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学案(后附答案)
【学习目标】
时空观念:了解淝水之战有关史实,知道北朝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北方地区民族交融概况。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了解淝水之战东晋取胜的原因;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作用,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家国情怀:认识民族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民族认同感。
【重点难点】
1.重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意义。
2.难点: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关系。
【自主学习】
一、教材核心练
1.淝水之战
(1)爆发: 年,前秦君主 出动大军,发动旨在统一全国的战争。
(2)结果:晋军打败秦军。
(3)影响: 很快瓦解灭亡, 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 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措施
①迁都:494年孝文帝迁都 。
②推行汉化: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 ,禁用鲜卑语;以 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 等。
(3)影响: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 。
3.北朝政权更替:北魏在六镇兵变的打击下,分裂为 和西魏两部分,后分别被北齐和北周取代。577年,北周灭掉北齐,北方重归统一,为 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4.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
生产 生活 内迁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 ,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 等
政治 制度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大多沿袭 原有的统治方式
思想 文化 成为北方主要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心理 方面 各族相互认同感日益加强,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2)意义: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 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 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基础达标练
1.(历史解释)历史学家田余庆在《东晋门阀政治》中提道:“苻坚之兴,兴于他缓和了民族矛盾;苻坚之败,败于他远未消弭民族矛盾。”其中,“苻坚之败”指的是 ( )
A.淝水之战B.长平之战C.马陵之战D.桂陵之战
2.(时空观念)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A政权的建立者是 ( )
A.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女真族
3.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中华民族意义重大。以下关于北魏孝文帝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允许北方各族内迁缓和矛盾B.带领南下流民开发江南地区
C.任用汉人王猛为相锐意改革D.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迁都洛阳
4.《资治通鉴》记载:“拓跋氏……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该史料反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是 ( )
A.以汉服代替鲜卑服B.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C.改鲜卑姓为汉姓D.从平城迁都到洛阳
5.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接受北方各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这说明当时我国北方 ( )
A.进行政治改革 B.出现民族交融C.经济高度繁荣 D.社会安定祥和
三、素养提升练
6.观察下图,你认为这两次改革具有的共同本质特点是 ( )
A.都促进了封建化的进程 B.都促进了民族交融
C.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7.中华民族多元一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他统治时期(5世纪末)采取一系列措施,要求鲜卑族使用汉语,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官制等。他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交融进程的迅速发展。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生活。各民族之间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材料三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
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 简析“他”改革产生的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将三幅图片与其所对应的民族交融的不同表现进行归类。(填序号)
A.生产方式: 。 B.生活习俗: 。 C.文化艺术: 。
(3)依据材料三,说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原因。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
答案: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学案(教师版,答案版)
【学习目标】
时空观念:了解淝水之战有关史实,知道北朝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北方地区民族交融概况。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了解淝水之战东晋取胜的原因;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作用,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家国情怀:认识民族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民族认同感。
【重点难点】
1.重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意义。
2.难点: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关系。
【自主学习】
一、教材核心练
1.淝水之战
(1)爆发:383年,前秦君主苻坚出动大军,发动旨在统一全国的战争。
(2)结果:晋军打败秦军。
(3)影响: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措施
①迁都: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
②推行汉化: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等。
(3)影响: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3.北朝政权更替:北魏在六镇兵变的打击下,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部分,后分别被北齐和北周取代。577年,北周灭掉北齐,北方重归统一,为隋朝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4.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
生产 生活 内迁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等
政治 制度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大多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
思想 文化 汉语成为北方主要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心理 方面 各族相互认同感日益加强,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2)意义: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基础达标练
1.(历史解释)历史学家田余庆在《东晋门阀政治》中提道:“苻坚之兴,兴于他缓和了民族矛盾;苻坚之败,败于他远未消弭民族矛盾。”其中,“苻坚之败”指的是 (A)
A.淝水之战
B.长平之战
C.马陵之战
D.桂陵之战
2.(时空观念)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A政权的建立者是 (B)
A.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女真族
3.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中华民族意义重大。以下关于北魏孝文帝的表述,正确的是 (D)
A.允许北方各族内迁缓和矛盾
B.带领南下流民开发江南地区
C.任用汉人王猛为相锐意改革
D.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迁都洛阳
4.《资治通鉴》记载:“拓跋氏……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该史料反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是 (C)
A.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B.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C.改鲜卑姓为汉姓
D.从平城迁都到洛阳
5.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接受北方各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这说明当时我国北方 (B)
A.进行政治改革 B.出现民族交融
C.经济高度繁荣 D.社会安定祥和
三、素养提升练
6.观察下图,你认为这两次改革具有的共同本质特点是 (A)
A.都促进了封建化的进程
B.都促进了民族交融
C.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7.中华民族多元一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他统治时期(5世纪末)采取一系列措施,要求鲜卑族使用汉语,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官制等。他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交融进程的迅速发展。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生活。各民族之间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材料三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
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 简析“他”改革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他”:北魏孝文帝。影响: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2)依据材料二,将三幅图片与其所对应的民族交融的不同表现进行归类。(填序号)
A.生产方式:①。 B.生活习俗:③。 C.文化艺术:②。
(3)依据材料三,说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原因。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
答:原因: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使中华文明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保持中华文明的持久繁荣,经久不衰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9张PPT)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栏目导航
栏目导航
预习案·自主学习
训练案·效果评价
预习案·自主学习
一、淝水之战
1.背景: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
权,再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 ”。其中氐人苻氏建立的 逐渐强盛,一度统一北方,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概况:383年,前秦与东晋在 展开决战,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3.影响: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4.相关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
十六国
前秦
淝水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439年, 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北方出现民族交融的趋势,用鲜卑习俗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2.内容
(1)迁都:494年,迁都 。
(2)推行汉化措施:官员在朝廷上必须使用 ,禁用鲜卑语(改说汉语);以 代替鲜卑服(改穿汉服);改鲜卑姓为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 ;等等。
3.影响:促进了 ,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鲜卑
洛阳
汉语
汉服
汉姓
联姻
民族交融
三、北朝政权更替
1.背景:北魏后期,北方六镇军人不满地位降低,导致兵变,战火蔓延到河北、山东、关陇地区。
2.概况:在六镇兵变的打击下,北魏分裂为 和 两部分。东魏后被 取代,史称北齐;西魏后被 取代,史称北周。北周竭力促成 与 的交融,国力渐渐强大。577年,北周灭掉 ,北方重归统一,为隋朝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时间: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族的大交融。
东魏
西魏
齐
周
鲜卑人
汉人
北齐
2.表现:生活上错居杂处;政治上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经济上密切交往;文化上交流日益频繁, 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北方民族的 、 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民族心理上,民族认同感日益加强,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3.影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 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语
乐器
歌舞
隋唐
训练案·效果评价
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个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料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是( )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北魏
2.“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这是宋朝抗金名臣李纲对4世纪末期一次以少胜多著名战役的描述。这次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郾城之战
C
C
3.“……鲜卑贵族集中在平城,保守势力顽固,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大,于是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这句话描述了( )
A.北魏迁都遇到的困难
B.北魏迁都的条件
C.北魏迁都的原因
D.汉化措施的问题
C
4.如图是敦煌莫高窟壁画,它展现了一个北魏贵族日常生活的生动形象。该壁画可以用来佐证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 )
A.迁都城 B.说汉语
C.穿汉服 D.与汉人贵族联姻
5.公元五六世纪,北方出现了几个政权,历史上统称为“北朝”。这几个政权是( )
A.宋、齐、梁、陈
B.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C.前赵、成汉、前秦、前燕
D.东汉、东晋、西晋、南朝
C
B
6.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椅子、方凳引入内地,逐渐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这一变化体现了( )
A.政权分立的加剧
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民族交融的加强
D.劳动生产方式的改变
C
7.在山西大同北魏贵族墓葬中出土的漆屏风,绘制有包括帝舜、周太姜、晋文公、汉成帝等人物故事,其画风与《女史箴图》有共通之处。这反映了( )
A.鲜卑族的农业生产水平
B.魏晋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
C.魏晋南北朝政权的并立
D.汉文化对北魏社会的影响
D
8.十六国时期,夏国建立者自称“大禹之后”,前秦氐族苻氏称“其先盖有扈之苗裔”,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这说明( )
A.北方各族政权更替频繁
B.北方各政权实现了统一
C.内迁各族对华夏的认同
D.改革促进北方经济恢复
C
9.有历史学家说,北朝的强盛来自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重新形成统一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他意在说明( )
A.北方的游牧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
B.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
C.南朝时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缩小
D.民族交融为隋唐发展创造了条件
D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5世纪末,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已较发达,成为北魏主要产粮基地。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随着北魏在中原的开拓,平城已不适合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北魏迁都路线示意图
——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
材料三 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四 关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者们有不同看法。
观点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等民族融入了汉族之中。正由于鲜卑等民族的不断加入,才为汉民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汉民族的人口数量日益增加,今天汉族能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离不开鲜卑等民族的贡献。
——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元(拓跋)宏及其迁都和汉化》
观点二 北魏孝文帝这些移风易俗的决策与措施,使鲜卑没有了自己的语言,没有了自己的姓氏,没有了自己的服饰,没有了自己纯粹的血统,鲜卑彻底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黄朴民《北魏孝文帝
“全盘汉化”的不归之路》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迁都的原因。
答案: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已较发达,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平城不适合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2)根据材料二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为抵御北方柔然南下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在北魏后期引发了什么后果
(3)根据材料三,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答案:措施:北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在北方设立了六个军镇。后果:北魏后期,六镇军人对地位降低十分不满,引起兵变,导致北魏分裂。
答案:推行汉化措施。
(4)依据材料四,选取一个你支持的观点加以概括并说明支持的理由。
答案:观点一: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作出的贡献。理
由: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穿汉服、说汉话等措施有利于当时中原地区的社会安定,有利于各民族人民相互交往交流交融。
观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性。理由:今天我国少数民族中已经没有了鲜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