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期末专项复习卷】六年级上册语文
考点12:课内阅读理解1
课内阅读理解。(11分)
草原(节选)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愉悦)。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柔和),就像只用绿色渲(xuān xuàn)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 惊讶),又叫人舒服,既愿次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yín yíng)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用“√”在选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2分)
2、在选段中带点字的不正确读音上画“\”。(1分)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2分)
奇丽:
翠色欲流:
作者把草原上的羊群比作 。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接着写一写。(3分)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
文中的“这种境界”是一种怎样的境界?你体会到此刻作者是怎样的心情了吗?(3分)
二、课内阅读理解。(13分)
开国大典(节选)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
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1、根据选文内容,按行进顺序把下面的“阅兵行进图”补充完整。(2分)
2、选文在对各个方阵进行描写时,选取的角度也不一样。其中,海军描写
的是( ),步兵描写的是( ),炮兵描写的是( )。(3分)
A.武器的特点 B.方阵行进的特点
C.服装颜色的特点 D.战士们姿态的特点
3、选文中对各个方阵的具体描写,是 (点 面)的描写,而画横线的句
子则是从 (点 面)上描写受阅部队经过天安门广场时的情景。这样运用点面结合描写的好处是:
。(4分)
4、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主要描写的是阅兵式的盛况。
B.选文让我们感受到了战士们勇敢、坚强的品质。
C.选文表达了作者为人民军队的出色表现而感到自豪的感情。
D.选文中人民群众的表现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激动、兴奋的心情。
5、选文中,“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红马连’一色红马,
‘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等描写表现了受阅部队的什么特点 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2分)
受阅部队的特点: 。
感受: 。
三、课内阅读理解。(10分)
狼牙山五壮士(节选)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
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缩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 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加点的两个词语位置能否调换 为什么 (2分)
2、选文既写了战士们的群体形象,又写了个体形象。这是
的写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2分)
3、“这声音”指的是什么 从“这声音”里你能够感受到五壮士怎样的情怀 (2分)
4、给这几段文字添加一个小标题,恰当的是( )。(1分)
A.痛击敌人 B.引上绝路 C.顶峰歼敌 D.英勇跳崖
5、用“ ”画出描写战士们跳悬崖的句子。猜测一下,他们当时心里在想什么。(3分)
四、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10分)
竹节人(节选)
下课后,眼巴巴看别的同学重新开战,玩得欢,不禁沮丧得要命,便一起悄悄溜到
办公室窗户下的冬青丛里转悠,希望老师能像往常一样,把没收的东西扯散了,随手扔出窗外。
蹲着身子,瞪大眼,可一无所获。正悻悻然准备离去,却见同桌趴在窗玻璃旁看得津津有味。
我也凑过去,一探头,咦,看见了什么?
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
他脸上的神情,跟我们玩得入迷时一模一样。
于是,我跟同桌相视一笑,虽两手空空,但心满意足,轻手轻脚地溜了。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
1、读了选文,你能完成的阅读任务是了解( )。(2分)
A.竹节人的制作方法 B.玩竹节人的乐趣
竹节人的玩法 D.老师的故事
选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 、 描写,刻画了
一个活脱脱的“老顽童”形象,展示了老师的 。(3分)
3、根据选文内容,梳理竹节人被没收后,“我”的心理变化过程。(3分)
下课后,看同学们玩竹节人, 一溜到办公室窗户下,没有看到竹节人, ——看到老师玩竹节人后, 。
4、下列说法中,不是“我们”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的原因是( )。(2分)
A.“我们”做的竹节人老师很喜欢,还玩得很专注,这让“我们”感到高兴和满足。
B.“我们”觉得竹节人有了存在的价值,特别开心,就不再怨恨和沮丧了。
C.竹节人肯定是要不回来了,再怨恨和沮丧也没用。
D.“我们”和老师都喜欢玩竹节人,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哪里还有怨恨和沮丧呢?
五、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12分)
(一)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 这是闹着玩的吗 自己白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不,还没来!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我的! 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二)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快去! 别等他们醒来。"
选文的作者是 国作家 ,他的代表作有《 》。(3分)
选文(一)第2自然段是对桑娜的 描写,刻画出如
的形象。选文(二)细致描写了渔夫的 和语言,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渔夫是一个 的人。(2分)
读选文(一)画线的句子,我们能体会到桑娜宁可 也要
的决心。因此,这句话应用 (忐忑 坚定 焦急)的语气朗读。(3分)
4、下列对选文(二)中渔夫的语言描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段话既是征求妻子意见,又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体现了渔夫的粗中有细和善良。
B.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渔夫的犹豫和为难,说明渔夫并不想收养孤儿。
C.“熬”的意思是“忍受”,说明渔夫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
5、选文(一)中,桑娜“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与“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矛盾吗 为什么 (2分)
六、课内阅读理解。(11分)
夏天里的成长(节选)
①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A]你在棚架上看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②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俗话说:“不热不长,不热不大。”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生长。最热的时候,连铁路的铁轨也长,把连接处的缝隙几乎填满。柚油路也软绵绵的,像是高起来。
③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升级、跳班,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又说:“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1、选文围绕中心意思,是从哪三个方面来写的 结尾点明什么道理 补全导图。(3分)
2、品读选文第①自然段,并回答问题。(6分)
(1)请你用“ ”画出第①自然段的中心句。结合中心句我们可以体会到,瓜藤、竹子等体现的是 的长,苔藓、猫狗等体现的是
的长。(3分)
(2)同样是表现夏天里植物的生长,你更喜欢文中画“ ”的A 句还是下面B句的表现方式 说说你的理由。(3分)
[B]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和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做着最后的冲刺。
3、经历了这么多个夏天,你是否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 从不同的角度写写自己的体会吧。(2分)
七、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12分)
盼(节选)
①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一连好多天,白天天上都是瓦蓝瓦蓝的,夜晚又变成满天星斗,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 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
②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天一下子变了脸色。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三个雨点儿。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1、第①段的中心句是 。作者围绕这一中心先进行了 (心理 环境)描写,然后进行了细腻的 (心理 环境)描写,通过“我”心中的两个疑问,表明了“我” 的急切心情。(4分)
2、在“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这句话中,“晴”字上的引号的作用是
。(1分)
3、文中加点词“安安静静”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2分)
4、对画“ ”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多选)(2分)
A.这句话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小杨树喧闹起来的意思是起风了,小杨树喜欢刮风,它在风中快乐地玩耍。
C.小杨树,其实就代表着作者,要表达的是作者高兴的心情。
D.“我”看到小杨树很高兴,说小杨树像在嘻嘻地笑,其实是“我”在嘻嘻地笑。
5、用自己的话说说第②段表达的主要意思。(2分)
八、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9分)
只有一个地球(节选)
①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产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②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选文中加点的词语让我体会到了 。(2分)
2、选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个观点 根据提示补充思维导图。(2分)
3、第②段中的“本来”一词可以去掉吗 为什么 (3分)
4、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应该保护它。请你拟写一条保护地球的宣传标语。(2分)
九、阅读《书戴嵩画牛》,完成练习。(10分)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
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是哪一项 ( )(2分)
A.所宝以百数(宝贝) B.一日曝书画(展示)
C.尾搐入两股间(抽缩) D.今乃掉尾而斗(就是)
2、结合故事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3分)
人物 笑的表现 笑的原因 人物的特点
牧童 拊掌大笑
杜处士 认为牧童的说法正确
3、想象牧童“拊掌大笑”时的动作、神态等,用一两句话写下来。(2分)
4、事实上,两牛相斗时,尾巴既有“尾搐入两股间”,也有“掉尾而斗”。你认为牧
童的意见是错的吗 谈谈你的看法。(3分)
十、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10分)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文中伯牙演奏的琴曲可能是( )。(1分)
A.《阳关三叠》 B.《高山流水》
C.《十面埋伏》 D.《霸王卸甲》
2、写出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3分)
(1)志在太山:
(2)少选之间:
(3)汤汤乎若流水:
3、根据古文,用自己的话补充下面示意图。(4分)
4、读文中画“ ”的句子,我知道伯牙破琴绝弦的原因是
。从中我体会到了 。(2分)
十一、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9分)
月光曲(节选)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①皮鞋匠静静地听着。②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③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④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⑤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⑥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⑦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⑧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画“ ”的句子属于 描写,作用是
。(2分)
2、听着贝多芬的演奏,皮鞋匠的眼前出现了哪三幅画面 乐曲的旋律会有怎样的变化 借助选文展开想象,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2分)
选文第二自然段中,句子 (填序号)是现实的景象,句子 (填序号)是兄妹俩联想到的景象。这里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好处是
。(3分)
4、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给了他灵感,使他创作出了著名的《月光曲》 有人说是美妙的月光,有人说是遇见了知音,你认为呢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2分)
十二、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10分)
少年闰土(节选)
我的父亲允许了;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他是能装弶捉小鸟雀的。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1、文中加点词语“仿佛”在句子中的含义是( )。(1分)
A.差不多 B.似乎,好像 C.仿效,效法
2、用上“之所以……是因为……”写出闰土名字的来历。(2分)
从文中“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可以看出“我”
。(1分)
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 描写,体现了闰土
的特点。(2分)
5、为什么“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2分)
6、二十年后“我”再见闰土,他会是什么样子 请你发挥想象写一写。(2分)
十三、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11分)
好的故事(节选)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香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阅读链接】鲁迅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笔名
结合课文可知,这个“好的故事”其实是个梦境,这个梦境是 、
、 、 的。 (2分)
选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末尾的“好的故事”和“昏沉的夜”分别象征着 和 。鲁迅先生为什么不直接写,却要用象征手法呢 请结合【阅读链接】谈谈你的看法。(4分)
3、有人说选文画“ ”的句子有些不合适,应该改成“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写下他”。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写清楚你的理由。(3分)
4、通过阅读选文和【阅读链接】可知,鲁迅先生是一个( )的人。(多选)(2分)
A.渴望美好与安宁 B.喜欢回忆过去的生活
C.对现实充满不满和痛恨 D.慈祥、有爱心
参考答案
一、1、愉快 柔美 惊叹
2、xuān yíng
3、奇丽:新奇美丽;文中指诗歌奇特而美丽。
翠色欲流:翠绿的颜色好像就要流淌出来一样,文中指草原绿到了极致。
4、白色的大花是比喻即可。
5、这种境界指的是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表达了作者此刻激动的心情。
二、1、海军 步兵 炮兵 空军 战车师 骑兵师
2、C B A
3、点面 不仅能让人感受到整个阅兵式的庄严、隆重,更突显了各个方阵的特色,也表达了对人民军队的赞美和为人民军队感到自豪的感情
4、B
5、威武、气势雄壮 我感受到了受阅部队训练有素以及整个阅兵式的庄严、隆重
三、1、不能,因为“眺望”是指从高处往远处看,而“望望”是看看的意思。如果两个词语位置调换,就不符合当时的情境。
2、点面结合 有点有面,强化了描写的层次感,突出了五壮士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
3、“这声音”指的是五壮士跳崖时喊出的壮烈豪迈的口号声。从“这声音”里能够感受到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4、D
5、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
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示例:为了群众,为了部队主力,我们这样做值得。
四、1、D
2、动作 神态 童心未泯
3、沮丧得要命 悻悻然准备离去 心满意足,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
4、C
五、1、俄 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
2、神态、心理 充满爱心、同情心 神态、动作 憨厚、善良
3、受苦/挨揍 收留孤儿坚定
4、B
5、不矛盾。表现了桑娜抱回孩子是一种本能,反映了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六、1、生物迅速生长 人在成长 人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勤奋努力,抓住最好的时机,努力成长。
2、(1)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
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飞快 活生生的看得见
(2)我更喜欢B句的表现方式。B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为田间
的各种农作物赋予人的动作,通过描写棉苗、高粱、玉米以及瓜秧等各种作物的生长状态,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夏季里农作物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体现了夏天的热烈。
3、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这里“长”不仅仅指身体的成长,年龄的增长,还指知识的积累、思想的成熟,比如对时间的珍惜,懂得坚持对于成长的意义等。我感受到我们要珍惜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文化,积累经验,增长能力,抓住最好的时机,努力成长。
七、1、我开始盼着变天 环境 心理 盼着下雨
2、强调
3、表现了“我”喜爱雨衣和盼望下雨的心情。
4、ACD
5、盼望已久的雨终于下了,“我”非常高兴。
八、1、矿产资源的宝贵和来之不易
2、从左到右: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将加速枯竭
3、不可以。“本来”是“原先,先前”的意思,表明了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先前具有可再生性,是人们的破坏让它们不可再生。如果删去,就变成了这些资源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再生,与实际情况不符。用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4、善待地球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九、1、C
2、(竖排)笑而然之 画中牛的形态有误 善于观察 谦逊温和
3、牧童的双眼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嘴角上扬,他拍起双手,放声大笑。
4、我认为牧童的意见并没有错。牧童的观察也是很细致的,他的意见
源于与牛的朝夕相处,只不过他获取知识经验的渠道有限,才没能见到两
牛相斗时的不同情形。
十、1、B
2、(1)心志,情志。(2)一会儿,不久。(3)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3、巍峨的高山 浩浩荡荡的流水 琴技高超 知音
4、子期死了,伯牙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伯牙和 子期之间深厚的友谊
十一、1、环境 突出了月光下茅屋的朦胧与安静,具有诗情画意
2、月亮升高,穿过微云 月光照耀,风起浪涌 悠扬舒缓 气势增强
3、①⑦ ②③④⑤⑥⑧ 把《月光曲》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4、我认为是美妙的月光给了他灵感。因为在清亮的月光下,茅屋里的一切显得那么有诗情画意,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深深打动了贝多芬,他才创作出《月光曲》赠予穷苦而又热爱音乐的人们。
十二、1、A
2、之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是因为他是闰月生的,五行缺土。
3、急切地想见到闰土
4、外貌 经常参加劳动,经受风吹日晒,身体结实健康
5、因为“我们”年龄相仿,有共同语言。
6、闰土的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原先红润圆实的手,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十三、1、美丽 幽雅 有趣 分明
2、理想的世界 当时中国的黑暗社会 当时社会黑暗,鲁迅先生为了保护自己,只得用象征的手法隐晦地表现当时社会的残酷和自己的理想。
3、不同意。“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鲁迅先生渴望将这“好的故事”保留下来的强烈愿望,改后这种强烈的愿望就体现不出来了。
4、AC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