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高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课内基础知识检测
1. 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榆柳荫后檐 荫:遮蔽 渚清沙白鸟飞回 渚:水中小块陆地
B. 云霞明灭或可睹 或:有时 迷花倚石忽已暝 暝:昏暗
C. 君子生非异也 生:出生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
D. 虽有槁暴 暴:晒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劲疾,这里指声音宏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生长茂盛的榆树柳树遮蔽了后屋檐。/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B.正确。句意:在云霞的明灭掩映之间有时候能看见。/我迷恋着花,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很快就昏暗下来。
C.“出生”错误。“生”,同“性”,资质、秉性。句意:君子的资质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D.正确。句意:即使又晒干。/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大。
故选C。
2. 下列各项中,两个句子的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B.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其皆出于此乎
C.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 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3.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A. 惑而不从师 B.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4. 下面对加点的“师”字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④或师焉,或不焉
⑤孔子师郯子 ⑥吾师道也
A. ①③/②⑤/④/⑥ B. ①②/③④/⑤⑥
C. ①②③/⑤/⑥④ D. ①/②③⑤/⑥/④
5. 下列各项中,两个句子的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用心一也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 吾从而师之 整顿衣裳起敛容
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之众人
D. 赢得仓皇北顾 终岁不闻丝竹声
6. 下列文言文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⑤不拘于时 ⑥青,取之于蓝 ⑦而耻学于师 ⑧师不必贤于弟子
A. ①③/②④/⑤⑥⑦/⑧ B. ①/②④/③/⑤/⑥⑦⑧
C. ①⑦⑧/②④⑥/③⑤ D. ①③/②④/⑤⑥⑦⑧
7. 下列有关诗歌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沁园春·长沙》上片主要写景,意象纷呈,同时句句有情;下片夹叙夹议,也有抒情,在回忆往昔生活时,注入颂扬当代英雄的斗志豪情。
B. 《短歌行》是曹操用乐府古题创作的四言古诗,以宴饮欢歌、享受当下开始,以盼望功成、“天下归心”收尾,反复咏叹,尽抒豪情。
C. 《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句法多变,借助大胆的夸张和想象创设了一个雄奇瑰丽、豪放飘逸的艺术境界,于虚无缥缈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的真实。
D. 《念奴娇·赤壁怀古》全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上阕描绘了一幅大自然雄奇壮丽的画卷,下阕回顾了周瑜与曹军赤壁鏖战的场景,笔墨酣畅,引人入胜。
8. 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和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B. 阳、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故“淮阴”指淮河以南地区。
C. 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D. “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后者。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旅途风尘
彭荆风
天还没亮,地处云贵高原的某汽车小站就已经人声喧哗,很热闹了。
我们乘坐的那辆长途客车,昨晚已约定在今天七点钟开车,现在还只有六点,车厢里就坐满了人。
七点还差一刻,天就亮了。驾驶员试了试刹车,问道:“人都到齐了?”
“齐了,开车吧!”好几个声音像合唱队似的,不约而同地叫了起来。
“这里还有一个同志没有来呢!”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个老大妈说道。
驾驶员不满意地扫了那几个说“齐了”的人一眼,大声说道:“旅客们,请再查对一下人数,不要丢下了人!”
一会儿,一个拖着两根长辫子的年轻姑娘,提着一个小包匆忙地赶来了。她刚上车,刚才说“齐了”的那几个人又像合唱队似的同声喊了起来:“同志,你快点好不好?大伙都在等你一个人呢!”
“是吗?”她腼腆地抬起手腕,看了看表。“我没耽误嘛!现在七点还差五分呢!”
那几个合唱队员的嘴被堵住了,只有一个穿着件青灰色夹克的人,还在好强地咕哝着:“你早来一点,还不是可以早一点开车。”
姑娘那略带病容的美丽脸庞上露出了一片红晕,她却宽容地没有理会。
当她低声说了句:“对不起。”要我从座位上站起来给她让路时,我这才注意地看了她一眼:她上身穿着一件褪了色的黄军衣,下身却穿的是一条蓝布裤子,看来不久前,她是在部队中工作的呢!
在旅途上,部队同志相见时,会立即引起一种战友相见的亲切感情,我立即给她让了路。她看了看我胸前的那几个纪念章,明白了我也是部队上的。
车开了,这条路上山高路险,车子颠簸得比较厉害。我回头看了看那位姑娘,她那略带病容的脸庞显得更加苍白了,两道眉毛也几乎皱在了一起。看来,她是个身体很弱的人,她正在晕车呢!
这天,我们车子到达那个中途歇宿的山城时,已经是黄昏了。车门一开,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首先和他那一伙人像一阵旋风似的拥出了,受了他们的影响,我也手忙脚乱地跟着挤出了车门,去寻找旅馆。
旅社的确很难找,等我费尽力气找到一个过夜的床铺时,天已经完全黑了……我遇见那位姑娘提着那沉重的小提包,缓慢地拖着疲倦的步子走过来。我问道:“找到旅馆了么?”
“没有。我最后下车,到处都被先来的人住满了。幸好那边很远的地方有家老乡愿意留我过夜。不然,真是又要在街头上露营呢!”
我感到有些不安,一到地方,我们只顾自己忙着抢旅馆去了,却忘记了在车上还有一个身体弱、正在晕车的女同志。作为对同志的关怀,我们做得很不好啊!
第二天早上,到七点钟时人们都已经自动在车厢里坐得整整齐齐的了,只有那个姑娘还没有来。
这可引起了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的话题,他嘲弄地说道:“女同志嘛,总有些啰唆事情,起了床,还要梳辫子呀!还要擦粉呀!她在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可没想到有这么多人在等候她一个人……”
七点十分又过了,才看到那位姑娘头发蓬松地匆忙跑了过来。一看到全车人那不耐烦的脸色,她就知道是自己迟到了,像犯了罪似的低下头,走进车厢里来。
她迅速在自己的座位上坐了下来,喘着气解释道:“就是那讨厌的背心难穿,二三十个扣子,一个扣子要扣好几分钟。”
穿青灰色夹克的人,仍然不肯放松:“那是什么漂亮背心?不穿也可以嘛!”
中午,我们的车子在山脚下的一条小河边停了下来,旅客们也都下了车休息。
那位姑娘一个人坐在一棵柳树下。在汽车上颠簸了这一上午,她的脸色更苍白了。我走过去问道:“你原来是××部队的么?”
她这一路上都是沉默寡言的,这时也许是由于兴奋了,话也就像打开闸门的流水滔滔不绝地涌了出来。她告诉我:在抗美援朝刚开始的时候,她就参加志愿军到了朝鲜,最后一次战斗是在上甘岭打的。有天晚上,前沿打得很激烈,她背着一颗四十多斤的炮弹,在陡峭湿滑的山坡上爬行着,快要接近阵地时,一颗子弹打进了肩膀,她一阵昏迷,当时就连人和炮弹一同摔下了山沟里……
坐在我们周围的人越来越多了,也许是旅途寂寞谁都想听故事,但我却看到他们的脸上都显出了一种惊讶的神色,谁能想到:这个外貌文静的姑娘,却是个曾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出生入死的人呢!
“伤口都治好了么?”我问道。
她低垂下眼睛,忧郁地说道:“肩膀上的伤口是好了,背脊骨却还要穿着矫形背心长期疗养。我的一个哥哥在云南边疆工作,那边气候好,他来信要我到他那里去。这次就是去我哥哥那里。”
哦!我明白了,我完全明白了。可是我们却不了解她的痛苦,有些人还冷酷地讽刺嘲弄她。这些人真不像个新社会的公民。我抬起头向周围看了看,那些“合唱队员”们也坐在离我们不远的一棵柳树下听着我们谈话呢!奇怪,这时候他们都失去了平常那种高谈阔论、嘲笑一切的“气概”,脸上都是白一块、红一块的似乎有什么事使他们不安,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嘴唇一动一动地想说什么,却又没有说出来。
傍晚,汽车又到了一个中途歇宿的小站。当我们正茫然地在街头上徘徊时,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已快步从一家旅馆里奔了出来,对着她说道:“同志,你是不是还没有找到旅馆?我们已为你订好了一个房间。”
“为我?”她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感到很突然。怎么也想不到这些人会关心起她来。
那些“合唱队员”们一窝蜂地拥上来,接过她的手提包,拥着她就往旅馆里走去。
第二天早上,要开车的时候我才想起来应该设法为她换一个座位,出乎我的意外,她已安然在第一排的窗户边坐好了,那个穿青灰色夹克的人正坐在她原来的座位上呢!看见我,他向我笑了笑,我也亲切地向他笑了笑。
汽车又在那平坦的公路上飞驰着,朝霞刚洒满天边,公路旁的草丛和树梢上还挂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秧田里那嫩绿的秧苗已长得很高了,绿茵茵的就像一块块新织的绒毯铺在那广阔的田野里。这时,有人伏在车窗上轻声哼起了一支歌,歌词是叙说人们在幸福的生活里,怀念起那些为他们战斗过的英雄们……
(有删改)
9.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驾驶员开车前先试了试刹车,并要求车上的旅客查对一下人数,可见这是一位工作很负责任的司机。
B. 年轻姑娘因为上车比别人迟而被同车人指责,她没有解释,可见她心地善良、心胸开阔。
C. 当发现姑娘找不到旅馆只能寄宿在很远的老乡家里时,我们同车人都为此感到十分愧疚而自责。
D. 穿青灰色夹克的人尽管表面上是一个自私爱发牢骚的人,但其实也是一个明白事理、知错能改的人。
10.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用“合唱队员”来称呼车上的部分旅客,生动地刻画了这些人吵闹不休的样子,意在讽刺他们自私的行为。
B. 小说善于运用悬念,前部分写姑娘每次上车总比别人迟,先引出读者的好奇与疑惑,后文再揭晓原因。
C. 穿青灰色夹克的人一开始的“嘲讽”与后来的主动找旅舍和换座,形成强烈的反差,说明“我”对姑娘的关心感动了他。
D. 小说以一支歌的歌词内容作结尾,意味深长,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讴歌了为人民而战斗的英雄们。
11. 小说以“我”作为叙事视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12. 同为战争题材,这篇小说与茹志鹃的《百合花》风格上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三、古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节选自刘开《问说》)
材料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13.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三代而下A有学B而无C问D朋友E之交F至于G劝善H规过I足矣
14.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就有道而正”的“道”是学问、道德之意,与“师道之不复”的“道”意思相同。
B. “是己而非人”的“是”是“认为……正确”之意,与“是日观道中石刻”的“是”意思不同。
C. “孔文子不耻下问”的“耻”是意动用法,与“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
D. “句读”,俗称“断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1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问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学必好问,这样才能解决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一些细节问题。
B. 孟子和子思对于问与学的先后关系认识不同,孟子认为问先于学,而子思认为学先于问。
C. 古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择人事而问,只求有益于身,然而三代以后,这种风气几乎不见了。
D. 韩愈慨叹古人从师学习的风气不流传已太久,并对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的风气深感悲哀。
16.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7. 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天下几无可问之人”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太白岭
王安石
太白巃嵸①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释]①巃嵸(lóng zōng):山势高峻的样子。
18.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 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 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 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19. 本诗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它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在写景手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诗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9分)
2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数字入诗隐含着古人的时空观和生命体验,比如杜甫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上下数字对举,成为开拓时间和空间的有效工具。
(2)酒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密切关系。《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写词人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表达了其超然物外的旷达情怀。
(3)好战必亡,然忘战也必危。南宋林升《题临安邸》中写道:“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也有着类似的担忧。
(4)在班级组织的学习经验交流会上,小刚想和同学们交流“反省自己”的必要性,他可能引用《劝学》中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5)“雏凤清于老凤声”,年长未必优于年轻,何以如此 韩愈在《师说》中告诉我们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电子产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A的一部分,不少人笑称手机已“焊接”在手上。然而,频繁使用电子产品也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多问题,其中一个常见问题就是干眼症。
干眼症又叫“干眼”,是指各种因素引起的泪液质和量异常,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适或眼表组织病变的慢性眼表疾病。我们的眼睛无时无刻不在生产眼泪,每次眨眼的时候,眼睑就发挥作用,使泪液均匀地分布在眼球表面,形成一层泪膜,起到保湿润滑的作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眨眼频率为15次每分钟,以此保持泪膜的不间断覆盖。而在使用电子产品时,屏幕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住你,你往往就会不自觉地降低眨眼频率。眨眼次数一少,泪膜本身得不到补充,原本的还会被蒸发减少,结果就是眼球表面直接暴露在空气之中,造成眼部不适,逐渐发展成干眼症。( 甲 ),包括眼部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眼痒、眼痛、眼红、视疲劳、视物模糊等症状。症状会随着干眼程度的加重而更明显。大多数患者的干眼情况并不会造成严重的视力损伤,只要经过综合治疗,是可以缓解、消失的,虽然有时在用眼过度的情况下会出现症状反复发作的情况,但也不需要B,过于忧虑反而会加重症状。只要平常注意健康的用眼习惯、保持愉悦的心情、保障充足的睡眠,配合药物和物理治疗,干眼症状就可以缓解甚至消除。当然,叶黄素可以适当补充;①眼药水要在医生的建议下合理使用,②因而有些眼药水会对眼睛产生副作用;③有的人会使用蒸汽眼罩,④但切忌温度不能过高,⑤以免烫伤眼睛。要特别强调的是,无论何种护眼模式都不能替代健康用眼习惯。
( 乙 )?干眼在各个群体都可能出现,其中女性是干眼的多发群体。此外,长时间近距离操作视频终端的群体,户外活动少、睡眠不足及需要长时间驾驶等群体患干眼症比例较高。对于易发干眼症的群体而言,更应该注意健康用眼。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 把文中第二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比喻句。要求:比喻贴切,上下文连贯,表达流畅。
23. 下列句子中的“较”与文中加点的“较”,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这场较量似乎没有胜利者。 B. 用较少的时间,办较多的事。
C. 粮食产量较去年有显著增加。 D. 他总是锱铢必较。
24.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5. 文章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五、作文(60分)
26. 作文。
战士冲出重重封锁,获得胜利;科学家在研究中拨开迷雾,发现真相;文学家穿越现实的荆棘,抵达心灵的彼岸;哲学家思考摆脱蒙昧,启迪智慧……人们总在不断摆脱困境,进行“突围”。
请以“突围”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答案及简析
一、课内基础知识检测(每题 3 分,共 21 分)
1C(“生” 同 “性”,资质、秉性)
2D(均表修饰。A.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代词,代指知识、道理;B. 指示代词,那些 / 表揣测语气,大概;C. 相当于 “于”,比 / 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3B(例句 “圣”“愚” 为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A. 为名词作动词,有了疑惑;B. “小”“大” 为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与例句相同;C. 为名词作动词,游泳;D. 为名词作状语,向南)
4A(①③“师” 意为 “老师”;②⑤“师” 为意动用法,“以…… 为师”;④“师” 为动词,“从师学习”;⑥“师” 为动词,“学习”)
5D(A. “用心” 古义为 “因为心思”,今义为 “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因为” 古义为 “于是创作”,今义为 “表原因的连词”。B. “从而” 古义为 “跟从并且”,今义为 “表结果或目的的连词”;“整顿” 古义为 “整理”,今义为 “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C. “博学” 古义为 “广泛地学习”,今义为 “学问广博精深”;“众人” 古义为 “一般人”,今义为 “很多人”。D. “仓皇” 古今均为 “匆忙而慌张”;“丝竹” 古今均指 “音乐”)
6B(①定语后置句,“之” 为定语后置的标志;②判断句,“…… 也” 表判断;③宾语前置句,应为 “不知句读,不解惑”;④判断句,“…… 也” 表判断;⑤被动句,“于” 表被动;⑥状语后置句,应为 “青,于蓝取之”;⑦状语后置句,应为 “而于师耻学”;⑧状语后置句,应为 “师不必于弟子贤”)
7B(《短歌行》并非以 “享受当下” 开始,而是表达了时光易逝、功业未建的忧思,渴望贤才辅佐,以实现统一天下的壮志)
8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中的 “六艺” 指前者,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9. C(“我们同车人都为此感到十分愧疚而自责” 错误,文中只是 “我” 感到不安,并未提及其他人都愧疚自责)
10. C(“说明‘我’对姑娘的关心感动了他” 错误,主要是姑娘的经历和精神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改变态度)
11. ①“我” 是故事的见证者,通过 “我” 的所见所闻所感,使故事叙述真实可信;②便于展现人物形象和心理变化,如 “我” 对姑娘的同情、对穿青灰色夹克的人的不满以及后来对他转变的欣慰等;③以 “我” 的视角串联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如 “我” 与姑娘的交流、对众人态度变化的观察等,使情节发展自然流畅。
12. ①都选取了战争中的小人物作为主角,《旅途风尘》中的姑娘和《百合花》中的小通讯员都展现出平凡而伟大的一面;②都注重细节描写,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刻画人物性格,如《旅途风尘》中对姑娘穿着和神态的描写,《百合花》中对小通讯员借被子等情节的描写;③都有对人性美的歌颂,《旅途风尘》中姑娘的善良宽容以及众人后来的转变,《百合花》中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都体现了人性中的美好。
三、古诗文阅读(40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2 分)
13. ADF(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
14. A(“就有道而正” 的 “道” 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师道之不复” 的 “道” 指风尚,意思不同)
15. B(孟子论 “求放心”,称 “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子思言 “尊德性”,归于 “道问学”,问且先于学,应是孟子认为学先于问,子思认为问先于学)
16. (1)不学习就无法提出疑问,不请教就无法增长见识。
(2)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真是奇怪啊!
17. ①学有未达却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却妄以臆度;②忌贤于己者,轻不如己者,狎等于己者,不愿、不屑、不甘向他们请教。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共 9 分)
18. B(颔联描绘的是太白岭自然景色的美妙和谐,并未表达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19. ①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本诗颈联中 “阳春已归鸟语乐” 是动景,“溪水不动鱼行迟” 是静景,动静相衬,描绘出太白岭的生机与宁静;《归园田居(其一)》中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是静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是动景,动静结合,展现出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②都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景。本诗颈联中 “鸟语乐” 是听觉描写,“溪水不动”“鱼行迟” 是视觉描写;《归园田居(其一)》中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是视觉描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是听觉描写,通过视听结合,使景色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9 分)
20. (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一尊还酹江月
(3)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四、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21. A. 不可或缺;B. 忧心忡忡
22. 眨眼次数一少,泪膜就像得不到水源补充的干涸池塘,原本的水分还会被蒸发减少。
23. C(文中 “较” 表示程度的比较,意为 “更加”。A. 意为 “比试高低”;B. 意为 “相对地”;C. 意为 “更加”,与文中用法相同;D. 意为 “计较”)
24. (甲)干眼症的症状有很多;(乙)哪些人群易患干眼症
25. ②句中 “因而” 改为 “因为”;④句中 “切忌” 与 “不能” 表意重复,可删去 “不能”。
五、作文(60 分)
【写作指导】
“突围” 这一题目,关键在于理解 “突围” 的内涵。可以是突破困境,如生活中的挫折、学习上的瓶颈、人际交往的障碍等;也可以是突破思想的局限,如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克服内心的恐惧与偏见等。在记叙文写作中,要注意通过具体的事件和细节来展现 “突围” 的过程和意义。比如写自己在学习数学时遇到难题,经过不断思考、尝试新方法,最终突破难关,可详细描写思考过程中的困惑、尝试时的艰辛以及突破时的喜悦;或者写自己性格内向,在社交场合总是很胆怯,后来通过参加社团活动,逐渐克服心理障碍,融入集体,要着重刻画内心的挣扎和转变过程。
【参考例文】
《突围》
夜,静谧得如同一块黑色的绸缎,将整个世界紧紧包裹。我独自坐在书桌前,面前摊开的试卷上,那一道道鲜红的叉如同张牙舞爪的恶魔,嘲笑着我的无能。我望着那刺眼的分数,心中满是沮丧与迷茫,仿佛陷入了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无法突围。
一直以来,我都在努力学习,可成绩却总是不尽如人意。我试图寻找原因,是我不够聪明吗?还是我的学习方法有问题?无数个夜晚,我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却始终找不到那把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这次考试的失败,更是让我信心全无,我觉得自己仿佛被一层无形的屏障困住,无论如何也冲不出去。
那一夜,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第二天清晨,我决定出去走走,散散心。我沿着小路缓缓前行,路边的花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乎在向我招手,可我却无心欣赏。不知不觉间,我来到了一片树林。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光斑,在地上跳跃着。我走进树林,耳边传来鸟儿清脆的歌声,仿佛是大自然演奏的美妙乐章。
突然,我看到一只蝉正从地下艰难地往上爬。它的身体在粗糙的树干上缓缓蠕动,每前进一步都显得那么吃力。它要做什么?我好奇地停下脚步,静静地观察着。只见它慢慢地爬上了一根树枝,然后开始蜕皮。它的身体在旧皮里不停地挣扎,想要挣脱那层束缚它已久的外壳。它努力地扭动着,一点点地将旧皮褪去。这个过程看起来是那么痛苦,可它却没有丝毫放弃的意思。终于,它成功地蜕去了旧皮,露出了崭新的、晶莹剔透的身体。它在树枝上停留了片刻,然后振翅高飞,消失在树林的深处。
我被这一幕深深地震撼了。一只小小的蝉,为了能够飞翔,为了能够迎接新的生命,不惜忍受蜕皮的痛苦,努力突围。而我,仅仅因为一次考试的失败,就想要放弃吗?不,我不能!我也要像这只蝉一样,勇敢地突围,突破困境,迎接新的挑战。
从那以后,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方法,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我每天早起晚睡,认真听讲,积极完成作业。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不再逃避,而是主动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每当我想要放弃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那只在树林中努力突围的蝉,它的坚持和勇气给了我无穷的力量。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的努力开始有了回报。我的成绩逐渐提高,我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迷茫和沮丧。我成功地从失败的困境中突围而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
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旅程,途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但只要我们拥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勇气,像那只蝉一样努力突围,就一定能够冲破重重阻碍,迎来属于自己的光明。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没有办法提出疑问,不问就没有办法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更)何况世俗的人呢?
“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这是人们通常都会犯的毛病。在学习上,如果自己还没理解透彻,却硬要装作知道;在理解道理上,如果还没想明白,却胡乱猜测。这样的话,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有什么真正想要去深入了解的事情了。对于比自己优秀的人,可能会因为忌妒而不愿意向他们请教;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可能会因为轻视而不屑于去询问;对于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可能会因为过于熟悉而不愿意开口问。这样一来,可能就很难找到真正值得去请教的人了。”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节选自刘开《问说》)
材料二: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教孩子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这难道很奇怪吗!
(节选自韩愈《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