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铁板铜琶继东坡 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 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辛弃疾继承了苏词豪放的特点,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
“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
“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文学常识填空(1)辛弃疾字 ,号 ,山东济南人, 时期爱国词人,其词抒写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与 共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幼安稼轩南宋苏轼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收复中原,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 ,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21岁参加抗金义军曾经是踌躇满志的意气风发少年,不久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文武双全辛弃疾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21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五岁。 水 龙 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写作背景《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1.直译上片。
2.思考: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长天秋水 开篇写景,但这景意境是宏大壮阔的。
大家想象一下:遥看辽阔无边的楚天之下,千里弥漫清爽秋气,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汤汤的滚滚长江流向天边,秋色无边无际 。哪些意象?有哪些特点?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远山此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
忧愁和愤恨。
此三句写什么?诗人的情感如何?为何如此呢?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3、诗人见如此壮美的远山,又是秋高气爽之时,为何诗人说远山在“献愁供恨”?
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词人的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
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报国无门。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抒发内心负担。《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4、“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深意?
★ 这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
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
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这里的“游子”又是指谁呢?
游子指辛弃疾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 “落日”“断鸿”2.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无人会,
登临意。 看、拍、会、登
“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是知己。上片: 景色: 江天、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动作:看、拍、会、登? 主要表现手法:
寓情于景
比喻 上片小结报国无路,
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3. 在前两个典故中,辛弃疾是怎样的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辛弃疾借用桓温的典故想要说明什么? 西晋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的味美的鲈鱼,于是弃官回乡。
——《晋书·张翰传》 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后来许汜把这事告诉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 —— 《三国志·陈登传》(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世说新语·言语》载,桓温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经长到几围粗,便感慨地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说树已经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从“休说”“怕应羞见”可以看出辛弃疾对张翰和许汜是不赞同的,辛弃疾希望去收复失地,抗击金兵,洗雪国耻。用桓温的典故,词人表达了自己已经渐渐衰老,可是祖国仍处在飘摇的风雨中,自己杀敌报国的壮志却难以实现的痛苦心情。 3. 在前两个典故中,辛弃疾是怎样的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辛弃疾借用桓温的典故想要说明什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根据典故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张翰 —念鱼归隐
(否定)
许汜 —谋取私利
(否定)
刘备 —雄才大略
桓温 —时光流逝—乡思、仇恨 、激愤 —为国为民—控诉当朝、哀叹虚掷年华 思考---鄙夷自私自利、胸无大志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写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理想,又叹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孤寂。思考下片小结下片: 张翰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雄才大略
桓温 —叹时光流逝 用典 —
为国为民 上片所写景物,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 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达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内涵,体现了稼轩词擅长用典的特色。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归纳总结《水龙吟》信息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一、教材分析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是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词中抒发了浓郁的爱国情感,在抒发感情时运用了写景、用典等艺术手法。此词无论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还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都不失为一篇佳作。
二、学生分析
通过初中及高一以来对一些诗词的学习和鉴赏,此时期的学生以具备一些基本的诗词鉴赏能力,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通过个人努力以及和同学探讨可以完成本课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学习词的艺术手法。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3、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4、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 5、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是必修四里辛弃疾的词。单元学习重点是在反复呤诵的基础上,领会辛弃疾的艺术风格。主要就是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用图片、音频将学生带入情境,用投影仪将做批注的方法教给学生。导入环节借助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导入,把学生逐渐带入欣赏辛弃疾词的氛围中。这样既为学生深入研读本节课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也为学生后期的拓展阅读创设了空间,激发了兴趣。诵读环节用音频示范,让学生模仿,锻炼诵读能力。知识点讲解用课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确。用投影仪将在诗词旁边做批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教师用PPT图片对联导入
齐读
多媒体图片展示
讲授
教师用PPT、音频示范
跟读,做笔记
多媒体、音频展示
探究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主问题
讨论
多媒体展示
学习习惯培养
教师用投影仪展示课本批注
学习做笔记习惯
投影仪展示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高中语文课文很难跟上步伐,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环节是诵读、知识点展示、佳作欣赏、讨论研讨等,所以一定要熟练运用多媒体设备,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将好的图片、文章和好的诵读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知识点明确,诵读上跟着朗诵大师模仿使他们能力上有很大的提升。投影仪的展示课本的标注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习惯养成上引起重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必将给他们的语文学习带来好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