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衡水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17 17:21: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河北省衡水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章五诀”形、事、情、理、典,毛文是典范。在毛泽东的政论文里,为了说服读者接受他的观点,他都能随手抓来一个形象,借典说理或借事言情,深入浅出。毛文开创了政论文从未有的生动局面。毛泽东是有大志的人,他永远有追求不完的目标。其中一个目标就是放下身段,当一个行吟诗人,当一个作家。他多次说过要学徐霞客,顺着长江、黄河把祖国大地丈量一遍。他又是一个好斗争的人,他有一句名言“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他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他对群众语言、古典语言是那样热爱,对教条主义的语言、官僚主义的语言是那样憎恨。延安“整风运动”中,他把文风与学风、党风并提,讨伐“党入股”,给它列了八大罪状,说它是对五四运动的反动,是不良党风的最后一个“防空洞”。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日报》发表长篇社论,号召正确使用祖国语言,他在改稿时特别加了一句:“我们的同志中,我们的党政军组织和人民团体的工作人员中,我们的文学家教育家和新闻记者中,有许多是精通语法、会写文章、会写报告的人。这些人既然能够做到这一步,为什么我们大家不能做到呢?当然是能够的。”(《人民日报》1951年6月6日)后来,我们渐渐机关化了,文章中假、大、空的语言多了。他对此极为反感,甚至是愤怒,严厉要求领导干部亲自写文章,不要秘书代劳。他批评那些空洞的官样文字:“讲了一万次了依然纹风不动,灵台如花岗之岩,笔下若玄冰之冻。哪一年稍稍动一点,使读者感觉有些春意,因而免于早上天堂,略为延长一年、两年寿命呢?”(1958年9月2日的一封信)他强调内容一定要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他是一辈子都在与“党八股”的坏文风作斗争的。
政论文是一种特殊的学术论文,细读毛泽东的政论文,发现他的文章能将政治思想讲出他自己的特色,后世发展成公认的真理,特别是他独特的语言风格,足可自立为一门一派,是对教条主义的语言、官僚主义的语言的最佳驳斥。
在大力倡导改文风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研究一下他的文章。这至少有两个用处:一是专门搞写作的人可以从中汲取营养,特别是补充一些文章外的功夫,好直起文章的腰杆;二是领导干部可以向他学一点写作,这也是工作的一部分,能增加领导的魅力。须知:打天下要靠笔杆子,治天下更要靠笔杆子。
(摘编自梁衡《关于毛泽东政论文文风的鲜明特点》)
材料二:
我读史书读到商鞅搬移木杆树立诚信一事,不禁慨叹起我国国民愚昧,执政者煞费苦心,几千年来民众不觉悟、国家接近走向灭亡的悲惨命运来。认为我说的不可信的,请允许我详尽地说出我的道理。
法令,是谋求幸福的工具。法令如果好,它让我们民众获得的幸福就一定多,我们民众正担心不公布这些法令,或者公布后担心这些法令不产生效力,一定竭尽全力来保障它,维持它,务必使它达到完善的目的为止。政府和国民互相维系,哪有不信任法令的道理呢?法令如果不好,那不但没有幸福可言,而且还有足够让人恐惧的危害,我们国民又一定会竭尽全力来阻止这些法令。即使想要让我相信(法令),又哪有相信它的道理呢?就如商鞅与秦国民众之间(具有同样的利害关系),却恰恰运用跟政府与国民互相信用相反的方法(即运用徙木立信的办法)去做,这又是为什么呢?
商鞅的法令是好法令。如果试着翻阅一下我国四千多年的记载,寻求那些利国福民的伟大的政治家,商鞅不是位居第一吗?商鞅处在秦孝公时代,中原局势极不安定,战事正盛,全国民力疲惫,(达到了)不能够言说和描述(的程度)。在这种情势下,却想战胜各诸侯国,统一中原,不很难吗?在这种情势下,变法的命令出台了,这些法令惩罚坏人来保护人民的权利,鼓励种田织布来增加国民的财力,崇尚战功来树立国威,把贫困、懒惰者收为奴隶来杜绝人力、物力资源的损耗。这确实是我国从来没有过的重大政策,国民害怕什么而不相信呢?一定要(通过)搬移木杆来树立诚信,我从这里知道了执政者都费了苦心,我从这里知道了我国国民愚昧,我从这里知道了几千年来民众智慧缺乏、国家差点儿走向灭亡的悲惨境地是有原因的。
虽然这样,但一件不寻常的事情开始出现时,百姓对此会感到惊惧。国民是这些国民,法令是那些法令,我为什么对此感到奇怪呢?我只担心这搬移木杆树立诚信一事,如果让东西方各国文明程度高的那些国民听了,一定会捧着肚子大笑,(或者)高声讥诮。唉呀!我不想说了。
(摘编自毛泽东《商鞅徙木立信论》白话译文)
材料三: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获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摘编自毛泽东《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政论文这种文体具有假、大、空的特点,毛泽东坚决与之做斗争,以他独树一帜的文风,开创了政论文的新局面。
B. 材料一结尾,作者关联现实,强调要研究毛泽东文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增加领导魅力,才能扭转当前不正文风。
C. 面对商鞅“徙木立信”的历史故事,作者认为不论法令是好是坏,政府与民众始终是互相维系、具有同等利害的关系。
D. 材料三,作者举重若轻,用极少的文字及时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势如破竹的事实。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的政论文形象生动、深入浅出,这与他热爱群众语言、古典语言,反对教条主义的语言、官僚主义的语言分不开。
B. 毛泽东严格要求领导干部亲自写文章,不要秘书代劳,可知当时领导干部不自己执笔写文章,而交由秘书代笔的现象比比皆是。
C. 毛泽东由“徙木立信”的历史故事,慨叹民众愚昧、民族前途昏暗,可见作者能以小见大加以论述,思想深刻。
D. 材料三中人民解放军的胜利,是军事与政治的完美结合,而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了六国之败,指出其败因并非军事上的不足,而是政治上的失策。
3. 下列选项不适合证明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 诗的语言,当然要以现代大众语为主,加上外来语,和古典诗歌中还有活力的用语。大众化当然首先是内容问题,语言是表现形式。要有民族风味,叫人爱看、爱诵,百读不厌。(毛泽东接见臧云远时的谈话)
C.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 在《别了,司徒雷登》中,他这样来写美国对华政策的破产:“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夹起皮包走路。”
4. 材料二是毛泽东19岁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时的考试作文,请梳理全文的写作思路。
5. 假如你要参加“毛泽东政论文特点”的专题研讨会,请结合材料,拟出你的发言要点。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绝墨
谈歌
民国三年冬月,保定下了第一场大雪。漫天雪花飘舞,寒风沿街扫荡,犹稀少了人迹,大雪竟然不歇气,凶凶地下了三天,东关“飞云酒楼”也没有了平日的热闹,只有零星散座。老板侯洪志让伙计去请城内几位丹青高手,来酒楼品酒论画。
十几个丹青高手先后踏雪赶来,众人就在楼上饮酒论画。洪志乘兴涂抹出几枝梅花,众人齐声唱彩。洪志得意,唱了一段二黄原板,高亢响亮。一曲唱罢,楼下有人喝彩。洪志探头一看,是个黄脸汉子,就请他上楼叙话。
黄脸汉子朝洪志一拱手:“老板果然好唱家,可否乘兴再唱一曲 ”洪志笑道:“侯某今日就为客官助兴。”就又唱了一段西皮。黄脸汉子击掌赞叹,走到桌案前,捉起笔,饱蘸了墨,就在纸上涂抹了一张画。洪志和众人不觉屏住了气,就见汉子笔墨雄浑,气势磅礴,一幅“高山流水图”跃然纸上。汉子掷笔拱手:“侯老板,今日就以此画相赠吧。”洪志苦笑道:“侯某做了多年井蛙。今日得遇大手笔,方知天高地厚。明日,我就关闭酒楼,专意丹青。”
第二天,“飞云酒楼”果然改了字号,挂出“洪志画坊”牌匾。洪志从此终日躲在楼内作画,如此过了两年,“洪志画坊”在保定画坛声名大噪。
那天,洪志正在作画,忽听有人哈哈大笑:“侯老板果然长进。”正是当年那个黄脸汉子。洪志起身拱手:“请多指教。”汉子四壁看看,失笑道:“侯老板果然生意人。”洪志一怔:“此话怎讲 ”
汉子哈哈笑道:“我看到四壁皆是浓浓的商贾气。”洪志就白了脸,木在了那里。汉子笑道:“不日我也开一画坊,还请侯老板多多照应。”说罢,唱一个喏,转身走了。过了几天,洪志画坊对面,果然开了一座画坊,字号“山月画店”。门前一副对联:笔责丹心一寸,墨崇碧血千秋。
起初两店不分高下。后来,洪志的生意就淡下来,眼睁睁看着汉子那边的生意火爆起来。那汉子似乎成心与洪志作梗。洪志画梅,他便也画梅。洪志画花鸟,他便也画花鸟……洪志开始还忍让,到后来就找到那汉子店中。
洪志恶笑道:“你逼得我无路可走,就不怕我杀了你 ”汉子笑道:“自古作丹青者,都是斯文中人,侯老板怎会用屠夫手段 侯老板心灵聪慧,一味争强斗狠,笔下自然呆滞,难脱俗气。”侯洪志一愣,脸就红了。
汉子道:“善画者,以山为居,以云为所,仗笔走天涯。积一世心血,积劳,积思,积墨,积石成山,积情为画。意到物我两忘,忘喜忘忧忘梦忘醒,忘乎忘耶,不忘犹忘。”洪志朗声而笑,拱手道:“多谢指教。”
那一日,来了一客商,自言河南画贩,姓李。张口要买洪志“梅花图”,讲好要十种梅花姿态。并说只要画得好,每张按一百大洋收购。当场放下五百定金,洪志点头应下,写了收据。洪志至此闭门谢客,画了两个月。姓李的客商前来取画,细细看过,微微皱眉道:“恕我直言不讳,侯老板是认真用了心力,只是仍旧呆滞了些,少了灵气。”
洪志冷笑一声:“但请指教。”李客商从怀中取出一张画来,竟是一张“红梅图”。画中大雪纷飞,梅花争奇斗艳,一朵朵迎风欲动。两下比较,洪志那些梅花确有些呆傻了。洪志脸涨红了,朝客商拱手道:“此画让我大开眼界,若兄台再宽限两月,十张画我可重新画过。”
李客商道:“只要画得精湛,再等两月,并无妨碍。”
转眼两月过去,十张梅花图画毕,却不见李客商来取货,这一天,洪志听到有人叩门,竟是那个黄脸汉子:“听说候老板近来笔下功夫精进,也让我一开眼界。”
汉子四壁观看,笑道:“今日与侯老板切磋画艺,该弄些酒菜才对。”洪志怔了怔,便到楼上搬下酒菜,汉子坐下独饮。洪志笑道:“你不怕侯某酒中下毒 ”汉子笑道:“你四壁画中已然全无杀气,莫再饶舌,一同坐下饮上几杯。”二人就埋头吃酒。汉子自斟自饮,渐渐面色潮红,饮尽最后一杯,一张口,一口血喷出来。洪志惊了脸:“先生怎么了 ”
汉子惨笑:“我将不久人世,日后不会再逼你了。今日来是要看看你那十张梅花图画得怎样了 ”洪志一时呆住,汉子掏出一张纸来,洪志定睛看去,正是给李客商的收据。洪志顿悟,泪如泉涌:“洪志浅薄愚昧,误解了先生一番苦心。”汉子笑道:“侯老板莫做女儿态,请拿纸笔来。”
洪志忙送上笔墨,将宣纸铺上桌案,一旁垂手侍立。汉子起身站定,拈过笔来,就在砚中饱蘸了,却不落笔。 目光迷离,悲喜全无。侯洪志刚要说什么,汉子一张口,一口血就喷在了那洁白的空纸上,只见红红的暴浸开来。汉子大笑一声,伏身在案,笔走龙蛇,就着那血,勾出一幅“梅花斗寒图”。洪志看得眼呆,失声叫一句:“先生就是……”汉子似用尽了全身的气力,软软坐下。脸似纸白。
洪志猛地跪倒:“请收洪志为徒。”汉子笑笑:“你我早已师徒一场,你画梅花,便要化为梅花,所谓出神入化,才可纵横无忌。”洪志怔怔地,听得如痴如梦。汉子仰天笑道:“幸甚至哉!惟笔在握,守拙不移,痴心不易,梅花香自苦寒来!”笑罢,起身,出门。
门外已是满天大雨,哗哗落得正紧。汉子大步走进雨阵,并不回头。走出很远,汉子唱开了戏文,竟是一副绝好的嗓子。侯洪志听得呆了。
第二天,“山月画店”就关了张。汉子不知去向。再过了几天,侯洪志也悄然离了保定,再也没有回来过,后来就传说,侯洪志的一张画在北京卖价一万大洋。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便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民国三年冬月”,以及地点——“保定”,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历史和地理背景。
B. “侯某做了多年井蛙”,意味着侯洪志已经意识到自己过去存在自满、视野狭窄的缺点,没有意识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C. “洪志浅薄愚昧”中“浅薄愚昧”是反语,如同《荷花淀》中水生说女人们是“一群落后分子”一样,都是口是心非的说法。
D. 小说结尾没有明确解释所有的细节,比如“山月画店”关张的原因、汉子的去向等,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解读的空间。
7. 关于文中黄脸汉子画“梅花斗寒图”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洪志忙送上笔墨,将宣纸铺上桌案,一旁垂手侍立”,写出了侯洪志内心对汉子的恭敬之情。
B. “汉子起身站定,拈过笔来,就在砚中饱蘸了”,动作简洁,“却不落笔”这一细节则充满悬念。
C. “一口血就喷在了那洁白的宣纸上,只见红红的暴浸开来。”这里的描写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D. 作者在这一部分多用短句,整散结合,行文富有变化,语言风格与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一致。
8. 有人认为小说中的“黄脸汉子”可以称为“良师”。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9. 班级文学小组准备选择本篇小说推荐给全班同学阅读。请从“艺术之美”“人性之光”“思想之力”这三个角度中任选两个,写一篇推荐词。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节选自《屈原列传》)
材料二:
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雎曰:“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人留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湣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楚人立之。
十八年,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十九年,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
臣光曰:“呜呼,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寡人A愿B与君王C会D武关E面相约F结盟G而去H寡人之愿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与楚从亲”与“吾从而师之”(《师说》)两句中的“从”意思相同。
B. 婚姻,指儿女亲家,与《鸿门宴》中“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的“婚姻”意思相同。
C. “欲往恐见欺”与“信而见疑”(《史记·屈原列传》)两句中的“见”意思相同。
D. “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与“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两句中“务”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昭王写信给楚怀王说明秦楚的关系,并希望和他相会。楚怀王看到信后,既想赴会,又不敢去,内心犹豫不决。
B. 对楚怀王前去秦国的态度,昭雎与子兰态度截然不同,但楚怀王听取了子兰的劝说去了秦国,结果被扣留。
C. 楚怀王从秦国逃跑,被秦国人发现,秦王派人封锁了通往楚国的道路,楚怀王只好逃到赵国,但赵国人不敢接纳他,后来被秦国人追上。
D. 楚怀王去世后,秦人并没有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都非常哀怜他,很悲伤。从此楚国不再尊重秦国。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2)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
14. 司马光认为楚怀王没有掌握正确的治国之道,请从材料一概括具体事实。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孟子
【北宋】王安石
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妨举世嫌迂阔①,故有斯人慰寂寥。
孟子好辩
【南宋】陈普
禽兽纵横鬼魅多,人间岐路总差讹。
当时缄口终无语,天理民彝②竟若何。
【注】①迂阔:指思想行为不切实际。②民彝:人伦。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诗第二句直抒胸臆,表达读孟子遗书对其人品格顿生钦慕之情。
B. 王诗第三句用设问句歌颂孟子思想虽脱离现实却不改初衷的坚定。
C. 陈诗前两句指出孟子生活时代特点,为孟子好辩提供背景原因。
D. 陈诗后两句假想孟子面对社会小人当道的现实若选择沉默的后果。
16. 两首诗都包含了对孟子的评述,但评述内容和写作目的却各有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读到一篇“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的好文章时,可借用司马迁《屈原列传》中的“________,________”来评价。
(2)《燕歌行》中用边塞阴惨景象烘托残兵败卒心境凉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3)李贺《李凭箜篌引》一诗中,用“________ ,________ ”两句写物写人,想象空旷山野上的浮云凝神驻足、忘记流动,仿佛在俯首谛听来衬托演奏的音乐。
五、(本题共6小题,22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窗外,有一棵法桐,样子并不大的。春天的日子里,它长满了叶子。枝根的,绿得深,枝梢的,绿得浅;虽然对列相间而生,一片和一片不相同,姿态也各有别。没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模样。一早一晚的斜风里,叶子就活动起来,天幕的衬托下,看得见那叶背面了了的绿的脉络,像无数的彩蝴蝶落在那里,翩翩起舞;又像一位少妇,丰姿绰约的,作一个妩媚的笑。
法桐的欢乐,一直要延长一个夏天。我总想,那鼓满着憧憬的叶子,一定要长大如蒲扇的,但到了深秋,叶子并不再长,反要一片一片落去。
我觉得这很残酷,特意要去树下拣一片落叶,保留起来,以作往昔的回忆。
来年的春上,法桐又长满了叶子,依然是浅绿的好,深绿的也好。我将历年收留的落叶拿出来,和这新叶比较,叶的轮廓是一样的。喔,叶子,你们认识吗,知道这一片是那一片的代替吗?或许就从一个叶柄眼里长上来,凋落的曾经那么悠悠地欢乐过, ___①___。
然而,它们并不悲伤,欢乐时须尽欢乐;如此而已,法桐竟一年大出一年,长过了窗台,与屋檐齐平了!
我忽然醒悟了,觉得我往日的哀叹大可不必,而且有十分的幼稚呢。原来法桐的生长,不仅是绿的生命的运动, ___②___: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我于是很敬仰起法桐来,祝福于它:它年年凋落旧叶, ___③___,它才没有停滞,没有老化,而目标在天地空间里长成材了。
18. 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B.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C.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D.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冒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挂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B.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C. 离开这些真正默默无闻的人间天才,我心里的决定却愈来愈坚决:为这草原上的剪花娘子印一本画册,让更多人看到她们,知道她们,一定!
D. 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20.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昌耀写的是什么呢?是大自然、岁月、生命。是人在陷入岁月的困境中 ① 时,从深山秘境中感受到的大自然的力量,同困境 ② 的搏斗精神。而生命在大自然和岁月中复杂的磨砺,以及精神生成的奥秘,则是诗歌所要探究的永恒命题。与此同时,他在这里给出的,是中国汉语诗歌中一套 ③ 的,陌生、孤绝、矿石般的语言系统。这是他的诗歌最让人激动的魅力所在。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就是为之震撼,并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而语言,则是存在于一首诗歌中的更强大的力量。《峨日朵雪峰之侧》是昌耀流放祁连山时,生命大困厄中的一首诗作,也是他一生的命运模式和象征。而他此后之所以能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位大诗人,并形成唯他独有的一套语言系统,其中的缘由又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则需要从他的人生中寻找答案。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3. 下列各句中的问号,和文段开头的问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
B. 难道这些普通的战士不值得歌颂吗?
C. 怎样阅读《红楼梦》这样的长篇小说呢?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
D. 这一切都是由客观的条件造成的,还是由行为的惯性造成的?
六、(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
2024年2月17日《主播说联播》王音棋(央视主播)评论:今天是正月初八,我们即将重新出发。我们的出发,当然是底气满满,龙年进度条刚刚开启,还有大把时间可以奋斗,还有大把梦想可以实现,让我们打起龙马精神,拼出龙腾虎跃的一年。
材料二:
我喜欢出发。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有双脚,还有未来。
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双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
——汪国真《我喜欢出发》
请联系材料和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演讲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及简析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Ⅰ
  1D(A 项 “政论文这种文体具有假、大、空的特点” 错误;B 项 “只有这样,才能增加领导魅力,才能扭转当前不正文风” 表述绝对;C 项 “政府与民众始终是互相维系、具有同等利害的关系” 错误,根据材料二,法令好则互相维系,法令不好则不然)
  2D(材料三未提及军事与政治的结合,且苏洵《六国论》认为六国败因是 “赂秦”,是政治上的失策,但不能说不是军事上的不足)
  3B(材料一第三段强调毛泽东政论文独特的语言风格能将政治思想讲出特色,B 项主要论述诗的语言问题,与该观点无关)
  4①首先由读商鞅 “徙木立信” 一事引发感慨,提出对国民愚昧、国家命运的思考;②接着阐述法令与民众幸福及政府和国民关系,分析商鞅法令是好法令却仍需徙木立信的原因;③最后总结从这件事看到执政者苦心、国民愚昧以及国家命运悲惨的根源,并对东西方文明程度高的国民可能的反应表示感叹。
  5①语言风格独特,善于运用形象、典故、事例等深入浅出地阐述政治思想,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②反对教条主义和官僚主义语言,倡导生动活泼、贴近群众的文风,将文风与学风、党风相联系;③内容基于客观事实,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能把政治观点阐述成公认真理,如对商鞅 “徙木立信” 的分析等。
  (二)
  6. C(“洪志浅薄愚昧” 中 “浅薄愚昧” 不是反语,是侯洪志的自我反省)
  7. D(本文语言风格与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不一致,赵树理的语言更具乡土气息和通俗性,本文语言更具文学性和表现力)
  8. ①技艺传授方面:黄脸汉子画艺精湛,他通过与侯洪志竞争,促使侯洪志不断提高画技,最后以独特的方式(吐血作画)向侯洪志展示画梅的更高境界,传授了作画要忘我的理念;②品德引导方面:他虽与侯洪志有竞争,但目的是让侯洪志提升,在侯洪志误解他时也不生气,还坦诚相待,引导侯洪志摒弃狭隘的竞争心理,以宽广胸怀和执着态度对待绘画艺术。
  9. 示例一:从 “艺术之美”“人性之光” 角度。
  推荐词:《绝墨》充满艺术之美,文中对画作的描写如 “汉子笔墨雄浑,气势磅礴,一幅‘高山流水图’跃然纸上” 等,让我们感受到绘画艺术的魅力。同时,人性之光在其中闪耀,黄脸汉子与侯洪志之间从竞争到理解、传承,展现出人性的宽容、善良与执着,他们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也令人动容,值得一读。
  示例二:从 “艺术之美”“思想之力” 角度。
  推荐词:小说在艺术之美上表现出色,绘画场景的描写细腻生动,人物形象通过绘画互动得以凸显。而其思想之力也不容小觑,它传达出对艺术境界的深刻思考,如要达到化境需摒弃杂念、执着追求等,启发读者对艺术和人生追求的思考,是一篇富有内涵的佳作。
  示例三:从 “人性之光”“思想之力” 角度。
  推荐词:《绝墨》中人性之光熠熠生辉,黄脸汉子对侯洪志的苦心引导,侯洪志最后的顿悟与成长,都展现出人性中的美好。这种人性的展现背后蕴含着思想之力,它探讨了艺术与人性、成长与领悟的关系,告诉我们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应如何对待竞争、挫折与传承,对我们的人生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二、文言文阅读
  10. CEG(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
  11. D(“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 中 “务” 是 “致力于”;“内立法度,务耕织” 中 “务” 是 “从事,致力于”,二者意思相同。A 项 “齐与楚从亲”“吾从而师之” 中 “从” 分别是 “合纵”“跟从”;B 项两句中 “婚姻” 均指儿女亲家;C 项两句中 “见” 均表被动)
  12. D(“从此楚国不再尊重秦国” 错误,应是 “诸侯由是不直秦”,即诸侯因此认为秦国不正直)
  13. (1)楚怀王于是发动全国的军队,深入秦国进攻,在蓝田交战。
  (2)太子凌辱杀害我的重要大臣,不谢罪就逃跑了,我实在是不能忍受愤怒,所以派兵侵犯您的边境。
  14. ①楚怀王贪婪,因张仪许以商於之地六百里就轻易与齐绝交;②轻信张仪,未核实土地面积就派人去秦国接收土地;③冲动好战,在被张仪欺骗后,不顾后果地大兴师伐秦,导致楚国陷入困境。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 B(“设问句” 错误,是 “反问句”)
  16. ①王诗:内容上,赞美孟子虽被世人嫌迂阔但坚守自己的思想品格;写作目的是借孟子表达对其人格的敬仰,同时也抒发自己在现实中虽可能不被理解但坚守信念的情怀。②陈诗:内容上,指出孟子所处时代小人横行,所以孟子好辩是为了维护天理人伦;写作目的是肯定孟子好辩的必要性,强调在社会黑暗时要积极发声维护正义和道德秩序。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3)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五、
  (一)
  18. C(画横线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把叶子比作彩蝴蝶和少妇。A 项运用了对偶、拟人、用典;B 项运用了互文;C 项把自己比作沙鸥,运用了比喻;D 项运用了夸张)
  19. D(画波浪线冒号用于总结上文。A 项用于总结上文;B 项用于提示下文;C 项用于提示下文;D 项用于总结上文)
  20. ①凋落的也曾经那么悠悠地欢乐过 ②也是一道哲学的命题 ③年年生长出新叶
  (二)
  21. ①孤立无援 ②不屈不挠 ③别具一格
  22. 昌耀的诗歌所探究的,是生命在大自然和岁月中复杂的磨砺,以及精神生成的奥秘这一永恒命题。
  23. D(文段开头问号表示选择疑问。A 项表示反问;B 项表示反问;C 项表示设问;D 项表示选择疑问)
  六、
  24. 【立意参考】
  材料一强调在龙年伊始,带着信心和精力出发去奋斗实现梦想;材料二指出不要流连过去,要勇于出发,而出发能走多远取决于志向和意志。可立意为:勇敢出发,追逐梦想;以志向和意志为帆,驶向远方;莫让流连成羁绊,出发开启新征程等。
  【演讲稿示例】
  《出发,向着梦想前行》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 “出发,向着梦想前行”。
  就如央视主播在 2024 年正月初八所说,龙年进度条刚刚开启,我们有着大把的时间去奋斗,有着无数的梦想等待我们去实现。我们应满怀龙马精神,踏上这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征程。同时,汪国真也告诉我们,不要被过去的美好所羁绊,因为出发才是通往未来的钥匙。
  出发,是一种勇气,是一种对未知的无畏探索。当我们决定出发,就意味着要离开熟悉的舒适区,去面对可能的风雨和坎坷。就像那些伟大的航海家,他们毅然决然地驶向辽阔的大海,尽管前方可能有惊涛骇浪,可能有迷失方向的危险,但他们心中的梦想灯塔始终明亮。麦哲伦环球航行,他的出发不仅是为了开辟新的航道,更是为了证明地球是圆的这一伟大理论。在漫长的航行中,他遭遇了船员的叛乱、疾病的侵袭、物资的匮乏,但他从未放弃,最终完成了这一壮举,他的出发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
  出发,需要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意志。人能走多远,取决于志向的高远;人能攀多高,取决于意志的坚毅。司马迁遭受宫刑后,他本可以在痛苦和屈辱中沉沦,但他怀着撰写《史记》的伟大志向,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忍辱负重,发愤著书。他从个人的巨大灾难中出发,最终完成了这部被称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的史学巨著。他的出发,是对命运的抗争,是对梦想的执着追求。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处处需要出发的精神。我们即将面临高考的挑战,这是我们人生中的一次重要出发。也许我们会对过去的学习成绩不满意,也许我们会担心未来的考试压力,但我们不能因此而退缩。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明确自己的志向,用坚强的意志去努力学习,向着理想的大学出发。
  同学们,让我们摆脱过去的束缚,带着勇气、志向和意志出发吧!让我们在这龙年里,像矫健的龙一样,腾跃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拼出属于我们的精彩未来!
  谢谢大家!
参考译文:
文段一:
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却与楚国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却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
文段二:
秦人攻打楚国,夺取八座城池。秦王派人送信给楚王说道:“当初我与大王约为兄弟,在黄棘立盟,(您)派太子来(我国)做人质,(彼此)关系非常融洽,(谁知)太子凌辱杀害了我的重要的臣子,不道歉就离开了,我实在气愤难忍,派兵攻打了您的边境。现在(我)听说大王让太子到齐国充当人质以求和解。我国与楚国相邻接壤,相互通婚结为姻亲的关系。如果今日秦国、楚国不能友好相处,就无法号令别的诸侯。我希望与大王在武关会面,当面相约,结盟后再离开,(这是)我的愿望。”楚怀王忧虑此事,想前往又担心被骗,想不去又担心秦国更加愤怒。昭雎说:“秦是虎狼之国,有吞并各诸侯的心思,不可以相信呀!”楚怀王的儿子子兰却劝怀王去赴约,楚怀王于是到了秦国。秦人把他扣留了下来。楚国的大臣们十分担忧,就一起商量说:“我们的君王(被扣留)在秦国不能回来,被用割地要挟,而太子又在齐国充当人质。(假如)齐国、秦国一起算计我们,那么楚国就要灭亡了!”于是打算拥立在国内的王子继承王位。昭雎说:“君王和太子都被困在别的诸侯国,现在我们又违背君王的意旨去拥立他的庶子,不合适。”于是假称楚怀王去世到齐国去迎太子回国。齐湣王召集群臣商量对策,有人建议:“不如扣留太子来要求楚国割让淮河以北的土地。”齐国的丞相说:“不可。楚国另立新王,这样我们就空有人质而又在世人面前做了不义的事。”齐湣王最后听取了丞相的意见送楚太子回国,楚国立太子为楚王。
十八年,楚怀王逃跑回楚国。秦国人发现后,封锁了通往楚国的道路,楚怀王从小路逃到了赵国。(此时)赵主父在代郡,赵国人不敢接纳楚怀王。楚怀王准备逃往魏国,秦国人追上了他,抓回秦国。十九年,楚怀王生病,死在了秦国,秦人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都非常哀怜他,像是自己的亲人死了一样悲伤。各诸侯因此不再认为秦国有理。
司马光说:“唉,楚国的国君如果能掌握正确的治国之道,臣子如果能任用得当,秦国即使强大,又怎敢肆意凌辱楚国呢!所以君主不致力于治国之道而(只想)扩张自己的势力,这正是国家处于危险境地的原因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