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宝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宝鸡市宝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17 18:2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宝鸡中学2024级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语 文
命题人:李志刚 审题人:侯敏
本试卷共四大题,19小题;考试时长120分钟,卷面满分12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粘贴处。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涂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这棵栽植于道光年间的古树是一棵‘救命树’,保护在树上避难的村民免受洪水侵袭,如今我们将其列为‘乡愁保护点’,有工作人员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在雄安新区大王镇大阳村,安新县乡愁保护工作队成员周建斌指着一棵古槐树说道。雄安新区已经进入大规模开工建设阶段,在如火如荼建设场面背后,一些承载村民过往记忆的古宅、老树依然挺立,成为雄安新区的“乡愁文化遗产”。
为保护雄安新区的“乡愁文化遗产”,雄安新区在全国没有可借鉴的情况下,率先成立雄安新区“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首创雄安新区“乡愁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据辛公舜介绍,在雄安新区的大规模开工建设中曾经也出现了工程建设和“乡愁保护点”位置冲突的现象,雄安新区乡愁工作专班采取了“一案一政策”的动态保护措施,根据“乡愁文化遗产”价值和规划建设需要,针对每一处“乡愁文化遗产”的特点制定了“特殊”政策,有效保护“乡愁文化遗产”的同时也配合了施工单位的工程进度。雄安新区未来将利用保存下来的古宅以及古宅构件来建设历史街区,利用老物件建设展示新区农耕、渔猎以及民间艺术的博物馆,利用古树打造乡愁林,让未来的新区居民记得住“乡愁”。
除此之外,雄安新区将启动“数字乡愁”影像留存和“数字乡愁云”工作,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展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三维实时渲染技术等,构建与现实世界孪生的数字虚拟空间。通过对雄安新区内的数字乡愁点进行VR及视频解说制作,建立“数字乡愁”文化平台,最大限度保留和记录古村落乡愁。未来,雄安新区将进一步打造相应的雄安历史文化传承基地和展示区域,将传统文化融入雄安城市风貌之中。
(摘编自鲁达 崔涛《“乡愁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融入雄安规划建设》)
材料二:
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记忆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个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的扩大。扩大到一定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社群不得不在区位上分裂——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上,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另外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以我们自己来说罢,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我十岁就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九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抗战时期在云南住了八年,籍贯毫无改变,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籍贯。她的一生大概也得老是填“江苏吴江”了。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人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过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上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困难。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在户口册上也有注明“寄籍”的。在现代都市里都规定着可以取得该地公民权的手续,主要的是一定的居住时期。但是在乡村里居住时期并不是个重要条件,因为我知道许多村子里已有几代历史的人还是被称为新客或客边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些古宅、老树在雄安新区大规模开发中依然挺立,在于它们承载着村民们的记忆,也得益于新区“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
B. 在全国没有可借鉴的情况下,雄安新区对“乡愁文化遗产”的成功保护,无疑为其它地区开展此类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C. 籍贯具有不变性,是人们从父辈那里继承而来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地缘性,但归根结底,还是属于血缘的范畴。
D. 乡土社会中,人口繁殖是无法避免的,因人口繁殖,土地有限,血缘社群便主动自觉分裂,部分人外出寻找耕地,于是产生乡愁。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城市扩张对乡村的冲击时有发生,但通过灵活处理,因地制宜,可以妥善解决这类矛盾,既不影响发展,又能留住乡愁。
B. 雄安新区未来不仅会通过建设历史街区、博物馆等来保护物质类乡愁遗产,还会构建数字虚拟空间来保护非物质类乡愁遗产。
C. 与自己家相比,“外婆家”通常是充满地域意义的所在。从实质上来说,“外婆家”通常不属于血缘在空间上的投影。
D. 很多“新客”“客边”在村里就算繁衍了几代,依然无法获得本村的身份认同,因为中国乡土社会中的血缘和地缘是很难分离的。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印证材料二的一项是( )
A. 2000年,时任国民党副主席吴伯雄回福建省永定县祭祖,完成了父吴鸿麟回乡祭祖的愿望,临别时,吴伯雄在吴氏宗祠里题词“敬宗昭德”。
B. 兴起于江浙一带的两头婚,既不属于男娶女嫁,也不属于女招男入赘。在两头婚家庭里,没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小孩对爸爸妈妈的父母都叫爷爷奶奶。
C. 金庸先生的多部武侠小说都对湖北襄阳有生动的描述。金庸去世的当晚10点左右,襄阳的金庸迷们用蜡烛摆出“走好”两个大字,以追思纪念金庸。
D. 如今,农村的青壮年大多在外务工,留下“386061部队”:38,即妇女节,指留守妇女;60,即60岁,指留守老人;61,即儿童节,指留守儿童。
4. 材料一中,雄安新区对“乡愁文化遗产”做了哪些保护?请简要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更夫阿韩
沈从文
我们县城里,一般做买卖的,帮闲的,够得上在他姓下加上一个“伯”字的,这证明他是有了什么德行,一般人对他已起了尊敬心。就如道门口那卖红薯的韩伯、做轿行生意的宋伯便是。
这伯字固然与头发的颜色与胡子的长短很有关系,但若你是平素为人不端,或有点痞,或脾气古板,像卖水的老杨,做包工的老赵,即使你头发已全白,胡子起了纽纽,他们那些娘女家小孩子,还不是只赶着你背后“烂脚老杨”“赵麻子师傅”那么不客气地叫喊!你既然没有法子强人来叫一声某伯,自然也只好尽他那些人带着不尊敬的鼻音叫那不好听的绰号了。
在南门土地堂那不需出佃钱的房子住身的阿韩,打更是他的职业。五十来岁的人了,头发不白,下巴也是光秃秃的。但也奇怪,凡是他梆子夜里所响到的几条街,白天他走到那些地方时,却只听见“韩伯,韩伯”那么极亲热的喊叫。他的受人尊视的德行,要说是在打更的职务方面,这话很觉靠不住,他老爱走到城门洞下那卖包谷酒的小摊前去喝一杯。喝了归来,便颠三倒四地睡倒在那土地座下。哪时醒来,哪时就将做枕头的那个梆取出来,比敲木鱼念经那大和尚还不经心,到街上去乱敲一趟。有时二更左右,他便糊里糊涂“乓,乓,乓乓”连打四下;有时刚敲着三下走到道台衙门前时,学吹喇叭的那些号兵便已在辕门前“哒——哒——”鼓胀着嘴唇练音了。
这种不知早晚的人,若是别个,谁家还再要他来打更?但大家却知道韩伯的脾气,从没人教训他。最多有个把刻薄点儿的人,笑笑地说一句“老忘晕了的韩伯”罢了。那时,他必昂起头来,看看屋檐角上的阴白色天空,“哦!亮了!倒看不出……”接着只好垂头丧气地扛着他那传家宝慢慢地踱转去睡觉。走过杨喜喜摊子前,若是杨喜喜两口子已开了门,在那里揉面炸油条了,见了他,喜喜屋里人很随意地叫一声“韩伯,喝碗热巴巴的猪血去!”他便不客气地在那脏方桌边一屁股坐了下去。
他没有像守城的单二哥那样,每月月终可到衙门去领什么饷银。他吃喝的来源,就是靠到他打更走过的各户人家——也可说听过他胡乱打更的人家去讨捐。南街这一段虽说没有很多户口,但讨捐来的却已够他每夜喝四两包谷烧的白酒了。他今天这家取点明天那家取点来度日,估计到月底便打了一个圈子。当他来时,你送他两个铜元,他接过手来,口上是“道谢,道谢”,一拐一瘸地走出大门。遇到我们对门张公馆家,一进屋就是几升白米,他口上也还只会说“道谢,道谢”。要钱不论多少,而表示感谢则一例用“道谢”两字。
我们这一段街上大概是过于接近衙门的缘故吧,别的地方大嚷捉贼的当儿,我们这一街却听不到谁家被盗过一次。有时,我们家晚上忘了关门,他便乓乓地一直敲到我们院子中来,把我们全家从梦中惊醒。“呵呵!太太,少爷,张嫂,你们今夜又忘记闩门了!”这个“又”字,可想而知我们大院子不知他敲着梆进来过几多次了!他的这种喊声起时,把我们一家人都弄得在被单中发笑。这时妈必叫帮我们的张嫂赶紧起来闩大门,或者要我起来做这事。
“韩伯,来做什么?前几天不是才到这要钱!”顽皮的六弟,老爱同他开玩笑,见他一进门,就拦着他。“不是,不是,不是来讨更钱。太太,今天不知道是哪里跑来一个瘦骨伶仃的叫化子,倒在聂同仁铺子前那屠桌下坏掉了。可怜见,肚皮凹下去好深,不知有几天不曾得饭吃了!一脑壳癞子,身上一根纱没有,翻天睡到那里。这少不然也是我们街坊上的事,不得不理,我才来化点钱,好买副匣子殓他抬上山去。可怜,这也是人家儿女!”他每遇到所打更的这一段街上发生了这么一类事情时,便立即把这责任放到自己肩上来,认真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洒着走到几家大户人家来化棺木钱;而结实老靠,又从不想在这事上叨一点光,真亏他!
过年来了。这时的韩伯,他不像别人那么愁眉苦眼摆布不开的样子;也不必为怕讨债人上门,终日躲来躲去。他的愉快程度,简直同一个享福的小孩子一样。走到这家去,几个耙耙;走到那家去,一尾红鱼;而钱呀,米呀,肥的腊肉呀,竟无所不有。他的所费就是进人家大门时提高嗓子喊一声“贺喜”!
土地堂前照例有陈乡约来贴一副大红对联。那对联左边是“烧酒水酒我不论”,右边便对“公鸡母鸡只要肥”。这对子虽然旧,但还俏皮,加之陈乡约那一笔好颜字,纸又极大,因此过路的无有不注意一下。阿韩虽认不到什么字,但听到别人念那对子多了,也能“烧酒水酒,汾酒苏酒”地读着。他眉开眼笑地念,似总觉得这对子有一半是为他而写的。
这几天的韩伯连他自己都不晓得是一个什么人了。每日里提着一个罐子,放些鱼肉,一拐一瘸地颠到城头上去找单二哥对喝。喝得个晕晕沉沉,又踉跄颠簸着归来。遇到过于高兴,不忍遏止自己兴头时,也会用指头轻轻地敲着又可当枕头又是家业的竹梆,唱两句“沙陀国老英雄”。这半月来韩伯也不要什么人准可,便正式停了十多天工。
(选自《沈从文作品集·第八卷》,有删改)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卖红薯的韩伯和做轿行生意的宋伯,之所以被人称呼时在姓下加上一个“伯”字,是因为他们有德行,人们比较尊重他们。
B. 卖水的老杨和做包工的老赵,尽管年长,却被孩子们追者在背后不客气地叫喊“烂脚老杨”“赵麻子师傅”,是因为他们平素为人不端,或有点痞,或脾气古板。
C. 韩伯靠着他打更走过的各户人家讨捐维持生计,虽然南街这段户口并不多,但是韩伯的生活却没有很拮据,说明南街的住户大都是善良之人。
D. 韩伯经常喝醉酒,在打更的职务方面很靠不住,但是大家都知道韩伯人虽善良脾气却不好,所以没有人敢教训他。
6.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作者先写阿韩不能做好本职工作,从反面衬托,使叙事具有波澜,与后文扬的部分形成鲜明对比。
B. 小说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社会底层小人物更夫阿韩的形象。
C. 小说中的语言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蕴含有大量的民俗文化。作者巧妙地将俗语、对联、戏曲等语言形式运用到小说中。
D. 小说以“这半月来韩伯也不要什么人准可,便正式停了十多天工”结尾,构思巧妙自然,意蕴深远,令读者回味无穷。
7. 小说中的更夫阿韩具有哪些优良的品质,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遂止宿。
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天台,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
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余然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寺,余与莲舟上人就石梁道。行五里,过筋竹岭。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①盆中物也。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泉轰风动,旅人绝迹。路荒且长,庵在万山坳中,适当其半,可饭可宿。
初二日,雨始止。遂越潦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
翌日,晨起,果日光烨烨,决策向顶。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可观。复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仍下华顶庵,过池边小桥,越三岭。溪回山合,木石森丽,一转一奇,殊慊②所望。
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三曲。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进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水从坳中斜下。三级俱高数丈,各极神奇。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
暝色四下,始返。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
[注]①阊门:地名。②慊(qiè):满足。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
B. 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
C. 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
D. 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
9.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癸丑,与《登泰山记》中的“戊申”一样,是指月。
B. 晦,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但后来也可以泛指黑夜。
C. 五更,也称“五鼓”,古人记录夜晚时段的名称,用击鼓或打更来报时。
D. 上人,指道德高尚或居于上位的人,佛教则用以称德智善行的人。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松门岭如分界点,先前都是顺着山麓行走,从这里往上则要沿山脊攀行,山势险峻而路滑。
B. “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有似“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之景,日光反射,景色卓异
C. 初一这天,先雨后晴,行程较长,作者细致描述了国清寺、筋竹岭、弥陀庵等处秀丽的风景。
D. 作者在下山的途中,看到了经过三道弯曲、回旋流转的飞奇景,驻足其间,流连忘返。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路荒且长,庵在万山坳中,适当其半,可饭可宿。
(2)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2. 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词以浩荡江水起笔,“浪淘尽”一句,则把眼前的江水与历史人物巧妙联系起来,引出怀古之意。
B. 上阕描绘江水腾涌的壮阔景象,让词人不禁赞叹这大好河山,更引起他对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的向往。
C. 下阕描绘了周瑜的英雄形象,写“小乔初嫁了”是为了表现周瑜生活幸福,从而衬托出词人婚姻的不幸。
D. “故国”三句,词人以自嘲的口吻叹惋自己与周瑜相比,光阴虚掷,抒发被贬谪后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13. 有人说,“人生如梦”表达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请说明理由。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以落叶和江水抒发了时光易逝、壮志难酬令人伤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联想,描摹了琵琶女演奏的乐音陡然高昂,如瓶水四溅、跃马拼杀的场面。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时的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的结局。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9分)
15. 下列句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韵:气质,情致
B. 水澹澹兮生烟。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C.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荫:树阴
D. 低眉信手续续弹 信:随意
16.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从巅峰跌落到尘土的那段峥嵘岁月,让他不愿回首。
B. 亲人的离世,总是让人司马青衫,情难自已。
C. 远远望去,辽阔的海面澄碧湛蓝,云蒸霞蔚。
D. 他在领导面前总是一副摧眉折腰的样子,毫无自尊。
17. 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中,“蜘蛛”与落日、巨石、雄鹰等形成强烈反差,它的出现使一切自以为是和虚张声势都失去了分量。
B. 《致云雀》将云雀先后比作诗人、少女、萤火虫和玫瑰,概括云雀的欢唱带给诗人的独特的审美体验及其如甘霖般的无私与普惠。
C. 《百合花》以纯洁的百合花象征人物的美好心灵,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和力量源泉,以小见大,意味深长。
D. 《哦,香雪》中凤娇勇敢、泼辣,她对物质充满渴望,她的追求和香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力地反衬出香雪清纯、朴实的形象。
18. 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复兴号”的三点核心优势,每点不超过15字。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高铁时代,高铁已然成为一张闪亮的国家名片。2017年9月21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率先实现350千米时速运营,可以在4小时30分内跑完从北京到上海的1200千米,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复兴号”特别注重运行的安全性,远程数据传输系统可以实时监控速度,一旦出现异常,监控系统会在紧急情况下自动使列车减速。此外,“复兴号”的噪声控制做到了全世界同行业最高水平,乘客可以在安静的车厢里享受WIFI全覆盖,多种照明控制模式还能为旅客提供不同的光线环境。
四、写作(50分)
1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些千古名句,我们耳熟能详。其实,“英雄”不仅出现在古典诗词、历史传记中,也出现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和国泰民安的和平岁月里。所谓“英雄儿女各千秋”,其实每个人心里也都住着英雄。
你对“英雄”有着怎样的认识与思考,心里又住着一个怎样的英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及简析
  一、现代文阅读(27 分)
  (一)现代文阅读 Ⅰ(15 分)
  1D(“血缘社群便主动自觉分裂” 错误,原文是 “事实上,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社群分裂”,并非主动自觉分裂)
  2B(“还会构建数字虚拟空间来保护非物质类乡愁遗产” 错误,根据材料一,构建数字虚拟空间主要是留存和记录古村落乡愁,并非专门针对非物质类乡愁遗产)
  3A(材料二主要论述血缘与地缘的关系,A 项吴伯雄回乡祭祖体现了对血缘地缘关系的重视,可印证材料二;B 项主要说的是一种婚姻形式;C 项是关于金庸与襄阳的纪念活动;D 项说的是农村的人口结构现状,均与材料二论述的血缘地缘关系不符)
  4①成立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首创保护理念;②采取 “一案一政策” 动态保护措施,根据 “乡愁文化遗产” 特点制定 “特殊” 政策;③利用古宅、古宅构件等建设历史街区、博物馆,利用古树打造乡愁林;④启动 “数字乡愁” 影像留存和 “数字乡愁云” 工作,构建数字虚拟空间,建立 “数字乡愁” 文化平台;⑤打造雄安历史文化传承基地和展示区域,将传统文化融入城市风貌。
  (二)现代文阅读 Ⅱ(12 分)
  5. D(“大家都知道韩伯人虽善良脾气却不好,所以没有人敢教训他” 错误,原文是 “大家却知道韩伯的脾气,从没人教训他”,是因为大家了解他的脾气,并非他脾气不好)
  6. B(文中未对阿韩进行心理描写)
  7. ①善良有同情心:如为死去的叫化子化棺木钱,认真负责且不图私利;②热心肠:看到 “我们” 家忘关门会提醒;③乐观豁达:过年时愉快程度如同享福的小孩子,讨捐得来食物钱财便很满足,还会和单二哥对饮唱曲;④懂得感恩:收到钱物都会说 “道谢”。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8. B(“国清僧云峰” 是指国清寺的僧人云峰,中间不能断开;“山险路长” 是说石梁的情况,应断开;“轻装往”“重担向国清相待” 结构对称,应在 “往” 后断开)
  9. A(癸丑、戊申是指年)
  10. C(初一这天并没有描述国清寺的风景)
  11. (1)道路荒凉而且漫长,弥陀庵在万山坳之中,正处在道路的一半位置,可以吃饭可以住宿。
  (2)只是沿着台阶往下走,曲折之处被弯道遮蔽,不能一眼全都看到。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12. C(“写‘小乔初嫁了’是为了表现周瑜生活幸福,从而衬托出词人婚姻的不幸” 错误,写小乔初嫁是为了衬托周瑜的年轻有为、春风得意)
  13. 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人生如梦” 虽有对人生短暂、虚幻的感慨,但并非消极颓废。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他借 “人生如梦” 表达了对历史变迁、英雄人物兴衰的深沉思考,在感慨中也蕴含着对自身境遇的超脱。他以 “一尊还酹江月” 的豁达之举,将这种对人生的喟叹转化为对自然、对历史的敬畏与释然,体现出一种在困境中仍能保持乐观旷达的精神境界,是历经沧桑后的一种自我慰藉与精神升华,而非简单的消极处世。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4.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3)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三、语言文字运用(9 分)
  15. C(荫:遮蔽)
  16. A(“峥嵘岁月” 指不平凡的岁月,此处从巅峰跌落尘土不能用 “峥嵘岁月” 形容)
  17. B(《致云雀》将云雀比作诗人、少女、萤火虫、玫瑰等,主要是概括云雀的形象特点和带给诗人的灵感等,并非单纯说其欢唱的审美体验及无私普惠)
  18. ①商业运营速度世界最快;②运行安全性极高;③乘车体验安静舒适。
  四、写作(50 分)
  【立意参考】
  可以从英雄的定义、英雄的品质、不同时代英雄的表现、英雄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等角度立意。如英雄是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人;英雄具有勇敢、奉献、担当等品质;古代英雄的爱国情怀与现代英雄的时代使命;英雄能激励人们成长,是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等。
  【作文示例】
  《英雄之光,烛照古今》
  英雄,是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星辰,是民族精神的脊梁,他们的光辉事迹与崇高精神,跨越时空,熠熠生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敬仰、追随与传承。
  在历史的长河中,英雄辈出。古有岳飞,精忠报国,“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他率领岳家军抵御外敌入侵,在战场上奋勇杀敌,那满腔的爱国热忱与无畏的英雄气概,使他成为民族英雄的典范。文天祥,兵败被俘,却宁死不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以生命捍卫了自己的信念和民族的尊严。这些英雄们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壮丽的篇章,他们的事迹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战争年代,英雄们更是以无畏的勇气和牺牲精神,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浴血奋战。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在关键时刻毫不犹豫地托起炸药包,以自己年轻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枪眼,在枪林弹雨中英勇献身,为战友们赢得了冲锋的机会。他们是那个硝烟弥漫时代的英雄代表,他们的奉献与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宁。正是无数这样的英雄,在战火纷飞中前赴后继,才使得中华民族在黑暗中看到曙光,在困境中走向胜利。
  而在和平岁月里,英雄并未缺席。他们以平凡之躯,行伟大之事。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的事迹看似平凡,却处处彰显着伟大的精神。他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关心他人,乐于助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成为广大人民敬仰的榜样。还有那些默默坚守在科研一线的科学家们,如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历经无数次失败,却始终坚持不懈,最终成功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解决了无数人的温饱问题,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是和平年代的英雄,用自己的智慧、汗水和奉献,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英雄,并非遥不可及。他们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心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只要我们拥有一颗勇敢、善良、奉献的心。在日常生活中,那些见义勇为者,在他人遇到危险时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那些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劳动者,无论是清洁工、教师还是医护人员,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社会的正常运转贡献着力量。这些平凡的人们,以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英雄的内涵。
  我们生活在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肩负着传承英雄精神的使命。我们要以英雄为榜样,学习他们的精神品质,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敢无畏;在对待他人时,心怀善意;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坚持不懈。让英雄之光,烛照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因为,英雄的精神,是我们民族永不熄灭的火炬,将永远引领我们走向光明的未来。
参考译文:
癸丑年三月三十日,从宁海县城西门出城。天空阴云尽散,阳光明媚,人的心情、山中的景物,都有喜悦之态。走过三十里路,到达梁隍山,于是停宿于旅舍。
四月初一日,早上一直下雨。前行十五里,路旁有岔道,勒马从西面向天台山进发,天色逐渐转晴。又走了十里路,抵达松门岭下。山高路滑,只好舍弃骑马,步行前进。从奉化来的道路,虽然经过数重山岭,都是顺着山麓;到这里后,无论迂回、曲折或临水、登高,都在大山脊上面。雨后新晴,秀美的山色中叮咚的流泉声随处可闻,反复地变化出新的景观,绿树丛中怒放的红杜鹃花相互辉映,令人忘却了攀登跋涉的辛苦。
又前行十五里路,在筋竹庵里休息、用饭。恰好有国清寺僧人云峰同桌吃饭。他说:从这条路到石梁,山险岭峻,路途漫长,不方便携带行李。不如轻装前往,而让担夫将重的行李先担去国清寺等待。我同意他的建议,让担夫挑着行李随云峰先去清国寺,我则与莲舟上人一起从石梁道上动身前行。走过五里路,翻越过筋竹岭。山岭近旁很多又老又矮的松树,变形的树干弯弯曲曲,树根松叶青绿秀丽,好像城里人家盆景中栽种的奇异清秀的松树。又走三十多里,才抵达弥陀庵。在高峻的山岭里爬上爬下,深山里很荒凉寂静,泉水轰鸣,劲风动地,山路上没有其他旅行的人。山路荒僻而幽长,弥陀庵坐落在群山间的低地上,恰巧处在山路的中途,可以在庵中吃饭或住宿。
初二日,雨才停止。于是越过路上的积水,攀登山岭,溪流、山岩越来越显得清澈、幽静。走完二十里路,傍晚时抵达天封寺。睡卧床上,还惦念着明晨登攀峰顶的事,若有缘份则雨停天朗,因为连日来都是晚上雨后转晴,并没有一天是天亮时晴朗。五更时从梦中醒来,听仆人说,满天都是明亮的星星,喜欢得无法再入睡。
第二天,清晨起床,果然见阳光如火光一般闪耀,于是决定向山顶前进。向上攀爬数里山路,到达华顶庵。再走三里,已快要接近华顶峰了,到达太白堂,而沿途都没有值得观赏的景物。于是只好重新往上走,然后顺山路登上天台山绝顶华顶峰。峰顶上,四处的荒草被劲风吹得纷纷倒伏,峰高因而寒风凛冽,草上结的霜约有一寸多厚,而回顾峰下四周的山峦上,美丽的鲜花与碧玉般的绿树,远远望去觉得非常玲珑明晰。山脚下山花盛开,峰顶上反而不开花,大概是因为高处寒冷所造成的。沿旧路下山到华顶庵,经过池边的小桥,翻越三座山岭。溪水回旋,山峦环绕,树木丛生繁密,岩石光彩焕发,转过一个地方就有另一处奇景,使观赏愿望得到很大的满足。
翻过一座山岭,顺着溪涧走八九里,就见流水形成瀑布从石门飞泻而下,回旋流转,经过三道溪湾。最上面的层次是断桥,有两块巨石倾斜而相结联,溪水迸流两石之间,浪花飞溅,汇合后流转入潭。中间一层有两块巨石对峙着,好像一道门,溪水受到石门的约束,势头非常汹涌。最下面的层次,潭的出口很宽阔,而溪水倾泻处有门槛阻隔,只能从低洼的地方斜涌而下。三级瀑布每台都高达数丈,各级的景观都很神奇。但溪流顺台级而下流,弯转的地方被溪湾所遮掩,不能一览无余。
夜色四处降下时,才返回。在仙筏桥上停下脚步,(在朦胧的夜色中)观赏如彩虹的天然石桥,瀑布水花飞溅有如喷雪一样的奇妙景观,几乎使人不想去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