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 20 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课文开篇气势恢宏,第一段只有一句话,以毋庸置疑的口吻说明了一个事实:20 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作者借神话故事中神仙道士运用法力“呼风唤雨”的本领比喻 20 世纪与以往的不同。第 2 自然段,课文连续运用两个设问句,强有力地说明,正是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发现”和“发明”,才使神话中的“呼风雨”变为现实,使人类的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阐明了科学技术对改变人类生活的现实意义。
第 3、4 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列举具体事例巧妙地揭示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没有科学技术,人类只能顺从自然。人们生活在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社会”,只能在神话中“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但是拥有了科学技术,人类就能改造自然,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上天入地、咫尺天涯已不再是神话,现代科学技术把广博的地球浓缩成了小小的“地球村”,“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可见科学技术对改变人类生活的作用十分巨大。
第 5 自然段中,作者引用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名言,点明文章的主旨:科学技术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它将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了解 20 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科技成就”为专题,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略读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展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和威力。现在的四年级学生们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对这一切充满了兴趣,20 世纪的巨大变化是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的,在他们看来,手机、电话、飞机、电灯、手提电脑等早已经是司空见惯的物品,但同时文中涉及到的一些潜入深海、程控电话、远洋船舶等词语距离他们的生活也相对有点远,因为很少接触,因此不太理解。四年级恰好是培养孩子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同时,四年级孩子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思维开始从模仿向半独立和独立转变的关键时期。
本组课文是学生了解我国科技成就的展示台,要紧紧抓住孩子具有好奇心这一心理
特点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主动质疑、主动学习的能力。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从学生们耳熟能详的图片和《西游记》影像资料着手,搜集了一些表明 20 世纪巨大变化的图片,带领学生形象的感受文本,快速地走进本章中去,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了解 20 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三、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认识和书写汉字:学生会学习本课中出现的生字,例如“唤”、“技”等 12 个生字,以及会写“呼风唤雨”、“世纪”等 17 个词语。正确使用新词:通过朗读和练习,学生能够正确、流畅地使用这些新生字和新词汇,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科学技术成就:课文介绍了 20 世纪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如登陆月球、潜入深海等,学生需要理解这些成就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理解文章主旨:通过思考课文中提出的问题,如“为什么说 20 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含义。
3.培养科学探究兴趣
激发探索欲望:通过了解科学技术的成就和对社会的影响,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未知的兴趣。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探讨科学技术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而深化对科技发展的理解。
4.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分类和筛选问题:学生将学习如何根据课文内容和其他资料,对问题进行分类和筛选,找出最有价值的问题。探索解决问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如联系上下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来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理解科技进步的社会影响
对比科技前后差异:通过对比 20 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前后的差异,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社会变革。关注未来科技发展:鼓励学生思考和预测未来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变化,培养他们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关注和期待。
综上所述,呼风唤雨的世纪课时目标不仅涉及具体的知识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理解力和探究能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更深刻地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并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关注。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二十世纪为什么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从而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了解文章的说明方法,读中学写。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四、评价任务
过程性评价量表
评价方式:三类星级 一类:☆☆☆☆☆ 二类:☆☆☆ 三类:☆
学习活动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教师评价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五、学习活动
(一)由词入题,以题质疑
1.课题提问
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今天的课题。
(学生读题)
“呼风唤雨”大家想到了什么?
(“呼风唤雨”想到了古代神话故事中的孙悟空、风婆婆等神仙,他们可以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2.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课件出示本课生词
2.指名学生朗读生词。
3.重点讲解个别生字读音。
4.通过寻找近义词的方式来理解词语“依赖”的意思。
(三)课文赏析,理解文意
1.一起走入本课的课文部分,我们在讲课文之前呢,先来回忆一下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
(1)回忆前两篇课文的学习,学会了从不同角度进行提问。
2.自由朗读课文
(1)学习怎样做批注。
(2)同位合作,整理问题,列出问题清单。
(3)优选问题,设法解决
a.合并方法
b.难易程度分类
c.分类查资料
(4)经过反复思考、筛选,最终确定一份问题清单。
(5)由简单问题入手,解决清单中的问题。
a.“‘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是根据写作细节进行提问。
b.“‘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在现代指什么?”
“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20 世纪的科学技术还创造了哪些神话?”是联系生活进行提问。
(6)第 3 自然段。
a.20 世纪,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自身的生活,变化的速度是如此之快,范围是如此之大,内容是如此之多。如果引用课文中的一句话、一句诗来形容,那就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你怎么理解这句诗?(20 世纪,在整个人类历史中是很短的,但是变化是很多、很大、很快的)
b.朗读指导。如果请你读这句诗,你会怎么读?谁来试一试。
(学生朗读,教师相机评点)
(四)结合实际,举例说明身边有哪些高科技。
(五)拓展习题,深入思考
(1)思考:“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全是好处吗?”
(2)联系实际,生自己悟出有关环保的重要性。
(六)教师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筛选问题的策略,在我们平时的学习当中,我们会问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很难在课堂上短短的时间一 一解决,所位我们要学会筛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最有帮助的文问题,课堂当中以小组合作来学习解决。这样,不仅可以优化我们的学习方法,也能够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七)板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
科技创造美好生活
六、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yī lài huàn xiǎng lián xì gēng zhèng
( ) ( ) ( ) ( )
téng yún jià wù guī gēn dào dǐ
( ) ( ) ( ) ( )
二)、比一比,再组词。
赖( )核( ) 幼( )架( ) 程( ) 联( )
懒( )该( ) 幻( ) 驾( ) 成( ) 连 ( )
三)、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当:dāng dàng
当( )时 当( )真
当( )然 当( )归
2、系:xì jì
关系( ) 系( )紧
联系( ) 系( )红领巾
四)、选词填空。
发现 发明
1、地质工作者在塔里木盆地( )了大油田。
2、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史,“四大( )”充分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改变 改善
3、要( )一个人的性格确实很困难。
4、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 )。
《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后反思
通过本单元前面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提问策略有了一定的了解,懂得了提问的基本方法和要从不同的角度提问。因此,这一节课的教学,我更注重引导学生分类提问,并分为四个层次来实施。第一层是提问归类,这是完成课题下方的阅读提示要求,并复习上节课的
内容。第二层是出示课后清单并解读清单,认识三种提问的类型。第三层是整理清单,学以致用,用新认识的三种提问类型将问题重新分类。第四层展示清单,再次进行交流。
在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时,我从课题入手,人让学生理解“呼风唤雨”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出 20 世纪有哪些科技成就,并借此进行拓展。让学生懂得什么问题是有价值的,分辨哪些问题是最佳问题;同时,引导交流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让学生懂得解决问题的多种渠道。
教学这段时,我注重学生的感知,以学生的读、说等实践活动为主,体会“20 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进一步学习文章的第 3自然段,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说说“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的神仙”是什么样的本领。猜想一下古时候的人们有哪些美好的愿
望、幻想。然后结合现实生活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的伟大以及科技创造美好生活。
上完本课后,我认识到自己在上课时的语速过快,没有给足孩子思考的时间,对于说明文里说明方法的运用没有落实到教学当中,遗漏了一些知识点。总之,这节课有许多值得回味的地方,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今后还需在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