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面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汲取(jí) 恪守(kè) 彬彬有礼(bīn)
B.箴言(xián) 停滞(zhì) 自吹自擂(léi)
C.虚妄(wànɡ) 涵养(hán) 前仆后继(pú)
D.诓骗(kuānɡ) 遁词(tùn) 大发雷霆(tínɡ)
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遁词 愕然 辨伪去妄 怒不可遏
B.翩然 澜语 头晕目眩 前仆后继
C.灌溉 沉湎 义愤填膺 历尽心血
D.狡黠 停滞 走头无路 自欺欺人
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众所周知的事实面前,谎言不攻自破。
B.在未得到大家同意之前,我绝不会一意孤行地采取行动。
C.他看起来温文尔雅,行为举止彬彬有礼,很是讨人喜欢。
D.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他无法理解劳动内涵、珍视劳动价值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经历过劳动造成的。
B.能否在公众场所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是巩固防疫成果的重要前提。
C.参加庆功会的老科学家们欢聚一堂,兴致勃勃地畅谈祖国航天事业的未来。
D.通过搭建自然资源运营管理平台,使我市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茫茫宇宙到底有没有外星人?所谓的宇宙黑洞又是怎样的?这些都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B.有关专家指出,白开水是最符合人体需要的“天然饮料”。它既洁净,又能使硬度过大的水变得适中——因为过多的矿物质煮沸后会沉淀,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
C.我们的肌肤每天受到各种侵害,阳光的辐射、空气的污染,都会使肌肤变得干燥、粗糙。您是否想过给自己的肌肤补充一些营养呢?
D.“到底去不去呀?我的小祖宗!”妈妈“咚咚咚”地敲着我的房门:“人家来电话催好几趟了,你倒是给人家一个回话呀!”
6.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但是这句话也并不是永远是真的,因为奥古斯都大帝与泰特思都是精神崇高、志向远大的人,然而也是当时最美的男子。
②无疑地,才德如果是在一个容貌虽不娇丽,然而形体娴雅、气概庄严的身体内,那是最好的。
③因此,那些很美的人多是容颜可观而无大志的。
④才德,有如宝石,最好是用素净的东西镶嵌。
⑤同时,很美的人多半不见得在别的方面有多大的才德,好像造物主在它的工作中但求无过,不求十分的优越似的。
⑥他们所研求的也多半是容颜而不是才德。
A.②⑤③①⑥④ B.②③⑤⑥①④
C.④②⑤③⑥① D.④②③⑤①⑥
7.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驳论文,选自《且
介亭杂文末编》。
B. 顾颉刚是我国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
林杂识初编》等。
C. 罗迦·费·因格,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
顾问。
D. 陶行知是我国教育家。他在实践中创立了“生活即教育”“教学做
合一”“社会即学校”等主张。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当下宋江看视A.虽然不死,已成废人。A对宋江说道:“小弟今已残疾,不愿赴京朝觐,尽将身边金银赏赐,都纳此六和寺中陪堂公用,已作清闲道人,十分好了。哥哥造册,休写小弟进京。”宋江见说:“任从你心。”A自此只在六和寺中出家……
选文中A是《水浒传》中哪位人物?选文表现了该人物哪些思想性格?
9.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益阳新闻网讯 5月28日,市博物馆举行“乐享传统,粽爱端午——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活动,吸引了省商务厅2017非洲国家民族政策与实践研修班的19名学员参加,来自南苏丹的彼得·库阿奇包出了一个像样的粽子,开心得合不拢嘴。
(1)学校派你作为小记者去采访彼得·库阿奇,请准备三个采访问题。
晓刚家过端午节,奶奶要亲自包粽子,妈妈说自己包太麻烦,不如到市场买。假如你是晓刚,将怎样劝说妈妈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10.“他信力”“自欺力”加双引号起什么作用
11.文中敌论点是什么 作者的正面论点又是什么
12.本文语言具有辛辣嘲讽意味,请从第①段加点词“总”“只”“一味”中任选一词加以赏析。
13.第⑦段中“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有什么含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在传承发展中华文化过程中展现青春风采
程 龙
①“非遗+时尚”生成美丽经济,“传统+设计”赋能文创潮牌,“文化+科技”焕发全新活力……在日前举行的第十九届文博会上,一系列青春活泼、创意十足的展区受到热捧,许多观众大呼过瘾:“传统文化还可以这样好看又好玩!”这背后是一批热爱传统文化、创新弘扬传统文化的年轻人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潮、创新、科技元素。
②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充分发挥青春力量,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是当代青年的重要使命。
③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广大青年首先要坚定文化自信。令人欣喜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拿起“考古神器”洛阳铲,层层揭秘“考古盲盒”;同三两好友一起围炉煮茶,举杯慢饮;在非遗工坊观摩学习,亲身体验一次老手艺……年轻人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频频相遇的日常生活中,找到深切共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活力,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
④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惊艳国际交响乐舞台的中国第一位唢呐博士刘雯雯,到以《只此青绿》火遍全网的舞蹈演员孟庆旸;从用数字化方式“复活”千年艺术的敦煌研究院的年轻人,到“活化”古村落的青年古建修复工作者,广大青年以热爱为底色,以专业为本色,在传承发展中华文化过程中展现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
⑤真正的文化自信,并不是唯我独尊、盲目排外,而是要秉持开放包容。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取长补短,不断汲取外来文化的精华,涵养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新时代中国青年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认识世界、融入世界,在对外交流合作中更加理性包容、自信自强。中国青年要在各种国际舞台上讲述中国故事、参与全球青年事务治理,积极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交往。广大青年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⑥真正的文化自信,更不是故步自封、简单复古,而是要坚持守正创新。创新是最好的传承,而青年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今日之中国,“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日益高涨,呼唤广大青年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青年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实践中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入青春的动能和活力。
⑦好风凭借力,正是扬帆时。广大青年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奋发有为,定能为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7月9日第5版,有删改)
14.选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5. 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13. 请梳理选文第②—⑥段的论证思路。
阐述当代青年的使命: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如何创造新文化{①
②
文化自信的内涵{③
坚持守正创新
(三)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小题。
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它不但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 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 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富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 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 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 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 泥而不染。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永不变节。这种文学实践 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 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像“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 后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们心中 的信念绝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 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 事迹不计其数,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 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 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 学作品都是在锻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 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更为我们的民族 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 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
(有删改)
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8.分析本文第②段与第④段不能调换的原因。
19.文中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20.结合本文,按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式,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风中读诗的男孩
王举芳
①男孩十来岁的样子,站在风口,双手努力捏住一张纸,神情专注地读着。风声太大,把纸吹得哗哗响,我听不清他在读什么。男孩这样站在风口,好些天了。
②一天清早,我看见一个老大爷站在男孩身后,欲言又止,最后无奈而不舍地离去。
③一天中午,我看见一个年轻的女子站在男孩身后,用手轻拭着眼睛。
④一天黄昏,我看见一个老太太站在男孩身后,夕阳照在她身上,她站在那里一动不动,静止成一座雕塑。
⑤一个天上飘着毛毛雨的下午,我撑起伞,走下楼,在离男孩两米的地方停住脚步。男孩的头发上,雨滴凝成的水珠闪着光,而我,除了细细的风声、细细的雨声,没有听到一声诵读,我的心里长满了疑问。
⑥“小南,下雨了,回家吧。”是那个老太太。男孩太专注,没听到老太太的话。老太太轻轻戳戳男孩手中的纸,男孩这才停止诵读,抬起了头。老太太轻轻抚去男孩头发上的雨滴,牵着他的手离开。
⑦接下来的几天,男孩不见了,我的心里挤满了失落。因为少了男孩,风口显得那么孤独。我站在风里,学着男孩的样子,无声地诵读着……忽然,男孩出现在我面前,望着我腼腆地笑。
⑧“你叫小南是吗?你在读什么?能给我看看吗?”我看着男孩手中的纸问。男孩点点头,把纸递给我。上面是手写的几行字: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qù)劳……我知道,这是《诗经》中的《凯风》,赞美母亲的辛勤、劳苦、明理。
⑨男孩接过我手中的纸,嘴巴一张一合地读了起来,我依旧没听到任何声音。
⑩“小南在给他妈妈读诗。”是那个老太太,“前几天生病了,在医院也没有停止给妈妈读。”
“小南为什么非要站在风口给妈妈读诗?”
“他告诉我,风有翅膀,能把他的声音传到妈妈耳朵里。小南的妈妈,是我的女儿。六年前查出得了癌症,就毅然决然跑到山区支教。这些年病魔好像忘记了她,她说是孩子们给了她第二次生命。可就在不久前,一场特大暴雨引发了泥石流,她躬身护着身下的孩子,自己却被砸晕,到现在还没醒来。小南听医生说亲人的呼唤也许能唤醒她,就每天为妈妈读诗。这首诗,是我女儿教他的……”老太太说着说着泣不成声。
“那小南为什么要默读却不出声呢?”
老太太用力擦擦眼中的泪,好像要把所有的悲伤都吞到肚子里:“小南,是我女儿初到南方支教那年,收养的聋哑弃儿。”
我的泪再也忍不住了。我努力平复情绪,走到小南身边,与他一起大声念着:“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选自《东方少年》,有删改)
此文写了小南妈妈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按时间顺序分别概括。
22. 结合语境,品析下面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老太太轻轻戳戳男孩手中的纸,男孩这才停止诵读,抬起了头。老太太轻轻抚去男孩头发上的雨滴,牵着他的手离开。
23.小南是个聋哑孩子,前文已多次埋下伏笔,请将它们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文中的小南是个怎样的男孩?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三、写作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户外行走时,我们有时会遇到顺风,有时会遇到逆风。对于同一个人来说,即使风力一样,也往往感觉逆风比顺风更大。顺风时,即使感觉不到,它也一直在推着你。
生活中,顺风如同好运,人们往往会忽略它,高估自己;相反,逆风堪比霉运,人们往往会放大阻力,甚至会选择逃避。
请根据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答案
1.A 2.A 3.D 4.C 5.C 6.C 7.A 8.武松 不爱钱财、不恋权贵、看破红尘。
9.(1)示例 ①你喜欢过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吗 ②你对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有哪些了解 ③你怎样评价本次活动 ④你对组织过传统节日有何建议 ⑤包粽子难不难 粽子好吃吗
(2)示例 妈妈,我们家还是亲自包粽子过端午节吧,这样既合了奶奶的心意,尊重老人家的传统情结,又体现了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能锻炼手艺,享受全家一起劳动的快乐呢。
10.起讽刺否定作用。
11.敌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作者的正面论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12.“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扬扬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唯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希望着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着”,仰人鼻息的丑态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愚昧成习,沉迷其中不愿自拔,顽固不化,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
1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希望和中坚力量,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热情讴歌和赞美。
14.青年要在传承发展中华文化过程中展现青春风采。
15.①列举第十九届文博会上一系列青春活泼、创意十足的展区内容,引出选文的论题——年轻人创新弘扬传统文化;
②作为事实论据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的具体论述。
16.(1)坚定文化自信 (2)投身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秉持开放包容
17.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或第①段首句。
18.②段和④段的内容与①段“它不但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
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的句子相照应;②段从论述个人品行的养
成和提高入手,④段从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阐述,二者是递进关系,不可调换。
19.举例论证,具体论证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的道理,进
而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充分,更有说服力。
20.(示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等。
21.①小南妈妈六年前得了癌症,跑到山区支教;
②小南妈妈初到南方支教那年,收养了聋哑弃儿小南;
③在泥石流灾难中,小南妈妈为保护山区孩子被砸晕,至今昏迷不醒。
22.这两处“轻轻”是“轻柔地”的意思,连用叠词,音韵和谐,分别修饰了动词“戳戳”和“抚去”,表现出老太太对小南的体谅和无微不至的关爱。
23.伏笔:①风声太大,把纸吹得哗哗响,我听不清他在读什么。
②而我,除了细细的风声、细细的雨声,没有听到一声诵读。
③男孩太专注,没听到老太太的话。
④老太太轻轻戳戳男孩手中的纸,男孩这才停止诵读,抬起了头。
⑤嘴巴一张一合地读了起来,我依旧没听到任何声音。
作用:①让读者看到下文小南是聋哑孩子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使情节合情合理;
②表现了“我”对小南的细致关注和关爱。
24.示例:艾青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他以“最伟大的歌手”要求自己,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乱岁月, 还是在解放后的生活里,写作已然成为他的生活方式。他对文学至死不渝的热爱令我们感动。他所创作的长诗《向太阳》和《火把》, 以磅礴的气势表现了中华民族所焕发出的振奋精神和英雄气概。可以说,他是一个把笔当作枪的英雄。
2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