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周练十三(第4章)
一、选择题:
1、关于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汽化
B.蒸发和沸腾都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都是吸热的
C.把新鲜的蔬菜装入塑料袋是为了减慢蒸发
D.从冰箱内取出的冰棍周围会冒“白气”,这里的“白气”是水蒸气
2、一位年轻的护士在忙碌中用同一支体温计连续测了甲、乙、丙三人的体温,中途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内,结果三人的体温都是38.5℃,有关三人真实体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三个人体温都是38.5℃ B.甲的体温一定是38.5℃
C.乙、丙两人的体温都低于38.5℃ D.三个人中有至少两人体温是38.5℃
3、对厨房中的热现象描述或原理解释错误的是( )
A.新鲜蔬菜装入保鲜盒后再放入冰箱,是为了减缓水分的蒸发
B.冬天厨房的窗玻璃上经常形成水雾,水雾出现在厨房窗玻璃外侧
C.揭开蒸笼盖时需避开热蒸气,因为热蒸气烫伤往往比开水烫伤的伤情更严重
D.麻花用油炸而不用水煮才能变黄变焦,是因为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
4、《淮南子》完整记载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惊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雨的形成是熔化,需要放热
B.夏至:“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露的形成是汽化,需要吸热
C.秋分:“风起白苹初日晚,霜雕红叶欲秋分”,霜的形成是凝华,需要放热
D.大寒:“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水结冰时温度降低,不断对外界放热
5、下列关于自然现象中霜、云、露、雾等的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霜是大量的小水滴遇冷凝固形成的小冰晶
B.云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水滴及凝华成的冰晶组成的
C.露是大量的小冰晶吸热熔化成的小水滴
D.雾就是空气中大量的水蒸气汇聚形成的
6、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是流传在豫晋地区的民间传统烟火。“打铁花”是在高温下将生铁化成铁水,然后用力将铁水泼洒出去,铁水最后形成铁屑。在“打铁花”的过程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打铁花”时,铁水温度一直上升
B.“将铁水泼洒出去”时,铁水在持续吸热
C.铁水最后形成铁屑是熔化现象
D.“打铁花”表演伴随着物质的熔化和凝固变化过程
7、小明通过实验寻找冰熔化时需要吸热的证据。用图示两个相同的保温容器,在两个容器中放入同样的适量的温水,然后向甲容器中加冰块,向乙容器中加水,待冰熔化完,比较甲、乙容器中的水温。实验在标准大气压下进行,对于后加入的冰块和水,应满足( )
A.质量相同,冰块的温度低于0℃ B.质量相同,冰块和水的温度均为0℃
C.冰块的质量比水的大,两者温度相同 D.冰块的质量比水的小,两者温度相同
8、小明安全改装了一个玻璃电热水壶,如图所示,它能一直保持水沸腾。把它放在一个电子秤上,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沸腾时,水里气泡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气
B.图中温度计能准确测量出水沸腾时的温度
C.水沸腾时,水面出现“白气”是由于水的汽化形成的
D.加热至沸腾一段时间后,电子秤读数始终不会发生变化
9、某实验小组用两套如图甲所示完全相同的加热装置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两套装置的烧杯中都装了相同质量的水,试管中分别装有少量相等体积的固体a和固体b。用酒精灯对它们加热,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固体a一定是晶体,熔点为80℃,熔化时间持续了15min
B.固体b一定是非晶体,沸点为100℃,25 min时处于沸腾状态
C.22 min时,试管中的a、b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都处于固液共存态
D.35 min后,水中两试管内物质的温度可能会超过100℃
10、一支温度计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将它放入沸水中,示数为85℃;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5℃。现把该温度计悬挂在教室墙上,其示数为-3℃,教室内的实际气温是( )
A.0℃ B.-10℃ C.-8℃ D.-3℃
11、如图是新推出的一款甜品,因为在下面盛水的大碗里加了干冰,所以盛甜品的小碗的周围冒着大量“白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甜品周围的“白气”就是水蒸气
B.甜品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汽化所形成的
C.甜品周围的“白气”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D.此“白气”和舞台上渲染气氛的“白气”原理相同
12、你知道雪是如何形成的吗?天空中的云是由水汽、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随着温度变化,小水滴逐渐凝结成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增多增大;同时水汽遇到小冰晶也会吸附在小冰晶上,使小冰晶继续增长;当小冰晶增大到能够克服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在由云形成雪整个物理过程中,物态变化有( )
A.凝固、升华;B.融化、凝华;C.凝华、液化D.凝固、凝华
二、填空题:
13、温度计利用液体_________性质。图中体温计的读数是_________℃。一位护士正确给小明测完体温后忘甩了,又接着给小华、小刚测,三人测量结果分别为38.5℃、38.5℃、39℃,则_________(选填“小明”“小华”或“小刚”)可能没有发烧。
14、夏天,如果我们要喝冰凉的饮料,往往会在饮料中加上几个冰块,而不是直接加冷水。一方面是因为冰块的温度更低,另一方面是因为冰块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水的过程中______,从而使饮料的温度下降的更多,冬季,在积雪路面撒融雪剂,其目的是______(选填“升高”或“降低”)雪的熔点,加速积雪消融。
15、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分别在烧杯和试管中放入适量的碎冰,并各放入一支温度计组成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A、B两个温度计的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其中实线部分是___________(选填“A”或“B”)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图像,试管中碎冰熔化时间约为___________min,请总结冰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___________。
16、据记载,唐朝时省油灯已在四川地区出现。瓷质灯体如碗状,腹部有中空夹层,可通过注水孔向夹层装水,碗内有油和灯芯,如图所示。燃灯前,向注水孔缓慢注入冷水,让 及时排出。燃灯时, 吸收燃烧产生的热量后不断蒸发,使灯碗和灯油 较低,灯油蒸发速度 ,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17、爱做家务的同学会发现比较浓的猪蹄汤放进冰箱后很快就变稠再变成膏状,这是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将冰箱里有着厚厚一层冰的两块肉解冻,若将其分别放进两个装有同样多水的盆中,一盆放在阳光下,另一盆放在阴凉的室内,一段时间后,两块肉的冰均未完全熔化,那么两盆水的温度_________(选填“阳光下高”、“阴凉处高”或“一样高”)。
18、小红在家中做饭时,她发现厨房里处处都有物态变化。
(1)液化石油气是在一定温度下利用__________的方法把石油气体液化装在钢罐里;
(2)冬天,厨房窗户上会起水雾,水雾是在玻璃__________侧(选填“内”或“外”);
(3)小红用湿手从冰箱冷冻室里取出一块冻肉,发现手指被“黏”住了,这是因为手上的水__________的原因
(4)煮饭时打开电饭锅盖时,若不小心容易被水蒸气烫伤,烫伤的原因;一是水蒸气的温度高,二是水蒸气__________放热。
19、疫苗的保存温度一般在2~8℃。夏季,运输过程中为了监测疫苗温度是否超标,应在冷藏箱内放置图甲中的温度计______(选填“A”或“B”)。水沸腾前和水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乙所示,______(选填“①”或“②”)是水沸腾前的情况。图丙中两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A和B,A中装有一些水,B倒扣着放入盛水的容器中。用酒精灯给容器中的水加热,在水沸腾后继续加热的过程中,水不能沸腾的杯符号为______(选填“A”、“B”或“AB”)。
20、以下均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1)梅雨季节空气特别潮湿时,墙壁瓷砖上有一层小水珠,小水珠是水蒸气形成的。开启电风扇,经过一段时间小水珠消失了,这是______现象;
(2)小付买了一盒“雪月饼”,为了保持低温,工作人员在月饼包装盒内装入了一定量的“干冰”。回到家中,打开包装盒,发现周围空气出现了“白雾”,这是因为“干冰”在______过程中吸收热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成了小雨滴;
(3)如图所示,在严寒的冬季,小明到滑雪场滑雪,恰逢有一块空地正在进行人工造雪,他发现造雪机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将水吸入,并持续地从造雪机的前方喷出“白雾”,在“白雾”下方,已经沉积了厚厚的一层“白雪”,如图所示,造雪机在造雪的过程中,水这种物质发生的最主要的物态变化是______;我们发现即便气温在0℃以下,雪也会慢慢变少,这是发生了______现象。
21、如图所示,拿两支同规格的温度计,用棉花把甲温度计的玻璃泡包上,并用温度跟室温相同的水把棉花浸湿,这时,可看到甲温度计表示的温度比乙温度计的_______(选填“高”或“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两支温度计的温差越大,说明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_____(选填“多”或“少”).
22、如图是小曾设计的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的实验装置图。
(1)按照图安装、调整实验器材时,科学合理的顺序是:先调整固定 (选填“A”或“B”)的位置。
(2)往瓶口的上方倾斜地放置一个金属盘,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金属盘的底面出现大量的小水滴,小水滴是由烧瓶喷出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在此过程中金属盘的温度上升,所以生活中用蒸笼蒸馒头,总是 (选填“上层”或“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
(3)短时间内要在金属盘的底面上产生更多的水滴,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4)如图乙所示,壶里的水烧开以后,壶嘴上方冒出一团团“白气”。这“白气”实质上是一些 ,仔细发现靠近壶嘴的地方我们什么也看不见,远离壶嘴的地方有很多“白气”,这是因为在壶嘴附近由于温度比较 (选填“高”或“低”),仍然保持气体状态。由此判断,冬天,在炉子上烧菜的时候,火焰熄灭前、后一瞬间会出现如图所示的两种情景,你可以确定 (选填“a”或“b”)是火焰熄灭后的图片。
三、解答题:
23、物理老师带领同学们探究液体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实验,老师将等量的温水和热水分别倒入三个相同的锥形瓶中并密封,又找来常温下3张完全相同的湿巾,把其中的一张对折,将它们贴在三个锥形瓶的外壁,分别标记为1、2、3,并将它们放在电子秤上,三只电子秤的示数相同。一段时间后,电子秤的示数如图A、B、C所示。
(1)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以验证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______有关;
(2)实验中根据______变化判断液体蒸发的快慢;
(3)做完实验后,同学们猜想液体蒸发的快慢还可能与______有关
24、小明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甲:
(1)如图器材外,本实验还需要测量仪器是______,实验室现有煤油温度计,酒精温度计、体温计等不同种类的温度计,本实验应选用的温度计是______温度计(在标准大气压下,煤油的沸点是150℃,水银沸点是357℃,酒精的沸点是78℃);
(2)小明用比烧杯口稍大的圆形硬纸板,剪出A、B两种带孔的盖子,如图乙所示,以便将温度计通过小孔插入烧杯内的水中,你选择______盖子,因为另一种盖子存在的问题:______;
(3)在对水进行加热的过程中,小明判断烧杯中水沸腾的依据是______;
A.水中有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
B.温度计的示数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
(4)根据实验记录数据,小明画出相应图像(如图丙实线),由图像可知水沸腾时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______;
(5)实验后同组的小华同样重复了上述实验,作出图像(如图丙虚线),小华和小明实验不同之处是______;
(6)实验完成后,小明换了套器材如图所示,用A容器中的液体对试管B中的液体进行加热,发现当A容器中的液体沸腾了,B容器中液体也沸腾了,如果A、B容器中液体的沸点分别为tA、tB,则tA、tB可能的关系是______。
A.tA=tB B.tA<tB C.tA>tB D.无法确定
25、小红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对100g冰加热,她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图丙是她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像。
(1)如图甲装置,对冰进行“水浴”法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使温度计示数更符合晶体熔化规律。
(2)将温度计正确插入碎冰中,观察温度计示数时视线如图A、B、C所示,其中正确的读法是______视线,如果从视线A读数,会导致测量结果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如图乙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
(3)根据图像丙可知:______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选填“AB”、“BC”或“CD”),熔化过程中温度______(选填“升高”、“降低”、“不变”或“先升高再不变”),第10min物质处于______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4)如图丁是另一位同学在完成同一实验时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老师认为他的数据有问题,老师作出这样的判断的依据是______。
26、学校文艺演出时,为渲染气氛,老师将一些干冰放入水中,舞台上瞬间弥漫了大量“白雾”,同学们对此很好奇。
(1)“白雾”是什么?大家讨论后认为“白雾”是小水滴和二氧化碳,不是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依据是 。
(2)“白雾”中的小水滴是怎么形成的?同学们提出了两种猜想。
猜想1: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猜想2:杯中的水先汽化后液化形成的。
①为验证猜想1,小明取3小块相同的干冰片,一片轻放在水面上,另外两片分别放在漂浮的塑料片和硬纸片上,现象如图甲,说明猜想1是 的。
②为验证猜想2,小华先用温度计测出放入干冰前杯中水的温度t1,如图乙所示,t1为 ℃,用电子秤测出杯子和水的总质量m1;再测出 杯子和水的总质量m2及水的温度t2,发现m1(3)小水滴是怎样形成的?小芳查阅资料了解到干冰在水中升华释放气体时,会产生剧烈振荡,把干冰附近的水击碎成微小水滴,形成“雾化”的效果。
①为验证这一观点,小芳在三个相同的杯内分别放入温度、体积相同的水或食用油,取三份等量的干冰,两份直接放入水和油中,另一份用纱布包裹起来放入水中,观察到现象如图丙。比较 两图,证明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②列举一个日常生活中支持这一观点的现象或设备: 。
2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奔跑的水滴
水滴入温度比沸点略高的热锅中,很快就汽化了。当把锅加热到温度很高时,水滴入锅中后会不停滚动,到处乱跑,这个过程能持续几十秒甚至几分钟,这种现象就是莱顿弗罗斯特现象,也叫莱顿弗罗斯特效应(莱氏效应)。
1732年荷兰物理学家赫尔曼首先发现了莱顿弗罗斯特现象,因德国科学家莱顿弗罗斯特的深入研究而得名。1756年,莱顿弗罗斯特深入研究后发现:当水或其它液体接触炙热物体表面时,接触处的液体急剧汽化,形成一层蒸汽膜,蒸汽托住液滴,使液滴与物体表面分离,蒸汽的溢出会导致液滴的滚动。当物体温度达到莱顿弗罗斯特点(Leidenfrostpoint)时,液体便会产生莱顿弗罗斯特现象,粗略测量水在平底锅中的莱顿弗罗斯特点约为193℃,莱顿弗罗斯特现象也适用于固体。
莱氏效应主要应用于航天科学。生活中,厨师热锅时,会向锅里滴几滴水来判断锅是否够热。在传统的过火堆仪式中,表演者先沾湿双脚,光脚快速走过火堆,而不易被烫伤。2014年,旨在关注渐冻人症(ALS)的“冰桶挑战”活动风靡全球,但俄罗斯科学家安东 科诺瓦洛夫似乎觉得还不够劲,他把一桶零下196℃的液氮倒在头上,人却安然无恙。(以上危险活动,非专业人士切不可尝试!)
(1)莱氏效应表明,水蒸气的导热性能比水 (选填“好”或者“差”);
(2)发生莱氏效应时,水的沸点 (选填“升高”、“不变”或者“降低”);
(3)挑战者将液氮浇在身上,人却安然无恙,是因为液氮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成氮蒸气对人体起到了保护作用;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液体才能发生莱氏效应
B.锅的温度越高,滴入锅中的水汽化就越快
C.只要锅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就能发生莱氏效应
D.发生莱氏效应时水的汽化速度减缓
(5)下列现象不能用莱顿弗罗斯特现象解释的是 。
A.表演者徒手快速劈开高温铁水
B.冰块放入铁锅中与锅接触的部分很快化开了,而上半部分没有变化
C.湿润的手指快速掐灭蜡烛的火焰,而手指没有烫伤
D.烧红的铁锅打入鸡蛋,晃动铁锅时鸡蛋在锅中来回滑动,不用油也能实现不粘锅的效果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 B 3、B 4、C 5、B
6、D 7、 B 8、A 9、 A 10、B
11、D 12、D
二、填空题:
13、热胀冷缩 37.8 小华
14、熔化 吸热 降低
15、A 9 吸热温度不变
16、空气 水 温度 减慢
17、凝固 一样高
18、压缩体积 内 凝固 液化
19、B ② AB
20、汽化 升华 液化 凝固 升华
21、低 汽化吸热 少
22、B 上层 放冰 小水珠 高 a
三、解答题:
23、温度 电子秤示数 液体种类
24、秒表 煤油温度计 A 温度计液泡碰到容器壁 A 吸热 不变 水质量不同 C
25、均匀吸热 B 偏大 -36 BC 不变 固液共存 冰和水温度升高快慢
26、(1)小水滴看得见,而水蒸气、二氧化碳气体看不见;
(2)①错误;②26;干冰升华结束后;干冰升华需要吸热,使水温下降,不可能导致大量水吸热汽化;
(3)①A、C;②现象:瀑布前有大量水雾;设备:雾炮车、超声波雾化器、喷雾器等。
27、(1)差;(2)不变;(3)汽化;(4)D;(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