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鱼我所欲也》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题练 初中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鱼我所欲也》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题练 初中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17 18:37: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鱼我所欲也》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题练
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下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孟子》)
【乙】
①不孝完淳①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痛自严君②见背③,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一旅才兴,便成齑粉④。
②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家人,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慈母!但慈君推干就湿⑤,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大恩未酬,令人痛绝。
③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⑥,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于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节选自夏完淳《狱中上母书》)
【注释】①夏完淳:原名复,明末松江华亭县人,少年抗清英雄,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年纪最轻的华夏先烈。②严君:作者的父亲,已牺牲;③见背:指父母或长辈去;④齑粉:粉碎;⑤推干就湿:把床上干处让给幼儿,自己睡在湿处,形容母亲抚育子女的辛劳;⑥太虚:指死后回归天地。
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死亦我所恶 恶:
(2)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3)父之所遗 遗:
(4)令人痛绝 绝: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家人,何以为生?
3.下列对甲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开篇通过类比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B.甲文孟子认为“正义”“大义”比生命重要,能给予人不苟且偷生、不避祸患的勇气。
C.甲文孟子善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进行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生动活泼,通俗易懂。
D.孟子善用排比和对比展开论述,气势雄健,锋芒毕露,朗读时宜语气昂扬顿挫。
4.甲文开头通过鱼和熊掌的类比,提出了 的观点,这个观点与乙文中“ ”(用原文填空)所表达的内涵一致。
5.阅读回答问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②,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扦③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作《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④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节选自《宋史 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张弘范,宋朝降将,是当时进攻广东的元军元帅。②厓(yá)山:位于广东新会,是南宋皇帝投海之处。③扦(hàn):同“捍”,防御、保卫。④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义,亦我所欲也
②故患有所不辟也
③乃教人叛父母
④天祥泫然出涕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3)【乙】文中文天祥的所作所为印证了【甲】文中的哪句话?
(4)请结合文体特点,简要分析对比手法在【甲】【乙】两文中的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乙】
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湖南浏阳县人。少倜傥有大志,淹通群籍,能文章,好任侠,善剑术。自甲午战事后,益发愤提倡新学。时和议初定,人人怀国耻,士气稍振起。君则激昂慷慨,大声疾呼。海内有志之士,睹其丰采,闻其言论,知其为非常人矣。每会集者千数百人,君慷慨论天下事,闻者无不感动。故湖南全省风气大开,君之功居多。
初君之始入京也,与言皇上无权、西后阻挠之事,君不之信。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
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曰:“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盖念南海也。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春秋三十有三。就义之日,观者万人,君慷慨神气不少变。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君呼刚前曰:“吾有一言!”刚去不听,乃从容就戮。呜呼烈矣!
(节选自《谭嗣同传》,有改动)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所恶有甚于死者( )
(3)益发愤提倡新学( ) (4)盖念南海也( )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中的“而”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感极而悲者矣
B.朝而往,暮而归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8.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9.【乙】文能否作为【甲】文的论据?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贤者能勿丧耳
(2)蹴尔而与之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乙】
文天祥至潮阳,见张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①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作《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崖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②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捍:保卫。 ②泫然:水滴下的样子。
1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遂以客礼见之/以大易小 B.索之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乃书所作《过零丁洋》诗/乃不知有汉 D.国亡不能救/亡羊补牢
13.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国 亡 丞 相 忠 孝 尽 矣 能 改 心 以 事 宋 者 事 皇 上 将 不 失 为 宰 相 也
14.甲文阐明了什么观点?乙文中文天祥的哪些表现能够阐明这一观点?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宋春华,光绪十二年武进士,授蓝翎侍卫,联军①内犯,春华守城南。枪中春华左股,众欲退,春华负创大呼曰:“今夕之事,有进无退!”众争夺敌死伤甚众敌毕登城,乃仰天叹曰:“吾志不遂,负国恩矣!然自接战以来,杀敌过当,今日之死,亦无所恨。”以首触陴②,死,年三十五。
(节选自《清史稿·卷二八二·忠义传》,有删改)
【注释】①联军:指1900年侵入中国的八国联军。 ②陴(pí):女墙,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是传统的防御建筑。
15.请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是故:
(3)敌毕登城 毕: (4)吾志不遂 遂:
16.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杀敌过当,今日之死,亦无所恨。
17.请用”/”为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众 争 夺 敌 死 伤 甚 众 敌 毕 登 城
18.【乙】文中宋春华能否证明【甲】文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秀才何岳,号畏斋。尝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②此数金乎?”其人谢而去。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往。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选自《金陵琐事》)
【注释】①封识(zhì):封存的标记。②利:贪图。
19.下列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蹴尔而与之 蹴:踩踏
B.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益处
C.尝教书于宦官家 尝:曾经
D.因托以寄往 因:因为
20.下列对文中词语和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不为苟得也”与“其人欲分数金为谢”中的“为”,都是“做”的意思。
B.“人皆有之”与“不敢与家人言之”中的“之”,用法相同,都是代词。
C.《孟子》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D.“钟”是古代的一种量器。“万钟”在甲文中指代优厚的俸禄。
21.下列对选文内容有关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是心”,相对于“贤者”来说,普通人容易丧失。
B.甲文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后,运用比喻论证从“所欲”“所恶”两方面论述。
C.乙文最后“此其过人也远矣”,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赞扬了何岳的高尚品质。
D.甲文论证严密、气势恢宏。乙文记述人物故事,运用多种人物描写方法塑造形象。
22.乙文画线句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选涂两项,超过两处不可)
尝夜行A拾得B银贰百余两C不敢与家人D言之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
(2)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24.乙文中何岳的行为是否符合甲文中提到的“贤者能勿丧耳”?请表明观点,并结合何岳的事迹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1. 厌恶 祸患,灾难 遗留,留下 极,到了极点 2.(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2)我死了并不值得可惜,只是哀痛不已的亲人,凭什么维持生计? 3.C 4. 舍生而取义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
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1)句意:死亡是我所厌恶的。恶:厌恶。
(2)句意: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患:祸患,灾难。
(3)句意:我的身体是父亲遗留下来的。遗:遗留,留下。
(4)句意:让人悲痛到了极点。绝:极,到了极点。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非独:不只是,不仅;是心:这种心;丧:丧失。
(2)足惜:值得可惜;哀哀:悲伤的样子;何以:凭借什么,靠什么。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在甲文中,孟子主要运用了比喻(如鱼和熊掌的类比)、对比(如“所欲有甚于生者”与“所欲莫甚于生”的对比等)、排比(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等修辞手法来进行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形象可感、通俗易懂,而并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选C。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在甲文中,根据“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这里先是列举了日常生活中人们面对鱼和熊掌这两种喜爱之物,当不能同时拥有时,会权衡后舍弃鱼选择熊掌的常见情形,以此作为类比。然后将话题引到“生”与“义”的抉择上,指出当生命和道义同样无法同时获取的时候,就应当像舍弃鱼而取熊掌那样,舍弃生命来选取道义。通过这样的类比推理,很自然且清晰地提出了“舍生而取义”这一重要观点,强调了在孟子的价值体系里,道义的分量是重于生命本身的,为后文进一步阐述人们面对各种关乎生死、利益与道义冲突情况时应有的态度做了铺垫。
乙文中“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这句话意思是说,人谁都会面临死亡呀,但可贵的是死得有价值、有意义。就像文中作者夏完淳,身处那样的局势下,尽管有对家人的牵挂,可他把为父报仇、为君尽忠等看作是重要的事,认为为了这些正义之事献出生命,就是死得其所。这和甲文中“舍生而取义”的内涵是相符的,都表达了在面对比生命更重要的大义、责任等情况时,愿意舍弃生命去坚守、去践行的一种态度,也就是把生命的价值体现在对正义、对该做之事的追求上,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所以,甲文通过类比提出的“舍生而取义”观点,与乙文中“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所表达的内涵是一致的。
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乙】不孝完淳如今就要死了,用身体奉献给父亲,不能再以身体来报答母亲了。悲痛自从父亲离我而去,已有两个年头。怨恨惨痛日益加深,历尽了艰难辛苦。本来指望重见天日,来报大仇,使死者得到慰恤,生者获得荣封,向九泉之下的父亲告慰我们的成功。无奈上天不保佑我们,聚集灾祸到先朝,一支军队刚兴起,就被击得粉碎。
我死了并不值得可惜,只是哀痛不已的亲人,凭什么维持生计?即使这样,还是算了吧!完淳的身子,是父亲留给的,但完淳的生命,是为国君所用的。为了先父为国君,死对母亲而言又哪里是辜负!只是慈母对我爱护备至,教我学礼习诗,十五年来从未改变,恩未曾报答,使我悲痛到了极点。
人哪有不死的呢?在死得其所罢了!父亲能成为忠臣,儿子能成为孝子。含笑归天,完成我分内的事。世间本无所谓生存,把自己的身体看作破旧的鞋子吧。完淳只是被刚正气节所激愤,懂得了天人之理。十七年来只是一-场噩梦,报仇留给来世吧。完淳的神魂将遨游天地之间,可以无怨无悔了!
5.(1) 想要得到 同“避”,躲避 背叛 眼泪
(2)①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张弘范于是用对待客人的礼节接见他。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或:“舍生取义者也”)
(4)甲文是一篇议论文,主要通过对比鱼与熊掌、生与义来阐述作者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强调在面对选择时,应该舍小取大,舍生取义。这种对比手法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观点更加明确。乙文传记文学,文章通过对天祥与其他人物的对比,突出了天祥的忠诚和勇敢,使读者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意。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但甲文更侧重于理论阐述,而乙文则更侧重于具体事例的描述。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欲:想要得到;
②句意为: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辟:同“避”,躲避;
③句意为:却还教唆别人背叛自己的父母。叛:背叛;
④句意为:文天祥泪流满面。涕:眼泪。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辟,躲避;患,灾祸;
②中重点词语有:遂,于是;以,用。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文天祥被俘押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张弘范让文天祥叩拜,文天祥拒而不拜,他又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不从。宋灭亡,范又劝其降元,文天祥说“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文天祥面对高官厚禄的利诱,选择了以死殉国。在生命和大义面前,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大义,中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源自他对于“道义”的坚守印证了甲文中“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本题考查写法分析。要求结合文体特点分析对比手法在两篇文章中的运用。
甲文《鱼我所欲也》是孟子在战国时期所作的一篇议论文,议论文重在议论说理。本文中“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表明,作者通过列举这两种情境,在面对鱼和熊掌、生与义的选择上,鲜明地对比了人们在面对不同欲望时的取舍态度,从而强调了“义”的重要性。这种对比使得文章的观点更加突出,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舍生取义”的思想。
乙文《宋史 文天祥传》是一篇记叙文,记叙文重写人记事。对比手法则更多地体现在文天祥与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为上。例如,“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当弘范要求文天祥拜见时,文天祥坚决不拜,这体现了他的忠贞不屈;而当“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弘范劝降时,文天祥则泫然出涕,表示宁死不屈,这进一步凸显了他的高尚品质。通过与其他人物的对比,文天祥的形象更加鲜明,他的忠诚和坚定也更加深入人心。
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乙】文天祥被押送到潮阳,见到元军统帅张弘范,张弘范身边的人命令文天祥叩拜,文天祥拒不叩拜,张弘范于是用对待客人的礼节接见他,并让他一起进入厓山,并要求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自己的父母,却还教唆别人背叛自己的父母,这可能吗?”张弘范仍然多次强迫索要书信。文天祥最后创作了《过零丁洋》,诗作的最后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笑着把它放在一边。后来厓山被攻破后,元军大摆酒宴犒赏军士。张弘范说:“你的国家已经灭亡,作为宰相你尽忠尽孝已经两全了,若能改变心意,像侍奉宋朝那样侍奉皇上,还可以做宰相。”文天祥泪流满面,说:“国家灭亡却不能补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
6. 同“避”,躲避 超过 更加 想到 7.D 8.(1)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2)现在中国没听说有因变法而流血牺牲的人,这是国家不富强的原因啊。 9.能。乙文中的谭嗣同在国家危难之时,不避生死,积极投身于改革变法之中;在变法失败之际,他不畏死难,慷慨就义,胸怀兴国济世之心,愿为变法流血的第一人。这正是甲文所论证的命题:舍生取义。
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所以有的祸患不躲避。辟:同“避”,躲避。   
(2)句意为: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甚:超过。     
(3)句意为:(谭嗣同)更加发愤提倡西方的新学。益:更加。    
(4)句意为:大概是想到了康有为了。念:想到。
7.本题考查文言虚词“而”。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中的“而”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A.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
B.表示修饰关系的连词;
C.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
D.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故选D。
8.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准确。
(1)非独:不只,不仅。是:此,这样。耳:罢了。
(2)闻:听说。所以:……的原因。昌:富强。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首先明确观点:能。然后结合文本分析原因。
结合甲文中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从乙文中的“时和议初定,人人怀国耻,士气稍振起。君则激昂慷慨,大声疾呼”可以看出,当国家危急之时,谭嗣同为国大声疾呼,振奋国民精神;结合“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可以看出,当谭嗣同在陷入危难之时,他不畏死,愿意为了中国的昌盛而做变法牺牲的第一人,与孟子所说的舍生取义一致。因此乙文可以作为甲文的论据。
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乙】谭嗣同字复生,又号壮飞,是湖南浏阳县人。年少时豪爽洒脱,胸有大志,深通群籍,能写文章,喜欢侠义之举,擅长剑术。自中日甲午海战后,(谭嗣同)更加发奋提倡西方的新学。当时中日议和的《马关条约》刚刚签订,人人心怀国耻,士气稍有振作。他慷慨激昂,大声疾呼。海内有志之士,看到他的丰采,听到他的言论,便知道他不是一般的人。每次会议集合有几百上千人,他慷慨激昂,谈论天下大事,听的人无不受到感动。所以说,湖南全省风气大开,他的功劳是很大的。
当初,谭嗣同刚进京时,有人同他说皇上无权、西太后阻挠变法的事,谭嗣同不相信。他被捕的前一天,有几位日本志士苦苦劝他去日本,谭嗣同不听;再三劝他,他说:“各国变法,没有不经过流血就成功的,现在中国没听说有因变法而流血牺牲的人,这是国家不富强的原因啊。有流血牺牲的,请从谭嗣同开始吧。”终于没有离去,所以遭了祸。
谭嗣同被囚在监狱里后,写了一首诗在牢狱的墙壁上,说:“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大概是想到了康有为了。在八月十三日于刑场上被害,享年三十三岁。就义那一天,围观的有上万人,谭嗣同豪迈大气,神色气度没有一丝改变。当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谭君喊刚毅上前来说:“我有句话说!”刚毅走开不听,于是谭嗣同从容就义。啊,壮烈呀!
10.①丧失;②踩踏;③同“德”,感恩,感激。 11.①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②(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12.A 13.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 14.舍生取义;文天祥被俘后,坚决不向张弘范行跪拜礼;写诗明志,拒绝招降要求;国家灭亡后,不受利诱,不事二主;向着南方拜别从容就义。
1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句意为: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丧:丧失。
(2)句意为:用脚踢着给别人吃。蹴:踩踏。
(3)句意为: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得:同“德”,感恩,感激。
11.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1)中重点词语有:欲:想要;甚:超过;为:做;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2)中重点词语有: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辩:同“辨”,辨别;受:接受;加:益处。
1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是“用”的意思;
B.坚持/使……巩固;
C.就/竟然;
D.灭亡/丢失;
故选A。
1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这个句子的大意是:你的国家已经灭亡,你作为率相忠孝已经两全了,若能以事宋之心事我大元皇帝,仍不失你的荣华富贵,仍然是你做宰相。
“国亡”是一个主谓结构,表示国家已经灭亡,介绍了大背景,应独立断开;“丞相忠孝尽矣”也是主谓结构,表示丞相的忠孝之道已经尽到了,表达了完整的意思,应断开;“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 包含了一个条件句和一个结果句,“能改心以事宋者”是条件句的主语部分,表示“如果能改变心意来侍奉宋朝的人”,“事皇上”则是条件句的结果或行动部分,表示“侍奉皇上”,所以应在“事皇上”后断开;“将不失为宰相也”表示“将仍然有机会成为一个好宰相”,是一个结论性的陈述,与前面的条件句相呼应。
据此断句为: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
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阅读甲文,根据“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甲文文阐明的观点是“舍生取义”。根据乙文“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可知,文天祥被俘押到潮阳后,坚决不向张弘范行跪拜礼,保持气节;根据乙文“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知,文天祥在面对劝降时以诗明志,拒绝招降要求,表明为国而死的坚定信念;
根据乙文“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可知,文天祥在国家灭亡后,不受利诱,不事二主,坚守了内心的道义。这些事情都表现了文天祥不愿意抛弃心中的道义苟且偷生,最终舍弃了自己的生命,坚守道义,能够阐明甲文“舍生取义”的观点。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甲: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斥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乙:
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带去见张弘范,张弘范身边的人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张弘范于是用对待客人的礼节对待他,与他一起到崖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之邦,却教别的同胞背版祖国,能这样做吗?”张弘范坚持索要(劝降信),文天祥就将他所写的《过零丁洋》的诗交给张弘范。诗的末尾有这样的句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笑笑,不再提及此事。崖山被攻破之后,军中置酒大摆庆功会,张弘范说:“你的国家已经灭亡,你作为率相忠孝已经两全了,若能以事宋之心事我大元皇帝,仍不失你的荣华富贵,仍然是你做宰相。”文天祥流泪说:“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辜,怎么还敢摆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
15.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因此,所以,由此可见。 都。 实现。 16.①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②杀敌无数,今天死了,也没有遗憾了。 17.众 争 夺 敌 /死 伤 甚 众 /敌 毕 登 城 18.示例:可以。甲文的观点是“舍生取义”。乙文中的宋春华在抵御八国联军攻城时,负伤死守,城陷后自感有负国恩,自杀以明其志,这正是舍生取义的表现,可以作为甲文的论据。
1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2)句意:因此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是故,因此,所以。
(3)句意:敌人全都登上了城墙。毕,全,都。
(4)句意:我的志向没能实现。遂,实现。
1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非独,不仅,不只是;是,这种;丧,丧失,丢失;耳,罢了。
(2)过当,超过相抵之数,这里形容杀敌很多;恨,遗憾。
1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众人奋勇与敌人拼杀争夺,敌人死伤众多,(后来)敌人全都登上了城墙。
“众争夺敌”描述战斗过程中双方开始交锋的情况;“死伤甚众”在说这场争夺之后出现的结果;“敌毕登城”是接着讲述后续的情况。
故断为:众争夺敌/死伤甚众/敌毕登城。
18.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甲文中核心观点是“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当生命与道义不能同时保全时,要舍弃生命选取道义,并且指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说明存在比生命更值得追求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此信念的人面对生死抉择时会坚守道义。
根据乙文“枪中春华左股,众欲退,春华负创大呼曰:‘今夕之事,有进无退!’”可知,即便宋春华身负枪伤,在众人想后退的情况下,依然坚守阵地,选择奋勇向前,绝不退缩,体现出他把守护城池、抵御外敌这样的大义看得比自己的生命安危更重要。
根据“敌毕登城,乃仰天叹曰:‘吾志不遂,负国恩矣!然自接战以来,杀敌过当,今日之死,亦无所恨。’以首触陴,死”可知,当敌人最终登上城墙,大势已去之时,他觉得自己没能实现守护城池的志向,有负国恩,为了心中的这份大义,他选择以死明志,用撞墙自尽的方式结束生命,没有苟且偷生,而是毅然决然地舍弃了生命去捍卫心中的道义。所以,宋春华的行为完全符合甲文中“舍生取义”的观点,能够作为有力的论据来证明甲文所阐述的观点。
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乙】宋春华,在光绪十二年考中武进士,被授予蓝翎侍卫的官职。八国联军入侵国内,宋春华守卫城南。敌人的枪击中了宋春华的左腿,众人想要后退,宋春华忍着伤痛大声呼喊说:“今晚的战事,只能前进不能后退!”众人奋勇拼杀,与敌人争夺,敌人死伤众多。敌人最终登上城墙,宋春华于是仰天长叹说:“我的志向没能实现,辜负了国家的恩情啊!然而自从交战以来,杀死的敌人超过了我方的伤亡人数,今天就算死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说完用头撞向城墙的矮墙,死去了,年仅三十五岁。
19.D 20.A 21.B 22.AC 23.(1)(何岳)问那人银子的数目和封存标记,回答全都符合,于是就把银子还给了他。(2)金钱寄放在他那数年,却一点也不动心,凭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远远超过常人。 24.符合。何岳在面临道义和利益的抉择时,将所捡拾到的金钱还给失主;虽贫困但帮助保存财物,却不动心,都体现了他坚持道义至上,符合甲文中的贤者形象。
19.本题考查字义。
D.句意:(何岳)于是托官吏的侄子把箱子带回官吏那儿。因,于是。
故选D。
20.本题考查词语和内容理解。
A.“故不为苟得也”中的“为”是“做”的意思。“其人欲分数金为谢”中的“为”是“作为”的意思。
故选A。
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从‘所欲’‘所恶’两方面论述”是对比论证。“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是运用比喻论证,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
故选B。
22.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曾经在夜晚走路时捡到200余两白银,但是不敢和家人说起这件事,担心家人劝他留下这笔钱。
“尝夜行”表示曾经在夜晚行走,是一个完整的表意部分。“拾得银贰百余两”描述捡到银子的数量,是一个整体动作及对象的表述。“不敢与家人言之”表达不敢和家人说这件事,也是一个独立的语义单元。
故断句为:“尝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即在AC处断开。这样断句符合句子表达的逻辑顺序,将不同的行为和情况清晰地分开。
23.本题考查译句。
重点词语:(1)其,他。封识,封存的标记。皆,都。合,符合。遂,于是。以,把。
(2)略不,一点儿也不。此,这。过人,超过别人。
24.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在甲文中提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表明贤者在面对生与义的抉择时,会坚守道义,不被生存的欲望所左右。这里的“义”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准则,贤者不会丧失这种对“义”的坚守。如“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即使是普通的行人和乞人,在面对不尊重的给予时,为了坚守自己心中的道义(尊严等也属于道义的范畴),宁可舍弃生存的机会,这体现了即使是普通人心中也有这种“义”的存在,而贤者更是能够不丧失这种本心。还有“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这里强调了如果为了物质利益而不顾礼义,就是丧失本心,反过来说,贤者就是要坚守礼义,不被利益诱惑而丧失本心。
乙文中何岳“尝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这一行为就如同甲文中所描述的在面对利益(二百余两银子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对于何岳这样的穷秀才来说是很大的诱惑)时,坚守道义,没有将银子据为己有。他没有被这种意外之财所迷惑,就像甲文中那些不为苟得的人一样,坚守了自己心中的“义”,体现了他的贤德,符合“贤者能勿丧耳”。何岳“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往”,在面对宦官寄存的数百金,数年没有音信的情况下,他依然不动心,没有将这些钱财视为己有。这与甲文中强调的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坚守本心的思想一致,即使在长时间的利益考验下,何岳仍然坚守着道义,他的行为就像甲文中那些坚守“义”的贤者一样,很好地诠释了“贤者能勿丧耳”。
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乙】秀才何岳,自号畏斋,曾经在夜晚走路时捡到200余两白银,但是不敢和家人说起这件事,担心家人劝他留下这笔钱。第二天早晨,他携带着银子来到他捡到钱的地方,看到有一个人正在寻找,便上前问他,回答的数目与封存的标记都与他捡到的相符合。那人想从中取出一部分钱作为酬谢,何岳说:“捡到钱而没有人知道,就可以算都是我的东西了,(我连这都不要),又怎么会贪图这些钱呢?”那人拜谢而走。他又曾经在做官的人家中教书,官吏有事要去京城,将一个箱子寄放在何岳那里,里面有金数百两,(官吏)说:“等到他日我回来再来取。”,去了许多年,没有一点音信,(后来)听说官吏的侄子为了他的事情南下,但并非取箱子。(何岳)得以托官吏的侄子把箱子带回官吏那儿。秀才何岳,只是一个穷书生而已,捡到钱归还,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金钱寄放在他那数年却—点也不动心,凭着一点就可以看出他远过与常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