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评估测试卷(含答案)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评估测试卷(含答案)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18 08:51: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评估测试卷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
(1~2题 14分)
二十四节气中流淌着中国人的诗意生活,传达着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为培养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学校组织同学们开展“关注传统文化”主题活动。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共10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认识自然□顺应自然的重要参照,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长期积淀。让我们一起感受节令的美好吧□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时钟”。立春过后,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再过两个月,燕子(piān rán)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到了秋季,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四季风物均听节气 甲 (派遣/调遣):它引导着草木生长、杨柳堆烟,它演示了新麦登场、流萤点点,它(yùn yù)出柿红谷黄、露重霜寒,    。自“立春”始,至“大寒”终,周而复始,物候流转,不曾停歇。
节气 乙 (彰显/显示)着中国人的民俗风尚与精神气质,节气蕴藏着古老的智慧和磅礴的力量。细细品读节气,你的心胸会开阔,你的生命也会澄澈丰盈。邂逅节气之美,感受传统文化,我们要做二十四节气的保护者和传承者,让其持续焕发蓬勃生机。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2分)
①(piān rán)    ②(yùn yù)   
(2)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顺应(yìng)   销声匿迹(nì)
B.顺应(yīng)   销声匿迹(mì)
C.顺应(yìng)   销声匿迹(mì)
D.顺应(yīng)   销声匿迹(nì)
(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2分)
甲:    乙:   
(4)下列标点依次填入□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 ! B., 。 C.、 。 D., !
(5)根据文中画线句,续写出空白横线上的句子。(2分)
它引导着草木生长、杨柳堆烟,它演示了新麦登场、流萤点点,它(yùn yù)出柿红谷黄、露重霜寒,  。
2.(原创)下面是蔚县剪纸作品《龙行天下福临门》,请仔细观察,回答后面的问题。(共4分)
(1)请从中选择一种你喜欢的中国元素,说说其表达的寓意。(2分)


(2)有同学依据这幅剪纸作品拟写了一副对联,上联:龙行天下济沧海。请帮他选择合适的下联。 (  )(2分)
A.中华崛起巨龙腾 B.龙睛一点梦翱翔
C.福至人间泽万家 D.莺歌燕舞庆升平
第二部分
(3~20题 56分)
一、古诗文阅读
(一)默写(共6分)
3.(2024张家口宣化期中)诗文中的“美”无处不在,值得我们中华儿女细心品味。小冀准备在班会上分享诗文里的“美”,请你帮他补充完整。(6分)
游祖国山川湖海之美,跟随诗人的脚步,我们似乎看见女子“①      ,在城阙兮”(《子衿》)的徘徊惆怅;我们似乎听到劳役者“②      ,胡为乎泥中”(《式微》)的痛心之声;耳畔似乎响起“③      ,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旷达之语;眼前似乎展现出鱼“佁然不动,④      ,⑤      ”(柳宗元《小石潭记》)的动静相宜的模样;脑海中似乎浮现出“⑥      ,白露为霜”(《诗经·蒹葭》)般芦苇茂盛、露转为霜的美景。
(二)阅读下面诗歌,回答4~6题。(共6分)
【甲】蜀道后期
张 说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乙】滞雨
李商隐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4.“争”“滞”二字极为精妙,请任选一字,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2分)


5.“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赏析其效果。(2分)


6.这两首诗都写到了“秋”,其中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 请谈谈你的理解。(2分)


(三)班级开展“大好河山,寄情山水”专题活动,请你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7~10题。(共13分)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①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②。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③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 后之来者其能追予之践履④耶
(节选自《石涧记》)
注:①亘:横贯。②阃(kǔn)奥:室内深邃之处。③胡床:也称“交床”“交椅”,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④践履:踪迹,行迹。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石渠之事既穷:
(2)民又桥焉:
(3)达于两涯:
(4)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
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其 水 之 大 倍 石 渠 三 之 一 亘 石 为 底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

10.有人认为,柳宗元在永州写的诗文,轻松中也透着一丝悲凉。请你结合上述其中一篇文言文,谈谈自己的理解。(3分)


二、现代文阅读
(一)(2024河北中考)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1~13题。(共8分)
学习了生物学,小冀同学搜集了一些有关“玉米”的资料。
资料一:
【玉米】亦称“玉蜀黍”“包谷”“珍珠米”“棒子”。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根系强大。秆高,粗壮。叶宽大,带状披针形。异花授粉。果穗圆柱形或长圆锥形,外被数张苞叶。籽粒大,扁长形或方圆形。喜温暖,喜光。需肥、水多,较耐旱、耐瘠。中国主要产区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籽粒除供食用或作饲料外,工业用途极广,可制淀粉、葡萄糖、乙醇等。秆、叶可青饲或作青贮原料,苞叶可作编织工艺品的原料。
(摘录自《辞海》)
资料二:
到了玉米开花的季节,雄花开花会稍微早于雌花开花。雄穗在开花的5天到8天时间里,能产生2 000万粒以上花粉粒。玉米的花粉很小很轻,有点微风,成熟的花粉撒落,就会给长在同一株植株上或周边其他植株上的雌蕊授粉(传粉)。随后,玉米须变暗并开始变干,籽粒呈白色水泡状,里面有清澈透明的液体,这时籽粒的含水量高达85%。接着玉米须变干,玉米籽粒内的物质呈糨糊状,淀粉和营养物质迅速积累,并且顶部开始凹陷。随着淀粉含量的增加,籽粒的水分下降到55%。最后,成熟的玉米籽粒基部形成黑色层,黑色层的作用是阻止干物质和养分从植株移动到籽粒。到了收获的季节,剥去玉米的苞叶,我们就能看到金黄的玉米了。
(摘编自《玉米的一生》)
资料三:
一个基因可以关联农业未来,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优良品种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生物育种研究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实现从“实验室”到“田间”的应用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我们团队针对黄淮海、西南山区玉米品种在抗病、品质、产量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选育了20多个玉米新品种,创制出大量热带玉米新种质,供国内选育出的品种占西南玉米片区种植面积50%以上。
(摘编自2023年7月31日《中国教育报》)
11.分层概括“资料一”中画横线部分的内容,依次填入下面的空格内。(3分)
12.“资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以解释“资料一”中的哪一句话 (2分)


13.下列对资料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资料一”介绍了玉米的知识,内容简明扼要,语言精练,条理清晰。
B.“资料一”按照逻辑顺序来安排内容,“资料二”采用时间顺序进行说明。
C.“资料二”和“资料三”都使用了数字,使内容更加真实可信,确切具体。
D.“资料三”中的育种研究实现了从“田间”到“实验室”的应用转化。
(二)(2024保定月考改编)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18题。(共14分)
《读城》序言写道:“作家,是人文城市的知己。”郁达夫在福州西湖畔与榕城相遇、相知。围绕这一内容,同学们开展了学习活动。
福州的西湖①
郁达夫②
①天气热得不可耐,而又不至于热死的时候,我们老会有一种半麻木的入梦的失神状态。与此相反,于烈日行天的中午,若突然走进一处阴凉的树林;或如烧似煮地热了一天,向晚微风吹尽热气,使你得在月明星淡的天盖下静躺着细看天河,这时也会起一种如梦似的失神状态,陶然泰然。这两种情怀,前一种有不快的意识潜伏在心头,而后一种当然是涅槃的境地。
②在福州,一交首夏,到白露为止,差不多每日都可以使你体味到这两种至味。福州原也并不比别处热,但是一年到头,有四五个月,天天都如此,因而刚从外地来的人,总觉得福州比别处热。福州热的时间虽长一点,白天在太阳底下走路的苦楚虽觉得难熬一点,但福州的夏夜,实在是富有异趣,实在使人留恋。
③假使要写福州夏夜记事,那开始就得这么说:太阳平西了,天上的群星放了光,地上的亚当夏娃的子女,成群结队,都走向西去,就因为在福州的城西,也有一个西湖,是夏夜乘凉的唯一的好地方。没到福州之前,我并不知道福州也有一个西湖。到了福州,住上年余,去各处走走,觉得西湖在福州的重要,却也不减似杭州,尤其在夏天。
④杭州的西湖,若是一个理想的粉本③,那么可以说颐和园得了她的紧凑,而福州的西湖,独得了她的疏散。一湖湖水,处在城西。水中间有一堆小山,山旁边有几条堤、几条桥与许多楼阁和亭台。远一点,是附廓的乡村;再远一点,是四周连绵不断的山。
⑤杭州湖上的山,高低远近,相差不多;虽很悦目,一经久视,终觉变化太少,奇趣毫无。而福州西湖近侧,要说低岗浅阜,有城内的屏山(北)与乌石山(南),城外的大梦山、祭酒山(西),似断若连,似连实断。远处东望鼓山连峰,自莲花山一路东驰,直到海云生处。夕阳西照,明月东升,这一排东头的青峰,真若在掌股之间;山上的树木危岩,以及树林里的禅房僧舍,都看得清清楚楚;【甲】与西湖的距离,并不迫近眉睫,也不远在千里,如硬纸写黄庭④,恰到好处的样子。
⑥福州的西湖因为面积小,所以景点没有杭州那么有名。但开化寺前的茶店,是看晚霞与旭日的好地方。西面一堤,过环桥,就可以走上澄澜堂去,绕一个圈是可以直绕到北岸的窑角诸娘的家里,这些地方,仍旧是千余年前的西湖的旧景。立在环桥上面,北望诸山腰里的人家,南瞻乌石山头的大石,俯听桥洞下男男女女的行舟,清风不断,水波也时常散作鳞纹,以地点来讲,这桥上当是西湖最好的立脚地。桥头是许世英立“击楫”碑⑤的地方,此时此景,恰也正配。
⑦福州西湖的游船,设备倒也相当地富丽,但因为湖面太小一点,使人鼓不起“击楫”的勇气,又因为湖水不清,码头太少,四岸没有可以上去游玩的别墅与丛林,所以船家与坐船的人,并没有杭州那么多。【乙】可是年年端午,西湖的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总是人多如鲫,挤得寸步难移;八月半的晚上,当然也是一样。
⑧对于福州的西湖,我初来时觉得她太渺小,现在习熟了,却又觉她楚楚可怜。《西湖志》附录里曾载:湖上有一位少女,被人买去做妾;后因不容于大妇,被发配厮养卒以终。少女多才,赋诗若干以自哀。“为问生身亲父母,卖儿还剩几多钱 ”以及“嫁得伧父双脚健,报人夫婿早登科”等名句,就是她所作。我觉得这位可怜的少女就是福州西湖的化身;反过来说,把西湖当作她的象征,也未始不可。
(有删改)
注:①本文为1936年抗战初期,郁达夫在福州工作时所写。②郁达夫:现代作家、革命烈士。他积极参加反帝抗日组织,从事救国宣传活动。③粉本:雕塑的画稿。④黄庭:指王羲之《黄庭经》帖。⑤“击揖”碑:1915年,北洋政府被迫签订《二十一条》,福建巡按使许世英愤而立碑。“击楫”典故出自晋祖逖渡江中流,拍击船桨,立誓收复中原的故事,后世以此颂扬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壮志。
14.以下是小冀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所做的评价式批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首段中,作者先以典雅诗意的语言营造唯美氛围,再以质朴、口语化的语言贴近读者。
B.结尾处引用《西湖志》,既以人喻湖,强化福州西湖特征,又以湖喻人,增添人文底蕴。
C.作者笔下的福州西湖,如同充满诗情禅意的写意山水画,有着淡淡的色调,疏朗的意境。
D.本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于一体,在写景记游之外,增加了丰富内涵。
15.请结合第⑥段内容,将小州的概括式批注补充完整。(3分)
第⑥段中,作者以(1)     的写法,先写西面一堤,再过环桥,走上澄澜堂,然后绕到北岸的窑角诸娘的家里,人在景中,景随人动。接着采用定点观察的写法,立足(2)     ,转换观察角度,写出了多样化的景物特征,具体表现为:(3)     。
16.请你从画横线的甲、乙两句中任选一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其表达效果。(3分)


17.小冀质疑:文章题目是《福州的西湖》,但前两段似乎与福州西湖无关,这是多余的吗 请你为他答疑解惑。(3分)


18.小冀不理解第⑥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此时此景,恰也正配”。请联系文末注释和历史知识,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3分)


三、整本书阅读
(2024石家庄赵县期中)阅读选段,回答问题。(共9分)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得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
19.上面文字摘录自朱自清为中学生撰写的著作《经典常谈》,联系原著,说说《经典常谈》这本书的主要功用。(6分)


20.你喜欢《经典常谈》中的哪一篇 为什么 (3分)
附目录: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第三部分
(21题 50分)
2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50分)
湖水对青山说:“我给你照了一张相,不知你是否满意 ”
“满意,很满意——”青山说,“谢谢你!还得谢谢白云,我从不知道,和白云在一起,我是如此地美丽。我很喜欢这张合影。”
记忆中,你一定也有喜欢的合影,你的合影是否也如青山白云的合影一般美丽 是否还藏着难忘的故事 请以《合影》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要求: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②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③不少于600字。
【详解答案】
1.(1)①翩然 ②孕育
(2)A 解析:“应”的正确读音应为“yìng”;“匿”的正确读音应为“nì”。
(3)甲:调遣 乙:彰显
(4)A 解析:第一个空,依据“认识自然”和“顺应自然”可知,两个词语属于并列关系。所以,应用顿号。第二个空,依据“让我们一起感受节令的美好吧”可知,这里表达出作者对二十四节气的深厚情感和高度赞扬。所以,应用叹号。
(5)示例:它铺陈开梅花朵朵、风雪漫天
2.(1)示例一:五条鱼儿跃起,寓意五福临门。
示例二:鱼上方有龙的形象,寓意鱼跃龙门。(选择一种元素,答出寓意即可)
(2)C 解析:根据对联的要求:①字数相等;②语义相关;③词性一致;④仄起平收。上联“龙行天下济沧海”和C项“福至人间泽万家”符合对联的要求。
3.①挑兮达兮 ②微君之躬 ③无为在歧路 ④俶尔远逝 ⑤往来翕忽 ⑥蒹葭苍苍
4.示例一:“争”字写出了诗人此次出行日程安排得十分紧凑,然而回归之心急切,表现出诗人力争按时归乡的急迫心情。
示例二:“滞”字写出了夜的漫长、雨的缠绵,体现了诗人因雨夜滞留长安而无奈、凝重的心情。
5.诗人赋予秋风以人的情态,埋怨无情的秋风不愿等自己,率先回了洛阳,抒写自己归期延后的无奈、苦闷和怅惘。
6.相同,都抒发了秋季羁旅在外,思念家乡,归期未定的无奈、苦闷之情。
7.(1)已经 (2)架桥 (3)边,边际
(4)排列
8.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
9.(1)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水平铺在石头上,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水声像有人在弹琴。
10.示例:甲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的幽美和寂寥,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但表面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借写小石潭的幽深寂静和清丽之景色,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不幸的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所以说“轻松中也透着一丝悲凉”。
参考译文:
【乙】(游览、修整)石渠的事情已经结束,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下去到土山的北坡,老百姓又架了一座桥。桥下的水流很大,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分之一。横贯的石头作为水的底部,宽达到水的两岸,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厅堂,有的像筵席上摆满菜肴,有的像用门槛隔开的内外屋。水平铺在石头上,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水声像有人在弹琴。(我)撩起衣襟,赤着脚涉水而过,折断竹子,扫除陈叶,除去腐朽的树木,清出一块可排列十八九张交椅的空地。交织的流水、激撞的水声,都在交椅的下面了;而翠鸟羽毛般的树木、龙鳞般的石块,都遮蔽在交椅之上了。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吗 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踪迹来此吗
11.习性 (中国主要)产区 用途
12.异花授粉。
13.D 解析:结合“资料三”中“生物育种研究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实现从‘实验室’到‘田间’的应用转化”可知,“从‘田间’到‘实验室’”错误。
14.A 解析:A项有误,由首段中“天气热得不可耐,而又不至于热死的时候……使你得在月明星淡的天盖下静躺着细看天河,这时也会起一种如梦似的失神状态,陶然泰然”等可知,作者是先以质朴、口语化的语言贴近读者,再以典雅诗意的语言营造唯美氛围。
15.(1)移步换景 (2)环桥之上 (3)山水美景和市井悠闲人家
16.示例一:甲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与西湖的距离比作“硬纸写黄庭”,生动形象地写出福州西湖山水一色和谐共处的美景,表达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示例二:乙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比作鲫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端午时西湖人与人互相拥挤、热闹的场景。
17.不多余。前两段写了两种如梦似的失神状态,一种是在炎热中突然走进阴凉处的不快,一种是在夏夜乘凉时的陶然泰然,为下文写福州西湖的夏夜作铺垫,突出福州夏夜的异趣和令人留恋。
18.许世英立“击楫”碑,是为了表达对北洋政府签订《二十一条》的愤慨,以及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壮志。而此时作者身处抗战初期,福州西湖的游船虽设备富丽,但湖面小、湖水不清、码头少、四岸没有别墅与丛林,人也鼓不起“击楫”的勇气。作者希望人们能像祖逖一样,有坚定的信念和收复失地的决心。因此,“此时此景,恰也正配”。
19.①读《经典常谈》可以帮助当代中学生了解民族的传统,让中学生从中体会到中华文化的精髓,培养中学生的中华文化自豪感,找到自己在自然和社会之间的位置,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②《经典常谈》中蕴含着智慧,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的智慧,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定力。③《经典常谈》讲述了古代伟大人物的精彩故事,令学生深受启发,可以借鉴古人的品行,学习古人对待事物的态度,激发自身的力量和勇气,从中领悟并进行探索,找到自己的出路。
20.示例一:我喜欢《<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因为它介绍了历史。
示例二:我喜欢《<战国策>第八》,因为它介绍了战国时期的说客。
示例三:我喜欢《<诗经>第四》,因为它介绍了关于《诗经》的更多知识。
示例四:我喜欢《<说文解字>第一》,因为它介绍了汉字文化。
21.【写作指导】题干要求以《合影》为题目,进行写作。结合材料可知,需要抓取关键词“合影”“美丽”,顺着这两个词,回望有关于合影前后的难忘故事,把故事叙写出来,很适合使用“倒叙”写法,如:“看着桌上那张合影,我陷入了沉思……”合影的主体,可以是人与人,如毕业照、全家福等。也可以是人与物,如与“枯树上长成的嫩苗”“刚出生的小兔子”等,符合“美好”意境的都可以叙写。立意上,应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
题干要求写一篇记叙文,那么需要从生活中入手,选择典型深刻的材料进行写作。首先应该明确合影是“我”和谁的合影,再思考“我”和这个对象之间有哪些难忘的瞬间,依此进行叙写即可。比如和爸爸的合影,让“我”回想起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爸爸,曾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早出晚归,现已两鬓斑白,由此来表现父亲的伟大。记叙文的主体内容其实就是“定格美好”,写作时一定要把合影前后的故事叙写清楚,把合影主体人(物)的音容笑貌写生动,要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特征,尤其要把合影时人(物)的状态描写饱满,写出情感,突显“美好”。
【例文】
合 影
又到了一学期的末尾。时间留不住的点滴美好,照片做了最忠实的记录。
翻开我的青春相册,二年初中生活变成了一沓甜蜜回忆,而那一张张合影,最是让我沉醉难忘。
这一张,是我刚进初中时与林老师的合影。那时候的我,扎着两个小辫子,脸上还有一丝羞怯,而林老师搂着我的肩膀,眼中含着暖意。我记得那是一节劳动课,林老师正带着同学们在办公室旁的花圃里除草,大家忙碌着,热闹着,而我,偏安一隅。因为成绩和容貌,我不够自信,性格也不开朗,在班级的存在感很低。
我拔着草,捡拾着落叶,转眼簸箕就满了一半。耳朵里,传来同学们欢快的笑声。“小雅,你的劳动成果很丰硕呀!”突然,林老师走到了我身边。我嗫嚅着,却不知该怎么接话。林老师看出了我的胆怯和尴尬,和我讲起她小时候的故事。我不需要回答,却也忍不住用眼神回应着林老师。
劳动结束时,有人说想拍照,林老师便拿出了手机让同学们自由发挥。当我内心正羡慕同学们的时候,林老师叫班长给我们来一张。后来,林老师把全部照片洗出来了,特意把这张合影送给了我。我还记得她在班上说:“我最喜欢和同学们拍照了。因为和你们在一起,我才如此美丽!”而我就是从那时起,逐渐读懂了林老师的良苦用心,逐渐变得阳光起来……
这一张,是初二元旦晚会时我和小绿的合影,我们俩靠着头,比着心,笑得无比灿烂。
小绿是从郊区转过来的,刚开始和我读初一时的性格很像。林老师特意让我做她的同桌。我怎么会不知道林老师的用意呢 课后,我主动找小绿聊天,放学时我总是等她一起回家。小绿英语不好,我陪她一起背单词、刷题。渐渐地,小绿向我打开了心扉,和同学们也开始热络起来。
初二元旦晚会那天,小绿从家里带来好多冻米糖,这是她妈妈从老家带来的。她给林老师和每位同学的手上都放了一块,说特别感谢大家,让她的心品尝到了和冻米糖一样的甜。就在那一刻,林老师举起手机说要给我们拍张照,我们不约而同伸出了手,头挨着头,比了颗心,相视而笑……
我一页页翻过去,一张张合影背后,一个个暖心的瞬间扑面而来。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了你。和你在一起,我才如此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