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送
东
阳
马
生
序
宋濂
新课导入
《送天台陈庭学序》是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的散文作品,是作者为天台学士陈庭学所作之赠序。宋濂的赠序特点包括行文紧凑、结构严密、对比鲜明、说服力强、叙议结合、情感真挚、语言简洁且生动具体。这些特点使得他的赠序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他的赠序中同样有这样一篇为人们所称道,那就是《送东阳马生序》,今天让我们走进这篇千古名文,聆听宋濂对晚辈读书人的谆谆教诲。
壹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概述文章主要内容,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贰
学习对比的表现手法,了解作者年轻时的求学经历,并如何以此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
叁
学习作者勤奋刻苦、坚韧不拔的学习意志和精神, 珍惜当下优越的学习环境,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字景濂,号潜溪,明初著名文学家。曾被召为翰林院编修,他借口父母亲年老,辞不就职,专心著述。明初朱元璋重用他,命为江南儒学提举,替太子讲经,并在自己左右顾问。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被称为“国家文臣之首”。生平著述很多,有《宋学士文集》75卷。
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语言生动畅达。这篇课文是他散文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宋濂
(1310-1381)
“宋濂、刘基、高启”-明初诗文三大家
写作背景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他人勤奋。
文体介绍
序是一种文体,通常写在著作或诗文的前面,用于介绍书籍的著述、出版意图、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 序可以由作者自己撰写,也可以由他人撰写,通常分为“书序”和“赠序”两种类型。
书序是作者自己陈述作品的主旨、著作的经过等,通常写在著作或诗文的前面,介绍书籍的著述、出版意图、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书序的内容多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的范畴,例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曾巩的《战国策目录序》等。
书序:
文体介绍
赠序是古代文人之间在离别时相互赠送的文章,内容多是表达惜别、祝愿、劝勉、誉扬之意。赠序始于唐初,用于临别赠言,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例如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等。
赠序:
除了书序和赠序,序还可以包括自序和他序之分。自序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序,偏于说明著作宗旨、撰写经过、编写体例等;他序则是由他人撰写的序,常常要对作者、作品作介绍和评论。自序和他序可以并用,以丰富序的内容和视角。
其他类型:
读准字音
皲 裂 媵 人 髦 老 烨 然 廪 稍
jūn liè
yìng
mào
yè
lǐn shāo
嗜 砚 缀 贽
shì
yàn
zhuì
zhì
日 再 食 负 箧 曳 屣 蕴 袍 敝 衣
sì
fù
qiè
yè
xǐ
yùn
páo
bì
壹
读准字音、划分节奏,朗读时注意断句;
贰
根据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遇到问题注意圈点勾画,方便交流;
叁
尝试站在宋濂和马生的角度上分别概括文章大意。
整体感知
划分节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划分节奏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划分节奏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整体感知
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
2、同舍生皆被绮绣
“支”通“肢”,肢体。
“被”通“披”,穿着。
整体感知
古今词义:
走;走送之
古义:
今义:
趋;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古义:
今义:
汤;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
今义:
跑
行走
热水
食物煮熟后的汁,菜汤
快步走
趋势
整体感知
词类活用:
腰 腰白玉之环。
腰,腰挂,名词用为动词。
以
整体感知
虚词:
以衾拥覆。介词,用。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因;介词,把。
无从致书以观。连词,来。
计日以还。不译
以中有足乐者。连词,因为。
之
录毕,走送之。代词,书。
无鲜肥滋味之享。助词,的。
弗之怠。代词,抄书。
益慕圣贤之道。结构助词,的。
盖余之勤且艰苦此。结构助词,的。
理解文意
【译文】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找到书来读,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天气很冷的时候,砚池里(的水)结成坚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有所)放松。抄完,赶快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籍。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理解文意
【译文】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大师、名人交往。我曾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那位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脸色略变得温和一些。我站在他的身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求教;有时遇到他的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多说一句辩解的话;等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当我去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中。深冬季节,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我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
【译文】一起同住的同学,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戴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宛若神仙;而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所以)不感到吃的、穿的不如别人。我求学时勤恳艰辛的情况大概就是这样。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犹且有幸参与到君子的行列中(做了官),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跟随在公卿大人之后,每天在皇帝座位旁边侍奉,准备接受询问,天底下也错误地称说我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现在各位学生在太学里学习,朝廷每天有米粮供给,父母每年有皮衣和葛衣送来,没有挨饿受冻的忧虑;坐在宽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辛劳了;有司业、博士做老师,没有问而不答、探求学问却没有得到的情形了;凡该有的书,都已搜集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录,向别人借来才能读到。如果有人学业不精通、好品德没有养成,不是天资低下,而是(他的)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理解文意
【译文】东阳的学生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人都称赞他的贤能。我进京朝见皇帝,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写了一篇长信作为见面礼, 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讨论学问,言辞谦和,脸色平易;他自己说少年时用心学习很勤奋,此人可以说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他将要回家探望自己的亲人,因此我特意向他讲述(我当年)求学的艰难来勉励他。说我这是勉励同乡读书,是我的本意; 诋毁我夸耀自己际遇好而在同乡面前表示骄傲,那怎能算是了解我呢?
尝试概括
请站在宋濂和马生的角度,分别概括下课文大意。
宋濂:“我”回忆起了年少求学时的艰苦经历,想以此来激励晚辈读书人们刻苦学习。
马生:宋前辈以自身年轻时求学的困苦经历,勉励我们珍惜当下,勤勉学习。
深入文本
1、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品析宋濂之苦与太学生、同舍生之甜,感知宋濂勤勉好学的求学精神。
2、通过代入法,感悟宋濂对学习之热爱。
3、通过赏析语言,总结人物精神。
追忆年少之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未尝梢降其色。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无鲜肥滋味之享。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文中,宋濂以身示范,回忆起年少时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请你找出宋濂回忆了自己求学经历中的哪些“苦”?
无书之苦
无师之苦
教师没有温和的态度之苦
腿脚之苦
衣食之苦
对比太学生之甜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对比宋濂之“苦”,太学生们就幸福得多了,请找出文中太学生们“甜”在何处?
有书之甜
有师之甜
教师态度温和之甜
腿脚无奔走辛劳之甜
衣食无忧之甜
析对比之法
对比手法通过将两个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能够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对比手法在文学创作中常用于描写人物性格、刻画景物等方面,通过对比不同状态或不同事物的特征,使形象更加鲜明,感受更加强烈。
对比手法:
答题格式:运用对比手法,把×××和×××进行对比,突出了+对象+特性。
析对比之法
答:同舍生。在文中“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中可以看出。运用对比手法,把宋濂的穿戴寒酸和同舍生的外表穿着华美相对比,突出了宋濂求学中的贫寒艰苦,也表现出宋濂坚守本心,精神富有的特点。
文中除了宋濂和太学生的对比之外,还写了宋濂和谁的对比呢?有什么作用呢?
将心比心
答:“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自古以来,学习这条路上就没有容易一说,这是上天对我的考验,我一定要为了心中所爱,克服困难。“
古语云“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当宋濂行走在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的恶劣天气中时,他内心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代入宋濂,写下他当时心中所想。
将心比心
答: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所以能够支撑宋濂坚持下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将心比心
答:除了心中对于学习的热爱,还有他身上珍贵的精神品质:诚实守信、求知若渴、坚毅谦虚、尊师重道、坚守本心、内心坚韧、精神富有。
是的,正因为他心中对于学习的热爱,所以才能突破万难,最终成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除了对学习的热爱,那还能找到他战胜万难的其他原因所在吗?试着结合文中语句进行赏析。
课堂小结
作者在这篇赠言里,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作者身上诚实守信、求知若渴、坚毅谦虚、尊师重道、坚守本心、内心坚韧的精神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
课后作业
宋濂,一位德高望重的大明第一文臣,面对一个籍籍无名的同乡晚辈,没有说教,而是放低姿态,一片诚心,现身说法,道为学之难,勉马生以学,这份诚心定打动了马生,加入你是马生,你看了宋濂的这篇赠序,内心是什么感受呢?请你以一封回信的形式写下来,我们下节课来分享讨论。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感
谢
观
看【注意】字体安装之后
必须要重启PPT,字体
(适用于字体种类较少的情况) 才能显示出来。
找到压缩包中 鼠标左键双击 双击后,选择左上角的“安装”
的字体文件夹 字体文件
【注意】字体安装之后
也必须重启PPT。
(适用于字体种类较多的情况)
找到压缩包中 打开后有较多字体安装包,Ctrl+A全选 将字体文件包粘贴到:C盘 >
的字体文件夹 windows文件夹 > fonts文件夹
(Mac系统的安装与windows系统类似,仅提供路径)
找到压缩包中的字体文件夹 应用窗口中打开“字体册”
鼠标左键双击字体文件 界面左上方点击“+”
双击后,选择左上角的“安装” 选中要安装的字体,点击“打开”
【注意】Mac系统与Windows系统一样,都需要重启PPT,字体才能显示出来。
“明明自己电脑上安装成功了,播放也正常的,但拿去教室
电脑上播放,字体又变得乱七八糟!”
老师们自己电脑上安装成功了,代表安装在自己电脑上的C盘
(一般情况下),但如果教室电脑上没有安装过PPT内所用的
特殊字体,在打开PPT时,会出现字体不一或缺失的情况。
把字体文件复制粘贴到教室电脑上的 C盘> windows > fonts文件夹里即可。
在教室电脑上找到压 打开后框选中字体 将字体文件包粘贴到:C盘 >
缩包中的字体文件夹 包,Ctrl+C复制 windows文件夹 > fonts文件夹
【注意】转图片后,图
片会自动对齐页面正中
在自己的电脑上将有特殊字体的可编辑文字转化成图片即可。 心,需自己移动到原位
选中含有特殊字体的可编 Ctrl+V粘贴,点击右下角 点击“粘贴选项” 下右边
辑文字框,Ctrl+X剪切 图标 的图标,选择粘贴为图片
“下载了字体,安装也成功了,电脑也重启了,但PPT内却找
不到这款字体了?!”
一般这种情况出现在有多种字重的情况(例:阿里巴巴普惠
体),部分字体隐藏了。字重:可以理解为改款字体的不同粗细呈现
最直接的方法是 完毕后,
打开PPT,直接搜索字体+字重。
前提是确保完成一下操作:①字体安装后重启PPT; ②把这款字体整个系列(全部字重)都已下载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执教对象:初中九年级学生
课程主题: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送东阳马生序》
一、教材分析
《送东阳马生序》是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写给同乡晚辈马生的赠序。文章通过叙述作者年轻时求学的艰难困苦经历,与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有力地说明了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此来勉励马生珍惜良好的学习环境,勤奋学习。学习这篇文章,对于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珍惜当下学习机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提升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对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有了一定的积累。然而,由于本文篇幅较长,部分字词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且文中所描述的求学经历与现代学生的生活有较大差距,学生可能在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文章主旨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通过创设情境、分析细节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求学之艰和劝学之意。
三、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概述文章主要内容,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确的学习态度和远大的理想抱负。
2、学习对比的表现手法,了解作者年轻时的求学经历,并如何以此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
3、学习作者勤奋刻苦、坚韧不拔的学习意志和精神,珍惜当下优越的学习环境,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意。
2. 体会作者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刻苦的精神。
(二)教学难点
1. 理解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把握文章主旨。
2. 领悟文中所传达的学习之道和劝学之情,将其与现代学习生活相结合。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教师活动
同学们,《送天台陈庭学序》是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的散文作品,是作者为天台学士陈庭学所作之赠序。宋濂的赠序特点包括行文紧凑、结构严密、对比鲜明、说服力强、叙议结合、情感真挚、语言简洁且生动具体。这些特点使得他的赠序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他的赠序中同样有这样一篇为人们所称道,那就是《送东阳马生序》,今天让我们走进这篇千古名文,聆听宋濂对晚辈读书人的谆谆教诲。
2. 设计意图
通过了解宋濂的其他赠序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0分钟)
1. 教师活动
(1)介绍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他学识渊博,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一生著作颇丰,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很高的声誉。
(2)介绍写作背景: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他人勤奋。
2.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文学地位,有助于理解其作品的风格和思想内涵。同时,明晰写作背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写作目的,为理解文章主旨奠定基础。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
1. 教师活动
(1)范读课文: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在范读过程中,重点强调以下易错字音:“嗜学(shì)”“逾约(yú)”“硕师(shuò)”“叱咄(chì duō)”“负箧曳屣(qiè yè xǐ)”“皲裂(jūn)”“媵人(yìng)”等,以及句子的停顿,如“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等。
(2)学生朗读:学生跟随教师逐句跟读,然后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之后,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进行评价,教师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和指导。
(3)全班齐读:全班同学齐读课文,在朗读中初步感受文章的整体风格和情感基调。
2. 设计意图
通过范读,为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音、节奏和韵律之美。学生跟读、自由朗读和指名朗读等环节,有助于他们熟悉课文内容,提高朗读能力,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整体感知 疏通文意
1. 教师活动
(1)学生自主翻译: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将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标注出来。
(2)小组合作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主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由组长记录下来。
(3)学生提出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讲解,强调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子的翻译。
(4)全班共同翻译:教师带领学生逐句翻译课文,在翻译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确保学生准确理解文意。
2.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翻译和小组交流中初步疏通文意。教师重点讲解疑难字词和句子,帮助学生解决理解上的困难,为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情感奠定基础。
学生活动
请站在宋濂和马生的角度,分别概括下课文大意。
答:宋濂:“我”回忆起了年少求学时的艰苦经历,想以此来激励晚辈读书人们刻苦学习。
马生:宋前辈以自身年轻时求学的困苦经历,勉励我们珍惜当下,勤勉学习。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对文本的提炼概述能力。
深入文本
1、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品析宋濂之苦与太学生、同舍生之甜,感知宋濂勤勉好学的求学精神。
2、通过代入法,感悟宋濂对学习之热爱。
3、通过赏析语言,总结人物精神。
具体环节:
1、深入文本 追忆年少之苦
(1)教师提问:文中,宋濂以身示范,回忆起年少时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请你找出宋濂回忆了自己求学经历中的哪些“苦”?
(2)学生默读思考后回答。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无书之苦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无师之苦
未尝梢降其色。 教师没有温和的态度之苦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腿脚之苦
无鲜肥滋味之享。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衣食之苦
(3)教师引导:对比宋濂之“苦”,太学生们就幸福得多了,请找出文中太学生们“甜”在何处?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有书之甜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有师之甜
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教师态度温和之甜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 腿脚无奔走辛劳之甜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衣食无忧之甜
(4)教师小结:对比手法通过将两个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能够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对比手法在文学创作中常用于描写人物性格、刻画景物等方面,通过对比不同状态或不同事物的特征,使形象更加鲜明,感受更加强烈。
(5)教师提问:文中除了宋濂和太学生的对比之外,还写了宋濂和谁的对比呢?有什么作用呢?
(6)学生回答。
答:同舍生。在文中“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中可以看出。运用对比手法,把宋濂的穿戴寒酸和同舍生的外表穿着华美相对比,突出了宋濂求学中的贫寒艰苦,也表现出宋濂坚守本心,精神富有的特点。
作用:通过这些对比,鲜明地衬托出作者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的精神,进一步强调了学业成就取决于主观努力的主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7)教师引导:古语云“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当宋濂行走在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的恶劣天气中时,他内心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代入宋濂,写下他当时心中所想。
(8)学生讨论发言。
(9)教师提问:所以能够支撑宋濂坚持下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10)学生思考回答。
答: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1)教师引导:是的,正因为他心中对于学习的热爱,所以才能突破万难,最终成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除了对学习的热爱,那还能找到他战胜万难的其他原因所在吗?试着结合文中语句进行赏析。
(12)学生结合文本进行赏析,预设总结出宋濂精神品质:诚实守信、求知若渴、坚毅谦虚、尊师重道、坚守本心、内心坚韧、精神富有。
(六)教师总结:作者在这篇赠言里,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作者身上诚实守信、求知若渴、坚毅谦虚、尊师重道、坚守本心、内心坚韧的精神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
(七)课后作业
宋濂,一位德高望重的大明第一文臣,面对一个籍籍无名的同乡晚辈,没有说教,而是放低姿态,一片诚心,现身说法,道为学之难,勉马生以学,这份诚心定打动了马生,加入你是马生,你看了宋濂的这篇赠序,内心是什么感受呢?请你以一封回信的形式写下来,我们下节课来分享讨论。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练笔的形式,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了锻炼,回信的过程中会回顾到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文章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在写作中对宋濂的学习态度和精神品质有更好的体悟,对学生本身应有怎样的学习态度面对当下学习有一定的启发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