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入文字]
第三章 圆
《垂径定理》教学设计说明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七、八年级已经学习过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以及本节定理的证明要用到的三角形全等的知识,在本章前两节课中也已经初步理解了圆的轴对称性和圆弧的表示等知识,具备探索证明几何定理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探究图形性质的不同手段和方法,具备几何定理的分析、探索和证明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该节内容为1课时.圆是一种特殊图形,它是轴对称图形,学生通过类比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能利用圆的轴对称性探索、证明得出圆的垂径定理及其逆定理.具体地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利用圆的轴对称性研究垂径定理及其逆定理;
2.运用垂径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运用圆的轴对称性探索圆的相关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和理解研究几何图形的各种方法.
情感与态度
1. 培养学生类比分析,猜想探索的能力.
2. 通过学习垂径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证明,使学生领会数学的严谨性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学习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积极参与的主动精神.
教学重点:利用圆的轴对称性研究垂径定理及其逆定理.
教学难点:垂径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证明,以及应用时如何添加辅助线.
三、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回顾旧知,猜想探索,知识应用,归纳小结.
第一环节 回顾旧知
1、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若是,请画出它相应的对称轴.
2、说出圆心角、弧、弦之间存在的相等关系定理
第二环节 猜想探索
活动内容:
1.如图,AB是⊙O的一条弦,作直径CD,使CD⊥AB,垂足为M.
(1)该图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其对称轴是什么?
(2)你能图中有哪些等量关系?说一说你的理由.
条件:① CD是直径;② CD⊥AB
结论(等量关系):③AM=BM;
④=;⑤=.
证明:连接OA,OB,则OA=OB.
在Rt△OAM和Rt△OBM中,
∵OA=OB,OM=OM,
∴Rt△OAM≌Rt△OBM.
∴AM=BM.
∴点A和点B关于CD对称.
∵⊙O关于直径CD对称,
∴当圆沿着直径CD对折时, 点A与点B重合,
和重合, 和重合.[]
∴ =,=.
2.证明完毕后,让学生自行用文字语言表述这一结论,最后提炼出垂径定理的内容——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3.辨析:判断下列图形,能否使用垂径定理?
注意:定理中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直径(半径),垂直于弦.
通过以上辨析,让学生对垂径定理的两个条件的必要性有更充分的认识.
4.垂径定理逆定理的探索
如图,AB是⊙O 的弦(不是直径),作一条平分AB的直径CD,交AB于点M.
(1)下图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其对称轴是什么?
(2)图中有哪些等量关系?说一说你的理由.
条件:① CD是直径;② AM=BM
结论(等量关系):③CD⊥AB;
④=;⑤=.
让学生模仿垂径定理的证明过程,自行证明逆定理,并表述逆定理的内容
——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5.辨析:“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如果该定理少了“不是直径”,是否也能成立?
反例:
活动目的:
活动1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让学生猜想、类比、探索和证明获得新知,从而得到研究数学的多种方法的体会,获取经验;活动2 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定理表述反复的语言提炼,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和严谨的表述能力,并对定理的条件和结论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活动3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反例使学生对定理的严谨性有更深的认识;活动4的主要目的与活动1相似,并让学生与活动1类比,提高探索能力;活动5的主要目的与活动3相似.
第三环节 知识应用
活动内容:
讲解例题及完成随堂练习.
1.例:如图,在⊙O中,CD是直径,AB是弦,且CD⊥AB,已知CD = 20,CM = 4,求AB.
2.例:如图,一条公路的转弯处是一段圆弧(即图中,点0是所在圆的圆心),其中CD=600m,E为上的一点,且OE⊥CD,垂足为F,EF=90m.求这段弯路的半径.
解:连接OC,设弯路的半径为Rm,则OF=(R-90)m.
∵OE⊥CD
根据勾股定理,得
OC =CF +OF
即 R =300 +(R-90) .
解这个方程,得R=545.
所以,这段弯路的半径为545m.
3. 随堂练习
(1)、如图,已知⊙O的直径AB⊥弦CD于点E,下列结论中一定正确的是( )
A. AE=OE B. ∠AOC=60°
C. CE=DE D. OE=CE
(2)、AB是⊙O的弦,半径OA=2,∠AOB=120°,则弦AB的长是 .
(3)、若⊙O的半径为5,弦AB=8,M是弦AB上的动点,则OM的长度范围是 .
第四环节 归纳小结
活动内容:
学生交流总结[]
1.利用圆的轴对称性研究了垂径定理及其逆定理.
2.解决有关弦的问题,经常是过圆心作弦的垂线,或作垂直于弦的直径,连接半径等辅助线,为应用垂径定理创造条件.
活动目的:
通过回顾本节课的各个环节,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和感想,加深对本节课知识和探索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养成归纳反思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设计反思
1.要从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角度使用教材
教材为教师提供了基本的教学素材,但如何使用这些素材,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学生在探索垂径定理的时候,其中一个难点在于如何证明垂径定理,这时通过类比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可以使学生对证明的思考得到突破,从而寻找出合理的证明方向.这既使学生掌握了新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类比思想和观察、猜想的能力.
2.要鼓励学生敢于表述和善于纠错
垂径定理及其逆定理的文字表述是一个难点,教师如果直接给出,则学生就少了一个锻炼表述能力和严谨地分析的机会.因此,应该让学生大胆表述,并对各人的表述严谨分析,找出漏洞,反复提炼,直至得出正确的说法,使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
3.注意改进的方面
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是如何添加辅助线,这在最后的归纳反思中应该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讨论,但是限于本节课的时间,这是一个客观限制,不应该勉强在课堂上完成,效果并不理想,应该留作课后作业,让学生能通过更充分的讨论才得出结论,这样才能起到更好地交流和反思的作用.
O
C
D
B
A
O
D
B
A
C
[键入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