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8.冀中的地道战
新课导入
你们看过电影《地道战》吗?你们知道影片中的人们是怎样打击敌人的吗?
周而复(1914—2004),当代作家。代表作有《上海的早晨》,以抗日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长城万里图》,散文报告尔集《诺曼·白求恩》《晋察冀行》等。
作者简介
初读课文
自读提示:
1.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3.课件出示生字词。
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
侵略
堡垒
搁置
陷阱
拐弯
岔道
任丘
qīn lüè
lěi
rén qiū
ɡē
chà
ɡuǎi
xiàn
会认字
种
zhòng (播种)
zhǒng (种子)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地道的样式有一百多种。
.
读一读:我买了种(zhǒng)子,去地里播种( zhòng )。
.
.
多音字
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加点的字是多音字!
1.侵犯掠夺。 ( )
2.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使过程或进展变得缓慢或困难。
( )
3.岔路。 ( )
4.大声喊叫。 ( )
5. 指地道里小得只能容一个人过去的关口。 ( )
理解词语
根据意思写词语。
侵略
妨碍
岔道
吆喝
孑口
◆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认真观察,学写生字
bǎo
上下结构,上长下短。
xiàn
注意写“臼”时,先写左边,后写右边,最后封口。
bì
注意下半部分“ ”的笔顺为点、撇、竖、横折钩、竖、撇、点,“攵”不要写成“夊”。
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问题并初步
梳理;
梳理主要问题,了解文章内容
全班汇报,归类梳理问题。
2.为什么要在地道里作战?
1.读课文用了( )分( )秒。
检测阅读效果
3.人们在地道里是怎样生活,如何面对敌人的?
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地道战的斗争方式。
地道战资料
地道战指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
自由读第1、2自然段,说一说地道战产生的原因。
1942到1944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还修筑了封锁沟和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
1942到1944年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进行的“大扫荡”行动以及他们修建的军事设施,目的是为了摧毁当地的人民武装。
“大扫荡”是日本侵略军为了扑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的疯狂的围剿。
“烬灭作战”——“三光”政策
烧光、杀光、抢光
资料链接
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形象地描述了日本军队修建的军事设施的密集程度。这里的“十里一碉”和“八里一堡”意味着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碉堡或堡垒,显示了日本军队对地区的严密控制。
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创造”说明地道是冀中人民最早挖掘的,地道战是为了粉碎敌人“扫荡”的新的斗争方式,体现了冀中人民的智慧。
对地道作用的总体介绍,概括地写出地道的构造和作用。
汇报感悟
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
地道式样多,范围广,相连通。
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
描述了地道战的运作方式及其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地道战不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防御手段,使人民能够在敌人来袭时保护自己,还能在敌人离开后恢复正常生活,并且能够利用地道进行反击。这种战术的采用,体现了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以及在党的领导下的有效组织和抵抗。地道战成为了一种强大的武器,帮助人民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斗争。
地道生活组
——讲解地道构造之奇
地道的上面是庄稼地或者街道。地道距离地面有三四尺,地道内部有四尺高,大概1.3米,如果我们在地道里,几乎可以直着身子走路了。地道由一个“大洞”和“小洞”组成,能住人,也能住牲口……最重要的是里面有“气孔”,人在里面,不会感到憋闷……
隐蔽性强:街道下面、庄稼地下面。
较为舒适:四尺多高,顶离地面三四尺。从气孔还能漏下光来。
功能齐全:住人、拴牲口、搁东西、作厕所、有气孔。
任丘地道构造
地道的设计考虑到了隐蔽性、安全性、舒适性和实用性,使得人们能够在战争时期有效地避难和生活,同时保持生产和抵抗能力。地道战的这种全面性和实用性,体现了人民的智慧和对战争的深刻理解。
地道的出口也开在隐蔽的地方,外面堆满荆棘。有的还在旁边挖一个陷坑,坑里插上尖刀或者埋上地雷,上面用木板虚盖着,板上铺些草,敌人一踏上去就翻下坑里送了命。
交代了地道出口的位置和特点。
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
地道战斗区
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说一说:人们如何利用地道对付想要进入地道的敌人?
可以借助抓关键词句的方法读懂内容
这一段主要写地道在抗击敌人方面的作用。
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引用了成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强调了“孑口”的防御强度和战略重要性。
描述了地道出口的防御措施以及地道内部的战术设计,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抵抗敌人。地道的出口和内部都设置了多种防御和迷惑措施,如荆棘、陷坑、地雷、“迷惑洞”和“孑口”,这些设计不仅增加了敌人的入侵难度,也确保了地道内部的安全和控制。这些战术设计体现了人民的智慧和对战争的深刻理解,以及他们在极端条件下的生存和抵抗能力。
——讲解地道如何防范敌人的破坏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想要破坏我们的地道,那可不容易。
敌人尝到了地道的厉害,想方设法来破坏,什么火攻啊,水攻啊,毒气攻啊,都用遍了。大家又想出了许多妙法来防备。洞口准备着土和沙,可以用来灭火。“孑口”上装着吊板,如果敌人放毒气,就把吊板放下来挡住,不让毒气往里透。对付水攻的法子更妙了,把地道跟枯井暗沟连接起来,敌人放水的时候,水从洞口进来,就流到枯井暗沟里去了。任敌人想出什么毒辣的法子也不怕,因为各个村子的地道是相通的,大不了转移到旁的村子去。
敌人的破坏 防御方法
火攻 土和沙
毒气攻 放吊板挡住
水攻 连通枯井暗沟
其他毒辣的法子 转移到旁的村子去
人们在地道里是如何进行联络的?
?
“无线电”
“有线电”
人在地道里怎么能了解地面上的情况呢?民兵的指挥部派出一些人分布在各处,发现了敌情就吆喝起来,一个接一个,一直传到指挥部里。老百姓管这种吆喝叫“无线电”。地道里面可就用“有线电”了,一根铁丝牵住一个小铜铃,这儿一拉,那儿就响,拉几下表示什么意思是早就约好了的。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老百姓管这种吆喝叫“无线电”:描述了当地居民对这种口头信息传递方式的俗称,即“无线电”。这里的“无线电”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因为它不需要有线连接,信息可以通过声音在空中传播。
地道里面课就有“有线电”了,一根铁丝牵住一个小铜铃,这儿一拉,那儿就响,拉几下预示着什么意思是早就约好了的。
“有线电”指的是拉动铁丝牵住的铜铃发出的响声。
“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这句话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对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种种方法作了总结,赞扬了冀中人民对敌斗争的智慧和才能。
说明地道战不仅帮助人民保护了自己的生命安全,还使他们能够在战争期间继续进行农业生产,维持生活和经济。地道战不仅仅是防御性的,还包括了对敌人的有效攻击和打击,增强了人民的抵抗能力。这里的“惊人奇迹”强调了地道战的成就超乎寻常,具有历史意义和价值。
结合课文背景想一想:为什么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能够展现出无穷无尽的智慧?
中国人民进行的战争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所以才会激发起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抗击敌人的勇气和斗志,也是地道战成功的关键。
地道战
奇迹
地洞
出口
地道
通信联络
防御
产生及作用
结构特点
地位
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为了粉碎“扫荡”
水攻
火攻
毒气攻
有线电
无线电
(数量、地点、高度)
(大洞、小洞、气孔)
(荆棘和陷阱)
随堂演练
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 ( )
2.地道里面光线不好,比较昏暗。 ( )
3.地道的出口开在隐蔽的地方,外面堆满荆棘。
( )
4.人在地道里不能了解上面的情况。 ( )
观看电影《地道战》。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