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左传》
情境导入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吗?
赤壁之战
巨鹿之战
淝水之战
长勺之战
创作背景
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
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暴虐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齐国。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作品简介
曹刿( ) 又何间焉( )
鄙 ( ) 辙乱( )
玉帛( ) 小信未孚( )
登轼( ) 旗靡( )
ɡuì
bǐ
bó
shì
mǐ
jiàn
zhé
fú
字词积累
课文精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疏通文意
课文精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疏通文意
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
参与
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倒装句。以,凭、靠。
指安身
独自享有
即“必以(之)分人”。 省略句。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
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按照
根据
可,可以。以,凭借。
赐福,保佑
指诉讼事件
这里指诚心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类
虚夸,夸大
遍及,普遍
跟随
译文: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牲畜、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夸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即“于长勺战”,倒装句。在长勺与齐军作战。
起补足音节作用
驱车追赶
大败
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
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
译文: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倒下
已经
......也,表判断。判断句。作战,靠的是勇气。
鼓起
第二次
穷尽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推测,估计
埋伏
译文: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耗尽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碾出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思考探究
《曹刿论战》五问
1.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你是如何看待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的?
3.课文仅用两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4.你觉得文章还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写作手法?
5.后人曾以“齐鲁长勺之战”为本文题目,编者以“曹刿论战”为题,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好?
《曹刿论战》五问
1.鲁国能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①“民”。取信于民,民心所向。——前提条件。
②“勇”。军士临战时的激情和果敢拼杀的昂扬斗志。
③“智”。掌握策略,不盲目与强齐应战。一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彼竭我盈”;二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即“辙乱旗靡”。
2.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①曹刿“请见”、“请从”——爱国、勇敢
②曹刿问战,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深谋远虑
③认为“取信于民” 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卓越的政治才能
④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时机——卓越的军事才能
如何评价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
①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灵——目光短浅、政治无能
②“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未察敌情,贸然进军——急躁冒进,军事无知
③但鲁庄公亲自出战,勇敢有担当。另外,他还虚怀若谷,勇于纳谏,任人唯贤,虚心请教。
3.课文仅用两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 1 段中与庄公论“何以 战”的两次对话,将其“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第3 段论述取胜原因,则把他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这两段文字,完整 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 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4.写作手法:
(1)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曹刿在战前启发鲁庄公意识到“民心”的重要性,在战场上注重蓄养士气,冷静细心地判断战机,以及在战后论述取胜之道等是详写,旨在呈现曹刿的战争理论。而与此无关的部分,如长勺之战的规模、具体过程等是略写。这样的剪裁,对凸显曹刿的战争理论起到关键作用。
(2)运用对比,突出人物
作者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抵御敌军的责任感和护卫家国的政治热忱。在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鲁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通过对比,曹刿的聪明才智得到更突出的表现。
5. 后人曾以“齐鲁长勺之战”为本文题目,编者以“曹刿论战”为题,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好?
“曹刿论战”更好。本文记叙的重心在“论”字上,战前曹刿主动请见,与鲁庄公论作战的先决条件,战后又论战时为何采取这样的战略,而长勺之战的经过写得很简单。
不仅如此,长勺之战的经过也是以曹刿为主要人物去写。所以,“曹刿论战”这个题目突出了曹刿在文中的主体地位,更贴切。
未战考君德,方战养士气,既战察敌情,步步精详,著著奇妙。此乃所谓远谋也。
——《古文观止》评注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的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该文是《左传》中的名篇。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1、基本训练:完成“作业练习” 的相关任务。
2、发展训练:写作延伸,发挥想象,把《曹刿论战》
改写成500字左右的小短文。
分层训练
《左传》不但是史学的权威,也是文学的权威。
——朱自清《经典常谈》
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指意深浅,谅非经营草创,出自一时,琢磨润色、独成一手。
——刘知几《史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