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部分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黄冈市部分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17 19:3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历史考试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前6课。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北魏建立后,京畿(平城,今大同)的内圈为畿内之田,原居于黄河下游地区的数十万人迁居于此,各给耕牛,计口授田。京畿的外圈称为四方四维,属于部落游牧地区。畿内之田与四方四维的界限至迟在第三代皇帝太武帝时被打破。这反映出北魏前期
A.均田制在全国推行 B.民族隔阂逐步消除 C.统治中心发生转移 D.小农经济得到发展
2.辛亥革命爆发后,旅居中国的越南侨民组织了越南独立党,提出了民族解放和建立独立共和国的主张。1913年,受到辛亥革命的鼓舞,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等地的侨民建立了民族协会和群众大会。朝鲜、菲律宾的反帝斗争也有了新的发展。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A.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B.受到国际反殖民力量的支持
C.促进了亚洲民族主义运动高涨 D.规模遍及东亚、东南亚地区
3.中世纪后期,德意志地区流行“吹笛人”传说,讲述了吹笛人被狡诈的市民欺骗后,用笛音引诱城中孩童并一同消失的故事。该传说长期被学者关注,下表所示是不同时期流行的研究视角。对表中信息解读最合理的是
时间 研究视角
16世纪 将传说放入教义体系,推广新的生活规范
18世纪 用理性的验证探明传说的真实历史背景
19世纪 通过记录、阐释传说再现德意志民众精神
B.历史解释基于阶级立场 A.科学发展冲击宗教信仰
D.时代变迁影响观念变化 C.民间传说缺乏事实依据
4.宋代“极重史事、日历之修……如诏诰制令,则三省必录,如兵机边事,枢庭(枢密院)必报,百官之拜罢,刑赏之与夺,台谏之论列……下至钱谷、甲兵、狱讼、造作,凡有关于政体者,必随日以录”。这集中体现了宋代
A.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 B.中枢决策效率的提高 C.史籍编写体例的创新 D.官员监察制度的严密
5.20世纪40年代初,陕甘宁边区的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各种民主权利,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并可组织工会、妇女联合会、青年救国会等各种民众团体。边区参议会则是边区人民参与国事管理的主要
组织形式。这说明陕甘宁边区
A.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B.民主政治得到发展 C.探索政党制度建设 D.实行直接民主制度
6.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颁布了政府的人事制度,“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1931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惩戒法》和《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组织法》。这些举措意在
A.实现官僚的近代化转型 B.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
C.维护国民党的宪政体制 D.加强对官僚队伍的管理
7.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规定:“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满21岁为成年,到达此年龄后……有能力为一切民事生活上的行为。”同时法典又规定:“子未满25周岁,女未满21周岁,非经父母同意不得结婚;如父母意见不一致,有父亲的同意即可。”这反映了《法国民法典》
A.具有浓厚的封建残余 B.保证了国内的团结稳定
C.是革命与传统的折衷 D.没有真正赋予人民权利
8.下图所示为青海省博物馆收藏的“西宁土官指挥使之印”,印钮两侧镌刻“道光五年九月日”“道字五百九十七号”字样。《钦定大清会典》载:“凡土官之职,皆给以印信号纸,土府、厅、县则加以印。”材料可用来研究清朝的
A.官员选拔制度 B.民族事务管理 C.封建宗藩体制 D.改土归流政策
9.有学者认为:“在维也纳会议上,欧洲各主要大国不是无限制地追求本国利益,也不是付诸战争或威胁,而是要求欧洲大陆的大国积极通过合作解决任何争端,并且(除英国外)进行共同军事执法。”该学者在此强调的是,维也纳会议
A.牺牲欧洲大国利益 B.保证欧洲长久和平 C.力求保持欧洲均势 D.萌生集体安全意识
10.1922年,世界货币金融会议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会议确立了一种节约黄金的国际货币制。会议决定,英、法、美等国货币直接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通过这些国家货币间接与黄金挂钩,这反映出当时
A.货币霸权主义盛行 B.货币市场出现混乱 C.金本位制基本崩溃 D.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11.下表所示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提出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方针。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
时间 方针
20世纪90年代初 广覆盖、低水平、多层次
21世纪初 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
2012年 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
A.确立以人为本的社保理念 B.实现了全社会保障的均衡
C.社会保障理念的不断提升 D.建立了市场化的保障机制
12.1995年11月,考古学家在湖南省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2粒半古稻谷。经鉴定:这是栽培种,尚保留野生稻、籼稻及粳稻的综合特征,距今1.4万年至1.2万年。2004年11月,中美联合考古队在玉蟾岩遗址再次发现5粒类似古稻谷。这些考古发现可用来印证,当时该地
A.野生植物得到驯化 B.成为水稻栽培中心 C.农业生产较为稳定 D.先民摆脱自然束缚
13.成立于2013年的肯尼亚乔莫·肯雅塔农业技术大学中非联合研究中心是中国政府在非洲援建的科研机构。除了玉米之外,该研究中心近年来引进了包括葡萄、甜高粱、小米等多个新品种,并在当地进行试种。由此可知
A.非洲粮食短缺问题严重 B.中国对非政策发生变化
C.中非合作转向技术领域 D.中国助力非洲粮食安全
14.工业革命时期,一些工厂的工人成为被监禁的“奴隶”,除了在规定的时间吃饭外,他们不可以随便离开机器,甚至上厕所都是由监工安排的。工人在工头的监视下必须准确地、不停地劳动。这说明当时
A.垄断资本得到快速增长 B.民众的时间观念显著增强
C.工厂生产管理异常严酷 D.工人的劳动报酬遭到压榨
15.据统计,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世界的比重从2000年的3.1%提高到2019年的5%,中国科技期刊文章数占世界比重的从2000年的5%提高到2018年的20.7%。这些变化可用于说明当代中国
A.人文科学研究的水平较高 B.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C.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突出 D.成为新科技革命的引领者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中国古代户籍制度](15分)
材料一
秦朝实行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要求每个家庭的人口都必须登记在册,未登记的居民将被视为外来人口或无户籍人员,隐瞒登记者要问罪受罚。秦朝的户籍制度以“伍、什”为基本单位,确立了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户籍制度,邻里之间相互监督,一家犯法,十家连坐。户口登记内容包括居民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职业等,并将其分为农民、工匠、商人等不同类别。家庭内部按照以户主为首,男性、成年人、直系亲属、女性、未成年人、旁系亲属的顺序登记成员。
——摘编自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历史与政治的分析》
材料二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诏施行户帖制。户帖首先记载皇帝圣旨,中间写明该户人丁基本情况,最后登记事产,唯“不载户丁等则及田地科”,这导致隐瞒丁产者增多,引起赋役负担严重不均,民积聚为乱,愈演愈烈,成为威胁国家统治的重要力量,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永罢丞相制,皇权从此登峰造极。但是,在经济上仍面临着许多困难与挑战。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采纳范敏的建议,命户部在户帖制和小黄册的基础上,建立更为严密的黄册制度。
——摘编自刘倩《明代户籍制度从“户帖制”到“黄册制”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户籍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秦朝的户籍制度。(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户籍制度从“户帖制”变为“黄册制”的背景。(6分)
7.[咖啡传播与社会生活](14分)
材料一
17世纪末,咖啡通过也门穆哈港口的船只和商队,经红海和陆地到达埃及的地中海口岸,再传播到地中海沿岸和西欧。由于需求量不断增大,英国、法国和荷兰的商人开始深入也门去采购,在穆哈设厂并专门派船运往欧洲。英国的咖啡进口量从1685—1688年的每年21.3万磅,上升到1699—1701年55.2万磅,
到了1713—1715年,又升至135万磅。随着各国之间交流的加强,咖啡逐渐被引入西半球国家,咖啡产业迅速发展。至1800年,委内瑞拉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咖啡生产区,当时种植园主要生产糖料作物,作为补充的咖啡极大增加了种植园的收益。
——摘编自潘宏胜《咖啡的传播与贸易》
材料二
17—18世纪,咖啡成为巴黎乃至欧洲大陆高雅人士的消费品。这时期民众对奢侈品的仿效追逐导致商品需求和市场日益扩大,改变了原有的生产方式,催生出新的制度和商业文化。王室、贵族和富裕阶层对咖啡等奢侈品的神秘感吸引着新兴市民阶层,刺激他们更多、更紧张地工作,产生了所谓“勤劳革命”。咖啡、糖、巧克力、烟草、茶这些“成瘾性食品”以及精致家具等耐久高档品共同促进了奢侈消费的增长,奢侈品得以“物化”。
——摘编自潘宏胜《咖啡文化与现代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咖啡产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推动咖啡产业发展的因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咖啡在欧洲传播的影响。(6分)
18.[民国时期的司法活动](14分)
材料
1911年11月,原山阳(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知县姚荣泽假意革命,并借机杀害革命青年周实、阮式,后案发。
1912年初,上海沪军都督府都督致电大总统,坚决要求将姚荣泽严厉惩罚。南京临时政府司法总长初步了解事件后,回电称:“民国方新,对于一切诉讼,应采用文明办法。况此案情节重大,尤须审慎周详,以示尊重法律之意。拟由廷派精通中外法律之员承审,另选三名通达事理、公正和平、名誉素著者为陪审员,并准许原告与被告两方聘请辩护士到堂辩护。审讯时,任人旁听。如此,则大公无私,庶无失出失入之弊。”
1912年3月23日,此案在上海南市市政厅正式开审。除3名裁判官外,还有7名陪审员,以及原告律师和被告律师参与庭审。7名陪审员中4人同意对姚荣泽法外施恩,4人还在庭外上书总统袁世凯(当时孙中山已辞职),请求赦免姚荣泽的死刑。最终,法庭判姚荣泽终身监禁。3个月后姚荣泽被特教出狱。
——据付杰、李唐《法治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姚荣泽案:“民国第一大案”的启示》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民国第一大案”中的“文明办法”。(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民国初年法治的“理想与现实”为主题,谈谈你对该案的结果的看法。(8分)
19.[党报党刊与时代主旋律](12分)
材料
表3 1921—1956年中国共产党党报党刊的名称统计
时期 代表性报刊
1921—1927年 《中国青年》《青年工人》《青年劳动》《工人周刊》《工人教育》《农民运动》《湖南农民》《劳动与妇女》《中国妇女》等
1927—1937 《红旗》《瑞金红旗》《红旗日报》《红色中华》《赤色青年》《列宁青年》《苏区工人》
年 《工农兵》《斗争》《斗争先锋》《战斗生产》等
1937—1945年 《抗战日报》《抗战建国》《全民抗战》《牺牲救国》《大众文化》《新群众》《群众导报》《文艺战线》等
1945—1949年 《解放报》《人民日报》《人民文艺》《人民战士》《群众报》《群众文艺》《新华周报》《新华通讯》《民主日报》《民主青年》等
1949—1956年 《黑龙江日报》《云南日报》《河南日报》《浙江工人报》《铁道工人报》《武钢工人报》等
——据潘祥辉《中国共产党报刊名称的历史演进与内在逻辑》整理
党报党刊的名称符号承载着不同时期的“时代主旋律”。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时期,指出党报党刊反映的“时代主旋律”,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列出所选历史时期,时代主旋律表述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高二历史考试参考答案
1.D 2.C 3.D 4.A 5.B 6.D 7.C 8.B 9.D 10.A 11.C 12.A 13.D 14.C 15.B
16.(1)特点:具有强制性;较为严密;什伍编制;分类登记;内容详细。(3分,答出三点即可)
评价:强化了政府对人口的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为后世户籍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4分,答出两点即可)实行什伍连坐制度,户籍管理过于严苛,易激化社会矛盾。(2分)
(2)背景:隐瞒丁产现象严重;农民赋役负担不均;流民聚集威胁到国家统治,加剧了社会动荡;专制主义集权加强:经济面临困难与挑战。(6分,答出三点即可)
17.(1)特点:范围广:利润丰厚:与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联系紧密;发展迅速。(4分,答出两点即可)
因素:咖啡自身的成瘾性: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扩展;西方殖民扩张。(4分,答出两点即可)
(2)影响:丰富了欧洲的饮食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产方式;促进了新的商业文化出现;推动了奢侈品消费的增长;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6分,答出三点即可)
18.(1)“文明办法”:由专门的司法机关独立开展审判;引进民众陪审制度;允许犯罪嫌疑人聘请律师:公开审判、宣判。(6分,答出三点即可)
(2)示例一
看法:尽管案件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但庭审过程促进了近代民主法治观念的传播。(2分)从结果来看,杀害革命者的旧官僚逃过了法律的制裁,这大大打击了革命士气,也损害了新政权的威信。但这次庭审进行了一次近乎理想化的近代法庭审理的演习。南京临时政府最终选择公开审理,而不是由军政府都督或大总统对嫌疑人直接定罪,传播了孙中山的五权分立思想;组成陪审团、聘请律师、任人旁听等做法也使上海市民近距离接触到近代审判模式。尤其是最终陪审团的意见对法庭定罪产生重大影响,这有助于激发国民的民主法治意识。虽然案件最终由于北洋政府的倒行逆施,没能以法律手段为革命青年“报仇”,但广大民众经受了锻炼,更能认清北洋政府的反动本质,为后来的革命运动及思想解放运动提供了动力。(6分)
示例二
看法:现实证明,当时中国并不具备引进近代理想化的司法制度的条件。(2分)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移植西方民主共和政体模式,制定并颁布宪法性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希望借此实现共和理想。但在当时的中国,传统经济和社会结构根深蒂固,守旧势力强大,群众对西方民主法治模式了解甚少,基于这些因素,多数“威望素著”的陪审员对杀害革命者的旧官僚抱有不同程度的同情。革命成果在民国建立后不久便被袁世凯窃取,北洋政府并未给予庭审结果以充分的尊重。总之,引进西方理想化的审判制度脱离了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导致杀害革命者的旧官僚逍遥法外,难以起到巩固革命的效果。(6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19.示例一
时期:1919—1927年。(1分)
主旋律:中国共产党号召各进步阶级、阶层走向联合,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推动国民革命运动。(2分)
阐述:这一时期处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为了打倒势力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联合一切可能的同盟者,与国民党进行合作,开展国民革
命运动。表中这一时期的党报党刊多以阶级、阶层等群体命名,如《中国青年》《工人周刊》《湖南农民》《中国妇女》等,青年、工人、农民等都是国民革命的重要参与力量。以社会阶层命名的报刊显示了这一时期党报党刊的重要任务是启发各阶级的觉悟,发动各阶层参与革命,促进团结,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推动革命形势向前发展。(9分)
示例二
时期:1949—1956年。(1分)
主旋律: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人民群众,巩固人民政权,建设社会主义国家。(2分)
阐述:这一时期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迅速建立起地方各级人民政权,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基本框架。为了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工业化建设。表中这一时期党报命名以“地名十日报”、“职业(阶级)+日报(报)”为特征,如《云南日报》《铁道工人报》《武钢工人报》等,形成了党报体系的统一格局。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发展报业作为保障人民民主权利、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以各省名称命名的日报纷纷创立,有利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人类报刊的创立,体现了党对工业、工人的关注,有利于推动工业化建设。(9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