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导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申报》、商务印书馆 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
重点:近代通讯工具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的变迁
阅读课文做下题
1、轮船、火车、的出现(1)背景: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列强对华侵略的加深,西方的新式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传入中国。
(2)表现和作用:交通方面:①19世纪70年代,________、_________两种近代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使人们出行的速度大大加快,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②1876年,英国人修建了从吴淞口到上海的______________,它是中国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③1881年,清政府修建了从唐山致胥各庄的___________,这是中国的第一条自办铁路. ④ 1909年中国人自行勘测、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______________。⑤徐寿和华衡芳制成了我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通讯方面:__________,中国开始架设________,方便了商人传递商业信息,记者传递新闻信息。老百姓用它联系亲友,极大地便利了信息的传输和交流。
2、《申报》和商务印书馆(1)近代新闻报 ( http: / / www.21cnjy.com )纸的发展:________ 年在上海创办的《 》,是当时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人们可以通过报纸了解到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从报纸上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2)印刷出版机构的出现:__________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___________,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不仅传播了西方的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还保存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知识文化的普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阅读第三个标题:“社会习俗的变化”,完成下列问题:
(1)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照相与电影事业(1)传入: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照相和电影传入我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2)发展:1905年,由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京剧舞台片_____________,是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1931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拍摄的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1934年,联华影片公司摄制的______________,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
合作探究
课本115页思考与讨论
达标测试
1.1872年.《申报》驻香港的记者向上海发回新闻报道最快的方式是通过( )
A、电话 B、无线电报 C、有线电报 D、电子邮件
(提示:1871年香港至上海有线电报敷设成功,而1872年其他三项在中国尚未出现。)
2.下列情况,不可能出现在19世纪的中国的是( )
A、中国商人用有线电报传达信息 B、人们出行可以乘坐火车
C、人们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 D、天津市民坐在电脑前办公
3.下列历史事件,出现在上海的是( )
①创建京师大学堂 ②创办《申报》 ③创办商务印书馆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
4.《申报》的性质是( )
A、商业性报纸 B、官方报纸 C、娱乐性报纸 D、区域性报纸
5.下列哪一社会现象,在当时的中国是不可能出现的( )
A、1905年,一位中国商人在北京东交民巷建造住宅
B、1913年,一对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在南京街头热烈握手
C、1917年,张謇的大生纱厂生产和销售业绩良好
D、1916年6月,《申报》报到了上海工人罢工的情况
6.下列各项,在20世纪初的中国可能出现的是( )
①坐轮船、火车 ②使用洗衣机、电视机 ③照相、看电影 ④男子剪辫,女子不缠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其目的是( )
A、消除清政府在政治方面的影响 B、美化人们的生活
C、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 D、满足西方国家的要求
8.孙中山曾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革除“大人”、“老爷”等称谓,还规定民间普通称谓改为“先生”或“某君”。这体现了( )
A、在称谓方面,临时政府犯了盲目追求国际潮流的错误
B、中华民国政府想标新立异以示与清政府的区别
C、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D、称呼更简洁了
9.下列服饰,属于沿用西式服装价值观念和审美习俗,结合中国人穿着的习惯和传统服装的样式,而创制的新服饰,并且在国际上被视为最具中国特色服装的是( )
A、西服和中山装 B、西服和唐装 C、中山装和连衣裙 D、中山装和旗袍
10.中国近代有一首竹枝词写到:“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材料中的通讯方式是( )
A.无线电报 B.书信 C.有线电话 D.互联网
11.《上海洋场竹枝词》日:“最是称奇一线长,跨山越海渡重洋。竟能咫尺天涯路,音信飞传倏忽详。”此诗描述了近代中国由西方传入的( )
A.轮船 B.火车 C.电影 D.电报
12.1876年某天,家住上海的李先生,在当时最著名的中文报纸上,看到了淞沪铁路正式投入运营的报道。该报纸应是( )
A.《民报》 B.《申报》 C.《每周评论》 D.《新青年》
13.图3是我国近代出版的某一图册的封面,它反映出的正确信息是( )
A.商务印书馆是在北京创办的
B.该图册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C.商务印书馆主要出版地图册
D.商务印书馆的出版历史最长
14.图2、图3所示辫子的留与去反映社会的变迁。与剪辫子形成社会风潮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图2 结辫子 图3 剪辫子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1861年改革
15.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近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正确的是( )
A.人们坐在家中读报纸 B.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
C.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 D.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
达标测试答案
1---5.CDDAA 6—10.DCCDC 11---15.DB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