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新课导入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学习目标】
了解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
本课线索
革命性变化
生产方式
生产组织形式
生产动力
由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
由手工工场到机器工厂
由人力、畜力到蒸汽力量
机器时代
工厂时代
蒸汽时代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知识回顾:工业革命
又称产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它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到十九世纪上半期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政治条件 经济 条件 资本
劳动力
市场
技术 其他 资源
政策
英国“光荣革命”后,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
殖民扩张(不平等贸易、黑奴贸易)促进资本原始积累
圈地运动提供大量自由劳动力
英国有丰富的发展工业的资源
手工工场水平较高,劳动分工细致,工具趋专门化,工人技术纯熟
17世纪中叶英国成为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科学家热心于生产技术的改进。
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增长,手工生产的产品已不能满足需要,提高生产力成为当务之急。
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
知识回顾: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英国?
第 部分
壹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一、机器大生产
1733年约翰·凯伊发明飞梭
1765年哈格里夫斯
发明珍妮纺纱机
1769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是建立近代机器大工厂的开端。近代工厂之父。
1779年克隆普顿发明骡机
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投入纺织业使用
背景:
影响:
①生产专业化:工业革命前,手工工场从分散到集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
②工业革命的推动: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
机器大生产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
二、工厂制度
手工工场
手工;雇佣(分散到集中)
(资本主义萌芽—工业革命前)
家庭手工作坊
手工劳动(世代传承)
机器大工厂
机器大生产(专业集中)
概念:
工厂:将生产资料和工人集中在一起,通过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
工厂制度:资产的运营或经营活动主要以工厂为基本单位的企业组织制度或组织形式。
①时间:为保证机器的昼夜运行,工人实行倒班制。
②管理: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强化纪律意识,迫使工人服从管理。
③生产:生产流水线被广泛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各生产环节协同劳作。
④原料: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特点:
1771年阿克莱特开办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工厂制度逐渐形成。
现代工厂体制的创立人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工厂制度的历史作用。
材料一: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致力于降低汽车的成本,实行流水线作业,使得原来需要花费12小时38分钟组装汽车底盘的时间缩短至1小时3分钟……流水线的使用引发了一场生产方式的革命。 ——《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人文实录》
材料二:然而,到18世纪晚期,已经有了跃进的感觉。人力和畜力已经被机器和非动物的能源所代替或补充:煤的产量先是在1750年到1800年之间翻了一番,然后在19世纪期间增加了20倍(其间在1800年到1830年又翻一番,在1830年到1845年再翻一番)。生铁的产量在1740年到1788年间增加了4倍,而在随后的20年间又增加了4倍,在19世纪期间增加了30多倍。原棉的进口在1780年到1800年间增加了5倍,而在19世纪期间则增加了30倍。
——【英】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①经济: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标准化生产模式诞生
②政治:促进家庭领域与社会生产领域分化,妇女走出家庭加入社会生产,逐渐提高其社会地位;
③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人类由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
消极:剥削工人,摧残人性。贫富分化加剧,阶级矛盾尖锐
三、工厂制度引入中国
背景:
表现:
①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②清政府内忧外患加剧,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兴起;
③一批民族资本家张謇等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民族工业产生。
①(官办)洋务企业:19世纪中后期,洋务运动时期引进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
②(民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
中国 西方
不同点
相同点 【比较】近代中西方企业的异同点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企业是在西方工业文明刺激下产生的,属于“外发型”。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下,肩负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带有救亡图存的色彩
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属于“内生型”,并通过殖民扩张、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传播到世界各地,客观上推动各国近代化
都采用工厂制度和机器生产,推动经济近代化
(1)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9世纪60、70年代)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后——19世纪末)
(3)“短暂的春天”
(1912—1919年)——一战期间
(4)发展较快
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6年)
(5)沉重打击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6)陷入绝境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旧知回顾:中国民主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第 部分
贰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英国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一)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伦敦)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他们把伦敦变成了全世界的商业首都,建造了巨大的船坞,并聚集了经常布满泰晤士河的成千的船只。
——【德】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问题:
措施:
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的生活环境相当恶劣。
西方国家逐渐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
(二)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欧美国家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使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材料:旅行者以往靠双腿、马车经过数日乃至数月跋涉和颠簸才能到达的目的地,现在跨上火车几个小时就解决了问题;远洋货轮把英国的消费商品运销到世界各个角落,又把英国所需要的各种工业原料、生活用品运回。闭塞、孤立、结构简单的经济单位,被交通大动脉以及无数个“毛细血管”连成高等的经济生命体。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三)促进了乡村的改变
A.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
B.大量人口从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来,开阔了眼界。
(四)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
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戴表,大城市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有标准钟
原因:
表现:
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们必须守时,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
从前习惯于做农活的人们很快明白季节、日出日落和气候波动不再决定劳动日程了。相反,钟表、机器和车间规定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产业工人一般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至14小时。工厂的汽笛声从早响到晚,在一整天里,工人的步伐都要跟上机器单调的运转。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五)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原因:
表现: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现实因素,对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①1802年英国颁布第一部《工厂法》后,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并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支持。
②自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以来,中国出现了大量小学堂和中学堂,这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六)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问题:
措施:
社会贫富分化、工人居住工作条件恶劣、环境污染、疾病与犯罪频发等。
19世纪,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
课堂小结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生产方式之变
①工厂制度的产生、背景、特点、影响
②工厂制度传入中国
生活方式之变
①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②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③工业革命也促进了乡村的改变
④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更为增强
⑤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⑥工业革命也给民众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课堂检测
1、(2022·湖南卷)1899年,南通大生纱厂开业,其生产的机纱推动了周边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发展。棉纺织业发展对机纱的大量需求,又在大生纱厂濒临破产之际挽救了纱厂,并推动它走上迅速扩展之路。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机器大生产导致了小农经济破产 B.个体手工业阻碍机器大生产发展 C.“织”“耕”分离瓦解了自然经济 D.个体手工业可纳入新的经济体系
D
2、(2022·广东卷)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原来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机器出现使工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B.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
C.蒸汽时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恶化 D.物价上涨制约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