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贵港市名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2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贵港市名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2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17 19:41:46

文档简介

广西名校2025届普通高中毕业班12月模拟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1. D【解析】根据材料,A、B、C项铭文、文献意思分别为:A. “我以此地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 B. “皇天将‘中国’的土地与人民付与先王治理”; C. “赐予城中的民众恩惠,用来安抚四方”。结合文献年代可知以上三则材料“中国”一词的含义仅用来指称周朝的施政范围,即“国之中央”。而D项意思为“凡是诸侯讨伐四方夷狄有功,就要奉献给周天子,周天子用来警戒四方夷狄。在中原作战就不这样。”此处“中国”不仅用来指称周朝的施政范围,也用于区分不同的人群以及华夏政权,故D项正确。
2. C【解析】根据材料,司马迁和贾谊都认为秦施暴政,而秦简《奔警律》规定年老、体弱残病者不用“奔警”,即遇战事不用出征。A项暴虐天下导致秦速亡的结论片面,故A项不正确。秦朝以法治国,并非王霸并用,B项错误。单纯的文物很难完全还原历史真相,需与其他类型史料,如文献记载相印证,故D项错误,C项正确。
3. 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遭到破坏,体现了农业生产关系有待调整,故选A。人地矛盾表现为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矛盾,这一现象在明清时期的内地地区较为突出,故B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战乱频繁,也不符合唐前期的史实,故C错误。材料未体现政府或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情况,故D错误
4. B【解析】宋代寺院题记对时政、局势等的关注体现了儒学积极入世的思想,而寺院题记本身是佛教的产物,因此能够体现二者的融合,故选B。A项,材料无法体现佛教是否在唐宋均得到广泛传播。C项,市民文化与城市经济及市民阶级的发展有关,材料中寺院题记为文士撰写,与市民无关。D项,宋代理学成为官方思想,是对儒学的新发展,这一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并未受到冲击,故排除A、C、D。
5. A【解析】明中后期江南城居者数量的扩大,以及匠人与雇工的市场化,主要是由于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A项正确。B项,材料并未提供证据证明江南地区的园林文化基础如何,且主要原因应从经济方面考虑,故排除。C项,材料中提到园林同“地”与“人”关系密切; 并未涉及天人合一理念,故排除。此时的赋税制度为一条鞭法,清朝“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人头税,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排除D。
6. B【解析】依据材料,张之洞主张“新旧兼学,政艺兼学”,从而排除A。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依材料可知,张之洞的“西政”指的是文教、财政、法律和通商等管理层面的文化,故排除C和D。张之洞强调“五伦之要,百行之原…故知君臣之纲,则民权之说不可行也”,由此可知张之洞仍坚持“中体西用”思想,正确答案选B。
7. C【解析】依据材料, 《新青年》发行量虽然不断增加,但不能推断出读者群体;排除A。据表格内容及所学可知, 《新青年》前期主要倡导民主与科学,五四前后才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五四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排除B。从《新青年》兴起和发展的历程,不能说明北洋政府政治氛围是否开明,排除D。辛亥革命后社会转型加快,袁世凯专制独裁, 《新青年》倡导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兴起,推动社会的极大解放。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五四运动爆发,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革命逐渐找到了正确方向,正确答案选C。
8. B【解析】这是日本参谋本部制定的战略计划,依据材料信息,“进行华北会战”,“给中央军以毁灭性打击”,还有战役时间为1937年9月,可知是华北的太原会战,此战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成为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故正确答案选B。中国军队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企图,一是华东的淞沪会战,排除A。中国自抗战以来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是1938年的徐州会战,排除C。中国军队打破了日军在华北的“囚笼政策”是1940年的百团大战, 排除D。
9. A【解析】从材料中工人群众取得成绩后向毛主席报喜的喜悦中可以体现群众发展生产的强烈愿望,故选A,从创作时间1975年的时空限定可以排除B、/C、D。
10. D【解析】根据材料,1994年的外汇体制改革中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轨,有利于与国际接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故选D。汇率问题主要涉及对外开放层面,对国企改革的影响有限,也不能标志金融政策的成熟,排除A、B;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在21世纪初,C错误。
11. C【解析】材料中关于对婚姻是否有效的规定体现了统治者对社会良俗的提倡,对精神病人的限制也反映了理性思考,关于女性可要求返还嫁妆的法规背后也基于统治者鼓励婚育的出发点,故选C。材料未涉及女性的公民权利,故A错误; 材料中关于“不公平婚姻”的界定是是否符合良俗,而非强调公平公正,同时后面两则法规也未体现公平公正和强调私有财产,故B、D错误。
12. D【解析】英国《大宪章》于13世纪初签署,此时处于中世纪晚期,城市已兴起并发展,市民阶级壮大,故选D。新航路开辟后,重商主义思潮和早期殖民扩张兴起和发展,A、C属于同一时期,排除。文艺复兴时间为14-17世纪, 排除B。
13. A【解析】根据题意,神学丧失了它在大学的领导地位,学校教育学生自主独立思考,以及哲学的发展,可判断这一时期为启蒙运动时期; 启蒙思想的传播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A项正确。天主教会的权威从文艺复兴开始便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并非此时才开始动摇,排除B。材料无从证明此时分科教育体系已形成,不符合论从史出的原则,排除C。题目中哲学院“要求”成为中心学院,其结果如何并未体现,不能主观臆断其中心地位已确立,排除D。
14. D【解析】该强制的和约使公众愤怒的情绪转向了军国主义轨道,威胁世界安宁,威胁德国魏玛共和国的生存,由此可知该和约是凡尔赛和约,该和约对德国的处置为一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故D正确。该和约削弱了德国的力量,但加入协约国阵营作战的日本趁机获取了权益,B错误。一战后英国等欧洲国家遭到削弱,但和约未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C错误。一战后的美国未实现攫取世界霸权的意图,A错误。
15. C【解析】题干主旨是:英国就业人口结构变化图。农业就业人口比重下降,不能反映农业发展速度的快慢,A错误。工业就业人口比重上升可能壮大了工人力量,但不一定推断出工人政治地位的提高,B错误。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下降,未能反映出服务业的规模缩小,D错误。工业和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远高于农业就业人口
1
比重,且差距不断扩大,反映城市化进程加快,C项正确。
16. B【解析】材料主旨是:革命胜利后苏维埃领导人认为政权应该转交给资产阶级,由此可知该革命是二月革命。根据所学知识,二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领导人认为俄国无产阶级尚无能力管理国家,将政权交给临时政府,自己则处于次要地位,故A项错误。革命后形成了两个政权对峙的局面,不利于中央权力机构的稳定,D项错误。苏维埃领导人把政权交给资产阶级的行为反映当时无产阶级政党尚未成熟,C项错误,也未明确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B项正确。
17. (1) 具体表现:经济重心:从黄河中下游 (北方) 转向东南沿海 (南方)
外贸路线:以陆路为主向海路为主转移 (大型海港兴起)
经济模式:商品经济日趋繁盛 (呈现出海洋发展倾向; 市场机制发挥更大作用)
(每个角度2分,答出三个角度即可给6分)
(2) 原因:
政治: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北方战乱不断; 南宋偏安江南一隅,政治中心转移,为唐宋转变
营造 了环境:
经济: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和便捷的交通运输提供了转变的经济基础; 两宋南方一年两熟的复种制稻作农业发展: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造船业、制瓷业等手工业发达; 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先进劳动工具和生产技术;
技术:航海、造船等技术进步,有效促进海外贸易的发展;
交通:广州、泉州等大型海港相继兴起,大运河等漕运发展。
(从政治、经济、技术、交通等方面,每个角度2分,答出四个角度即可给8分)
18. (1) 原因:
二战后英国的衰落,大英殖民帝国走向解体; 二战后,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 印度的自治进程,为缅甸提供了天然的范本; 缅甸在二战中遭到严重摧残,社会秩序混乱,使英国难以掌控。
(6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2) 评析:
原因:战后美国国力强盛,积极追求全球领袖地位; 美苏冷战,美国防范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在缅甸扩大(遏制共产主义力量的需要) ;美国企图削弱英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势力。
评价:积极:有利于缅甸的经济恢复; 提升了美国在缅甸的国际影响力;
消极:增加了缅甸对美国资本的依赖,制约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需从原因、评价的角度作答。原因. 任意一点即可2分; 评价的积极方面,任意一点即可2分; 消极方面,任意
一点即可2分,答全三个角度即可给6分)
19.解析:依据材料、可以从横向找出中外关联的历史事件,确定论点并展开论述。如巴黎和会的召开和五四运动的爆 发,可以确定的论点是:巴黎和会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上升至中国和世界的关联,可确定的论点是:五四运动是 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下的结果。还可以从纵向找出我国相关联的历史事件并展开论述。如武昌起义爆发和五四运动 爆发,可确定的论点是:武昌起义爆发 (辛亥革命) 为五四运动准备了充分的条件。除此之外,还可以纵横交错, 把表中的系列事件概括为“剧变”,论点是:20世纪初世界形势急剧变化。
评分参考:
等级 答题情况具体描述
一、10—12分 观点明确, 史实运用充分(至少三个) 并能够结合所学知识, 史论结合, 论证充分, 认识有高度, 逻辑严谨. 表述清晰。
二、7-9分 观点明确, 史实运用较充分 (两个) ,史论结合, 论证较充分, 有一定的认识, 逻辑较严谨, 表述较清晰。
三、4-6分 观点比较明确,史实运用不足 (一个) ,史论结合, 论证较充分, 有一定的认识, 逻辑较严谨, 表述较清晰。
四、4分以下 没有提出观点或观点不明确, 史实缺失或错误, 论证不充分, 认识欠缺或错误, 逻辑不严谨,表述不清晰。
答案示例:
示例一:辛亥革命为五四运动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实施新政,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加快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朝统治土崩瓦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果实落到袁世凯的手中。北洋军阀对内专制独裁,对外妥协卖国,孙中山发动了一系列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陈独秀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这推动了思想文化的进一步革新。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为五四运动准备了充分的经济、阶级和思想条件。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巴黎和会激化下的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的转折点。
示例二:五四运动是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下的结果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中华民族思想解放。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
2
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果实落到袁世凯的手中。北洋军阀对内专制独裁,对外妥协卖国,孙中山发动了一系列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陈独秀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这推动了思想文化的进一步革新。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为五四运动准备了充分的经济、阶级和思想条件。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1919年,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英、美等国操纵会议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正义要求,竟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从而引发五四运动。
示例三:20世纪初世界形势急剧变化
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建立。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帝国主义矛盾加剧,从而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加剧了各国社会矛盾,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从此,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并存和竞争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内容。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中华民族危机加剧。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实施新政,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加快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朝统治土崩瓦解,中华民国成立。但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果实落到袁世凯的手中。北洋军阀政府建立后,对内专制独裁,对外妥协卖国,孙中山发动了一系列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陈独秀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巴黎和会激化下的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 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20. (1) 变化特点:
主要服务于国家安全战略需求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从以国防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经济建设和调整改造为重点) ;从以计划经济体制为背景到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导向 (从以沿海企业、技术人员迁移支援到调动自身资源加以建设) ;更为注重生态建设; 重视产业结构调整; 实行对外开放战略; 贯彻落实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 更关注民生。 (4分,答出两点即可)
原因:
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分,答出两点即可)
(2) 意义:
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新三线建设这一战略计划的制定,反映了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加快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
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新三线建设着力于改善工业布局、调整西部产业结构,这一生产关系的调
整有利于西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提高国家工业发展水平;
③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新三线建设促进西部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筑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新三线建设注重保障西部地区人民的充分就业,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民心基础。
(6分,答出三点即可)
3广西名校2025届普通高中毕业班12月模拟考试
历史
(考试时问:75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张贴
在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聚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策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聚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1.关于“中国”一词的含义,有学者认为,它不仅指周朝的施政范围,也用于区分不同的人群以及
华夏政权。下列传世铭文、文献,符合这一含义的是
A,西周“何尊”铭文:“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义民。”
B.《尚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
C.《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D.《左传》:“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
2.关于秦朝的统治,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
和义”;贾谊的《新书·过秦篇》说:“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出土文物岳麓
秦简《奔警律》载:“黔首老弱癃病,不可令奔警(奔警:遇战事出征)”。据此可知
A.暴虐天下导致桊速亡
B.秦朝统治者王霸并用
C.历史真相需相互印证
D.出土文物信息更可信
3.下表是敦煌户籍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据此可以推测,敦煌地区
敦煌户籍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
户籍年代
均田户数
受足户数
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
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
高宗时期
1
0
101.0
69.0
武则天时期
4
0
143.5
102.0
玄宗时期
32
2
148.7
106.6
代宗时期
11
2
149.3
89.8
A:农业生产关系有待调整
B.人地矛盾较为突出
C.战乱频繁导致受田不足
D.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4.寺院题记属于特殊场域空间的类型文章,是唐宋文士为寺院所撰。唐代寺院记文多写实,常有描
述寺院历史或表达作者对佛教看法的内容:宋代寺院记文则明显内容驳杂,许多题写虽自佛寺
开端,却阐述俗世中事,事关时政、局势等。这一转变
A.反映佛教在唐宋广泛传播
B.体现宋代儒佛学说进一步融合
C.推动唐宋市民文化的发展
D,表明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5.园林是一种大型建设项目,同“地”与“人”关系密切,城市园林的兴起与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
明中后期江南城市园林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城居者数量的扩大令城市造园的潜在需求增加,
匠人与雇工的市场化又令这些需求有了实现的可能。此时园林发展主要得益于
A.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
B.江南地区园林文化底蕴深厚
C.源远流长的天人合一理念
D.政府彻底放松对人口的控制
6.1898年,张之洞在戊戌政变前夕推出《劝学篇》,其中认为“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
为旧学,西政(指文教、财政、法律和通商等管理层面的文化)、西艺、西史为新学”,主张
“新旧兼学,政艺兼学”,,“西艺非要,西政为要”。同时又强调“五伦之要,百行之原…
故知君臣之纲,则民权之说不可行也”。这说明此时的张之洞
A.对学习西方文明举棋不定
B.仍坚持“中体西用”思想
C.与康有为的变法主张一致
D.认同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历史第1页共4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