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桃源居中澳实验学校普高部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新生入学历史(一)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桃源居中澳实验学校普高部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新生入学历史(一)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6-20 20:05:15

文档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桃源居中澳实验学校普高部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新生入学历史(一)试题
1.(2024高一上·深圳开学考)该遗址因为地处东南沿海,地下水位较高,保存了丰富的有机质遗存,如干栏式建筑。在遗址下层,还普遍发现有稻类和其他禾本科植物混在一起的堆积层。据此判断“该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2.(2024高一上·深圳开学考)殷墟考古发掘出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还有玉石料、陶范、原始瓷器、王墓和贵族墓葬等丰富的文化遗物,这些考古发现(  )
A.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历史
B.确立了商朝的信史地位
C.对研究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有宝贵价值
D.体现出高超的青铜工艺
3.(2024高一上·深圳开学考)里耶秦简绝大多数写于秦统一以后,其中8—461号木方记载了秦统一文字形体和统一官府文书、法律文本的格式,程序、文体、称谓等内容。“8—461号木方”记载内容中的“统一”(  )
A.推动思想文化发展到高峰
B.结束了长期以来争战混乱的局面
C.促使国家财政有很大改善
D.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
4.(2024高一上·深圳开学考)汉武帝即位后,随着社会经济实力的增强,国策由“无为”转为“有为”。下列能体现其政治“有为”的是(  )
A.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实施了“推恩令”
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统一铸造五铢钱
5.(2024高一上·深圳开学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小麦进一步扩种,加之面粉发酵技术的成熟以及石转磨的普及,麦食地位不断提升,胡汉融合的丰富饮食文化进一步显现。下列文献中最早记录该时期麦类作物栽培和麦食生产加工的是(  )
A.《兰亭集序》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6.(2024高一上·深圳开学考)观察下面的历史思维导图,与之最相符的主题是(  )
A.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B.宋代经济与科技文化
C.宋元科技与中外交通 D.明清科技与对外关系
7.(2024高一上·深圳开学考)蓬莱戚继光纪念馆现有戚家刀、倭寇盔甲、太平抗倭图等文物50多件,珍贵文献影印如图多份,原比例仿制战车、狼筅等各类展品200多件。其所承载的反侵略战争(  )
A.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 B.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C.从荷兰殖民者的手中收复台湾 D.促使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8.(2024高一上·深圳开学考)就西藏地区而言,清朝政府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治理手段,以下能为其提供实证的是(  )
A.兵马俑军阵 B.宣政院印 C.锦衣卫印 D.金奔巴瓶
9.(2024高一上·深圳开学考)条约规定,“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而且为保证该通道“无断绝之虞”,确定北京、天津、山海关沿线12处由各国“留兵驻守”。这些规定与使馆区驻军特权结合在一起,将中国的心脏部位直接置于列强集体军事控制之下,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10.(2024高一上·深圳开学考)维恩图是一种关系型图表,可以很好地用其比较历史事件。如下图所示,重叠部分是两个历史事件的共同点,应填写(  )
A.救亡图存 B.自强求富 C.扶清灭洋 D.三民主义
11.(2024高一上·深圳开学考)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举激起张謇极大的愤慨和忧虑,他认为只有发展民族工业才能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并且士大夫有不容推卸的责任。可见,他主张(  )
A.变法图强 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
12.(2024高一上·深圳开学考)红军长征共转战14个省份,通过数十个少数民族居住区,攻占县城一百余座,沿途宣传革命真理,建立各级苏维埃政府,进行土地革命,为后来开展革命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材料旨在强调红军长征(  )
A.冲破了四道封锁线 B.创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C.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D.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13.(2024高一上·深圳开学考)这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到1949年1月31日结束,历时四个月零十九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这三大战役(  )
A.粉碎了国民党重点进攻 B.揭开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14.(2024高一上·深圳开学考)一首歌一座城。与下面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直接相关的是(  )
歌曲《老司机》 转一转这黑黝黝的方啊方向盘那…… 看一看仪表上的中国字啊。 按一按小喇叭也清澈的又嘹亮啊。 这声音啊叫的我眼发湿啊心发慌啊 ……也不知国产汽车有股啥力量。 这首欢快的歌曲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第一辆国产汽车作为创作背景,既表达了司机马国范即将开上国产车的激动之情,又展现了长春人的骄傲和幸福。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中共八大成功召开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5.(2024高一上·深圳开学考)“……方略在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应用,为世界各国和平解决相互之间的冲突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为处理历史上遗留下来仍未了结的国际争端,找到了一条崭新的解决道路。”材料评价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 D.“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16.(2024高一上·深圳开学考)下面示意图旨在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  )
A.民族意识的觉醒 B.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C.推进全方位外交 D.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17.(2024高一上·深圳开学考)下面年代尺梳理的是某文明古国的发展历程。其代表性文明成果是(  )
A.司母戊鼎 B.金字塔 C.楔形文字 D.种姓制度
18.(2024高一上·深圳开学考)如下资料卡解释的是(  )
①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 ②不但是一个经济实体,也是一个享有特权的政治实体 ③以农业生产为主,兼及林业、牧业、渔业等 ④具有司法权,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
A.封君封臣制 B.西欧庄园 C.城市自治 D.大学兴起
19.(2024高一上·深圳开学考)英文单词Renaissance Man通常指全才人。达·芬奇是Renaissance Man的典型代表,他兼艺术大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发明家于一身,他身上所展现的人的力量、潜能、创造能力,体现了(  )
A.人文主义 B.三权分立 C.理性主义 D.君权神授
20.(2024高一上·深圳开学考)欧洲商人的贸易范围不断扩大,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引发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资本主义也得到更快发展。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租地农场促进经营方式改变 B.新航路开辟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C.殖民扩张给亚非地区带来灾难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最终形成
21.(2024高一上·深圳开学考)变革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它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是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 中国古代重大改革(部分)
事件 措施 影响
① 在战争中杀敌一人赐爵一级,或授予50石俸禄的官职;杀敌军官一人,赏爵一级,田一顷,宅地9亩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 在朝廷禁止穿胡服,改穿汉服;禁止说鲜卑语,改说汉语;改繁复的鲜卑姓为汉姓;提倡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联姻 ②
王安石变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
——整理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上表。
(2)材料二
——整理自刘松柏何成刚梁晓东《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根据材料二、判断这是我国古代哪一制度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创立的历史意义。
(3)材料三 日本通过大化改新、明治维新、战后改革三次“开国”,成功实现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由封建社会向天皇制资本主义社会、由天皇制资本主义社会向民主制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转型。而其每次社会转型的结果,一方面跨越式前移了本国的国际“站位”,另一方面也潜伏下祸国殃邻之隐患。
——孙立祥《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
材料三中作者认为日本三次社会转型都产生了两方面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以明治维新为例加以佐证。
(4)材料四 光荣革命留下的最深刻遗产是:制度变迁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完成,从此后,英国历史上不再出现重大的暴力冲突,和平和渐进的改革成为英国历史发展的特色,到光荣革命为止,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已经在英国形成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英国率先走向工业革命,也就从一个文明边缘的小国走向了世界的中心,并开创了一种新的文明。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根据材料四、概括推动英国从“文明边缘的小国走向了世界的中心”的因素。
22.(2024高一上·深圳开学考)党报党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忠实书写者,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读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日益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除了上海、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之外,长沙、武汉、广州、济南等地也相继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共产国际又派人来华开展工作,成立全国性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的工作遂正式启动。从此,在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
——摘自《一大首聚开天辟地》,载《中国组织人事报》2021年3月8日
(1)概括材料一中“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成立的条件。
材料二 党指挥枪是保持人民军队本质和宗旨的根本保障,这是我们党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得出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整理自《追寻党指挥枪的三个历史节点》,载《解放军报》2021年6月4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党指挥枪”发端于南昌起义、定型于古田会议的依据。
材料三 在一九四九年,中国人民取得了中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伟大胜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这个政府不但受到全国人民的普遍拥护,而且受到了全世界反帝国主义阵营的普遍欢迎。中国人民知道自己的胜利具有世界历更的伟大意义,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人已经团结起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世界反帝国主义阵营的协助下,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主义统治和一百多年的帝国主义统治,按照自己的愿望,建设自由幸福的生活。
——摘自《人民日报》1950年元旦社论《完成胜利巩固胜利迎接一九五零年元旦》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所述事件“空前”和“伟大”的理由。
材料四 美帝国主义者在九月间纠合其可能纠合的最大兵力在仁川登陆,占领平壤,并向我国东北边境汹涌前进,直至鸭绿江边。美国空军连续侵入我国东北领空轰炸扫射,这种对于中国领土的放肆的霸占和对于中国安全的放肆的威胁,迫使中国人民不能不积极加强我们的国防力量,并且不能不以志愿行动援助朝鲜人民驱逐美国侵略军,以便保障我国的大陆的安全……那么,我们能否战胜帝国主义的侵略呢?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答复道:完全能够!
——摘自《人民日报》1951年元旦社论《在伟大爱国主义旗帜下巩固我们的伟大祖国》
(4)根据材料四、概括“志愿行动”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元谋人遗址在西南地区,不是东南沿海,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 北京人遗址在北方地区,不是东南沿海,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的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住宅是干栏式房屋,使用磨制石器,如骨耜,种植水稻,因此“该遗址”是河姆渡遗址,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 半坡遗址在北方地区,不是东南沿海,且种植的作物为粟,不是水稻,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河姆渡遗址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朝,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 殷墟考古发现了甲骨文,而甲骨文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且殷墟考古还发现了王墓和贵族墓葬,因此体现了商朝已经出现了政治文明,这些发现确立了商朝的信史地位,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 我国封建社会从秦朝开始,商朝在秦朝之前,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涉及甲骨文,并未体现青铜器技艺高超,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商朝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答案】D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到高峰不符合秦朝特点,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 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争战混乱的局面,材料现象出现于秦统一后,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 促使国家财政有很大改善与统一文字和法律格式等关系不大,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秦统一后,统一了文字和法律文本格式等,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法律格式的统一有助于法律的发展和统一、因此材料中出现的“统一”有助于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秦朝巩固统一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秦始皇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经过60余年的休养生息,西汉国力强盛。汉武帝继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文化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 统一铸造五铢钱是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答案】B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兰亭集序》是书法作品,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 《天工开物》出现于明朝,并非最早,且其属于科技巨著,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 《农政全书》出现于明朝,并非最早,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齐民要术》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活字印刷术是北宋出现的,与唐朝不符,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 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题目中的思维导图涵盖的是宋元时期的科技和交通,不仅是宋代,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题干反映的历史时期是宋元时期。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时的匠人毕发明的。宋代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的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与前代相比,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材料强调了“三大发明”的外传对世界的影响和中外交通发达,体现了宋元时期科技与中外交通的发展,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 明清时期,由于思想文化的专制政策,科技创新有所减少,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7.【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沿海危机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的是郑和,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 明朝时,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戚继光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退倭寇的侵犯,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此后,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 从荷兰殖民者的手中收复台湾的是郑成功,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 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是清朝康熙时期,与戚继光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戚继光抗倭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8.【答案】D
【知识点】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兵马俑军阵出现于秦朝,与题干所问不符,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 宣政院是元朝时所设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并统辖吐蕃地区军政事务的机构,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 锦衣卫是明朝所设用于监视官民的机构,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 金奔巴瓶是由清朝乾隆皇帝所颁发,用于掣签确定西藏地方达赖与班禅等大活佛的转世灵童,从而确定其合法的继承人,体现了清政府对西藏实行了有效的管辖,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清朝治理西藏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9.【答案】D
【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南京条约》仅与英国相关,并未出现“列强集体”,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 《天津条约》签订于1858年,并未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沿线要地, 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 《北京条约》签订于1860年,与拆毁大沽炮台等信息无关, 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 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规定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辛丑条约》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0.【答案】A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图示可知, 救亡图存是两者的共同目标,旨在挽救民族危机和寻求国家的独立与富强,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 自强求富与洋务运动的理念相符,与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的直接目标不完全一致,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 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与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的改革目标不符,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提出的政治理念,主要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而非戊戌变法的共同点,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1.【答案】B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背景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变法图强是梁启超等人的主张,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张謇主张发展民族工业,结合所学可知,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 民主共和是孙中山等人的主张,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 民主科学出现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张謇的主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2.【答案】C
【知识点】红军的长征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强调红军长征的宣传作用和推动革命的作用,并未体现其具体过程,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 1927年毛泽东开始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且材料信息与创建革命根据地关系不大,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 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多,宣传了红军革命理论,进行了土地革命,这表明其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为后来开展革命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 中国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并未改变,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红军长征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3.【答案】C
【知识点】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与战略决战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后被——粉碎,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 这一时期进行的战役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是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 1949年渡江战役后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三大战役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4.【答案】A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1956年,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来,此时处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这一时期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因此材料现象出现于“一五”计划时期,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 中共八大成功召开是在1956年,但其与汽车制造无直接关系,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2001年,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2021年,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一五计划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5.【答案】D
【知识点】“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发展民族关系的基本制度,与香港、澳门等无关,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求同存异”方针提出于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上,与香港、澳门回归关系不大,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外交原则,香港、澳门回归不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下解决的,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我国解决香港、澳门等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一国两制”,其推动了香港、澳门的回归,且“一国两制”方略在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应用,为世界各国和平解决相互之间的冲突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为处理历史上遗留下来仍未了结的国际争端,找到了一条崭新的解决道路,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一国两制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6.【答案】C
【知识点】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体现的是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未涉及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 中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主要包括筹建亚投行、推进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等,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的外交成就,不符合题意,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示意图展示的主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具体表现有“改善与发展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积极运筹与大国的关系”“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和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等,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推行全方位外交,即以周边和大国为重点,以发展中国家为基础,以多边外交为舞台,以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为主要路径,以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为开拓方向等,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 港澳的回归,使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改革开放后的外交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7.【答案】B
【知识点】古代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司母戊鼎是中国古代商朝的青铜器的代表之一,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下游,约公元前3500年出现国家,古埃及也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故题干年代尺反映了古埃及的发展历程,金字塔是其最具代表性的文明成果,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 楔形文字是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文明成就之一,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 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金字塔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8.【答案】B
【知识点】西欧庄园与农奴制度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封君封臣制体现在以一系列权利和义务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封建关系,其并非组织形式,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 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且庄园具有司法权,设有庄园法庭,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与材料信息相符,因此资料卡解释的是西欧庄园,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 城市并未以农业生产为主,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 大学主要在城市,不在农村,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西欧庄园的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9.【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达·芬奇是文艺复兴在艺术方面的代表人物,达·芬奇最大的成就是绘画,他技术精湛,把艺术创作和科学探索结合起来,创作了许多完美生动的人物形象,材料“人的力量、潜能、创造能力”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 三权分立是启蒙运动时期孟德斯鸠提出的观点,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启蒙运动更强调理性主义,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三杰”,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国王宣扬“君权神授”是为了加强王权,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文艺复兴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0.【答案】B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租地农场出现于中世纪末期,并未推动贸易中心转移,不符合题意,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范围不断扩大,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因此材料信息与新航路开辟有关,且新航路开辟还促使欧洲出现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综上可知,材料体现了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 殖民扩张给亚非地区带来灾难,但材料强调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地区的影响,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1.【答案】(1) 补充:①:商鞅变法;②: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2) 制度:科举制度;意义: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3) 佐证: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但是,明治维新保留的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4) 因素: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工业革命。
(1)补充:①:商鞅变法;②: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2)制度:科举制度;意义: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佐证: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但是,明治维新保留的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4)因素: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工业革命。
【知识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科举制;工业革命的背景
【解析】【分析】(1)补充:①据材料一“在战争中杀敌一人……赏爵一级,田一顷,宅地9亩”可知,这体现了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这是商鞅变法的内容,因此①为商鞅变法;②结合所学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2)制度:据材料二“以考试为核心,分科设目;分级考试……由皇帝派选派和任命”可知,以考试为核心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意义: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佐证:据材料三“由封建社会向天皇制资本主义社会”并结合所学明治维新的知识可知,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结合所学明治维新的局限性的知识可知,明治维新保留的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4)因素:据材料四“光荣革命……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已经在英国形成了”可知,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据材料四“英国率先走向工业革命,也就从一个文明边缘的小国走向了世界的中心”可知,进行工业革命。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重大改革的相关内容,理解科举制的影响,理解明治维新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2.【答案】(1) 条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2) 依据: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组建了自己的军队,古田会议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3) 理由: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4) 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意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意义;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1)条件:据材料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可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据材料一“相继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可知,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据材料“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日益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可知,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2)依据:根据所学可知,1927年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1929年12月在福建上杭县古田村召开的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所以说“党指挥枪”发端于南昌起义、定型于古田会议。
(3)理由:据材料三“在一九四九年……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可知,材料所述事件是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所以说这一事件“空前”和“伟大”。
(4)目的:据材料四“志愿行动援助朝鲜人民驱逐美国侵略军,以便保障我国的大陆的安全”可知,“志愿行动”的目的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意义:据所学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理解南昌起义的影响,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理解诶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 / 1广东省深圳市桃源居中澳实验学校普高部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新生入学历史(一)试题
1.(2024高一上·深圳开学考)该遗址因为地处东南沿海,地下水位较高,保存了丰富的有机质遗存,如干栏式建筑。在遗址下层,还普遍发现有稻类和其他禾本科植物混在一起的堆积层。据此判断“该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答案】C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元谋人遗址在西南地区,不是东南沿海,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 北京人遗址在北方地区,不是东南沿海,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的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住宅是干栏式房屋,使用磨制石器,如骨耜,种植水稻,因此“该遗址”是河姆渡遗址,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 半坡遗址在北方地区,不是东南沿海,且种植的作物为粟,不是水稻,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河姆渡遗址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2024高一上·深圳开学考)殷墟考古发掘出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还有玉石料、陶范、原始瓷器、王墓和贵族墓葬等丰富的文化遗物,这些考古发现(  )
A.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历史
B.确立了商朝的信史地位
C.对研究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有宝贵价值
D.体现出高超的青铜工艺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朝,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 殷墟考古发现了甲骨文,而甲骨文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且殷墟考古还发现了王墓和贵族墓葬,因此体现了商朝已经出现了政治文明,这些发现确立了商朝的信史地位,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 我国封建社会从秦朝开始,商朝在秦朝之前,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涉及甲骨文,并未体现青铜器技艺高超,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商朝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2024高一上·深圳开学考)里耶秦简绝大多数写于秦统一以后,其中8—461号木方记载了秦统一文字形体和统一官府文书、法律文本的格式,程序、文体、称谓等内容。“8—461号木方”记载内容中的“统一”(  )
A.推动思想文化发展到高峰
B.结束了长期以来争战混乱的局面
C.促使国家财政有很大改善
D.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
【答案】D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到高峰不符合秦朝特点,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 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争战混乱的局面,材料现象出现于秦统一后,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 促使国家财政有很大改善与统一文字和法律格式等关系不大,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秦统一后,统一了文字和法律文本格式等,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法律格式的统一有助于法律的发展和统一、因此材料中出现的“统一”有助于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秦朝巩固统一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2024高一上·深圳开学考)汉武帝即位后,随着社会经济实力的增强,国策由“无为”转为“有为”。下列能体现其政治“有为”的是(  )
A.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实施了“推恩令”
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统一铸造五铢钱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秦始皇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经过60余年的休养生息,西汉国力强盛。汉武帝继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文化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 统一铸造五铢钱是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2024高一上·深圳开学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小麦进一步扩种,加之面粉发酵技术的成熟以及石转磨的普及,麦食地位不断提升,胡汉融合的丰富饮食文化进一步显现。下列文献中最早记录该时期麦类作物栽培和麦食生产加工的是(  )
A.《兰亭集序》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答案】B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兰亭集序》是书法作品,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 《天工开物》出现于明朝,并非最早,且其属于科技巨著,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 《农政全书》出现于明朝,并非最早,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齐民要术》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2024高一上·深圳开学考)观察下面的历史思维导图,与之最相符的主题是(  )
A.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B.宋代经济与科技文化
C.宋元科技与中外交通 D.明清科技与对外关系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活字印刷术是北宋出现的,与唐朝不符,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 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题目中的思维导图涵盖的是宋元时期的科技和交通,不仅是宋代,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题干反映的历史时期是宋元时期。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时的匠人毕发明的。宋代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的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与前代相比,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材料强调了“三大发明”的外传对世界的影响和中外交通发达,体现了宋元时期科技与中外交通的发展,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 明清时期,由于思想文化的专制政策,科技创新有所减少,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7.(2024高一上·深圳开学考)蓬莱戚继光纪念馆现有戚家刀、倭寇盔甲、太平抗倭图等文物50多件,珍贵文献影印如图多份,原比例仿制战车、狼筅等各类展品200多件。其所承载的反侵略战争(  )
A.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 B.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C.从荷兰殖民者的手中收复台湾 D.促使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沿海危机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的是郑和,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 明朝时,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戚继光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退倭寇的侵犯,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此后,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 从荷兰殖民者的手中收复台湾的是郑成功,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 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是清朝康熙时期,与戚继光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戚继光抗倭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8.(2024高一上·深圳开学考)就西藏地区而言,清朝政府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治理手段,以下能为其提供实证的是(  )
A.兵马俑军阵 B.宣政院印 C.锦衣卫印 D.金奔巴瓶
【答案】D
【知识点】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兵马俑军阵出现于秦朝,与题干所问不符,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 宣政院是元朝时所设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并统辖吐蕃地区军政事务的机构,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 锦衣卫是明朝所设用于监视官民的机构,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 金奔巴瓶是由清朝乾隆皇帝所颁发,用于掣签确定西藏地方达赖与班禅等大活佛的转世灵童,从而确定其合法的继承人,体现了清政府对西藏实行了有效的管辖,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清朝治理西藏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9.(2024高一上·深圳开学考)条约规定,“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而且为保证该通道“无断绝之虞”,确定北京、天津、山海关沿线12处由各国“留兵驻守”。这些规定与使馆区驻军特权结合在一起,将中国的心脏部位直接置于列强集体军事控制之下,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D
【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南京条约》仅与英国相关,并未出现“列强集体”,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 《天津条约》签订于1858年,并未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沿线要地, 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 《北京条约》签订于1860年,与拆毁大沽炮台等信息无关, 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 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规定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辛丑条约》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0.(2024高一上·深圳开学考)维恩图是一种关系型图表,可以很好地用其比较历史事件。如下图所示,重叠部分是两个历史事件的共同点,应填写(  )
A.救亡图存 B.自强求富 C.扶清灭洋 D.三民主义
【答案】A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图示可知, 救亡图存是两者的共同目标,旨在挽救民族危机和寻求国家的独立与富强,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 自强求富与洋务运动的理念相符,与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的直接目标不完全一致,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 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与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的改革目标不符,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提出的政治理念,主要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而非戊戌变法的共同点,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1.(2024高一上·深圳开学考)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举激起张謇极大的愤慨和忧虑,他认为只有发展民族工业才能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并且士大夫有不容推卸的责任。可见,他主张(  )
A.变法图强 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
【答案】B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背景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变法图强是梁启超等人的主张,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张謇主张发展民族工业,结合所学可知,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 民主共和是孙中山等人的主张,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 民主科学出现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张謇的主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2.(2024高一上·深圳开学考)红军长征共转战14个省份,通过数十个少数民族居住区,攻占县城一百余座,沿途宣传革命真理,建立各级苏维埃政府,进行土地革命,为后来开展革命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材料旨在强调红军长征(  )
A.冲破了四道封锁线 B.创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C.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D.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答案】C
【知识点】红军的长征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强调红军长征的宣传作用和推动革命的作用,并未体现其具体过程,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 1927年毛泽东开始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且材料信息与创建革命根据地关系不大,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 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多,宣传了红军革命理论,进行了土地革命,这表明其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为后来开展革命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 中国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并未改变,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红军长征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3.(2024高一上·深圳开学考)这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到1949年1月31日结束,历时四个月零十九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这三大战役(  )
A.粉碎了国民党重点进攻 B.揭开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答案】C
【知识点】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与战略决战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后被——粉碎,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 这一时期进行的战役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是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 1949年渡江战役后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三大战役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4.(2024高一上·深圳开学考)一首歌一座城。与下面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直接相关的是(  )
歌曲《老司机》 转一转这黑黝黝的方啊方向盘那…… 看一看仪表上的中国字啊。 按一按小喇叭也清澈的又嘹亮啊。 这声音啊叫的我眼发湿啊心发慌啊 ……也不知国产汽车有股啥力量。 这首欢快的歌曲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第一辆国产汽车作为创作背景,既表达了司机马国范即将开上国产车的激动之情,又展现了长春人的骄傲和幸福。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中共八大成功召开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答案】A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1956年,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来,此时处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这一时期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因此材料现象出现于“一五”计划时期,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 中共八大成功召开是在1956年,但其与汽车制造无直接关系,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2001年,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2021年,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一五计划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5.(2024高一上·深圳开学考)“……方略在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应用,为世界各国和平解决相互之间的冲突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为处理历史上遗留下来仍未了结的国际争端,找到了一条崭新的解决道路。”材料评价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 D.“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答案】D
【知识点】“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发展民族关系的基本制度,与香港、澳门等无关,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求同存异”方针提出于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上,与香港、澳门回归关系不大,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外交原则,香港、澳门回归不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下解决的,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我国解决香港、澳门等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一国两制”,其推动了香港、澳门的回归,且“一国两制”方略在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应用,为世界各国和平解决相互之间的冲突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为处理历史上遗留下来仍未了结的国际争端,找到了一条崭新的解决道路,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一国两制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6.(2024高一上·深圳开学考)下面示意图旨在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  )
A.民族意识的觉醒 B.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C.推进全方位外交 D.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答案】C
【知识点】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体现的是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未涉及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 中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主要包括筹建亚投行、推进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等,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的外交成就,不符合题意,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示意图展示的主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具体表现有“改善与发展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积极运筹与大国的关系”“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和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等,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推行全方位外交,即以周边和大国为重点,以发展中国家为基础,以多边外交为舞台,以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为主要路径,以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为开拓方向等,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 港澳的回归,使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改革开放后的外交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7.(2024高一上·深圳开学考)下面年代尺梳理的是某文明古国的发展历程。其代表性文明成果是(  )
A.司母戊鼎 B.金字塔 C.楔形文字 D.种姓制度
【答案】B
【知识点】古代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司母戊鼎是中国古代商朝的青铜器的代表之一,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下游,约公元前3500年出现国家,古埃及也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故题干年代尺反映了古埃及的发展历程,金字塔是其最具代表性的文明成果,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 楔形文字是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文明成就之一,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 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金字塔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8.(2024高一上·深圳开学考)如下资料卡解释的是(  )
①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 ②不但是一个经济实体,也是一个享有特权的政治实体 ③以农业生产为主,兼及林业、牧业、渔业等 ④具有司法权,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
A.封君封臣制 B.西欧庄园 C.城市自治 D.大学兴起
【答案】B
【知识点】西欧庄园与农奴制度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封君封臣制体现在以一系列权利和义务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封建关系,其并非组织形式,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 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且庄园具有司法权,设有庄园法庭,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与材料信息相符,因此资料卡解释的是西欧庄园,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 城市并未以农业生产为主,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 大学主要在城市,不在农村,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西欧庄园的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9.(2024高一上·深圳开学考)英文单词Renaissance Man通常指全才人。达·芬奇是Renaissance Man的典型代表,他兼艺术大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发明家于一身,他身上所展现的人的力量、潜能、创造能力,体现了(  )
A.人文主义 B.三权分立 C.理性主义 D.君权神授
【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达·芬奇是文艺复兴在艺术方面的代表人物,达·芬奇最大的成就是绘画,他技术精湛,把艺术创作和科学探索结合起来,创作了许多完美生动的人物形象,材料“人的力量、潜能、创造能力”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 三权分立是启蒙运动时期孟德斯鸠提出的观点,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启蒙运动更强调理性主义,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三杰”,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国王宣扬“君权神授”是为了加强王权,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文艺复兴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0.(2024高一上·深圳开学考)欧洲商人的贸易范围不断扩大,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引发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资本主义也得到更快发展。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租地农场促进经营方式改变 B.新航路开辟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C.殖民扩张给亚非地区带来灾难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最终形成
【答案】B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租地农场出现于中世纪末期,并未推动贸易中心转移,不符合题意,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范围不断扩大,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因此材料信息与新航路开辟有关,且新航路开辟还促使欧洲出现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综上可知,材料体现了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 殖民扩张给亚非地区带来灾难,但材料强调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地区的影响,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1.(2024高一上·深圳开学考)变革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它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是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 中国古代重大改革(部分)
事件 措施 影响
① 在战争中杀敌一人赐爵一级,或授予50石俸禄的官职;杀敌军官一人,赏爵一级,田一顷,宅地9亩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 在朝廷禁止穿胡服,改穿汉服;禁止说鲜卑语,改说汉语;改繁复的鲜卑姓为汉姓;提倡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联姻 ②
王安石变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
——整理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上表。
(2)材料二
——整理自刘松柏何成刚梁晓东《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根据材料二、判断这是我国古代哪一制度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创立的历史意义。
(3)材料三 日本通过大化改新、明治维新、战后改革三次“开国”,成功实现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由封建社会向天皇制资本主义社会、由天皇制资本主义社会向民主制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转型。而其每次社会转型的结果,一方面跨越式前移了本国的国际“站位”,另一方面也潜伏下祸国殃邻之隐患。
——孙立祥《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
材料三中作者认为日本三次社会转型都产生了两方面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以明治维新为例加以佐证。
(4)材料四 光荣革命留下的最深刻遗产是:制度变迁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完成,从此后,英国历史上不再出现重大的暴力冲突,和平和渐进的改革成为英国历史发展的特色,到光荣革命为止,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已经在英国形成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英国率先走向工业革命,也就从一个文明边缘的小国走向了世界的中心,并开创了一种新的文明。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根据材料四、概括推动英国从“文明边缘的小国走向了世界的中心”的因素。
【答案】(1) 补充:①:商鞅变法;②: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2) 制度:科举制度;意义: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3) 佐证: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但是,明治维新保留的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4) 因素: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工业革命。
(1)补充:①:商鞅变法;②: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2)制度:科举制度;意义: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佐证: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但是,明治维新保留的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4)因素: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工业革命。
【知识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科举制;工业革命的背景
【解析】【分析】(1)补充:①据材料一“在战争中杀敌一人……赏爵一级,田一顷,宅地9亩”可知,这体现了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这是商鞅变法的内容,因此①为商鞅变法;②结合所学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2)制度:据材料二“以考试为核心,分科设目;分级考试……由皇帝派选派和任命”可知,以考试为核心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意义: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佐证:据材料三“由封建社会向天皇制资本主义社会”并结合所学明治维新的知识可知,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结合所学明治维新的局限性的知识可知,明治维新保留的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4)因素:据材料四“光荣革命……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已经在英国形成了”可知,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据材料四“英国率先走向工业革命,也就从一个文明边缘的小国走向了世界的中心”可知,进行工业革命。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重大改革的相关内容,理解科举制的影响,理解明治维新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2.(2024高一上·深圳开学考)党报党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忠实书写者,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读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日益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除了上海、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之外,长沙、武汉、广州、济南等地也相继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共产国际又派人来华开展工作,成立全国性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的工作遂正式启动。从此,在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
——摘自《一大首聚开天辟地》,载《中国组织人事报》2021年3月8日
(1)概括材料一中“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成立的条件。
材料二 党指挥枪是保持人民军队本质和宗旨的根本保障,这是我们党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得出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整理自《追寻党指挥枪的三个历史节点》,载《解放军报》2021年6月4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党指挥枪”发端于南昌起义、定型于古田会议的依据。
材料三 在一九四九年,中国人民取得了中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伟大胜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这个政府不但受到全国人民的普遍拥护,而且受到了全世界反帝国主义阵营的普遍欢迎。中国人民知道自己的胜利具有世界历更的伟大意义,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人已经团结起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世界反帝国主义阵营的协助下,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主义统治和一百多年的帝国主义统治,按照自己的愿望,建设自由幸福的生活。
——摘自《人民日报》1950年元旦社论《完成胜利巩固胜利迎接一九五零年元旦》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所述事件“空前”和“伟大”的理由。
材料四 美帝国主义者在九月间纠合其可能纠合的最大兵力在仁川登陆,占领平壤,并向我国东北边境汹涌前进,直至鸭绿江边。美国空军连续侵入我国东北领空轰炸扫射,这种对于中国领土的放肆的霸占和对于中国安全的放肆的威胁,迫使中国人民不能不积极加强我们的国防力量,并且不能不以志愿行动援助朝鲜人民驱逐美国侵略军,以便保障我国的大陆的安全……那么,我们能否战胜帝国主义的侵略呢?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答复道:完全能够!
——摘自《人民日报》1951年元旦社论《在伟大爱国主义旗帜下巩固我们的伟大祖国》
(4)根据材料四、概括“志愿行动”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
【答案】(1) 条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2) 依据: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组建了自己的军队,古田会议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3) 理由: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4) 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意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意义;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1)条件:据材料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可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据材料一“相继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可知,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据材料“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日益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可知,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2)依据:根据所学可知,1927年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1929年12月在福建上杭县古田村召开的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所以说“党指挥枪”发端于南昌起义、定型于古田会议。
(3)理由:据材料三“在一九四九年……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可知,材料所述事件是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所以说这一事件“空前”和“伟大”。
(4)目的:据材料四“志愿行动援助朝鲜人民驱逐美国侵略军,以便保障我国的大陆的安全”可知,“志愿行动”的目的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意义:据所学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理解南昌起义的影响,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理解诶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