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
10 课
往事依依
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领略作者对
自然、人生、祖国的热爱之情。
2.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
精神生活,同时学习体会文中虚实结合的手法
O
3.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1.在诵读中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领 略作者对自然、人生、祖国的热爱之 情。 2.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 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学习难点
1、学习体会文中虚实结合的手法
0
2、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 成长的意义。
了解作者:于漪
■ 于 漪,江苏镇江人,1929年2月7日生,1951年7 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 学,历任上海市杨浦中学语文教师、校长,全国中 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学会理事,
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 师。
■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 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教你学 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本文是于漪老师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邀请 而写的,刊登在“追忆黄金时光”一栏上。
■1 .概念:回忆性散文也是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熔叙事、议论、
抒情于一炉,只是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
行阐述,回忆描写。
■ 2.特点:
· 首先,回忆性散文是片段式的,它不追求完整性。
· 其次,作为回忆性散文他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双重视角:
· 一是体验主体——过去的“我”;二是回忆主体——现在的“我”。
文章中既有“当时的我”的感受,也有“现在的我”对“当时的我” 的“感受”的“再感受”。
回忆性散文
文 体 知 识
■ 漪 (yī) 浩淼(miǎo) 镌刻(juān) 徜徉( cháng yáng)
■ 雕镂(lòu) 婵娟(chán) 萦绕(yíng) 绚丽(xuàn)
■芳菲(fēi) 谆谆(zhūn) 骚 (sāo) 郁 (yù)
■ 凝 (níng) 如晦(huì) 慷慨 (kāng kǎi)
■辨析形近字:婵、萦、慨、谆;生僻字:漪、淼;易错字:徜徉、绚
读 读
写写
■ 历 历 在 目:形容景象或事物的面貌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
■烟波浩淼:烟波:雾气迷茫的水波;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 气象万千:形容景象千变万化,极为壮观。
■ 风 云 变 幻:如风云般变幻不定。比喻事物变化复杂或局势动荡不安。
■美不胜收:形容美好的事物太多,无法尽收眼底。
■ 眼 花 缭 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事物而发花、迷乱。
■ 心旷神怡:心情开朗,精神愉悦。
■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
■ 津津有味:形容有滋有味,有趣味。
■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
■ 滚瓜烂熟:滚圆的瓜熟透了。形容朗读和背诵非常流利纯熟。
■ 悲歌慷慨:情绪激昂地唱歌,以抒发悲壮的胸怀。
■ 鸦雀无声:乌鸦和麻雀都不发叫声。形容非常安静, 一点声音都没有。
词 语 积 累
1.感知内容,体会情感。
形散
1. 看山水画(第②段)
2. 读《评注图像水浒传》(第②段)
3. 读《千家诗》(第③④段)
4. 听老师讲课(第⑤段)
5. 老师的谆谆教诲(第⑥段)
整体感知
1、于漪老师追忆了自己的哪几件往事 这几件往事都是关于什么内容的
看画
读诗
听课
读书学习
神聚
整体感知 2、这几件往事是按什么顺序来记叙 找出文中语句来说一说。 1. 小 时 候 ,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 2. 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 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3. 也是在初中读书时。
时间顺序
初中
童年
小时候
感知内容
3、于漪老师不仅追忆往事,还写出了自己的感受,仿照示例,结合文中相关语句 进 行 概 括 。
1. 小时候看山水画,仿佛进入画中。
2. 读《评注图像水浒传》, 犹 如 身 历 其 境
3. 读《千家诗》, 沉浸在美的享受中
o 怡情明理,激起课外阅读兴趣
4. 听老师讲课, 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5.老师的谆谆教诲,
感知内容
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首尾段的作用。
【首段】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 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① 内容上运用对比手法,突出自己对几件往事的深刻印象。
② 结构上点明题目,引出下文。
【尾段】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① 内容上深化中心,指出往事对作者的深刻影响和激励。
② 结构上点明题目,呼应开头。
① "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
② 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 背 景 。
③ 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 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
④ 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
O
⑤ 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 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体会情感
5、于漪老师在回忆这些往事的时候表达了哪些感情 结合文中语句说一说。
热爱自然
热爱家乡
热爱生活
热爱祖国
热爱文学
2.分析写法,品读语言。
分析写法
1、文中运用什么写法来增强情感的表达效果 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 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口把“不少事情“”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几件事“的”历历在目“”记忆犹 新“进行对比,引起对往事的回忆,突出这几件往事在自己心中的分量 和对自己-生的影响。
对比
■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 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 一 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 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
分析写法
1、文中运用什么写法来增强情感的表达效果 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口引用《千家诗》中歌咏租国四季风光的优美诗句和描绘那五彩纷呈的世界
的精妙词语,具体表现阅读《千家诗》带给“我”的美好感受和浓郁情趣。
引 用
分析写法
1、文中运用什么写法来增强情感的表达效果 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 国情怀油然而生。
■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 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口运用动作、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正面写出了老师教学时专注投 入的动作和神态,富有深情;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鸦雀无声”“被深深感 动了”,从侧面表现出了老师的朗诵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受感动。
人物描写
品味语言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自由朗读并进行赏析。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示例】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 ,风光流转,阴晴雨雪,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
用四字短语或成语,节奏明快,简洁又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变化多端的 自然美景,饱含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感,也交代 了孕育《千家诗》中那些美妙的咏物诗的源头活水。
品味语言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自由朗读并进行赏析。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 摆 着 ,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老师朗诵着,进 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 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
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运用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描写了国文老师朗诵时的动作和神态,以及学生 们的反应,形象地表现了师生在课堂上的专注投入,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
那左右
课堂练习
■下列说法有误的 一 项是()
A.《往事依依》的作者于漪,从她真切感人的叙述中我们探寻到了她成长的源 头,也得到了很多启示。
B. 本文在生动的叙述中引用许多名诗佳句,目的是为了突出古人作诗写文的 水平高。
C. 本文作者采用回忆的方式写了小时候的读书记忆、学生时代的读书乐趣和 国文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读。
D. 作者以自己的亲生经历,谈了多读书、读好书的益处,对少年儿童的成长非 常重要。
【答案】本文在生动的叙述中引用许多名诗佳句,目的是表现读诗能益智怡情, 给“我”的生活带来浓郁情趣。不是为了突出古人作诗写文的水平高;故选B。
课堂练习
■于漪老师在文中所介绍的这些往事都与读书有关,从这些事件中你能悟出
哪些学习的方法或道理
看图画
培养形象思维,身临其境,生动的形象形成深刻的记忆。
读诗歌
诗的意境与生活融为一体。领略风物之美,增加审美体验。
听讲课
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聆教诲
有计划地阅读,多读书,读好书,培养高洁志趣。
知识总结 主题:课文通过对童年及初中求学生涯中一些 往事的回忆,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 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写法: 1、对比、引用; 2、细节描写。
课后作业 ■于漪在《往事依依》中所介绍的 这些往事都与读书有关,依依往 事中融入了作者的缕缕情思。请 你试着写一段与读书有关的往事, 表达自己的情思。
感谢聆听
道阻且长行且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