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佛山市三校“决胜高考,梦圆乙巳”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东省佛山市三校“决胜高考,梦圆乙巳”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5.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6-20 20:06:05

文档简介

广东省佛山市三校“决胜高考,梦圆乙巳”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1.(2024高三上·佛山月考)考古发掘发现,良渚文化中出土的玉璧、玉琮来自大型墓葬,而小墓则罕有发现,因此可以肯定,拥有大批琮、璧玉器的墓主生前也一定掌握着祭祀天地、沟通人神的权力。可见当时(  )
A.宗教事神权不集中 B.北方出现专业手工业者
C.等级差异已经出现 D.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实现
【答案】C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与宗教无关,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无法得出北方出现专业手工业者,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良渚文化中出土的玉璧、玉琮来自大型墓葬,而小墓则罕有发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遗址中贫富分化现象已经出现,等级差异已经出现,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分工,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良渚文化的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2024高三上·佛山月考)《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B.儒家思想在东汉地位显著提升
C.东汉豪强势力发展迅速 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
【答案】C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豪强地主的壮大不等于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尖锐,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 汉武帝时期儒家就是正统地位,东汉儒家地位并未进一步提升,并且材料内容未涉及儒家思想地位方面的论述,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实力壮大,因此当时“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出现,说明当时的门阀豪强得到了发展,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主旨与专制皇权无关,并且没有强调血缘宗族力量对专制皇权的影响,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东汉豪强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2024高三上·佛山月考)陈寅恪认为《桃花源记》反映了魏晋时期因战乱而举族避难、建立堡坞共同体的现实;唐长孺则认为《桃花源记》所记载的这些迁入山林的百姓,在当时主要是为了逃避沉重的赋役。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桃花源记》的文学价值远高于其史学价值
B.《桃花源记》蕴含魏晋时期人口迁徙的信息
C.堡坞共同体的主要功能是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
D.两晋政府对南迁的民众征派的赋役超过当地人
【答案】B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陈寅恪认为……”、“唐长孺则认为……”,可以看出这两位学者有共同之处就是,人口迁徙的信息,B项正确;
“高于”表述错误,排除A项;
材料不能看出堡坞共同体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排除C项;
材料也不能得出对南迁的民众征派的赋役超过当地人,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史料和史料的价值。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
4.(2024高三上·佛山月考)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作为奖惩的依据;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明代制定更加严格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者相辅进行。上述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
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B.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皇帝用人制度完善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并不涉及君主专制,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并不是强调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 秦到清对官员考核的日益严密,反映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 皇帝用人制度完善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2024高三上·佛山月考)宋代在婚聘上的重大变化是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司空见惯。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风俗的变化 B.宗法制开始衰落
C.理学思想的形成 D.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社会风俗的变化属于表现,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 宗法制开始衰落的说法错误,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 理学思想的形成并不是计较物质财富的原因,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司空见惯。”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宋代社会变化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2024高三上·佛山月考)明代中期归有光在江南地区担任长兴知县时,发现按照该县户口记录,从弘治元年(1488年)到嘉靖元年(1522年),这个商业高度繁荣的县城流失了20%的人口,且未添加一个人丁,女性也只占人口的20%。这种现象反映明朝中期(  )
A.长期战乱导致人口大锐减 B.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脱节
C.苛捐杂税刺激人口的逃亡 D.商业繁荣下的人员大迁徙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高度繁荣的县城流失了20%的人口,且未添加一个人丁,女性也只占人口的20%”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户籍制度混乱导致的,而户籍又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依据,这体现了明朝中期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脱节的现象,B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并没有长期战乱,A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苛捐杂税与人口的逃亡没有直接的关系,C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业繁荣下的人员大迁徙,并不会导致流失,这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户籍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高度繁荣的县城流失了20%的人口,且未添加一个人丁,女性也只占人口的20%”及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功能进行分析。
7.(2024高三上·佛山月考)洋务运动中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使洋商垄断收入锐减,中国减少外流之白银当在数千万两之巨,中国之航权,唯贵局是赖”。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
A.扭转了中外贸易的入超局面 B.垄断了中国的航运权
C.达到了分洋利的目的 D.实现了自强与求富的目的
【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道光初年我国外贸由出超转为入超,此后基本没有扭转入超局面,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 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垄断中国航运局面,但并没有达到垄断中国航运的程度,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 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对中国航运事业的垄断,减少了白银外流,达到了分洋利的目的,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 洋务运动最终失败,未能实现其目标,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8.(2024高三上·佛山月考)1938年,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连续发表文章,总结七年来党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的经验教训,其根本经验的第一条便是“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裂则败,联合则胜’,成为铁一般的定律”。这是中国共产党总结东北抗日斗争经验教训的第一次尝试。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①总结全面抗战的经验教训 ②在东北地区长期坚持抗日斗争
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准备 ④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总结七年来党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的经验教训”反映了②符合题意;“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说明④符合题意,故选C。
9.(2024高三上·佛山月考)1967年,法国学者塞尔旺一施赖贝尔在其著作《美国的挑战》一书中宣称,如果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欧洲也许会繁荣昌盛,但将在将来的某个时间节点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该书出版后在欧洲很快成为畅销书。这是因为欧洲社会(  )
A.对冷战发展与多极力量成长的担忧
B.对新兴国家发展的排斥
C.对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持肯定态度
D.对苏联威胁的集体恐惧
【答案】A
【知识点】多极力量的成长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 如果欧洲国家不采取措施进一步联合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将会被更为发达的文明(美国)所摧垮并受它统治,即欧洲社会对战后冷战发展与多极力量成长普遍担忧,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未涉及新兴国家的发展,且新兴国家的发展有助于带动欧洲经济的发展,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是对美国发展模式的肯定,而不是肯定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苏联不符合“更为发达的文明”,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多极化的趋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0.(2024高三上·佛山月考)1956-1958年,中国艺术团曾经两次访问南美洲的智利、乌拉圭、巴西、阿根廷等国,通过演出、座谈、访问等活动表达了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友好、和平相处的愿望。同时,中国也邀请拉美国家相关人士来中国访问考察。中国此举(  )
A.助推国民经济的恢复 B.有利于改善外交孤立局面
C.体现“双百”方针要求 D.意在与周边国家发展关系
【答案】B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中国艺术团曾经两次访问南美洲的智利、乌拉圭、巴西、阿根廷等国,通过演出、座谈、访问等活动表达了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友好、和平相处的愿望。同时,中国也邀请拉美国家相关人士来中国访问考察”分析可知,材料访问属于民间的访问,但是密切了中国与拉美国家的联系,有利于改善外交孤立局面,B正确;
A错误,1952年底国民经济已经得到恢复并初步发展;
C错误,双百方针不涉及对外交往;
D错误,“周边”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中国艺术团曾经两次访问南美洲的智利、乌拉圭、巴西、阿根廷等国,通过演出、座谈、访问等活动表达了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友好、和平相处的愿望。同时,中国也邀请拉美国家相关人士来中国访问考察”。
11.(2024高三上·佛山月考)雅典法律规定,当公民没有合法的亲生儿子或养子,只有一个女儿时,这个女儿就成为epikleros(女继承人),但实际上它只意味着这个女子附属于家庭财产。这笔财产将随她带给丈夫,由丈夫来支配和控制,最后传给他们的儿子。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
A.公民范围扩大到妇女阶层 B.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C.维护了公民的财产继承权 D.提高了妇女的政治地位
【答案】C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没有涉及到公民权,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 不重视私有财产保护说法与材料相反,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强调的是即便没有儿子,女儿也可以继承财产,由此维护了公民的财产继承权,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 提高了妇女的政治地位说法不正确,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雅典的法律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2.(2024高三上·佛山月考)哥伦布在《航海日记》里写道:“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美洲人)变成基督徒。臣认为,一旦发朝,毋须多久,大批居民即会信奉吾人之天主教……”由此可见,哥伦布的航海活动重在(  )
A.促进文化交流 B.推动商业贸易
C.传播天主教 D.殖民掠夺财富
【答案】C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内容不涉及文化交流,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只提了宗教,没有提及商业贸易,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大批居民即会信奉吾人之天主教”可知,哥伦布发现美洲后,将要在此地传播天主教,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没有涉及殖民掠夺,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3.(2024高三上·佛山月考)英国1801-1861年,大城市人口平均增长2.085%,而小城镇和乡村人口平均仅增长1.039%,大城市人口增长比其余地区快近1倍。导致英国大城市人口增长更快的主要原因是(  )
A.黑奴贸易带来了大量劳动力 B.纺织业等制造业快速发展
C.世界市场形成,外来锋民涌入 D.英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上升
【答案】B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近代以来西方城市化的演进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黑奴贸易”是从非洲运到美洲,而不是运到欧洲,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突出是城乡差别,而如果是“英国人口出生率迅猛上升”,则应是城乡相差不大的,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4.(2024高三上·佛山月考)凯恩斯在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说:“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最凶暴的行为之一。”下列有关这个“体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体系
B.彻底根除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C.建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稳定新秩序
D.维护了中国等弱小战胜国的利益
【答案】A
【知识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英法等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主要是战败国殖民地)的新体系,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 该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关系,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 该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关系,并不稳定, 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 这一体系是从列强的利益出发制定的,未能维护弱小国家的利益,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5.(2024高三上·佛山月考)下表反映了苏联某时期社会生产状况,这一状况(  )
1928、1940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表
项目 1928 年 1940 年 增幅(%)
钢(万吨) 430 1830 326
煤炭(万吨) 3550 16000 368
棉纺物(亿米) 26.78 39.54 48
谷物(万吨) 7300 9550 31
A.成为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根源 B.源于农业发展条件的先天不足
C.不利于苏联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D.是与美国军备竞赛导致的结果
【答案】C
【知识点】“苏联模式”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苏联高度重视重工业并非其大国沙文主义的根源,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 农业发展条件先天不足并非苏联重工业迅猛发展的原因,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 苏联前三个五年计划时期,钢、煤炭等重工业产品的增幅远远高于棉纺物和谷物,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不均衡和农业、轻工业增幅较小,不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 美苏军备竞赛发生在二战后的冷战时期,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苏联模式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6.(2024高三上·佛山月考)如图是1500年至2015年“大国间发生战争”年数比,据此可知(  )
A.经济全球化消解了各国矛盾 B.21世纪世界各国稳定发展
C.和平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 D.政治民主化有助于世界和平
【答案】C
【知识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缓和国家矛盾,不会“消解了各国矛盾”,“经济全球化消解了各国矛盾”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了进入21世纪以来,大国间少有战争发生,但不能说“21世纪世界各国稳定发展”,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从1500年至2015年,大国间发生战争的年数呈不断下降趋势,特别是20世纪末期以来,大国间发生战争的年数更是微乎其微。近代以来,大国间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人类在反思战争教训的过程中,认识到世界和平才是促进各国发展的前提,各国的共同发展才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据此可知,材料中“大国间发生战争”年数比的变化,体现了和平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未涉及政治民主化问题,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7.(2024高三上·佛山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5世纪前后,阿拉伯语文学语言形成,7世纪后,阿拉伯人从波斯语、阿拉马语中吸收了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词汇和政治术语,从布伯来人和叙利亚人那里吸收了宗教术语,从希腊人那里吸收了政治、科学、哲学术语。阿拉伯帝国治下的民众为了与阿拉伯人交往,为了担任公职,为了宗教信仰而学习阿拉伯语,促使阿拉伯语传播到阿拉伯帝国治下的亚、非、欧地区,阿拉伯语也因此而成了一种世界性语言。9到12世纪,用阿拉伯语写成的著作,包括哲学、医学、历史、宗教、天文、地理各学科,较其他语言占有很大比例。在欧洲中古世纪,它是保存希腊文化和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媒介语,西欧的语言中至今仍有许多阿拉伯语词汇,除拉丁语字母外,阿拉伯语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一套字母。
——摘编自王玉芝《人类文明第一次大融合的结晶: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材料二 语言由特定的人群使用,语言的发展是“由说这些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发展的具体条件决定的”,其兴衰也必定伴随有关民族在历史上的沉浮,或起或落,千回百转,当今世界已然可见的民族语言流市与交互影响的图景,是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行程中熔铸而成,同那些相关民族集团的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动紧密交织在一起的。
——摘编自沈坚《民族语言格局:历史的产物》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语成为世界性语言的原因和历史作用。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阐述语言的发展是“由说这些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发展的具体条件决定的"。
【答案】(1)原因:吸收其他文明成果;阿拉伯帝国的统治和扩张;经济活动的推动;宗教传播的影响。
历史作用:是保存和传播东西方文化的重要媒介;有利于维系阿拉伯帝国的统治;扩大了阿拉伯帝国的影响力
(2)语言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文明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语言的兴衰与使用者的活动和民族的影响力密切相关;语言受到其他语言的交互影响,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7世纪后,阿拉伯人从波斯语、阿拉马语中吸收了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词汇和政治术语”得出吸收其他文明成果;根据“促使阿拉伯语传播到阿拉伯帝国治下的亚、非、欧地区,阿拉伯语也因此而成了一种世界性语言。”得出阿拉伯帝国的统治和扩张;根据所学得出经济活动的推动;宗教传播的影响。历史作用:根据“保存希腊文化和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媒介语”得出是保存和传播东西方文化的重要媒介;有利于维系阿拉伯帝国的统治;扩大了阿拉伯帝国的影响力。
(2)根据“语言由特定的人群使用”“由说这些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发展的具体条件决定的”得出语言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文明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根据“其兴衰也必定伴随有关民族在历史上的沉浮”得出语言的兴衰与使用者的活动和民族的影响力密切相关;根据“当今世界已然可见的民族语言流市与交互影响的图景”“是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行程中熔铸而成,同那些相关民族集团的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动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得出语言受到其他语言的交互影响,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点评】第一问主要考查阿拉伯语言,解答本题需根据阿拉伯语成为世界性语言的原因和历史作用进行分析。第二问语言的发展主要考查,解答本题需根据语言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
18.(2024高三上·佛山月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战争爆发时 1942年 日本投降时
中国 战场 太平洋战场 东南亚 中国战场、 太平洋、印度洋 中国战场(不含东北) 东南亚、太平洋
35个 师团 10个师团 7个师团 37个师团 15个师团 111万多人 不到10.9万人
材料二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虽然美国海军主力集中于太平洋,但陆军主力的使用始终受到欧洲战场的限制。法国二战史学者亨利米歇尔写道:“事实上,由于英军和美军兵力不足,唯一对日军作战的陆军就是中国的陆军了。”
材料三 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
材料四
中国 美国 英国
伤亡 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 间接经济损失 死亡 死亡
3500万人 2000多万人 62亿美元 5000亿美元 40.5万人 37.5万人
——以上材料均选自《世界近代现代史资料
(1)依据材料一、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依据材料三、四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
【答案】(1)结论:中国战场大大牵制了日本侵略力量,有力地支援了太平洋战场。
(2)结论: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减少了盟国的损失。
(3)评价:中国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因此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与尊重;中国为抗战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知识点】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二战”的进程
【解析】【分析】(1)图表列举了“战争爆发时、1942年、日本投降时”三个时间段中国战场与太平洋战场日军兵力的分配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图表可以看出中国战场的兵力是其他战场的几倍乃至10倍,从而得出结论:中国战场大大牵制了日本侵略力量,有力地支援了太平洋战场。
(2)根据材料信息“那些军队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等,即可分析、认知得出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减少了盟国的损失。
(3)从国内意义和国际意义两个层面来把握,重点应该突出国际意义,即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作出的贡献。前两则材料说明中国的抗日战争,有力地配合了世界其他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材料四揭示的是中国伤亡人数巨大,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民族牺牲;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因此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与尊重。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日)。图表列举了“战争爆发时、1942年、日本投降时”三个时间段中国战场与太平洋战场日军兵力的分配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图表可以看出中国战场的兵力是其他战场的几倍乃至10倍,从而得出结论:中国战场大大牵制了日本侵略力量,有力地支援了太平洋战场。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那些军队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等,即可分析、认知得出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减少了盟国的损失。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从国内意义和国际意义两个层面来把握,重点应该突出国际意义,即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作出的贡献。前两则材料说明中国的抗日战争,有力地配合了世界其他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材料四揭示的是中国伤亡人数巨大,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民族牺牲;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因此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与尊重。
19.(2024高三上·佛山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特别是在推动基础设施和大规模制造业的发展方面,政府弥补了私人部门弱小的不足。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私人部门逐渐壮大,而基础设施也基本完善,同时,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用品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这时,就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从生产领域中逐步退出,而将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提供公共用品。……在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弱化地方政府干预和法制化、民主化进程来保证民众的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
——陆铭等著《中国的大国经济发展道路》
请选取一个角度,运用中外现代史的史实,对材料所述政府与经济的关系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一角度: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
说明:新中国建立初期实施一五计划,经济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新中国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助于稳定政权,发展国民经济;斯大林模式中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罗斯福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所以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
示例二角度:弱化政府的干顶有利于经济发展。
说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政府转变职能,政府减少行政干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大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苏联(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也是弱化政府干预,市场活力得到提升,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过程中均出现政府权力下放,市场活力相对提升的现象;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后,各国纷纷对市场放权,弱化了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力度,促成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所以政府干预一定程度的弱化激发市场的活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示例一角度:观点:据材料“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特别是在推动基础设施和大规模制造业的发展方面,政府弥补了私人部门弱小的不足”可以得出观点为: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
说明:据材料“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特别是在推动基础设施和大规模制造业的发展方面,政府弥补了私人部门弱小的不足”并结合所学可新中国建立初期实施一五计划;新中国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等方面的内容及影响加以说明。
示例二角度:据材料“在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弱化地方政府干预和法制化、民主化进程来保证民众的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可以得出观点为:弱化政府的干顶有利于经济发展。
说明:据材料“在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弱化地方政府干预和法制化、民主化进程来保证民众的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并结合所学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苏联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及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等方面内容及影响加以说明。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0.(2024高三上·佛山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反映了中国传统美食的几种特色和影响因素。
中国传统美食特色 影响因素
川菜以麻辣为特点 地理环境、气候条件
粤菜注重食材的新鲜和烹饪技巧 经济繁荣、文化多元
鲁菜讲究色香味俱全 历史传统、宫廷文化
苏菜以甜为主,口味清淡 水乡特色、生活习俗
某学者认为,一种菜系的形成必然有其深刻的地理、历史和社会根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学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回答:我赞成该学者的观点,认为一种菜系的形成确实有其深刻的地理、历史和社会根源。以下是我的几点理由:
(1)地理环境:例如川菜,四川盆地的湿润气候促使当地居民使用辣椒来驱湿,形成了麻辣的特色。这表明地理环境对菜系风味有着直接的影响。
(2)历史传统:鲁菜作为宫廷菜的代表,其发展受到了历代帝王和贵族的推崇,讲究烹饪工艺和食材选择,体现了一种对食物的极致追求。
(3)社会文化:粤菜的发展得益于广东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对外交流的频繁,吸收了多种烹饪技艺和食材,形成了注重食材新鲜和烹饪技巧的特点。
(4)生活习俗:苏菜的甜口味与江南水乡的生活习惯有关,当地人偏好清淡口味,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态度和饮食习惯。
(5)经济发展:菜系的形成和发展也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的繁荣为食材的获取和烹饪技艺的创新提供了条件。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美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菜系。
【知识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 首先提出赞同学者的观点,选择影响因素之一即认为一种菜系的形成确实有其深刻的地理、历史和社会根源。首先是地理环境上,四川湿润气候促使当地居民使用辣椒来驱湿。然后是历史传统上,鲁菜是宫廷菜的代表,受到了帝王和贵族的追求。从社会文化来看,粤菜的发展得益于广东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对外交流的频繁。从经济发展来看,经济的繁荣为食材的获取和烹饪技艺的创新提供了条件。总之,中国传统美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菜系。 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 / 1广东省佛山市三校“决胜高考,梦圆乙巳”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1.(2024高三上·佛山月考)考古发掘发现,良渚文化中出土的玉璧、玉琮来自大型墓葬,而小墓则罕有发现,因此可以肯定,拥有大批琮、璧玉器的墓主生前也一定掌握着祭祀天地、沟通人神的权力。可见当时(  )
A.宗教事神权不集中 B.北方出现专业手工业者
C.等级差异已经出现 D.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实现
2.(2024高三上·佛山月考)《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B.儒家思想在东汉地位显著提升
C.东汉豪强势力发展迅速 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
3.(2024高三上·佛山月考)陈寅恪认为《桃花源记》反映了魏晋时期因战乱而举族避难、建立堡坞共同体的现实;唐长孺则认为《桃花源记》所记载的这些迁入山林的百姓,在当时主要是为了逃避沉重的赋役。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桃花源记》的文学价值远高于其史学价值
B.《桃花源记》蕴含魏晋时期人口迁徙的信息
C.堡坞共同体的主要功能是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
D.两晋政府对南迁的民众征派的赋役超过当地人
4.(2024高三上·佛山月考)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作为奖惩的依据;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明代制定更加严格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者相辅进行。上述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
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B.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皇帝用人制度完善
5.(2024高三上·佛山月考)宋代在婚聘上的重大变化是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司空见惯。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风俗的变化 B.宗法制开始衰落
C.理学思想的形成 D.商品经济的发展
6.(2024高三上·佛山月考)明代中期归有光在江南地区担任长兴知县时,发现按照该县户口记录,从弘治元年(1488年)到嘉靖元年(1522年),这个商业高度繁荣的县城流失了20%的人口,且未添加一个人丁,女性也只占人口的20%。这种现象反映明朝中期(  )
A.长期战乱导致人口大锐减 B.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脱节
C.苛捐杂税刺激人口的逃亡 D.商业繁荣下的人员大迁徙
7.(2024高三上·佛山月考)洋务运动中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使洋商垄断收入锐减,中国减少外流之白银当在数千万两之巨,中国之航权,唯贵局是赖”。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
A.扭转了中外贸易的入超局面 B.垄断了中国的航运权
C.达到了分洋利的目的 D.实现了自强与求富的目的
8.(2024高三上·佛山月考)1938年,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连续发表文章,总结七年来党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的经验教训,其根本经验的第一条便是“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裂则败,联合则胜’,成为铁一般的定律”。这是中国共产党总结东北抗日斗争经验教训的第一次尝试。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①总结全面抗战的经验教训 ②在东北地区长期坚持抗日斗争
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准备 ④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2024高三上·佛山月考)1967年,法国学者塞尔旺一施赖贝尔在其著作《美国的挑战》一书中宣称,如果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欧洲也许会繁荣昌盛,但将在将来的某个时间节点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该书出版后在欧洲很快成为畅销书。这是因为欧洲社会(  )
A.对冷战发展与多极力量成长的担忧
B.对新兴国家发展的排斥
C.对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持肯定态度
D.对苏联威胁的集体恐惧
10.(2024高三上·佛山月考)1956-1958年,中国艺术团曾经两次访问南美洲的智利、乌拉圭、巴西、阿根廷等国,通过演出、座谈、访问等活动表达了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友好、和平相处的愿望。同时,中国也邀请拉美国家相关人士来中国访问考察。中国此举(  )
A.助推国民经济的恢复 B.有利于改善外交孤立局面
C.体现“双百”方针要求 D.意在与周边国家发展关系
11.(2024高三上·佛山月考)雅典法律规定,当公民没有合法的亲生儿子或养子,只有一个女儿时,这个女儿就成为epikleros(女继承人),但实际上它只意味着这个女子附属于家庭财产。这笔财产将随她带给丈夫,由丈夫来支配和控制,最后传给他们的儿子。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
A.公民范围扩大到妇女阶层 B.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C.维护了公民的财产继承权 D.提高了妇女的政治地位
12.(2024高三上·佛山月考)哥伦布在《航海日记》里写道:“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美洲人)变成基督徒。臣认为,一旦发朝,毋须多久,大批居民即会信奉吾人之天主教……”由此可见,哥伦布的航海活动重在(  )
A.促进文化交流 B.推动商业贸易
C.传播天主教 D.殖民掠夺财富
13.(2024高三上·佛山月考)英国1801-1861年,大城市人口平均增长2.085%,而小城镇和乡村人口平均仅增长1.039%,大城市人口增长比其余地区快近1倍。导致英国大城市人口增长更快的主要原因是(  )
A.黑奴贸易带来了大量劳动力 B.纺织业等制造业快速发展
C.世界市场形成,外来锋民涌入 D.英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上升
14.(2024高三上·佛山月考)凯恩斯在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说:“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最凶暴的行为之一。”下列有关这个“体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体系
B.彻底根除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C.建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稳定新秩序
D.维护了中国等弱小战胜国的利益
15.(2024高三上·佛山月考)下表反映了苏联某时期社会生产状况,这一状况(  )
1928、1940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表
项目 1928 年 1940 年 增幅(%)
钢(万吨) 430 1830 326
煤炭(万吨) 3550 16000 368
棉纺物(亿米) 26.78 39.54 48
谷物(万吨) 7300 9550 31
A.成为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根源 B.源于农业发展条件的先天不足
C.不利于苏联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D.是与美国军备竞赛导致的结果
16.(2024高三上·佛山月考)如图是1500年至2015年“大国间发生战争”年数比,据此可知(  )
A.经济全球化消解了各国矛盾 B.21世纪世界各国稳定发展
C.和平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 D.政治民主化有助于世界和平
17.(2024高三上·佛山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5世纪前后,阿拉伯语文学语言形成,7世纪后,阿拉伯人从波斯语、阿拉马语中吸收了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词汇和政治术语,从布伯来人和叙利亚人那里吸收了宗教术语,从希腊人那里吸收了政治、科学、哲学术语。阿拉伯帝国治下的民众为了与阿拉伯人交往,为了担任公职,为了宗教信仰而学习阿拉伯语,促使阿拉伯语传播到阿拉伯帝国治下的亚、非、欧地区,阿拉伯语也因此而成了一种世界性语言。9到12世纪,用阿拉伯语写成的著作,包括哲学、医学、历史、宗教、天文、地理各学科,较其他语言占有很大比例。在欧洲中古世纪,它是保存希腊文化和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媒介语,西欧的语言中至今仍有许多阿拉伯语词汇,除拉丁语字母外,阿拉伯语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一套字母。
——摘编自王玉芝《人类文明第一次大融合的结晶: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材料二 语言由特定的人群使用,语言的发展是“由说这些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发展的具体条件决定的”,其兴衰也必定伴随有关民族在历史上的沉浮,或起或落,千回百转,当今世界已然可见的民族语言流市与交互影响的图景,是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行程中熔铸而成,同那些相关民族集团的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动紧密交织在一起的。
——摘编自沈坚《民族语言格局:历史的产物》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语成为世界性语言的原因和历史作用。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阐述语言的发展是“由说这些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发展的具体条件决定的"。
18.(2024高三上·佛山月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战争爆发时 1942年 日本投降时
中国 战场 太平洋战场 东南亚 中国战场、 太平洋、印度洋 中国战场(不含东北) 东南亚、太平洋
35个 师团 10个师团 7个师团 37个师团 15个师团 111万多人 不到10.9万人
材料二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虽然美国海军主力集中于太平洋,但陆军主力的使用始终受到欧洲战场的限制。法国二战史学者亨利米歇尔写道:“事实上,由于英军和美军兵力不足,唯一对日军作战的陆军就是中国的陆军了。”
材料三 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
材料四
中国 美国 英国
伤亡 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 间接经济损失 死亡 死亡
3500万人 2000多万人 62亿美元 5000亿美元 40.5万人 37.5万人
——以上材料均选自《世界近代现代史资料
(1)依据材料一、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依据材料三、四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
19.(2024高三上·佛山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特别是在推动基础设施和大规模制造业的发展方面,政府弥补了私人部门弱小的不足。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私人部门逐渐壮大,而基础设施也基本完善,同时,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用品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这时,就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从生产领域中逐步退出,而将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提供公共用品。……在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弱化地方政府干预和法制化、民主化进程来保证民众的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
——陆铭等著《中国的大国经济发展道路》
请选取一个角度,运用中外现代史的史实,对材料所述政府与经济的关系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024高三上·佛山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反映了中国传统美食的几种特色和影响因素。
中国传统美食特色 影响因素
川菜以麻辣为特点 地理环境、气候条件
粤菜注重食材的新鲜和烹饪技巧 经济繁荣、文化多元
鲁菜讲究色香味俱全 历史传统、宫廷文化
苏菜以甜为主,口味清淡 水乡特色、生活习俗
某学者认为,一种菜系的形成必然有其深刻的地理、历史和社会根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学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与宗教无关,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无法得出北方出现专业手工业者,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良渚文化中出土的玉璧、玉琮来自大型墓葬,而小墓则罕有发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遗址中贫富分化现象已经出现,等级差异已经出现,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分工,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良渚文化的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答案】C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豪强地主的壮大不等于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尖锐,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 汉武帝时期儒家就是正统地位,东汉儒家地位并未进一步提升,并且材料内容未涉及儒家思想地位方面的论述,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实力壮大,因此当时“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出现,说明当时的门阀豪强得到了发展,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主旨与专制皇权无关,并且没有强调血缘宗族力量对专制皇权的影响,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东汉豪强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答案】B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陈寅恪认为……”、“唐长孺则认为……”,可以看出这两位学者有共同之处就是,人口迁徙的信息,B项正确;
“高于”表述错误,排除A项;
材料不能看出堡坞共同体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排除C项;
材料也不能得出对南迁的民众征派的赋役超过当地人,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史料和史料的价值。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
4.【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并不涉及君主专制,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并不是强调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 秦到清对官员考核的日益严密,反映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 皇帝用人制度完善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社会风俗的变化属于表现,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 宗法制开始衰落的说法错误,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 理学思想的形成并不是计较物质财富的原因,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司空见惯。”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宋代社会变化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高度繁荣的县城流失了20%的人口,且未添加一个人丁,女性也只占人口的20%”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户籍制度混乱导致的,而户籍又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依据,这体现了明朝中期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脱节的现象,B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并没有长期战乱,A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苛捐杂税与人口的逃亡没有直接的关系,C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业繁荣下的人员大迁徙,并不会导致流失,这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户籍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高度繁荣的县城流失了20%的人口,且未添加一个人丁,女性也只占人口的20%”及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功能进行分析。
7.【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道光初年我国外贸由出超转为入超,此后基本没有扭转入超局面,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 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垄断中国航运局面,但并没有达到垄断中国航运的程度,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 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对中国航运事业的垄断,减少了白银外流,达到了分洋利的目的,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 洋务运动最终失败,未能实现其目标,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8.【答案】C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总结七年来党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的经验教训”反映了②符合题意;“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说明④符合题意,故选C。
9.【答案】A
【知识点】多极力量的成长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 如果欧洲国家不采取措施进一步联合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将会被更为发达的文明(美国)所摧垮并受它统治,即欧洲社会对战后冷战发展与多极力量成长普遍担忧,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未涉及新兴国家的发展,且新兴国家的发展有助于带动欧洲经济的发展,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是对美国发展模式的肯定,而不是肯定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苏联不符合“更为发达的文明”,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多极化的趋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0.【答案】B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中国艺术团曾经两次访问南美洲的智利、乌拉圭、巴西、阿根廷等国,通过演出、座谈、访问等活动表达了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友好、和平相处的愿望。同时,中国也邀请拉美国家相关人士来中国访问考察”分析可知,材料访问属于民间的访问,但是密切了中国与拉美国家的联系,有利于改善外交孤立局面,B正确;
A错误,1952年底国民经济已经得到恢复并初步发展;
C错误,双百方针不涉及对外交往;
D错误,“周边”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中国艺术团曾经两次访问南美洲的智利、乌拉圭、巴西、阿根廷等国,通过演出、座谈、访问等活动表达了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友好、和平相处的愿望。同时,中国也邀请拉美国家相关人士来中国访问考察”。
11.【答案】C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没有涉及到公民权,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 不重视私有财产保护说法与材料相反,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强调的是即便没有儿子,女儿也可以继承财产,由此维护了公民的财产继承权,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 提高了妇女的政治地位说法不正确,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雅典的法律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2.【答案】C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内容不涉及文化交流,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只提了宗教,没有提及商业贸易,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大批居民即会信奉吾人之天主教”可知,哥伦布发现美洲后,将要在此地传播天主教,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没有涉及殖民掠夺,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3.【答案】B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近代以来西方城市化的演进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黑奴贸易”是从非洲运到美洲,而不是运到欧洲,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突出是城乡差别,而如果是“英国人口出生率迅猛上升”,则应是城乡相差不大的,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4.【答案】A
【知识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英法等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主要是战败国殖民地)的新体系,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 该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关系,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 该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关系,并不稳定, 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 这一体系是从列强的利益出发制定的,未能维护弱小国家的利益,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5.【答案】C
【知识点】“苏联模式”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苏联高度重视重工业并非其大国沙文主义的根源,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 农业发展条件先天不足并非苏联重工业迅猛发展的原因,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 苏联前三个五年计划时期,钢、煤炭等重工业产品的增幅远远高于棉纺物和谷物,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不均衡和农业、轻工业增幅较小,不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 美苏军备竞赛发生在二战后的冷战时期,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苏联模式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6.【答案】C
【知识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缓和国家矛盾,不会“消解了各国矛盾”,“经济全球化消解了各国矛盾”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了进入21世纪以来,大国间少有战争发生,但不能说“21世纪世界各国稳定发展”,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从1500年至2015年,大国间发生战争的年数呈不断下降趋势,特别是20世纪末期以来,大国间发生战争的年数更是微乎其微。近代以来,大国间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人类在反思战争教训的过程中,认识到世界和平才是促进各国发展的前提,各国的共同发展才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据此可知,材料中“大国间发生战争”年数比的变化,体现了和平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未涉及政治民主化问题,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7.【答案】(1)原因:吸收其他文明成果;阿拉伯帝国的统治和扩张;经济活动的推动;宗教传播的影响。
历史作用:是保存和传播东西方文化的重要媒介;有利于维系阿拉伯帝国的统治;扩大了阿拉伯帝国的影响力
(2)语言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文明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语言的兴衰与使用者的活动和民族的影响力密切相关;语言受到其他语言的交互影响,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7世纪后,阿拉伯人从波斯语、阿拉马语中吸收了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词汇和政治术语”得出吸收其他文明成果;根据“促使阿拉伯语传播到阿拉伯帝国治下的亚、非、欧地区,阿拉伯语也因此而成了一种世界性语言。”得出阿拉伯帝国的统治和扩张;根据所学得出经济活动的推动;宗教传播的影响。历史作用:根据“保存希腊文化和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媒介语”得出是保存和传播东西方文化的重要媒介;有利于维系阿拉伯帝国的统治;扩大了阿拉伯帝国的影响力。
(2)根据“语言由特定的人群使用”“由说这些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发展的具体条件决定的”得出语言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文明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根据“其兴衰也必定伴随有关民族在历史上的沉浮”得出语言的兴衰与使用者的活动和民族的影响力密切相关;根据“当今世界已然可见的民族语言流市与交互影响的图景”“是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行程中熔铸而成,同那些相关民族集团的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动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得出语言受到其他语言的交互影响,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点评】第一问主要考查阿拉伯语言,解答本题需根据阿拉伯语成为世界性语言的原因和历史作用进行分析。第二问语言的发展主要考查,解答本题需根据语言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
18.【答案】(1)结论:中国战场大大牵制了日本侵略力量,有力地支援了太平洋战场。
(2)结论: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减少了盟国的损失。
(3)评价:中国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因此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与尊重;中国为抗战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知识点】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二战”的进程
【解析】【分析】(1)图表列举了“战争爆发时、1942年、日本投降时”三个时间段中国战场与太平洋战场日军兵力的分配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图表可以看出中国战场的兵力是其他战场的几倍乃至10倍,从而得出结论:中国战场大大牵制了日本侵略力量,有力地支援了太平洋战场。
(2)根据材料信息“那些军队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等,即可分析、认知得出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减少了盟国的损失。
(3)从国内意义和国际意义两个层面来把握,重点应该突出国际意义,即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作出的贡献。前两则材料说明中国的抗日战争,有力地配合了世界其他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材料四揭示的是中国伤亡人数巨大,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民族牺牲;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因此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与尊重。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日)。图表列举了“战争爆发时、1942年、日本投降时”三个时间段中国战场与太平洋战场日军兵力的分配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图表可以看出中国战场的兵力是其他战场的几倍乃至10倍,从而得出结论:中国战场大大牵制了日本侵略力量,有力地支援了太平洋战场。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那些军队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等,即可分析、认知得出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减少了盟国的损失。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从国内意义和国际意义两个层面来把握,重点应该突出国际意义,即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作出的贡献。前两则材料说明中国的抗日战争,有力地配合了世界其他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材料四揭示的是中国伤亡人数巨大,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民族牺牲;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因此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与尊重。
19.【答案】示例一角度: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
说明:新中国建立初期实施一五计划,经济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新中国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助于稳定政权,发展国民经济;斯大林模式中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罗斯福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所以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
示例二角度:弱化政府的干顶有利于经济发展。
说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政府转变职能,政府减少行政干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大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苏联(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也是弱化政府干预,市场活力得到提升,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过程中均出现政府权力下放,市场活力相对提升的现象;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后,各国纷纷对市场放权,弱化了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力度,促成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所以政府干预一定程度的弱化激发市场的活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示例一角度:观点:据材料“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特别是在推动基础设施和大规模制造业的发展方面,政府弥补了私人部门弱小的不足”可以得出观点为: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
说明:据材料“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特别是在推动基础设施和大规模制造业的发展方面,政府弥补了私人部门弱小的不足”并结合所学可新中国建立初期实施一五计划;新中国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等方面的内容及影响加以说明。
示例二角度:据材料“在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弱化地方政府干预和法制化、民主化进程来保证民众的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可以得出观点为:弱化政府的干顶有利于经济发展。
说明:据材料“在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弱化地方政府干预和法制化、民主化进程来保证民众的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并结合所学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苏联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及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等方面内容及影响加以说明。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0.【答案】示例回答:我赞成该学者的观点,认为一种菜系的形成确实有其深刻的地理、历史和社会根源。以下是我的几点理由:
(1)地理环境:例如川菜,四川盆地的湿润气候促使当地居民使用辣椒来驱湿,形成了麻辣的特色。这表明地理环境对菜系风味有着直接的影响。
(2)历史传统:鲁菜作为宫廷菜的代表,其发展受到了历代帝王和贵族的推崇,讲究烹饪工艺和食材选择,体现了一种对食物的极致追求。
(3)社会文化:粤菜的发展得益于广东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对外交流的频繁,吸收了多种烹饪技艺和食材,形成了注重食材新鲜和烹饪技巧的特点。
(4)生活习俗:苏菜的甜口味与江南水乡的生活习惯有关,当地人偏好清淡口味,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态度和饮食习惯。
(5)经济发展:菜系的形成和发展也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的繁荣为食材的获取和烹饪技艺的创新提供了条件。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美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菜系。
【知识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 首先提出赞同学者的观点,选择影响因素之一即认为一种菜系的形成确实有其深刻的地理、历史和社会根源。首先是地理环境上,四川湿润气候促使当地居民使用辣椒来驱湿。然后是历史传统上,鲁菜是宫廷菜的代表,受到了帝王和贵族的追求。从社会文化来看,粤菜的发展得益于广东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对外交流的频繁。从经济发展来看,经济的繁荣为食材的获取和烹饪技艺的创新提供了条件。总之,中国传统美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菜系。 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