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京理工大附中高二 12月月考
语 文
时间:90 分钟 分值:100 分 2024.12
一、默写部分(共 24 分,每空一分)
1.“离骚”者, 。(《屈原列传》)
2.邪曲之害公也, 。(《屈原列传》)
3.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屈原列传》)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屈原列传》)
5. ,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
6.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
7. ,振长策而于宇内。(《过秦论》)
8.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
9.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过秦论》)
10. ,威振四海。(《过秦论》)
11.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五代史伶官传序》)
12.忧劳可以兴国, 。(《五代史伶官传序》)
13.锦瑟无端五十弦, 。(《锦瑟》)
14.沧海月明珠有泪, 。(《锦瑟》)
15. 在 《 屈 原 列 传 》 中 , 运 用 对 偶 的 修 辞 , 说 明 《 国 风 》 与 《 小 雅 》 各 自 特 点 的 句 子
“ , ”。
16.《过秦论》一文中“ , ”形象地描写了秦始
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17.《过秦论》中,贾谊描写起义最终导致秦朝灭亡是句子是“ ,身死人手”,并
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 ”。
18.《五代史伶官传序》第三段中作者回顾庄宗由盛转衰的过程,推究庄宗成败的原因,总结出
“ , ?”的结论,阐述了成败由人的道理。
19.《锦瑟》中的“ , ”两句,用了庄子和望帝的典故,一
方面借美好缥缈的梦境表达亦真亦幻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逝去的美好事物的怀念。
二、文言文阅读(共 16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20-24 题。
刘盆子者,太山式人,城阳景王章之后也。祖父宪,元帝时封为式侯,父萌嗣。王莽篡位,国除,因
为式人焉。
天凤年,琅邪人樊崇起兵于莒。时寇贼蜂起,众盗以崇勇猛,皆附之,一岁间至万余人。崇同郡人逄
安、东海人徐宣等各起兵,合数万人,复引从崇。初,崇等以困穷为寇,无攻城徇地之计。众既浸.盛,乃
第1页/共10页
相与为约: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以言辞为约束,无文书、旌旗。王莽遣军击之,崇等欲战,恐其众与
莽兵乱,乃皆朱其眉以.相识别,由是号曰赤眉。遂大破之。
初,赤眉过式,掠盆子及二兄恭、茂,皆在军中。及恭随崇等降更始,即封为式侯。恭以明经数言事,
拜侍中,从更始居长安。盆子与茂留军中,主刍.牧牛,号曰牛吏。及崇等欲立帝,求军中景王后者,得七
十余人,唯盆子与茂及前西安侯刘孝最为近属。崇尝闻古天子将兵称上将军,乃.书札为符曰“上将军”,
又以两空札置笥中,列盆子等三人以年次探札。盆子探得符,诸将乃皆称臣拜。盆子时年十五,被发徒跣,
敝衣赭汗,见众拜,恐畏欲啼。茂谓曰:“善藏符。”盆子即啮折弃之,而犹从牧儿遨。
军及高陵,入长安城,更始来降。盆子居长乐宫,诸将日会论功,争言讙.呼,拔剑击柱,不能相一。
又数虏暴吏民,百姓保壁,由是皆复固守。盆子惶恐,日夜啼泣。刘恭见赤眉众乱,知其必败,自恐兄弟
俱祸,密教盆子归玺绶,习为.辞让之言。建武二年正月朔,崇等大会,盆子下床解玺绶,叩头曰:“今设
置县官而.为贼如故。此皆立非其人所致,愿乞骸骨,避贤圣。”因涕泣嘘唏。崇等及会者数百人,莫不哀
怜之,乃皆避席顿首曰:“臣无状,负陛下。请自今已后,不敢复放纵。”既罢出,各闭营自守,三辅翕然,
百姓争还长安,市里且满。后二十余日,赤眉贪财物,复出大掠。城中粮食尽,遂收载珍宝,因大纵火烧
宫室,引兵而西。
光武遣军分为二道,以要.其还路。赤眉忽遇大军,惊震不知所为。樊崇竟将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
余人肉袒降。上所得传国玺绶、更始七尺宝剑及玉璧各一。明旦,大陈兵马临洛水,令盆子君臣列而观之。
谓盆子曰:“自知当死不?”对曰:“罪当应死,犹幸上怜赦之耳。”帝又谓崇等曰:“卿所谓铁中铮铮,庸
中佼佼者也。”
帝怜盆子,赏赐甚厚,以为赵王郎中。后病失明,赐荥阳均输官地,以为列肆,使食其税终身。
(取材于《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
2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众既浸.盛 浸:日益,更加
B.主刍.牧牛 刍:割草
C.争言讙.呼 讙:喧哗鼓噪
D.以要.其还路 要:邀请,约请
2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 分)
A.乃.书札为符曰“上将军”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B.乃皆朱其眉以.相识别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C.习为.辞让之言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D.今设置县官而.为贼如故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2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
杀人者偿命,打伤人要抵罪
B.被发徒跣,敝衣赭汗
披头散发光着两只脚,穿着破衣服,涨红了脸,满头大汗
第2页/共10页
C.各闭营自守,三辅翕然
各自闭门坚守军营,三辅地区关城合并
D.以为列肆,使食其税终身
(把荥阳的均输官地)作为商铺区,让他终生享用这里的官税
2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刘盆子是城阳景王刘章的后代,因此,当樊崇想建立政权时,作为汉室后裔的刘盆子便被推上了帝
座。
B.樊崇勇猛,有雄厚的群众基础,他率领的赤眉军早先纪律严明,战斗力强,为击败王莽做出重大贡
献。
C.刘恭对赤眉军的失败有预见,担心弟弟刘盆子被牵累,祸及刘氏兄弟,因此偷偷地教刘盆子交还玺
绶。
D.本文除了叙写刘盆子的生平之外,还记录了赤眉军从兴起、壮大到最终投降光武帝这一盛衰变化的
过程。
24.请结合本文和下面《过秦论》的节选部分,分析由樊崇和陈涉领导的这两次农民起义在哪些方面具有
相似之处。(8 分)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
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三、诗歌阅读(共 10 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 25-27 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①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陆游被弹劾归隐于山阴期间。
25.下列对陆游的《书愤》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首联中的“中原”在诗中具体指的是北方失地,“气如山”三字表现出作者当年的豪情壮志、气魄非凡。
B.颔联选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此联由六个名词叠加,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
出。
C.颈联中陆游以“塞上长城”自比,又以“空自许”形象地点出了自己的现实处境。
第3页/共10页
D.尾联中的用“出师一表” 来明志,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有才却未能报国的感叹。
26.下列诗句所描绘的场景与陆游《书愤》的颔联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所展现的意境
和风格上,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毛泽东《七律·长征》)
B.剑战横空金气肃,旌旗映日彩云飞。 (宋.吕定《扈驾》)
C.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苏轼《望湖楼醉书五首》)
D.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27.这两首诗写于陆游晚年,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书愤》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表达思想
感情的异同。(6 分)
四、大作文(50 分)
28.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800字。
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文化的发展、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都需要纽带。
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主持人大赛康辉评价选手说:“再微小的光也是光。”《微光》的歌词里唱到:“我相信黑暗中那点微光,
是明天的太阳……”
请以“微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有细节,有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第4页/共10页
参考答案
月考文言文答案详解:
一、文脉梳理:
(刘盆子)生于乱世——卷入赤眉军——被立为帝——长安辞位——投降光武——厚赏终身
§1.刘盆子生于乱世。
§2.刘盆子卷入樊崇的赤眉起义。
§3.因其王室后裔身份,被拥立为帝。
§4.刘盆子因赤眉军的放纵辞去帝位。
§5.刘盆子与战败的赤眉军投降光武帝。
§6.刘盆子终身受到丰厚的赏赐。
内容概括:文章以刘盆子的身世起笔,引入赤眉军兴起这一背景,接着围绕刘盆子在赤眉军中被立帝、
赤眉军入长安后的混乱及最终投降光武帝等情节展开,最后交代刘盆子获得善终的结局,完整呈现了刘盆
子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跌宕人生轨迹以及当时的社会局势变化。
20. D
答案详解:原文是:“ 光武遣军分为二道,以要其还路”,意思是“ 光武帝派遣部队分两路,切断赤眉军的
退路”。此处的“ 要” 的意思为“ 半路拦截”。
21. A
答案详解:
A 乃:介词,于是。
B 以:连词,来 // 介词,在
C 为:做,译为“ 讲” // 介词,被
D 而:连词,表转折 // 连词,表转折
22. C
答案详解:本句的意思为:集会结束大家出宫后,各自坚守军营,三辅地区安然无事
23. A
答案详解:刘盆子不是作为汉室后裔被推上了帝座,而是探札得到符书(抓阄儿)。
24. 请结合本文和下面《过秦论》的节选部分,分析由樊崇和陈涉领导的这两次农民起义在哪些方面具有
相似之处。(8 分)
【答案要点与示例】
①起义原因——(示例)这两次起义都是被迫起义:樊崇是以困穷为寇,陈涉是带领“疲弊之卒”起义。
②起义影响——(示例)这两次起义号召力都很强:樊崇因勇猛过人,许多人依附他,后来达到几万人;
陈涉起义后,天下人云集响应,许多人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
③起义人员——(示例)这两次起义的参与者才能、谋略、文化水平都不高:樊崇人马日渐壮大后,只有
口头约束,没有文书、旌旗等正规管理;陈涉出身低微,队伍中也没有才能出众,可匹敌孔子、墨子的贤
达谋士。
第5页/共10页
④起义效果——(示例)这两次起义都给予当时统治政权沉重打击:樊崇大破王莽部队,攻入长安,后迫
使更始帝投降;陈涉起义加速推翻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
【评分细则】
本题 8分,每条 2分,答对 4点皆可的满分。要点和结合原文,各 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合理认识,
亦可酌情赋分。
【补充答案及说明】
1.起义者的出身(身份)相同,皆贫穷的平民——琅琊人樊崇穷困为寇贼,从莒县起兵,陈涉是瓮牖绳枢
之子,氓隶之人。
2.起义者的谋略或才智平庸——樊崇没有攻城掠地的谋略,陈涉才能不及中人。
3.起义者没有经济基础——樊崇因为穷困为寇贼,陈涉没有陶朱猗顿之富有,瓮牖绳枢。
【典型问题】
1. 不结合文本回答,跟着感觉走,或者一句自己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回答。
2. 概括错误。不能对所引用的文本做出准确概括。如:
两人领导能力很强,“众盗以崇勇猛”与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不及众人,说明两人都有领导能。
3. 要点不全。
4. 对文本不理解。
【优秀示例】
月考诗歌详解
第6页/共10页
25. D.尾联中的用“出师一表” 来明志,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有才却未能报国的感叹。
错因: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有才却未能报国的感叹,情感有误。
26.C.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苏轼《望湖楼醉书五首》)
错因:这句是就是借用山与船的陪衬,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暴雨来临前和暴雨倾盆时的壮观场面。因此与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所展现开阔、雄壮的战场画卷和雄浑豪迈的风格是不相同的。
27. 这两首诗写于陆游晚年,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书愤》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表达思
想感情的异同。(6 分)
书愤 再次阅读两首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陆游 1. 题目“书愤”,如何理解?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2.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如何解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释,又表达了何种情感?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①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3. “不自哀”、“尚思”为何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陆游被弹劾归隐于山阴期间。
感?
答案要点:
相同:3 分
即使仕途不顺、年华老去、壮志未酬,但仍希望征战沙场,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爱国之情矢志不渝。
(《书愤》可结合“中原北望气如山”“瓜洲渡”“大散关”“千载谁堪伯仲间”等句分析;《风雨大作》
可结合,“僵卧孤村”“尚思为国”“夜阑卧听”“铁马冰河入梦来” 等句分析)
【评分细则:注意关注作者情感的复杂性:答出报效国家的情感,得 1 分,再答出这一情感的特殊处境得
1 分;能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具体诗句分析,再得 1 分;共 3 分】
作答示例:未答出仕途不顺等情感的特殊处境,仅得 2 分
作答示例:要点较全,得 3 分
第7页/共10页
不同:3 分
(1)《书愤》表达了对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抗金收复失地的悲愤(相关诗句“早岁那知世事艰”)
(2)《书愤》抒发了壮志未酬但是年华老去,想要保家卫国但是自我期许落空(或报国无门)的悲愤
(相关诗句“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
(3)《书愤》对诸葛亮鞠躬尽瘁的赞叹,也暗示朝野(朝廷)上下皆主投降,已没有诸葛亮北伐雄文壮
志和无英雄的激愤。(相关诗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风雨大作》诗人身处逆境却仍保持乐观、不屈、渴望上阵杀敌的精神风貌。(相关诗句“不自哀”
“尚思”“铁马冰河入梦来”)
【评分细则:结合诗句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两点给 3 分,能结合诗句自圆其说酌情给分】
【典型问题】
1. 不能从整首诗的角度阅读理解,断章取义严重,因此难以理解作者的情感的复杂性。
2. 未能抓住关键词句“不自哀”、“尚思”,正确理解《风雨大作》的情感,认为两首诗歌都表达了壮志
未酬或年老悲凉之感。
3. 没有关注题目《书愤》,题目的“愤”比较明确提示了情感基调应该是愤懑的。
第8页/共10页
4. 不按照先同后异的规范答题,而是整首诗漫无目的的分析,踩分点很难划定。
5. 空泛答题,体现了“爱国思想”“乐观精神”但不具体结合诗歌情境,说明是一种怎样的爱国之情。
【考场 5 分示例】
点评:答题规范,理解和表达正确,书写清晰,可惜没有注意关注作者情感的复杂性。
跟进练习: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共 12 分)
【1】
雨中看牡丹三首
苏轼
其一
【2】
雾雨不成点,映空疑有无。时于花上见,的皪 走明珠。
秀色洗红粉,暗香生雪肤。黄昏更萧瑟,头重欲相扶。
其二
明日雨当止,晨光在松枝。清寒入花骨,肃肃初自持。
午景发秾丽,一笑当及时。依然暮还敛,亦自惜幽姿。
第9页/共10页
其三
幽姿不可惜,后日东风起。酒醒何所见,金粉抱青子。
【3】
千花与百草,共尽无妍鄙。未忍污泥沙,牛酥煎落蕊 。
注释:【1】此组诗为作者于元丰三年(1080)在黄州所作。【2】的皪(dì lì):明亮的样子。【3】牛
酥煎落蕊:用牛酥煎落花做成美食。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一写牡丹在濛濛雾雨中由盈盈带露到花重欲倾的变化。
B.其二“清寒”二句,写牡丹在雨后晨光中临寒自守之态。
C.其三写牡丹异于千花百草,即使凋零,也不甘堕入泥沙。
D.三首诗从色与香、开与落等多个角度写出了牡丹的风韵。
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一“洗”字用得传神,生动地写出雨中牡丹秀而不妖、清新脱俗之美。
B.其二“一笑”句用拟人手法,形象表现了牡丹趁正午暖阳尽情舒展之姿。
C.其三首句与其二尾句形成顶真,衔接紧密,诗人的情绪由叹惋转为昂扬。
D.诗人展开联想、想象,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使诗歌的意境更为深广。
3.联系三首诗来看,诗人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解说。(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0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