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内江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17 17:15: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内江2024—2025学年(上)高2025届第三次月考
语文学科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淡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与此同时,一种名为微塑料的污染物悄然“登场”。微塑料不仅难以被传统的污水处理系统拦截,还能轻易穿透土壤颗粒,对地下水资源造成严重的污染。在淡水资源短缺和微塑料污染的双重作用下,淡水资源的“保卫战”已经打响。
2004年英国科研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文章,首次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颗粒,具有形状多样、非均匀的特点,并且难以通过肉眼分辨。微塑料在水中富集,被形象地称为“海中的PM2.5 ”。2018年,研究人员在马里亚纳海沟发现微塑料碎片。2019年,珠穆朗玛峰顶峰附近的积雪中也出现了微塑料的身影。
微塑料根据不同来源,分为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初生微塑料主要作为工业原料或添加剂,如化妆品中含有的微塑料颗粒(微珠),以及作为工业原料的塑料颗粒和树脂颗粒。此外,洗衣时衣物纤维的脱落、塑料包装材料的分解等也会产生微塑料。次生微塑料则是由于大型塑料废弃物在环境中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逐渐破碎形成的。这些过程包括磨损、紫外线辐射、冻融循环以及生物降解等,这些微塑料通过废水处理厂的排放、河流的运输等途径进入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
目前,针对微塑料的处理技术主要有物理分离、化学降解和生物降解等方法。物理分离主要通过筛分、过滤等方式将微塑料与其他物质分离,常用于污水、海水等水体中的微塑料处理。物理分离技术能够迅速将微塑料从水体中分离出来,操作简便,易于实施。但是该方法去除效率低,难以去除纳米级别的微塑料。化学降解则利用化学试剂在特定的条件下将微塑料进一步分解为小分子,常用于固体废弃物的废水中的微塑料处理。这种方法能够将微塑料完全分解为小分子,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微塑料处理。但是化学药剂的使用成本较高,并且使用不当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生物降解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处理方法,利用微生物将微塑料降解成气体、水和对生物体无害的物质,在土壤和水体中的微塑料处理应用较多。生物降解法在微塑料的分解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较小,但是降解速度相对较慢,并且降解过程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难以精确控制。
2024年7月19日,中国科学家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通过高效界面太阳能蒸发平台去除水中微塑料的研究成果。该蒸发平台在生产淡水的同时还能去除水中的微塑料。水蒸发平台是生产淡水的基础,它将光能转化为热能,促进水的蒸发,达到降低水中离子浓度的效果。研究者在实验过程中使用商业碳毡作为基础材料,制备了水蒸发平台。碳毡是一种具有高光热转换效率和亲水多孔结构的三维材料,该材料能够将吸收的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其多孔结构有助于水分的快速传输和蒸发,大大提高了淡水的生产效率。
实验结果表明,三维太阳能蒸发平台在1个太阳光照强度下,蒸发速率为2.10千克每平方米每小时,是纯水蒸发速率的4.5倍,并且在不同溶液(不同pH值、微塑料浓度和尺寸)中均表现出稳定的蒸发性能。
研究者通过“嫁接”的方法,将聚乙烯亚胺负载在碳毡的表面,制备了“碳毡-聚乙烯亚胺”复合材料。聚乙烯亚胺中含有丰富的氨基基团(对微塑料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赋予了该复合材料去除水中微塑料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利用“碳毡-聚乙烯亚胺”复合材料搭建的水蒸发平台在1个太阳光照强度下,经过6小时,微塑料的去除率达到100%。
针对目前面临的淡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被微塑料污染的双重问题,研究者设计的太阳能水蒸发平台提供了“双赢”的解决方案。在真实海水环境中,太阳能蒸发平台不仅能够有效去除海水中的微塑料和颗粒物,还能显著降低离子浓度,其制备的冷凝水达到世界相关饮用水标准。
微塑料已经成为国际广泛关注的四大新污染物之一,其在水中的富集不仅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还在慢慢地毒害着人类的身体。水中微塑料的去除已经迫在眉睫,让我们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借助科技的力量战胜淡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污染的挑战。
(节选自石畅《科学新突破!水中微塑料还可以这样清除》)
材料二:
微塑料的摄入途径主要有两个:食物和饮水。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微塑料污染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消费的食物链中。例如,瓶装水中常常检测到微塑料颗粒,尽管这些颗粒对健康的具体影响还在研究中,但初步数据表明,它们可能会对消化系统产生负面作用。这些颗粒可能对肠道微生物群造成干扰,导致消化不良、炎症或其他胃肠道问题。
在食物方面,海洋生物如鱼类和贝类由于直接摄入环境中的微塑料,也将这些颗粒传递给了人类。当我们食用这些受污染的海产品时,微塑料颗粒进入体内的机会就增加了。研究显示,微塑料能够通过消化道进入血液和淋巴系统,进而在体内积累。长期积累可能引发炎症反应,甚至可能与某些类型的癌症相关联。
此外,微塑料可能携带各种有害化学物质,包括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这些物质会在塑料表面附着并随着微塑料一起进入人体。这些化学物质可能会对内分泌系统产生干扰,影响荷尔蒙水平,进而影响身体的代谢和免疫系统。
(节选自胡庆发《微塑料有多可怕?》)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微塑料是污染物,传统的污水处理系统很难拦截它,地下水也会被其严重污染,解决其污染问题迫在眉睫。
B.无论是初生微塑料还是次生微塑料,都来源于人类的生产或生活,它们进入自然环境后,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C.用生物降解法处理微塑料速度较慢,且受环境因素影响大,但这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处理方法,且可以处理多种类型的微塑料。
D.人类主要通过食物和饮水摄入微塑料,现在微塑料已经出现在人类日常消费食物链之中了,而且很难避免。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马里亚纳海沟和珠穆朗玛峰都发现了微塑料,说明微塑料在环境中已经广泛存在。
B.化妆品、衣物纤维、塑料包装材料等日常用品都可以产生微塑料,因此很难防范。
C.中国研究者设计的太阳能蒸发平台实用高效,能解决困扰人类的去除微塑料难题。
D.微塑料进入人体后,可能会给人体健康带来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必须要认真对待。
3. 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一中中国研制的水蒸发平台优势的一项是( )(3分)
A.能将光能转化为热能,促进水的蒸发,降低水中离子浓度。
B.使用商业碳毡作为基础材料,有效提高了淡水的生产效率。
C.将聚乙烯亚胺负载在碳毡表面,微塑料去除率达到100%。
D.蒸发速率高,且能在所有的溶液中表现出稳定的蒸发性能。
4. “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在微塑料污染问题上,中国科学家没有缺席。请根据材料概括分析此事件中体现出的中国科学家的精神。(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大金川上看梨花
阿来
(1)去看梨花。
(2)去大金川上看梨花。
(3)路远,四百公里。午饭后一算,出成都西北行已两百多公里。海拔不断升高,春花烂漫的成都平原已在身后,不多久,雪山就耸立在面前了。
(4)那条盘旋而上翻越雪山的公路已经废弃十多年了。我们从隧道里穿山而过,离开岷江水系,进入了大渡河上游支流的梭磨河。①道路转向,折向东南,沿河下行。河岸两边是陡峭的峡壁。向阳的峡壁是草坡,是密闭的栎树林。背阴的峡壁上满坡的杉树、松树与桦树。阳光是一个美术大师,利用峡谷的岩壁、森林、河流和纵横交织的山棱线勾勒出明亮与阴影的复杂分界。也许是怕这样的画面会过于单调,风与云彩都会来帮忙。风摇晃那些树,其实就是摇晃那些光,使之动荡,使之流淌。一朵两朵的云飘来,遮住一些光,失去光照的部分便显得沉郁,未被遮没的部分便在阳光照耀下更加高亢更加明亮。似乎可以在这光影摇荡间听到声音。阴影部分是一支木管乐队,低回,沉郁,却也充满细节。春天了,林下的苔藓已一片潮润,正在返青,树木正展开根须,从解冻的土地中拼命吮吸水分,向上输送,到每一个细枝末节。森林虽未呈现绿色,却也能让人感到一派生机。而那些被阳光透耀的部分简直就是高亢明亮的铜管乐队在尽情歌唱。
(5)就这样沉湎于脑海中的乐音时,车子从一面悬崖下的弯道上冲出去,河流猝然变宽变缓。大渡河是地图上的名字,在当地人口中,此河的这一段唤作金川。考究起来,河的得名与过去沿河盛产黄金有关。几百年前,土司统治的时代,这里的藏语名字是曲浸,意思就是大河。到清末,改土归流,寓兵于民,叫过绥靖屯。民国间设县,叫作靖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金川县。②这一县地名的演变,也可窥见治乱的兴替,时代的进步,文化的变迁。
(6)金川一县,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便广植梨树。这里的梨花不是一处两处,而是在处处。除了成规模的梨园,村前屋后,地头渠边,甚至那些荒废的老屋基上,都是满树梨花。
(7)雪山还在远处的蓝空下面,我们已经身陷于盛开的鲜花阵中了。梨树都很高大,树干粗粝、苍老,分枝遒劲、生机勃勃,每一个枝头,都满是一簇簇繁密的花朵。此时,它们被阳光照耀着,格外地明亮耀眼,同时,也散发着格外浓烈的香气。香气那么浓烈,让人觉得有一层雾气萦绕在身边。又似乎是梨花的白光从密集的花团中飘逸而出,形成了隐约的光雾——花团上的白实在是太浓重了,现在,阳光来帮忙,让它们逸出一些,飘荡在空中,形成了迷离的香雾。五个花瓣捧出了丝丝青碧的花蕊。每一枝蕊的顶端都是一团花粉。花刚开时,花粉是红色的,两天三天后,就渐渐变成了沉着的黑色。它们在等蜂来,把它们带到另外的一朵花上,落在每一朵花羞怯地低着身子的花房上。于是,奇妙的遇合发生。从此,我们可以期待秋天的果实。当然,传播花粉更有效的是风。风把花粉从这一群花带到那一群花,从这几树带到另外的那几树。风不大,那些高大的树皮粗粝苍老的树干纹丝不动,虬曲黝黑的树枝却开始摇晃,枝头的花团在这花粉雾中快乐地震颤。那是生命之美。
(8)③我在这里阅读自然之书,几乎忘记了身在何处。
(9)当地政府有一个强烈的意图,就是把种植农业往观光方向转化。我们这一行,就是受邀来看梨花,写梨花的。可怎么写这些开放在雄荒大野的梨花,的确是个问题。这几天,老听人在耳边念岑参的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心里却不满足,那到底是写雪,只是用梨花作比附的。古诗词中写梨花的诗句,都是写那小山小水小园中的,到底显得过于纤巧,与我们眼见的金川梨花并不相宜:
(10)“梨花雪压枝,莺啭柳如丝。”(温庭筠)
(11)“梨花千树雪,柳叶万条烟。”(李白)
(12)再有些感怀伤时,一腔春愁,更与眼前这轰轰烈烈的花开盛景不能相配:
(13)“梨花有思缘和叶,一树江头恼杀君。”(白居易)
(14)梨树都是梨树,但有不同姿态;梨花都是梨花,却开出不同格调。何况树由人植,人群更是各个不同。树生别境,这里的雄阔的雪山大川,化育了这种接近原生状态的梨树。中国文学书写草木,常常套用传统文化中那些托物寄情,感时伤春的熟稔路数,情景相近时,虽也确切,却了无新意。④所以,不看主客观的环境如何,只用主要植根于中原情境的传统审美中那些言说方式,就等于自我取消了书写的意义。
(15)如果对此种写作方式缺乏应有的警惕,那就滑入那些了无新意的套路。我看梨花,就成了“我看”梨花,而真正重要的是我看“梨花”。前一种仅仅是一种姿态。后一种,才能真正呈现出书写的对象。写物,首先得让物得以呈现,然后涉笔其他,才有可信的依托。
(16)我愿意用这样的方式去发现一片土地,去看见大金川上那些众多而普遍的梨花。
(节选自《西高地行记》,有删改)
关于文中描写梨花的第(7)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这段文字写到了梨花的枝干、花朵、花香、花蕊、花粉等,描绘出了梨花的生命之美。
作者精于描写细节,通过拟人等修辞展现金川梨花之美,表现出浓烈纯粹的自然情怀。
作者善用色彩,与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写不同颜色的牵牛花有着相同的审美情感。
植物授粉的描写,赋予观察对象以动态感,以丰富的文学想象呈现自然的奇妙与美好。
6.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句子①句式整齐,笔法简洁,交代位置的移动和变化,引出下文对峡谷景象的描写。
B. 句子②是对地名演变的理解,富有议论色彩,展现了作者对民族文化和历史的思考。
C. 句子③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使得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强烈。
D. 句子④表达了作者对传统审美表达方式的否定,传递了作者独特的文化观和价值观。
7. 阿来曾说“我在音乐声中,看到了表达的可能”,他常借助音乐来丰富文学表达。本文第(4)段中的写景描写就充满音乐性,请具体分析其写法特点。(6分)
8. 作者在文中赋予了标题“大金川上看梨花”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弊,自天子不能具钧驷①,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孝景时,上郡以西旱,亦复修卖爵令,而贱其价以招民;及徒复作②,得输粟县官以除罪。匈奴数侵盗北边,屯戍者多,边粟不足给食当食者。于是募民能输及转粟于边者拜爵,爵得至大庶长。汉将岁以数万骑出击胡,及车骑将军卫青取匈奴河南地,筑朔方。招尊方正贤良文学之士,或至公卿大夫。公孙弘以汉相,布被,食不重味,为天下先。天子为伐胡,盛养马,马之来食长安者数万匹,牵掌者关中不足,乃调旁近郡,而胡降者皆衣食县官,县官不给,天子乃损膳,解乘舆驷,出御府禁藏以赡之。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于是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廥以振贫民,犹不足,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衣食皆仰给县官。商贾以币之变,多积货逐利。于是公卿言:“诸贾人虽无市籍,各以其物自占,率缗钱二千税一算③;贾人有市籍者,及其家属,皆无得籍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童。”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
(节选自《史记·平准书》,有删改)
材料二:
班固曰:“孝文恭俭,景帝遵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窃以为不然。文帝宽厚长者,以德化人,无事则谦抑如不能,有难则英气奋发。景帝刻薄任数,以诈力御下,平居则诛赏肆行,缓急则惴惧失措。而又以无宠废正后,而夫妇之义薄;无罪废太子,而父子之恩睽;过爱梁王,轻许传位,而兄弟之好不终;信谗用私,诎申屠嘉,戮晁错,杀周亚夫,而君臣之道乖,其视乃考益相辽矣。独节俭不妄费、育民以致丰富一事,为克遵前业耳。夫岂可与成、康同得美称哉?
(节选自宋·胡寅《读史管见》,有删改)
【注】①钧驷:四匹同颜色的马驾车。②及徒复作:免去徒刑而强迫劳动的罪犯。③一算:一百二十文。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需三处断句,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汉兴a七十余年b之间c国家d无事e非遇水旱之灾f民g则人给家足。
aeg B. bef C. cef D. ceg
10.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县官,朝廷或官府,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的“县官”意思不同。
B. 岁,每年,名词作状语,与《过秦论》中“赢粮而景从”的“景”字用法相同。
C. 被,遭受,与《促织》中“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的“被”字意思不同。
D. 缓急,偏在急,与《孔雀东南飞》中“我有亲父兄”的“父兄”用法相同。
1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初衰蔽,上至皇帝、将军宰相,下至普通百姓都受到影响,汉景帝节俭不浪费、保育百姓,但这不是胡寅认为其可与成、康媲美的原因。
B. 出卖爵位的法令增加了官府的收入,也缓解了边境囤积粮食不足的问题,但出卖爵位的弊端,也让胡寅认为汉景帝的见识和文帝相差极远。
C. 汉景帝针对当时国家困顿的情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国家财政,抵御外来侵略,促进社会安定,促使百姓富足,得到了班固的赞美。
D. 胡寅读史有独到的见解,批评了汉景帝冷酷无情,使用权谋,杀戮赏赐随意,亲情淡薄,听信谗言,任用宠臣,贬退和杀戮有功大臣。
12.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公孙弘以汉相,布被,食不重味,为天下先。
(2)文帝宽厚长者,以德化人,无事则谦抑如不能,有难则英气奋发。
13. 胡寅肯定景帝“节俭不妄费、育民以致丰富一事”,材料一哪些事实可以支持此观点?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寓居开元精舍①酬薛秀才见贻
许 浑
知己萧条信陆沉,茂陵②扶疾卧西林③。
芰荷风起客堂静,松桂月高僧定深。
清露下时伤旅鬓,白云归处寄乡心。
劳君诗句独相忆,题在空斋夜夜吟。
【注】①精舍:道士、僧人修炼居住之所。②茂陵:司马相如因病被免官后家居茂陵,后用以指代相如,诗中是自指。③西林:寺名,晋太原中僧慧永建,后泛指寺院。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诗歌题目交代了创作原因,诗人在开元精舍寄居时收到薛秀才赠诗,于是作此诗以酬答。
首联先写自己知己不多,又写书信陆沉,再写卧病寺院,层层铺陈,深化了寂寞伤感之情。
“客堂静”“僧定深”写环境的幽静,而风吹芰荷则打破了这种幽静,表现了诗人心情的凌乱。
清露下时为羁旅中鬓发变白而伤心,白云归处聊以寄托思乡之情,表现了无处寄托乡心的无奈。
诗人是如何表达对薛秀才赠诗的感激之情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非常善于鼓励学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当曾点说自己和别人想法不同时,孔子循循善诱:“ ? 。”
(2)“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简朴的话语道出了人民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比喻句“ , ”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3)《红楼梦》中的谚语“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化用了《阿房宫赋》的“ , ”。
(4)《六国论》中指出齐国最终被秦所灭,是因为“ ”,而“ ”则加速了赵国的灭亡。
(5)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中的“ ”和张孝祥《念奴娇 过洞庭》中的“ ”,均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表现江水(湖水)之美。
(6)《登岳阳楼》中“ , ”两句运用了虚实交错的手法,扩大了时空领域,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8小题。
在文化旅游产业火热发展的今天,古城镇保护开发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如何让历经风雨的古城能够真正承担游客、留住游客、吸引游客,对于当地来说是颇具考验的。一些古城开发改造中出现大拆大建、拆真建假、过度商业化等问题,已经引起主管部门的关注和社会舆论_______。在全国范围内,大拆大建的做法并非个例。有的古城所在地发展旅游,动辄上马大项目、大工程。大笔的投资花出去了,大量的古建筑拆没了,大批的原住民迁走了,古城变成了_______的空壳,即便新建了许多华丽精美的设施,也会让人觉得失真、失味。
古城改造采取“政府支持引导、在地居民商家合作共建、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的“微更新”模式,不失为一种值得肯定的探索和创新。当地政府集中有限财力投入到古城镇的更新改造,以此来_______文化品牌、唤起社会关注,可以说是“好钢用在刀刃上”。就像当前美容界流行的“微整形”手术,古城改造也要避免伤筋动骨、_______,而是在尽可能保留原始风貌、韵味的前提下,对一些缺陷和瑕疵进行精准调整、细节优化,达到整体形象提升的效果。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3分)
修改为: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批评 名不副实 营造 改头换面
B.诟病 名不副实 营造 洗心革面
C.诟病 有名无实 营建 改头换面
D.批评 有名无实 营建 洗心革面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上沙山实在是一项无比辛劳的苦役。刚刚踩实一脚,稍一用力,脚底就松松地下滑。( A )陷得越深,下滑也越加厉害。才踩几脚,已经气喘,浑身恼怒。我在幼童时已能欢快地翻越大山。累了,一使蛮劲,还能飞奔峰巅。这儿可万万使不得蛮劲。软软的细沙,也不硌脚,也不让你磕撞,只是款款地抹去你的全部气力。你越发疯,它越温柔,温柔得可恨至极。无奈,只能暂息雷霆之怒,把脚底放轻,与它厮磨。
心气平和了,慢慢地爬,沙山的顶越看越高,爬多少它就高多少,简直像儿时追月。已经担心今晚的栖宿。狠一狠心,不宿也罢,爬!转过头来看看自己已经走过的路罢:我竟然走了那么长,( B )。脚印已像一条长不可及的绸带,平静而飘逸地划下了一条波动的曲线,曲线一端,紧系脚下。完全是大手笔,不禁钦佩起自己来了。爬。不管能抵达哪儿,只为已耗下的生命,爬。无论如何,我始终站在已走过的路的顶端:永久的顶端,不断浮动的顶端,自我的顶端,未曾后退的顶端。沙山顶端是次要的。爬,只管爬。
脚下突然平实,眼前突然空阔,怯怯地抬头四顾,山顶还是被我爬到了。完全不必担心栖宿,西天的夕阳还十分灿烂。夕阳下的绵绵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被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日夜的风,把山脊、山坡塑成波荡,那是极其款曼平适的波,不含一丝涟纹。于是,满眼皆是畅快,一天一地都被铺排得大大方方、明明净净。色彩单纯到了圣洁,气韵委和到了崇高。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表述为“我站在已走过的路的永久的、不断浮动的、自我的、未曾后退的顶端。”原句与之相比,表达效果好在哪里?(6分)
四、写作(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三学生晓航,每天把下肢残疾的好友背上教学楼。同学们认为大家可以轮流背,不能辛苦了他一个人;父母劝他做好事应该有度,因为毕竟高三了。晓航说:“我们是好朋友,背得动,就我来背吧。”后来,媒体来了,荣誉来了,赞美堆成了山。他不敢请假、不敢犯错,不再感到快乐,同学们也觉得他不再可亲,他陷入了忧虑之中……
我们在生活中也不乏遇到这样的事情。对此,你有什么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及评分细则
1.C
2.C
3.D
4.①有担当,为全人类谋福。中国科学家着眼于淡水资源短缺和微塑料污染的全人类生存和健康问题,关注人类共同面临的世界性难题。
②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微塑料很难被避免和拦截,已有的各种微塑料处理技术都有其不足,微塑料和淡水问题是人类的严峻挑战,中国科学家们迎难而上,解决部分问题。
③探索与创新的精神。不满足于已有技术,敢创新探索,使用商业碳毡作为基础材料,运用“嫁接”方法,实现了技术的综合运用,做出了更好的产品。
C
D
7. ①通感/化视觉为听觉(1分):将“未被云遮没的部分”的明亮(视觉)描绘成“更加高亢”(听觉)(1分),借音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峡谷中光影摇荡的动态感(1分)。
②比喻(1分):把阴影部分比作木管乐队,把阳光透耀的部分比作铜管乐队(1分),极其细腻地写出了峡谷中光影摇荡的交错美感,让人仿佛听到奇妙的音乐在演奏(1分)。
①“大金川”三字,既交代了看梨花的地点,(1分)也说明此梨花是“雄荒大野的梨花”,绝非“小山小水小园中的”“过于纤巧”的梨花,(1分)为把梨花开放写得“轰轰烈烈”张本(1分)。
②“看梨花”既是我看“梨花”,即欣赏梨花的怒放姿态(1分)更是我看“梨花”,真正呈现出书写的对象,使之成为“可信的依托”,(1分)表现了作者对传统审美言说方式进行了反思(1分)。
9.C
10.A
11.B
12.(1)公孙弘凭着汉朝丞相的身份,盖的是粗布被子,吃饭不用两道菜肴,成为天下人的榜样。(布被:名词动用,盖粗布被子;重味:两道菜肴;先:榜样。每点1分,句意1分)
(2)文帝是一个宽容厚道、德高望重的人,他用道德来感化人民。没有大事他谦虚退让,好像没有什么能力,遇到危难时就英气勃发,奋发有为 。(文帝宽厚长者:判断句;谦抑:谦虚退让;能:才能。每点1分,句意1分)
13.①景帝带头节俭,减轻朝廷负担;②转运粮食,赈济、迁移灾民;③向商人征税且不许其占有名义上的田地,保护农民利益。(每点1分)
14.C
15.①前三联极写自己寓居开元精舍的孤独伤感,反衬薛秀才赠诗给自己带来的慰藉,凸显感激之情。
②“劳君”句直抒胸臆:只有薛秀才没有忘记自己,寄来诗作,直接表达感激之情。
③“题在”句写自己要把赠诗题在空斋中夜夜吟咏,通过想象深化感激之情。(每点2分,共6分)
16.(1)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2)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3)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4)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洎牧以谗诛
(5)千里澄江似练 玉鉴琼田三万顷
(6)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改为:“如何让历经风雨的古城能够真正吸引游客、承载游客、留住游客,对于当地来说是颇具考验的。”(给分建议:改对一处2分,二处3分。)
C
A处:“用力越大”。(2分)
B处:“爬了那么高”。(2分)
①原句通过“始终”一词,突出人物面对挑战不断坚持、从不退缩的执着品质。也与前 面的“无论如何”相呼应,表达“我”的自豪之感。(2分)
②原句通过反复使用“顶端”一词,强调了在行走过程中所达到的各种“顶端”,不仅是实际的地形高点,更是精神和心理的高峰。内涵更深刻,用词更具力量感,能更触动读者。(2分)
③原句通过排比修辞进行表达,句式整齐,更富节奏感,增强了韵律和气势,增强了对“顶端”深刻意义的强调,更具感染力。(2分)
21.作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