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第十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广州市第十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17 09:3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中中段教学质量反馈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土社会逐渐出现离乡、离土、离家等生活形态,“陌生化社会”逐渐取代了传统圈层化的“熟人社会”。然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讯软件的普及,塑造了一个个微信社交圈层。变革了传统社交方式,将人们传统的社交路径由“线下”演变至“线上”,将人们重新拉回到“熟人社会”。
微信圈层作为网络聚合社交空间。它的参与主体无论是个体还是组织,都是基于熟人关系而连接起来的。“加微信好友”的前提是和对方熟悉,微信朋友圈的点赞、转发、评论往往也是在熟人之间进行。微信圈层相互交叉,不断重叠,但都是以“己”为中心,不断拓展出去。微信圈层建立的目的是信息交互,情感沟通。在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中,社会圈子具有很强的伸缩能力,这种伸缩能力简单概括就是“推”,同样的,在微信圈层亦如波纹一般向外“推出”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微信圈层”。微信圈层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其呈现了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也由此开启了新型社交互动方式。
微信圈层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原生圈层,是基于血缘、地缘等传统关系而组建的社会交往圈子,工作在不同地区的亲属常常通过这些微信群组建成跨越时空的交流平台,拉近了亲情关系。二是拓展圈层,是通过广泛的社交而新组建的圈层。拓展圈层主要包括学缘、业缘、趣缘等圈子。学缘关系圈层,指的是以外出求学或外出学习而有着共同生活经历的朋友之间建立的关系网:业缘关系圈层,指的是工作中的同事圈子,或者是由于某项工作而有了工作交集的群体;趣缘关系圈层,指的是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而建立起的圈层。所谓“拓展”,是指作为圈子中心的“己”通过个人努力和其他影响力而扩大圈子,以赢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这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国传统社会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在微信圈层中的变迁。
(摘编自方楠《互联网时代的“新差序格局”》,有删改)
材料二:
差序格局在公私、权力和权利这三个维度奠定了乡土社会的基本结构和互动秩序,而互联网对差序格局的重塑也势必作用于以上三个方面。
一、具体来讲,网络空间中公私结构的剧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民众进入公共领域的门槛降低,途径增多。乡土社会中的公共领域被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但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通信和储存成本的下降,互联网击碎了与传统身份相勾连的“准入资格”,公共领域渐而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性。二是网民“由私向公”的意愿逐步增强。在差序格局中,“爱无差等”的理念无法在乡土社会中落地生根,“自我主义”不仅使得人们“公私不分”,更令“由私向公”的转换难以实现。而随着社会化媒体普及,个人之间能够凭借互联网进行远距离的沟通和经验传递,并且私人生活也越发地能在网络上获得完整的展示,个体的情感、困惑以及利益诉求也因此可以迅速地引发关注、热议甚至是声援。
二、在网络社会中,差序格局所产生的权力受到了根本性的挑战。随着微博和微信的出现,读者不光可以通过传统的“书写”来发表评论,他们更能以“转发”或“点赞”的形式来再造文本并重塑意义。实际上,“转发”或“点赞”既是信息的接力和重新编码,又发挥着颠覆权威叙事的功能。有时候,一些“不合常理”的点赞其实是网民以“戏谑”的方式来解构差序式的权力,通过破坏“权威与庶民”之间的传统情境和互动秩序,以获得网络社会中的“另类”话语权。
这种“另类”的话语权即“信息权力”。网络社会无疑更加看重信息的流动。于是,信息超越了知识和经验的地位,构成了权力的主要来源。具体而言,信息权力是“不在场的网民通过观点发布、消息传递、时事评论等行为在交流沟通中展现的权力”,它赋予了每一位网民发言的机会和针对时事的能力,由此增强了他们的话语权。信息权力制造出了“众声喧哗”的去中心化力量,摧枯拉朽式地瓦解了权力的差序格局。近年来,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纷纷开通“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也直观地反映了信息权力对传统权威的直接挑战及其效果。
三、网络公民权利的成型与危机、差序格局下的中国社会,缺少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普遍而平等的公民权利体系。人们的权利被“纲常”做了差别化的抑制或放大,个人所拥有的权利往往是根据其所掌控的权力而灵活地进行伸缩。所以,权利与个人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存量相关,却得不到法律的平等保障。
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差序式的公民身份。一方面。网络提升了公民的权利意识,另一方面,互联网也。促进了公民权利保护机制的完善和深化。截至2008年10月,我国有14个部门已推出60余部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李永刚说:“我国成为了全球该领域法律法规最多的国家,这种覆盖面极广的恢恢法网,无疑反映了我国网民权利保障机制的日益健全。”网络社会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公民性,这主要归功于权利取向的网络舆论对非正义权力的制约,而这反过来又加深了网民对公民权利的体悟和学习。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现实的公民社会发育仍不够充分,其严重滞后于网络公民社会的发展。正如刘学民所言:“在西方,网络公民社会仅仅是现实公民社会的一个补充,而在中国,网络公民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尤其是围绕网络事件而产生的网络舆论,对政府的影响有些远远大于现实中的公民社会。”从某种程度上看,互联网在我国也就不仅是一种生产与生活的工具,它更充当了公民权利的“培养皿”,倒逼着国家逐步调整其与社会间的关系,以打开更多的“机会窗口”,继而创造出不单局限于互联网的多元公民权利。
(摘编自王斌《网络社会差序格局的崛起与分化》,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微信圈层中的原生圈层,是基于传统关系组建的社会交往圈子,拉近了工作地不在同地区的亲属的关系。
B作为新型社交互动方式,微信圈层虽然以线上取代了线下,但它仍然与传统社会圈层一样具有很强的伸缩性。
C“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的出现,表明权力中心已完全屈服于信息权力制造出的去中心化的摧枯拉朽般的巨大力量。
D.互联网使国家逐步调整其与社会间的关系,从而创造出不单局限于互联网的多元公民权利,因此它不是一种生产与生活的工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拓展圈层是作为圈子中心的“己”通过个人努力和其他影响力而扩大圈子,以赢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这是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在微信圈层中的变迁。
B.差序格局从公私、权力和权利三个维度奠定了乡土社会的基本结构和互动秩序,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差序格局,但这种作用依然要从上述三个维度去理解。
C.材料二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具有普遍而平等的公民权利体系,而差序格局下的中国社会个人所拥有的权利往往与其所掌控的权力相关。
D.在网络社会,处于权力中心之外的网民们只能通过破坏“权威与庶民”之间的传统情境和互动秩序的方式,获得网络社会中的“另类”话语权。
3.下列例子中,不能证明“互联网从公私、权力和权利三个维度重塑差序格局”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微信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凭借网络平台进行交流,直播或者视频平台更是可以完整地展示私人生活,个体的情感、困惑以及利益诉求也因此可以迅速地引发关注甚至是声援。
B.人们通过微信群这种跨时空的交流方式,有基于血缘、地缘等传统关系而组建的社会交往圈子,如“王氏一家亲”;也有因学习、工作等社会关系建立的微信群,如“高一(×)班同学群”。
C.2022年,唐山打人事件被曝光后,迅速引起网络热议,众多网友呼吁打掉陈某志背后的黑恶势力保护伞,政府便迅速成立了跨区域专案组对此事件进行独立调查和处理。
D.抖音、头条、快手等传媒的兴盛,成就了大量的具有海量粉丝的网络“大V”,他们比普通网民握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其更容易形成一种普遍影响网民的话语权。
4.请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给“微信圈层”下一个定义。(4分)
5.请从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4小题,16分)
农具的眼睛
迟子建
①农具似乎与树木有着亲缘关系,农具的把儿几乎都是木柄制成的。你能从光滑的农具把儿上,看到树的花纹和节子。那些大大小小的木节个个圆圆的,有黑色的,也有褐色的,好像农具长了眼睛似的。
②农具当中,我最憎恨的就是犁杖了。由于家中没养牲口,用犁杖耕田时,爸爸就把我们姐弟三人当成牛,套在犁杖上,让我们拉犁。我一拉犁就有屈辱的感觉,常常是直着腰,只把绳子轻飘飘地搭在肩头。这时父亲就会在后面叫着我的乳名打趣我,说我真不简单,能把绳子拉弯了。我父亲是山村小学的校长,曾在哈尔滨读中学,会拉小提琴。他那双手在那个年代既得写粉笔字,又得摸农具,因为我们上小学时,学工学农的热潮风起云涌,我们每周都要到生产队的田地里劳作一两次。而且家家户户又都拥有园田,种植着各色菜蔬,自给自足,所以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没有没摸过农具的。
③农具当中,我不厌烦的是锄头和镰刀。锄头的形状很像道士帽,所以你若把它倒立着,俨然是一个清瘦的道士站在那里。锄头既可用于铲除庄稼中的杂草,又可给板结的田地松土。我扛着锄头去田间劳作,一般是到土豆地里去了。土豆地一般要铲三次,人们称之为“头趟、二趟、三趟”。铲头趟,苗才出齐不久,土豆秧矮矮的,杂草极好清除。铲二趟呢,是在土豆打垄之后,粉的白的蓝的土豆花也开了,杂草与土豆秧争夺生长的空间,这时就得抡起锄头“驱邪扶正”。铲三趟的时候,稗草疯长,有的和秧苗缠绕在一起,颇有“绑栗”的意味,这时候为土豆清除“异己”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铲三趟的时候最累,有时候你得撇下锄头,亲手二下一下地把纠缠在土豆秧身上的杂草摘除。我喜欢铲二趟,我爱那些细碎的土豆花,它们会招来黄的或白的蝴蝶,感觉是在花园中劳作。干活乏了小憩的时候,躺在被阳光照耀得发烫的泥土中,感受着如丝绸一样柔曼滑过的清风,惬意极了。清风拍打着土豆花,土豆花又借着风势拍打着我的脸颊,让我脸颊发痒,那是一种多么醉人的痒啊!渴了的时候,我会到田边草丛中采上几枝酸浆来吃。它长得跟竹子一样,光滑的身子,细长的叶片,它的茎能食用,酸甜可口,十分解渴。我铲地时就不背水壶,因为酸浆早已存了满腹的清凉之汁等着我享用。
④我喜欢镰刀,是因为割猪草的活儿在我眼中是非常浪漫的。草甸子上盛开着野花,割草的时候,也等于采花了。那些花有可供观赏的,如火红的百合和紫色的马莲花;还有供食用的,如金灿灿的黄花菜。用新鲜的黄花菜炸上一碗酱,再下上一锅面条,那就是最美妙的晚饭了。我打猪草归来,肩上背的是草,腰间别的是镰刀,左手可能拿的是一束马莲,右手握的就是黄花菜了。所以我觉得猪的命运也不算坏,它一天到晚除了吃就是睡,窝里絮的草还来自于芳菲的大草甸子,比耕田的牛马要有福气,可惜它的命太短太短了。
⑤我父亲是个知识分子,他伺候庄稼的本事与他的教学本领是无法相提并论的。我们家的地不是因为施肥过少而使庄稼呈现一派萎靡之气,就是垄打得歪歪斜斜,宽的宽,窄的窄。进了我家园田的庄稼,很像是被送入孤儿院的弃婴,命运总是不大好。我们家的农具,也比别人家的要邋遢许多,锄头上锈迹斑斑,镐头和犁杖上携带的尘土足够蓄一只花盆的,镰刀钝得割草时草会发出被剧烈撕扯的痛苦的叫声,如乌鸦一样“呀呀呀”地叫。而那些地道的农家,农具总是被磨得雪亮,拾掇得利利索索的,不似我们家的农具,一律被堆置在墙角,任凭风雨侵蚀,如一群衣衫褴褛的乞丐。即便如此,我还是热爱我们家的农具,热爱它们的愚钝和那满身岁月的尘垢。
⑥我们家使用过的那些农具早已失传了。但我忘不了农具木把儿上的那些圆圆的节子,那一双双眼睛曾见证了一个小女孩如何在锄草的间隙捉土豆花上的蝴蝶,又如何在打猪草的时候将黄花菜捋到一起,在夕阳下憧憬着一顿风味独具的晚饭。我可能会忘记尘世中我所见过的许多人的眼睛,那些或空洞或贪婪或含着嫉妒之光的眼睛,但我永远不会忘记农具身上的眼睛,它们会永远明亮地闪烁在我的回忆中,为我历经岁月沧桑而渐露疲惫、忧郁之色的眼睛,注入一缕缕温和、平静的光芒。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从对农具的描述逐渐过渡到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最后上升到对人生的感悟,由浅入深,紧凑有序。
B.农具中“我”最憎恨犁杖,是因为拉犁太苦太累,而拉犁过程中出工不出力的表现正是小孩子贪玩、喜欢偷懒的天性的体现。
C.犁地时,父亲打趣的话语,“说我真不简单”,表现了父亲的慈爱和幽默,是童年美好时光不可或缺的部分。
D.父亲不善稼穑,因而我家的土地、田垄及农具与别家相比逊色不少,但这并不影响我对自家农具的喜爱。
7.下面对文章第3段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段比喻的运用极富巧思,喻体的选择如“道士帽”“丝绸”等,取材于生活,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广泛关注和细腻感知。
B.作者描写铲土豆地时,先概写铲头趟、二趟、三趟的过程,再着重写铲二趟时的情景,显得详略有致。
C.“驱邪扶正”“绑票”“异己”等词汇的运用极富新意,引号的使用更是强化了其特殊含义,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
D.“它长得跟竹子一样”“因为酸浆早已存了满腹的清凉之汁等着我享用”都用了比拟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酸浆的喜爱。
8.“农具的眼睛”作为文章的标题,有哪些意蕴?(4分)
9.迟子建的散文广受好评,不少评论家认为她的散文富有“诗意”。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谈谈本文的“诗意”。(6分)
二、文言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共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牟尼佛指骨一节三十年一开塔开则岁丰人泰。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疏奏,宪宗怒甚。间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裴度、崔群奏曰:“韩愈上忤尊听,然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乃贬为潮州刺史。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怀。
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对应的标号写到答题卡上。(3分)
凤翔法门寺A有护国真身塔B塔内C有释迦牟尼佛D指骨一节E三十年F一开塔G开则岁丰人泰。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惑,指“有疑难问题”,与“惑而不从师”中的“惑”,词义用法相同。
B.古文,指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与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的“古文”,含义相同。
C.第,科举考试的等级,文中指进士科第,词义和“门第”“次第”的“第”都不相同。
D.谥,谥号,韩愈的谥号为“文”,是对韩愈的高度褒善,后世常常称他作“韩文公”。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愈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高度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以此倡导从师学习。
B.韩愈虽然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但他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智慧不及士大夫之族。这种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
C.韩愈正直敢谏,多次被贬。他曾言辞激烈地反对王公士庶过分地追随佛教,因此触怒皇帝,直接被贬到江陵任掾曹。
D.韩愈待人不因自己荣辱沉浮而态度有别。他年轻时与孟郊、张籍交好;在仕途通达时,仍跟往昔一样与他们交谈宴饮,论文作诗。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韩愈上忤尊听,然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
14.柳宗元说:“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结合材料二概括能体现韩愈“不顾流俗”品格的具体事例。(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①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②抗疏功名薄,刘向③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广为称颂:多次直言进谏,刚直不阿,受人敬重。③刘向,字子政,汉朝宗室大臣、经学家。
15.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触景生情,感发诗兴。诗人日日独坐江楼,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诗人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
B.颔联由眼前所见,进而铺叙。渔舟依旧泛泛,燕子故意飞飞,“泛泛”“飞飞”巧用叠词,透出诗人的闲适之情。
C.颈联借用典故,抒发苦闷。以匡衡上书进谏、刘向整理经典自比,借典抒情,表达诗人追慕前贤却不能如愿的苦闷。
D.整诗借秋而兴,意境深闳。本诗主要抒发诗人的悒郁不平,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整体基调悲壮苍凉。
16.尾联借“同学少年”表达了诗人独到的思想感情,这与《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连用两个比喻,集中描写自己做官时的心情,强化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
(2)古代诗人经常在作品中用猿的叫声来烘托凄清、孤寂的氛围,唐诗中这样的例子就有不少,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酷爱音乐,在阅读古诗的时候,他发现古人描写音乐往往都借听者的表现或感受来展现音乐的美妙,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庙宇下的热闹景象,意在指出人们早已忘却亡国的耻辱。
(5)《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精练概括出白天的游程及日暮景色的变化↓,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小题共6小题,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是这样的吗?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18.下列选项中的引号,与“这样的”中引号用法使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钟扬的学生们“各显神通”,有做科学研究的,有做科普的,有自己创业的。
B.热情的“北京话”还告诉她,他爱人有个亲戚就住在站上。
C.“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
D.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19.文中画横线句子,如果写成:“大山、月亮、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3分)
20.文中一连用了七个“她”,属于用第三人称叙事,说说这种第三人称叙事方式的好处。(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是不是经常做这样的梦:自己正在走楼梯或在走路,突然一脚踩空,然后身体猛地一抽就惊醒了。这是为什么呢?有这样的说法:因为你不动了,大脑就想试探一下你是不是死了。还有种说法:没事儿,长个儿呢!其实,这是“临睡肌抽跃症”,就是在你刚刚入睡,一种无意识的肌肉抽搐伴随着踏空感突然导致你惊醒的正常生理状态。
关于入睡抽动有很多解释,最被认可的观点是:此现象是大脑在工作中出现的小失误。睡觉时全身肌肉放松, ① ,大脑就开始胡思乱想:他在干什么?为什么不回我信息?肌肉这么放松是不是在下落呀?糟了,我也会跟着摔死啊!害怕出事故的大脑就会调动运动系统保护自己,从而产生肌肉抽搐。 ② ,还需要进一步证实。
还有种更有趣的说法。远古时,原始人常会遭到猛兽袭击,于是他们学鸟在树上睡觉。可是经常会有人因没有抓紧树而在睡觉时被摔死; ③ ,掉下去的时候没有被摔死,但落下了经常梦到自己掉下去的后遗症。经过一代一代,这种后遗症被基因记录下来。当然这也只是推测。
其实睡觉时偶尔抽抽一下就停很正常,不用过分担心。但如果频繁发作,可能是精神压力太大或缺钙了,一定要注意休息。如果已经影响到了你的睡眠和生活,建议去医院看一下。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下列句子中的“一下”与文中加点的“一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接着钟敲了一下,她们散开,回到各自座位。
B.我只是问了他一下,他就生气了。
C.抹灰工人仰着头,一手拿着盛灰板,一手拿着小抹子一下一下往上抹。
D.“是的,姑母不喜欢一下交出几吊钱来,一次买几样东西。”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破冰,原指船舶在冰封的水域航行时,须破碎掉航线上的坚冰,后来也引申到其他领域。比如,在人际交往中,要实现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就需要突破隔阂的“坚冰”;在科技领域,要实现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就需要打碎陈旧思维的“坚冰”;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这就需要冲破保护主义的“坚冰”……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及简析
  一、现代文阅读(37 分)
  (一)
  1.A。
  简析:B 项 “微信圈层虽然以线上取代了线下” 错误,文中说微信将社交路径由 “线下” 演变至 “线上”,并非取代;C 项 “权力中心已完全屈服于信息权力” 错误,表述过于绝对,“政务微博” 和 “政务微信” 的出现反映了信息权力对传统权威的挑战,但不能说权力中心完全屈服;D 项 “互联网不是一种生产与生活的工具” 错误,原文说互联网 “更充当了公民权利的‘培养皿’,倒逼着国家逐步调整其与社会间的关系”,但并没有否定它是生产与生活的工具。
  2.D。
  简析:“只能通过破坏…… 的方式” 错误,获得 “另类” 话语权的方式还有 “转发” 或 “点赞” 等。
  3.B。
  简析:该项只是在说微信圈层的类型,没有涉及互联网从公私、权力和权利三个维度重塑差序格局,A 项体现了网络空间公私结构的变化,C 项体现了网络公民权利的成型,D 项体现了网络社会中信息权力对传统权威的挑战,均能证明观点。
  4.微信圈层是基于熟人关系连接起来的,以信息交互、情感沟通为目的,呈现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 “网络差序格局” 移动场景的网络聚合社交空间(4 分)。
  简析:定义应包含微信圈层的连接基础、目的、特征等关键信息,按照 “种概念 + 是 + 属概念” 的格式进行表述。
  5.论证结构:采用总分结构(1 分)。先提出差序格局在公私、权力和权利三个维度奠定乡土社会结构和互动秩序,互联网对其重塑也作用于这三个方面的观点(1 分),然后分别从公私结构剧变、权力受到挑战、公民权利成型与危机三个方面进行论证(1 分)。论证方法:①举例论证,如以唐山打人事件为例,说明网络公民权利对非正义权力的制约(1 分);②对比论证,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而平等的公民权利体系与差序格局下中国社会公民权利状况进行对比(1 分);③引用论证,引用李永刚、刘学民等人的话,增强论证的说服力(1 分)。
  (二)
  6. B。
  简析:“拉犁过程中出工不出力的表现正是小孩子贪玩、喜欢偷懒的天性的体现” 错误,从文中 “我一拉犁就有屈辱的感觉” 可知,是因为拉犁让作者感觉屈辱,而不是贪玩偷懒。
  7.D。
  简析:“它长得跟竹子一样” 是比喻,不是比拟。
  8.①指农具把儿上的木节,其形状像眼睛(2 分);②象征着农具见证了作者的童年生活,承载着作者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和情感(2 分)。
  9.①语言优美,如描写土豆花、清风、酸浆等,用词细腻生动,充满画面感,像 “土豆花又借着风势拍打着我的脸颊,让我脸颊发痒,那是一种多么醉人的痒啊”(2 分);②意境优美,描绘了乡村田园生活场景,如在田野劳作、割猪草等,充满自然和生活气息,富有诗意(2 分);③情感表达富有诗意,作者对童年生活、农具等的情感,不是直白表述,而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回忆含蓄地传达,如对农具的喜爱之情融入在对农具的描写和与别家农具的对比中(2 分)。
  二、文言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共 37 分)
  (一)
  10. B、E、G。
  简析:“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 结构完整,应断开;“塔内有释迦牟尼佛指骨一节” 表述完整;“三十年一开塔”“开则岁丰人泰” 分别从开塔时间和开塔效果两方面说明,中间应断开。
  11.B。
  简析:材料一中 “古文” 指先秦两汉的散文,韩、柳倡导的 “古文运动” 中的 “古文”,是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风格的文言文,强调复古文风,二者含义不完全相同。
  12.C。
  简析:韩愈上疏谏佛,先被贬为连州阳山令,后量移江陵府掾曹,而不是直接被贬到江陵任掾曹。
  13.(1)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低于圣人也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4 分)。
  简析:“众人”,一般人;“下”,低于;“耻”,以…… 为耻;“学于师”,向老师学习。
  (2)韩愈冒犯了皇上的听闻,然而若不是他内心怀着忠诚恳切,不回避罢黜斥责,难道能到这样的地步吗(4 分)?
  简析:“忤”,冒犯;“忠恳”,忠诚恳切;“避”,回避;“岂…… 乎”,难道…… 吗。
  14.①不顾流俗耻学于师的风气,收召后学,作《师说》,倡导从师学习(1 分);②韩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努力提升自己(1 分);③发言真率,无所畏避,如谏宫市之弊、谏佛骨之事(1 分)。
  (二)
  15. B。
  简析:“透出诗人的闲适之情” 错误,颔联中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还”“故” 二字透露出诗人的无聊、寂寞之情,而不是闲适。
  16.杜诗中的 “同学少年” 指少年时的同学,他们如今飞黄腾达,而诗人却功名未就,身世飘零,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悲叹和对世态炎凉的愤慨(2 分);《沁园春 长沙》中的 “同学少年” 是指作者的革命战友,他们青春年少,意气风发,充满活力和斗志,表达了诗人对战友们的赞美以及对革命前景的乐观自信(2 分)。
  (三)
  17. (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简析:用 “羁鸟”“池鱼” 比喻自己在官场的拘束,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强化对官场厌倦。
  (2)示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或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简析:通过猿的哀啸,营造出凄清孤寂氛围。
  (3)示例: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或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简析:以听者的安静或蛟龙起舞、寡妇哭泣侧面展现音乐美妙。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简析:描绘出庙宇下热闹景象,表达对人们忘却亡国耻辱的痛心。
  (5)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简析:概括出白天游程的多变和日暮景色的迅速变化。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小题共 6 小题,18 分)
  (一)
  18. A。
  简析:“这样的” 中引号表示强调,A 项 “各显神通” 引号也是强调学生们的不同表现;B 项 “北京话” 引号表示特定称谓;C 项 “民以食为天” 引号表示引用;D 项 “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 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19.原文分别强调大山、月亮、核桃树,突出香雪对它们的重新认识和感受,有强调和抒情的效果(1 分);句式更灵活,富有节奏感(1 分);比改写后的句子更能细腻地表现香雪内心的喜悦、新奇与激动(1 分)。
  20.①不受时空限制,能自由灵活地叙述香雪的所见所感(1 分);②能比较客观地展现香雪的心理变化过程,便于读者深入了解人物(1 分);③可以更全面地描绘故事场景和情节发展,使叙述更具广度和深度(1 分)。
  (二)
  21. ①大脑还处于兴奋状态(2 分);②但这是否是真正原因(2 分);③有的人虽然抓住了树(2 分)。
  22. A。
  简析:文中 “一下” 表示次数,A 项 “一下” 也是表示敲钟的次数;B 项 “一下” 表示短暂的动作;C 项 “一下一下” 表示动作的重复;D 项 “一下” 表示一次性。
  四、写作(60 分)
  立意:
  可以从人际交往角度立意,如 “以真诚破冰,促和谐交流”,阐述在人际交往中,用真诚、理解、包容等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实现良好沟通。
  从科技领域立意,如 “打破思维坚冰,推动科技革新”,论述科技创新需要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勇于尝试新的理念和方法。
  从世界经济全球化角度立意,如 “冲破保护主义坚冰,共建全球经济繁荣”,强调各国应摒弃保护主义,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经济问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