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17 12:1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题西林壁
一、解诗题
题 西 林 壁
书写,题写
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脚下。
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二、了解诗人
头衔之王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苏”
“宋四家”
“豪放派”的代表词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传世。
散文:柳宗元、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书法:北宋时期四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被称为“宋四家”。
作词:“豪放派” 代表词人,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写诗: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三、初读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你能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吗?
古诗大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
从正面看是山岭;从侧面看是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
四、品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岭”和“峰”的区别是什么?
岭:相连的山。特点:坡度和缓,连绵。
峰:高而尖的山。特点:坡度大,细长高耸,孤立。
思考:横看庐山和侧看庐山,有什么不同呢?
横看成岭
侧看成峰
连绵起伏
高耸入云
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两句形象的概括出了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全貌呢?
诗的后两句蕴含哲理,它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启发呢?
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五、拓展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