候干旱,黄土疏松
B.夏雨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
C.千沟万壑
D.人们不合理地利用土地
5.防治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是 ( C )
A.种树种草
B.退耕还林
C.打坝淤地
D.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