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4-05 20:2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课型:新授课年级:八年级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的是我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经历了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的时期──“文化大革命”的十年。讲述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全国动乱局面的出现,二月抗争,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等问题。
二.课程标准:
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或掌握“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导火线和全面发动;红卫兵运动;“全面夺权”;二月抗争;刘少奇遭受迫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搜集课外历史材料和做社会调查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文革”发生的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的能力。培养学生概括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特点、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红卫兵运动”和“二月抗争”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自己,不盲目,独立思考,敢于坚持真理的人生价值取向。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及所造成的危害、二月抗争。
难点: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出版并发行了一本被国际社会公认的“20世纪世界上最流行的书”。在短短的十年中,这本书用50多种文字印成的500多种版本,总印数达到50余亿册。如果按当时全世界30亿人计算,无论男女老少人均就有1.5册。这本书甚至成为当时中小学生学习的唯一的教科书。不仅如此,在那段时期的人际交往中,也要像对口令暗号似的引用此书中的语句相互对话。如:上街买菜时,要正色对售货员说:“‘要节约闹革命’,我买二斤菠菜。”售货员要回答:“‘为人民服务’,这是你的二斤菠菜。”否则买卖不能成交。更让人想象不到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就因为在一个会议上,把这本书上下拿颠倒了,就遭到了猛烈的批斗,被说成了是“反毛泽东思想”,“反革命”。我想说到这里,大家已经知道了这本书──它就是被称为“红宝书”的《毛主席语录》。
展示:
《毛主席语录》
其实,人们当时对这本书的狂热,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只是那个疯狂年代的一个缩影。让你难以想象,甚或想象不到的东西更多。今天就让我们打开历史的封印,回到1966─1976年的中国,了解“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设计意图:导入图片,可以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激发其探究兴趣,提高其求知欲望)
教师: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在课题中,文化大革命是加了引号的,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表示特殊含义。
教师:可见文化大革命,并非如同我们从前所学的辛亥革命那样是一次推动社会进步的革命。那么,它是怎样的一次运动呢?
学生:(可根据教材、平时积累,如,影视剧、父母经历)回答。
教师:“文化大革命”,实际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思考:“文化大革命”是谁发动的?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文化大革命”?
第一篇章:暴风骤雨遮苍穹-文化大革命兴起
展示:1.毛泽东认为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资产阶级都将存在,并企图复辟资本主义,这是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他要求全党对阶级斗争问题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号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2.1964年,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进一步提出“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摘自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
交流: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60年代中期紧张的国际形势使他对党和国家的政治形势作出错误的判断(主观原因),当时国家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个人崇拜现象,也对“文化大革命”的出现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客观原因)。
思考:“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是什么?
补充:1966年夏,中共中央先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制定和发出了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文件,即“五一六通知”和“十六条”。
展示:
开展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过渡:此后,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更把阶级斗争的尖锐性提到全国人民面前。不过,人们最初还无法确切知道这个中国的“赫鲁晓夫”到底指的是谁?此后,江青一伙控制的中央文革小组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实际指挥部。
第二篇章:指鹿为马害人深-夺权风暴卷全国
教师: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后,红卫兵成为了这场运动的急先锋。毛泽东肯定青年学生的“造反有理精神”。在个人崇拜狂热的年代,领袖的支持就是行动的号令,红卫兵运动一下在神州大地上兴起了。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先后8次接见来自全国的红卫兵和群众1100多万人。这样,红卫兵运动也由最初的破“四旧”(即所谓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杀向社会,开展对“阶级敌人”的揪斗、批判、抄家,把许多老字号店铺、街道名称改成“东风”、“反修”、“卫红”等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称呼。红卫兵运动成为全国大动乱的前奏。
补充:红卫兵运动是“文化大革命”特殊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它给党、国家造成破坏,也给青年人本身带来伤害。
教师:1967年1月,由张春桥、姚文元策划,以王洪文为首的上海一批“造反派”组织,夺取上海市党、政各级领导权,即所谓“一月革命”。毛泽东把这一事件称作是“从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手里夺权,是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
讨论:这样的定性,是否符合历史实际?夺权是革命之举,还是对历史的嘲弄?他们是在夺哪个阶级的权?
归纳:林彪、江青利用毛泽东的权威,在全国煽动“踢开党委闹革命”,夺权大风暴席卷大江南北,涉及到党政军各部门及各行各业,派系斗争此起彼伏,武斗时有发生,全国陷入空前大混乱中。
教师:全国性的动乱在迅速蔓延,引起为新中国诞生出生入死奋战多年的老一辈革命家的忧虑和震怒。这种忧国忧民之心和对林彪、江青一伙义愤之情,终于导致1967年2月前后,他们在党和军队的高层会议上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和江青等人的倒行逆施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上演了“大闹怀仁堂”壮烈的一幕。然而这些正义抗争受到毛泽东的严厉指责,被江青一伙诬蔑为“二月逆流”。
补充:这么多老同志,在党和军队高层会议上义正辞严,当面斥责“文革小组”,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仅有这一次。江青一伙采取恶人先告状的卑劣手法,使毛泽东偏听一面之词。他不能容忍对“文化大革命”直接否定。老帅们受到无端压制和批判。此后,中央文革小组基本上取代了中央政治局的职能。(“二月抗争”凸显三个关系到党和国家命运、前途的大问题:
搞“文化大革命”要不要坚持党的领导;
该不该把老干部统统打倒;
要不要保持军队稳定。
教师:1968年八届十二中全会上,刘少奇被打成“叛徒、内奸、工贼”,被永远开除出党。此后刘少奇一直处于幽禁、批斗中,饱受非人的凌辱、折磨和病痛,1969年在河南开封含冤去世,最后被以“烈性传染病人”刘卫黄之名火化。人民共和国主席就这样凄惨的离开世界。从而造成党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同时期,陶铸、彭德怀、贺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相继被迫害致死。
刘少奇含冤去世照片
展示:文革期间受迫害致死的领导人.名人部分名单
姓名职务或职业死亡日期
1.刘少奇国家主席1969
2.彭德怀国防部长、元帅1974
3.贺龙国家体委主任、元帅1969
展示:“历史证明,生活的进程是不会按照人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主观臆想和如意算盘而发展的。
广大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为这场狂热的运动所付出的代价,是过于沉重了。上千万的纯真无瑕的青少年,在艰苦的劳动中和坎坷的遭际中,也许获得了某种有利于他们思想和体力成熟和发展的收益;但是,一个无可回避和无可补救的问题是:数以千万计的青少年(在他们当中肯定有许多人是富于才能和理想、甚至是在某方面才智过人的),却因而丧失了继续学习,继续获得科学文化知识,从而也就丧失了发挥自己的才华和创造潜力的机会。”
---冯牧
过渡:“文化大革命”中“打倒一切,全面内乱”的种种现象严重破坏了我国的民主与法制,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第三篇章拨开云雾见艳阳-粉碎反革命集团
思考:“文化大革命”中出现过哪两个反革命集团?林彪反革命集团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文化大革命”中林彪一伙利用其党中央副主席和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职务以及毛泽东对他的信任,打着拥护毛泽东的旗号,趁机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残酷迫害干部和群众、安插亲信、培植死党,逐渐形成一个反革命集团。
展示:
林彪反革命集团
思考:林彪身为党中央副主席,又在九大上被确定为毛泽东的接班人,为什么还要抢班夺权,发动反革命政变?
交流:林彪不满足于仅有的军权,妄图进一步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结果他们的阴谋被毛泽东戳穿。随后,林彪集团就策划武装政变,但又被毛泽东、周恩来粉碎。
展示:
展示:《“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抽样统计表》
年份
1966-1967
1967-1968
1972-1973
1974-1975
比上年增长
-9.6%
-4.2%
9.2%
11.9%
思考:1966-1968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小结:呈下降趋势。“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思考:1972-1975年,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又有何特点?“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下滑的局面是怎样被扭转的?
小结:经济发展明显回升。指出:这是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努力的结果,这是广大群众、干部抵制“左”倾错误的结果。强调: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我国经济建设会取得更大成就。
思考:后来全国为什么再度陷入混乱?
教师: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借批林彪,把矛头指向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虽遭毛泽东多次批评,仍不罢休。全国再度陷入混乱。1976年周恩来、毛泽东相继逝世后,“四人帮”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
展示:
江青反革命集团(“四人帮”)
交流:“四五运动”是一场什么运动?“四五运动”的性质和意义是什么?
小结:“四五运动”是广大人民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的运动,所以,遭到“四人帮”的残酷镇压。
思考: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来是怎样被粉碎的?
归纳: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思考:“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小结:江青反革命集团(或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第四篇章扬帆起航面未来-以史为鉴吸教训
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与评价“文化大革命”?
交流:A、“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是党内“左”倾错误严重发展的结果。
B、“文化大革命”是由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的时期。
C、“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进步,而是一场历史性的动乱和灾难,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过渡:在“文化大革命”长达10年的内乱中,民主法制横遭践踏、国民经济遭到破坏、社会秩序混乱,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科学地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将有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那么,我们应从“文化大革命”中吸取什么教训?
归纳:A、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绝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
B、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矛盾
C、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防止悲剧重演
D、要努力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
E、禁止个人盲目崇拜
……
教师:“文化大革命”提供了反面教训,没有这个教训,就不可能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路线和政策。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教师:文革”是场灾难,走过沧桑,文革中的一代人绝不会忘记这段噩梦,更希望我们的子孙能从一个离奇荒唐而又毛骨悚然的故事里和屈死的冤魂们一声声的呐喊中,寻找到悲剧的成因和防止悲剧重演的有效途径,因为只有痛定思痛,才能真切地体会创伤的悲伧和它所蕴含的价值。让我们牢记历史经验教训,在历史中成长!
六.课堂检测
(一)选择题
1.许多事物往往被印上时代的特色,这在人们的姓名中也有所体现。下列名字与其出生时代特征不相符的是()
A.生于1949年,取名建国B.生于1951年,取名援朝
C.生于1958年,取名跃进D.生于1964年,取名文革
2.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大的一起冤假错案的受害者是()
A.陈毅B.刘少奇C.邓小平D.彭德怀
3.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1976年的是()
A.九一三事件B.“四五运动”C.毛泽东去世D.粉碎“四人帮”
4.下列各项中,属于“文化大革命”十年教训的是()
①稳定是发展的前提②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③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④要维护领袖的绝对权威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5.“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错误相同的根本原因是()
A.一些野心家、阴谋家的挑动
B.党内“左”倾错误的发展
C.中共缺乏革命和建设的经验
D.盲目照搬苏联的经验
(二)《历史助学》课堂达标
七.板书设计:
第七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第一篇章:暴风骤雨遮苍穹-文化大革命兴起
第二篇章:指鹿为马害人深-夺权风暴卷全国
第三篇章:拨开云雾见艳阳-粉碎反革命集团
第四篇章:扬帆起航面未来-以史为鉴吸教训
八.教学反思:
在本课,我们需要教会学生客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毛泽东),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事件(文化大革命)。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条件(如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历史的沧桑巨变与风云不定。在讲述“四五运动”时,我们要奠定正确的感情基调,那就是对于周恩来总理的无限怀念以及对于四人帮的无限憎恨。对于文革的危害与教训,用数据来归纳让人印象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