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学案(后附答案)
【学习目标】
时空观念:了解和掌握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和秦朝灭亡的时间,通过《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历史地图的展示,知道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概况。
唯物史观: 认识到秦的暴政是导致秦末农民起义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以此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史料实证:通过史料研读和分析,感受秦朝的暴政,探究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
历史解释:通过分析与陈胜相关的史料,培养学生分析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对秦亡和楚汉之争胜败原因的探究,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重点难点】
1.重点:秦末农民战争。
2.难点:秦的暴政;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作用。
【自主学习】
一、教材核心练
1.秦的暴政
(1)秦始皇: 沉重,徭役和兵役繁重; 严苛,刑罚残酷;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 ”。
(2)秦二世:对民众的压迫更为残酷, 愈加沉重。
2.陈胜、吴广起义
原 因 根本 _________
直接 遇雨不能按期到达渔阳,在当时,戍守误期要被处死
爆发时间 公元 年
起义地点 _________
口号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地位 中国历史上 农民大起义
建立政权 在攻占陈县后,陈胜称王,建立了 政权
结果 由于起义军作战实力有限,内部存在矛盾,缺乏后援,最终 ______
3.秦朝的灭亡
(1)巨鹿之战: 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
(2)灭亡:巨鹿之战后, 率军直抵秦都咸阳。公元前 年,秦朝统治者投降,秦朝灭亡。
二、基础达标练
1.民间流传的民谣:“生男慎勿举(抚养),生女哺用(婴儿喝的糊状食物)。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这说明秦朝暴政的一个重要表现是 ( )
A.徭役繁重 B.赋税沉重C.法律严苛 D.土地兼并严重
2.(史料实证)史料能帮助我们很好的解读历史。史载秦朝时“赭衣塞路,囹圄成市”(道路上都是穿罪犯衣服的人,监狱里关满了囚犯,像市场一样拥挤)。该材料说明当时 ( )
A.赋税繁重 B.人口众多 C.刑罚严苛 D.商业发达
3.成语“揭竿而起”描述了陈胜、吴广领导起义的情景。“揭竿而起”的地点在 ( )
A.牧野 B.城濮C.长平 D.大泽乡
4.《史记 陈涉世家》记载:“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秦末农民起义 ( )
A.起因于官吏的贪腐B.反对实施郡县制C.以六国贵族为主力D.得到了广泛响应
5.下面是某同学做的课堂笔记,通过这一笔记内容可以确定他学习的主题是 ( )
(1)交战双方:项羽领导的农民军和秦军主力
(2)特点:以少胜多
(3)结果:秦军大败
(4)成语:破釜沉舟
A.长平之战 B.牧野之战C.巨鹿之战 D.城濮之战
6.秦朝由横空出世到二世而亡,让人无限感叹的同时也留下了无尽的思考。最后灭亡秦朝的是( )
A.项羽 B.吴广 C.刘邦 D.陈胜
三、素养提升练
7.(唯物史观)传统观点多认为秦朝灭亡是“酷刑”“暴政”所致。后来,有学者认为秦亡于吏治败坏;有学者认为秦亡于过急、过广地推行郡县制;有学者认为秦亡于北击匈奴;也有学者认为秦亡于文化政策。据此可知,关于秦朝灭亡原因的认识 ( )
A.有且只有一种观点正确合理B.后期研究比传统观点更有说服力
C.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D.逐渐偏离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况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它结束了诸侯割据使中国长期分裂的历史,这对于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它也是中华民族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新阶段,其疆域、版图和各民族关系,为此后数千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材料二 起义军“伐无道,诛暴秦”,队伍迅速壮大,不久在陈县建立政权。第二年,农民在秦将章邯指挥的军队的进攻下,遭到巨大挫折,起义首领先后被部下杀害。反秦起义由项羽、刘邦领导继续进行。公元前207年,刘邦兵至霸上,秦朝统治者投降,秦朝灭亡。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里的“它”指的是什么,并归纳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述起义军起义的具体时间与起义军建立的政权的名称,并分析此次起义对秦朝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一共存在了多少周年,它的建立和灭亡对后世有何启示。
答案: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学案(教师版,答案版)
【学习目标】
时空观念:了解和掌握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和秦朝灭亡的时间,通过《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历史地图的展示,知道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概况。
唯物史观: 认识到秦的暴政是导致秦末农民起义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以此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史料实证:通过史料研读和分析,感受秦朝的暴政,探究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
历史解释:通过分析与陈胜相关的史料,培养学生分析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对秦亡和楚汉之争胜败原因的探究,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重点难点】
1.重点:秦末农民战争。
2.难点:秦的暴政;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作用。
【自主学习】
一、教材核心练
1.秦的暴政
(1)秦始皇:赋税沉重,徭役和兵役繁重;法律严苛,刑罚残酷;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焚书坑儒”。
(2)秦二世:对民众的压迫更为残酷,赋役愈加沉重。
2.陈胜、吴广起义
原 因 根本 秦的暴政
直接 遇雨不能按期到达渔阳,在当时,戍守误期要被处死
爆发时间 公元前209年
起义地点 大泽乡
口号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地位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建立政权 在攻占陈县后,陈胜称王,建立了张楚政权
结果 由于起义军作战实力有限,内部存在矛盾,缺乏后援,最终失败
3.秦朝的灭亡
(1)巨鹿之战:项羽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
(2)灭亡:巨鹿之战后,刘邦率军直抵秦都咸阳。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投降,秦朝灭亡。
易混警示
陈胜、吴广起义没有推翻秦朝统治,最终推翻秦朝统治的是刘邦领导的起义军。
二、基础达标练
1.民间流传的民谣:“生男慎勿举(抚养),生女哺用(婴儿喝的糊状食物)。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这说明秦朝暴政的一个重要表现是 (A)
A.徭役繁重 B.赋税沉重
C.法律严苛 D.土地兼并严重
2.(史料实证)史料能帮助我们很好的解读历史。史载秦朝时“赭衣塞路,囹圄成市”(道路上都是穿罪犯衣服的人,监狱里关满了囚犯,像市场一样拥挤)。该材料说明当时 (C)
A.赋税繁重 B.人口众多
C.刑罚严苛 D.商业发达
3.成语“揭竿而起”描述了陈胜、吴广领导起义的情景。“揭竿而起”的地点在 (D)
A.牧野 B.城濮
C.长平 D.大泽乡
4.《史记 陈涉世家》记载:“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秦末农民起义 (D)
A.起因于官吏的贪腐
B.反对实施郡县制
C.以六国贵族为主力
D.得到了广泛响应
5.下面是某同学做的课堂笔记,通过这一笔记内容可以确定他学习的主题是 (C)
(1)交战双方:项羽领导的农民军和秦军主力
(2)特点:以少胜多
(3)结果:秦军大败
(4)成语:破釜沉舟
A.长平之战 B.牧野之战
C.巨鹿之战 D.城濮之战
6.秦朝由横空出世到二世而亡,让人无限感叹的同时也留下了无尽的思考。最后灭亡秦朝的是 (C)
A.项羽 B.吴广 C.刘邦 D.陈胜
三、素养提升练
7.(唯物史观)传统观点多认为秦朝灭亡是“酷刑”“暴政”所致。后来,有学者认为秦亡于吏治败坏;有学者认为秦亡于过急、过广地推行郡县制;有学者认为秦亡于北击匈奴;也有学者认为秦亡于文化政策。据此可知,关于秦朝灭亡原因的认识 (C)
A.有且只有一种观点正确合理
B.后期研究比传统观点更有说服力
C.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D.逐渐偏离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况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它结束了诸侯割据使中国长期分裂的历史,这对于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它也是中华民族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新阶段,其疆域、版图和各民族关系,为此后数千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材料二 起义军“伐无道,诛暴秦”,队伍迅速壮大,不久在陈县建立政权。第二年,农民在秦将章邯指挥的军队的进攻下,遭到巨大挫折,起义首领先后被部下杀害。反秦起义由项羽、刘邦领导继续进行。公元前207年,刘邦兵至霸上,秦朝统治者投降,秦朝灭亡。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里的“它”指的是什么,并归纳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答:“它”:秦朝。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述起义军起义的具体时间与起义军建立的政权的名称,并分析此次起义对秦朝的影响。
答:时间:公元前209年;政权:张楚政权。影响:此次起义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为后来项羽、刘邦率军灭秦创造了有利条件。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一共存在了多少周年,它的建立和灭亡对后世有何启示。
答:周年:14年。启示:秦的统一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的意愿,是历史的进步;但秦朝的暴政导致其快速灭亡,警示后世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习题)
1.秦朝刑罚残酷无比,仅死刑就有许多种。人民动辄犯禁,于是“天下愁怨”。秦始皇死后,秦二世更为残暴和腐化,“赋敛愈重,戍徭无已”。这说明当时( )
A.阶级矛盾激化 B.法制破坏严重C.农民起义频繁 D.地方势力强大
2.现代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叶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秦始皇焚书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人们的言论 B.禁止儒学传播C.树立秦国的形象 D.加强思想控制
3.“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无音讯;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这首民谣的唱词反映的是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的( )
A.原因 B.经过 C.结果 D.影响
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时的呐喊。公元前209年处于( )
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末C.公元前3世纪初 D.公元前3世纪末
5.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军所到之处,农民纷纷响应,踊跃加入起义军。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人民盼望楚国复兴B.人民受到起义军的迷惑
C.秦的暴政不得人心D.陈胜、吴广的个人魅力
6.“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该诗句描述了巨鹿之战歼灭秦军主力的事迹。与此相关的人物是( )
A.陈胜 B.刘邦 C.吴广 D.项羽
7.“公元前207年,秦朝的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威名显赫的秦朝,仅存在十几年就灭亡了。”当时,“统治者”向谁投降( )
A.陈胜 B.吴广 C.刘邦 D.项羽
8.下表为《秦简·法律答问》案例选。它反映了秦律( )
案例一 甲教唆乙盗窃杀人,甲得到赃款十钱,乙身高不到六尺(未成年),甲被判处磔刑(车裂)
案例二 甲因偷牛犯罪,他偷牛时身高六尺,在被关押一年后再量甲的身高,甲长到了六尺七寸,对甲应判处完城旦(筑城劳役)
A.维护了社会的长治久安B.规定的刑罚极为残酷
C.以肉刑和经济惩罚为主D.规定了定罪量刑原则
9.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下列各项中属于研究秦朝的原始史料的是( )
A.秦始皇陵兵马俑B.《资治通鉴》的记载C.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D.有关秦朝的电视剧
10.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统治时间虽然不长,但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秦之兴]
材料一
秦灭六国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灭六国完成统一是在哪一年。秦的统一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材料二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哪一政治制度 这一制度的建立具有什么意义
[秦之亡]
材料三 (秦朝)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叶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十批判书》
秦统一后,秦朝的执政措施更为偏重兴建大型工程,其中筑长城用40万人,修建秦始皇陵和阿房宫达70余万人,加上其他劳役,服役的人数总计不下300
万,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15%,秦时全国人口约 2 000万。
——周荣《秦朝兴亡的历史探究》
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
(3)归纳概括材料三中秦朝暴政的表现是什么。
材料四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史记·陈涉世家》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有人说这次起义之所以会爆发,是因为他们戍边途中遇雨误期,按秦律当斩。如果没有遇到大雨,这次起义就不会爆发。你同意该观点吗 试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5)结合所学知识和以上问题的回答,说说秦朝的兴亡给我们留下哪些经验教训。
答案:
1.A
2.D
3.A
4.D
5.C
6.D
7.C
8.D
9.A
10.(1)答案:公元前221年。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答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以后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3)答案:禁锢人们思想;大兴土木,人民徭役繁重;严刑峻法;统治残暴;等等。
(4)答案:陈胜、吴广起义(或大泽乡起义)。不同意。因为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繁重的徭役兵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罚和秦二世的残暴统治决定了秦末农民起义必然爆发。戍边途中遇雨误期,只是起义爆发的导火线。因此,即使陈胜、吴广在戍边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起义也必定会爆发,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5)答案: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统治者必须调整措施,减轻农民的负担;要关注民生,得民心者得天下;
等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