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械运动
学习目标
机械运动
课标基本要求 1.会选用适当的测量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 2.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4.会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章节目标 通过长度的测量,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科学探究) 了解长度和时间的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物理观念) 了解误差的定义,掌握减小误差的方法,了解误差与错误的区别(物理观念) 能通过日常经验、物品和自然现象粗略估测长度和时间。了解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科学思维)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章节目标 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会判断哪些运动属于机械运动(物理观念)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会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由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物理观念、科学思维)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物理观念)
第3节 运动的快慢
章节目标 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体会用物理量之比定义新物理量(速度)的方法(物理观念、科学思维)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科学思维)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学会用图像描述匀速直线运动(物理观念、科学思维) 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物理观念、科学思维) 了解我国高速列车、火星车等的速度,并从中体验到中华民族的科技成就感和自豪感,养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科学态度与责任)
第4节 速度的测量
章节目标 能用刻度尺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能用秒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能根据公式计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速度(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测量小车速度的方法,能写出简单的实验报告。(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能分析时间数据对速度测量的影响,能提出并改进准确量数据的做法(科学思维)
思维导图回顾知识
重难知识易混易错
专题重点回顾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刻度尺的读数:视线应正对刻度线,估读到①________位 停表的读数:小表盘的分钟数+大表盘的秒数
参照物的选取与运动状态的判断 参照物的判断:若物体静止,则相对于研究物体位置②______的物体是参照物; 若物体运动,则相对于研究物体位置③______的物体是参照物 运动状态的判断: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④______,则该物体是运动的;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⑤_______,则该物体是静止的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⑥______的
速度 公式: 单位换算:1m/s = ⑦_______km/h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沿直线运动、速度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易错点
1.刻度尺的读数
用零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末端读数减去起始端读数;当被测物体的末端与刻度尺的某一刻度线恰好对齐时,估读为“0”不能省略;记录的结果要带单位。
【例】如图所示,为了让读数更精确,应选择_______(选填“甲”或“乙”)刻度尺,所测物块的长度为_______cm。
答案:乙;2.85(2.83~2.87均可)
解析: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测量结果越精确,由题图可知,甲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5 cm,乙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 cm,故使用乙刻度尺测量更精确。由题图可知,物块左侧与乙刻度尺的1.00 cm处对齐,右侧与乙刻度尺的3.85 cm处对齐,所以所测物块的长度为。
2.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数据处理
删除错误数据(分度值不一致、与准确值差别较大、漏记单位)→求正确数据的平均值→根据“四舍五入”,结果保留位数与所给数据的位数一致→若最后一位有效数字是零,应保留,不能删除
【例】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先后四次测量的结果为:13.25cm、13.27cm、13.42cm、13.28cm,则该物体的长度为( )
A.13.26cm B.13.27cm C.13.267cm D.13.31cm
答案:B
解析:13.42cm与其余三组数据偏差较大,为错误数据,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得数保留两位小数,物体的长度为
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3.混淆研究对象和参照物
在选择参照物时,易把研究对象本身选为参照物,或没有明确研究对象,没有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研究对象是人们要研究的物体,在题干中,其运动状态是已知的。
【例】2024年8月1日凌晨,巴黎奥运会游泳项目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中国选手潘展乐以46秒40夺冠,并打破他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赢下奥运会“飞鱼大战”。看比赛直播的时,我们感觉潘展乐游得飞快,我们所选的参照物是( )
A.电视机屏幕 B.电视机前的我们
C.泳池中隔离水道的浮线 D.运动员自己
答案:C
解析:A.以电视机屏幕为参照物,运动员与电视机屏幕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运动员是静止的,故A不符合题意;B.以电视机前的我们为参照物,运动员与电视机前的我们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运动员是静止的,故B不符合题意;C.以游泳池中隔离水道的浮线为参照物,运动员与游泳池中隔离水道的浮线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运动员是运动的,故C符合题意;D.以运动员自己为参照物,运动员与运动员自己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运动员是静止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4.不能正确理解速度的概念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恒定不变的,可以由任何一段路程与对应的时间计算得出,且求得的值是相同的。
【例】关于勾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B.通过的路程越大,速度一定越大
C.运动所用的时间越长,速度一定越小 D.速度与运动路程无关,与运动时间也无关
答案:D
审题要注意:当题目中指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就意味着物体沿直线运动,且每时每刻运动速度的大小都不变。即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是定值,与路程、时间无关。
5.平均速度与速度的平均值易混淆
(1)概念不同:“平均速度”是物理概念,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即总路程除以总时间;“速度的平均值”是数学概念,它只是求若干个速度数值上的算术平均数。
(2)表达式不同:“平均速度”的计算表达式是;“速度的平均值”的计算表达式是
【例】某一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已知它在前一半路程的速度为6m/s,在后一半路程的速度为10m/s,那么它在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8 m/s B.6.4 m/s C.7.5 m/s D.9 m/s
易错 选项 错因分析 正确解答
A 错解为。产生这一错误的原因是不能正确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把求全程的平均速度错误地理解为求各个过程速度的平均值 全程的平均速度一定是用全程的总路程除以全程所用的总时间来求解
答案:C
6.利用“频闪照相技术”研究物体运动快慢变化情况时容易出错
“频闪照相技术”是将运动物体在相同时间间隔内所处的位置以照片的形式展示出来。在计算平均速度时,容易误将照片数当成间隔数(闪拍次数),要明确频闪照相机每隔多长时间闪拍一次,能根据题图正确数出在某段路程上闪拍的次数,从而确定通过某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另外,在计算时,还要注意题目对速度单位的要求。
【例】如图所示,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点到F点是做______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小球通过的路程是____________cm。其中小球在DF段用时____________s,在DF段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_m/s。
答案:变速;12.50;0.4;0.2
解析:如图所示,小球从A点到F点相同的时间通过的路程不相同,根据速度的公式,是做变速直线运动。
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 cm,小球从A点到F点的路程为12.50cm,其中DF段的路程为
DF段的时间为
DF段的平均速度为
单元核心素养对接中考
1.[2024年新疆中考真题]如图所示为钓鱼时鱼漂静浮于水面的示意图。某次鱼咬钩后,鱼漂从露出水面的长度为6cm竖直向下运动到露出水面的长度为2cm的过程,所用时间为0.4s,则该运动过程鱼漂的平均速度为( )
A.5cm/s B.10cm/s C.15cm/s D.20cm/s、
2.[2024年湖北中考真题]我国古代把女子一拃长称为“咫”,男子一拃长称作“尺”,如图。“咫尺之间”用来比喻相距很近,实际“咫”与“尺”的长度相差大约为( )
A.3mm B.3cm C.3dm D.3m
3.(多选)图是龟兔百米赛跑的图像,根据图像判断正确的是( )
A.比赛开始时,乌龟先出发
B.比赛结果是乌龟获胜
C.比赛途中,乌龟和兔子共相遇三次
D.整个比赛过程中乌龟的平均速度更大
4.如图所示是从高空俯拍到的一条弯弯的道路的照片,我们可以使用多种方法巧妙粗略地测出照片中道路的长度。其中一种方法如下(测量先后顺序已被打乱),正确的测量顺序是( )
①取一圆规,将它的两个支脚张开0.3cm;
②计算图上道路的长度,为;
③数出道路被分成的段数n;
④用圆规在图上将所要测量的道路分段,每段长度为0.3cm。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④①② D.①④③②
5.如图所示,经测定,某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即图中“反应过程”所用时间)是0.4s。在某次实验中,该志愿者驾车以72km/h 的速度在实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距离为33m。若志愿者边打电话边驾车,以72km/h的速度在实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距离为39m。则( )
A.当志愿者反应过程所用时间是0.4s时,减速过程汽车经过的距离是26m
B.志愿者边打电话边驾车时的刹车反应时间是0.4s
C.志愿者边打电话边驾车时的刹车反应时间是0.6s
D.志愿者边打电话边驾车时,汽车在反应过程通过的距离是14m
6.[2024年广东中考真题]测量地图上A、B两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读数为___________cm。
7.[2024年安徽中考真题]如图所示,玉兔二号月球车沿着嫦娥四号探测器的斜梯缓缓下行,到达月球表面,留下了属于中国的印记。在玉兔二号月球车下行的过程中,若以玉兔二号为参照物,则嫦娥四号是___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8.春节期间,小雨和爸爸妈妈一起自驾回老家与爷爷奶奶团聚,汽车即将进入某隧道时,小雨从隧道入口上方的标示牌得知隧道全长21km,小雨观察了汽车速度计,如图所示,当时汽车的速度是_________km/h,如果保持这个车速通过此隧道,所需时间为_________min。小雨想起自己上学时的情景:她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2m/s,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
9.按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1)如图甲、乙所示,在测物体的长度时,两种方式中正确的是______图。如图丙所示,秒表的读数为______s。
(2)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______。若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四次,读数分别为25.95cm、26.02cm、26.03cm、26.03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______,该物理课本的长度应为______。
(3)若有一把刻度尺是用金属材料做成的,且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变化很明显,那么在严冬季节用它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0.小明在成长笔记中记录了表中错题,请你帮助他找出错误之处、分析错因并写出正确解答过程。
错题记录 匀速行进中的高速列车速度为,高速列车长,求列车以该速度通过一条长的隧道的时间。 解:,列车通过隧道的路程 由得,列车通过隧道的时间
错题改正 错误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因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在“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活动中,取两张等大的圆形纸,分别剪去两个大小不等的扇形,如图甲所示,再将它们做成图乙所示的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1)制作时为了确保锥角不同的两个纸锥质量相同,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实验时为了比较大小不同的两个纸锥下落的快慢可采用的方法有:一是让它们运动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二是_________;
(2)如果要测量纸锥下落的平均速度,可根据原理,先测出纸锥下落的高度和下落的时间,再计算出速度,为此需要的测量工具有秒表和_________;
(3)由于纸锥难以竖直下落,会导致测出的纸锥速度_________(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12.在“探究气泡的运动规律”时,在内径约为1cm、长为60cm的玻璃管中注煤油,管内留一个小气泡后封住开口.将玻璃管翻转后竖直放置,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如图
(1)实验小组的同学在讨论“如何测量气泡从O点运动到10cm、20cm、30cm和40cm处所用的时间”,甲同学的方案是“将玻璃管翻转竖直放置后立即计时如图甲”;乙同学的方案是“将玻璃管翻转竖直放置后,等气泡运动上升一定距离开始计时如图乙”.应选_____同学的方案,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照正确的方案,测得的数据如表,负责记录的同学漏记一次的时间,你认为这个数据可能是_____,依据是_____.
从O点开始的路程s/cm 0 10 20 30 40
从O点开始计时的时间m/s 0 5 10 20
(3)通过上面的数据分析,你能得出从O点开始气泡做_____运动.
(4)气泡到达30cm处的速度是_______m/s.
13.某同学家住在21楼。乘坐电梯回家时,他用手表测出:电梯从1楼一直运行到5楼用时8s;在5楼时有人出电梯,电梯停了10s;接着电梯一直运行到21楼,又用时30s。已知每层楼的高度为3m,则电梯从1楼到5楼、从1楼到21 楼运行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14.某人驾车经标志牌提示得知前方有一座桥,过该桥需要先上坡,再走一段平路,最后下坡,并且上坡,平路及下坡的路程相等,都是60米。
(1)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试计算从标志牌到上桥最快需要用几分钟。
(2)过桥时,上坡、平路,下坡的速度分别为每秒4米、6米、8米,求他过桥的平均速度。
15.为改变鹤壁市交通状况,从鹤壁市到所辖各区县基本建有快速通道,由于道路宽大平直,个别司机驾车严重超速。在一限速的快速通道,为了监督司机是否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安装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当汽车向放置在道路中间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时,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测速仪根据两次接收到汽车反射回来的超声波时间差计算出汽车的速度。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超声波在空气中的速度是。求:
(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离测速仪的距离;
(2)汽车从第一次接收到信号到第二次接收到信号通过的路程;
(3)该汽车是否超速。
答案及解析
①分度值的下一 ②不变 ③改变 ④改变 ⑤不变 ⑥相对 ⑦3.6 ⑧保持不变
1.答案:B
解析:
2.答案:B
3.答案:AC
解析:A.由题图可知,兔子是在时刻出发的,比乌龟晚出发,故A正确;
B.由题图可知,兔子在时刻到达100m处,乌龟在时刻到100m处,且比小,故兔子先到达终点,兔子获胜,故B错误;
C.由兔子和乌龟的图线相交三次可知,兔子和乌龟相遇三次,故C正确;
D.由于乌龟和兔子通过的路程相等,乌龟运动的时间长,说明乌龟的平均速度较小,故D错误。
4.答案:D
解析:先后顺序是:
①取一圆规,将它的两个支脚张开0.3cm;
④用圆规在图上将所要测量的道路分段,每段长度为0.3cm.
③数出道路被分成的段数n;
②计算图上道路的长度,为;故正确的是D。
故选:D。
5.答案:D
解析:A.当志愿者反应过程所用时间是0.4s时,志愿者反应过程汽车行驶的路程为
减速过程汽车经过的距离是
故A不符合题意;
BCD.志愿者边打电话边驾车时的刹车反应时间时汽车行驶的路程为
志愿者边打电话边驾车时的反应时间为
故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6.答案:2.35
解析:如图所示,分度值为0.1cm,刻度尺需要估读,故读数为2.35cm。
7.答案:运动
解析:在玉兔二号月球车下行的过程中,若以玉兔二号为参照物,则嫦娥四号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是运动的。
8.答案:70;18;小雨1s通过的距离为1.2m
解析:观察速度计可知,当时汽车的速度是
由速度公式可知,汽车的行驶时间
小雨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2m/s,表示小雨1s通过的路程为1.2m。
9.答案:(1)甲;275.1
(2)求平均值,减小误差;25.95cm;③.26.03
(3)偏大
解析:(1)如图甲、乙所示,在测物体的长度时,两种方式中正确的是甲图,乙图读数时,视线没有与刻度面垂直。
如图丙所示,秒表小表盘的分度值为0.5min,指针在4~5之间,且偏向4位置,读作4min;大表盘的分度值为0.1s,示数为35.1s,则停表的读数是
(2)实验中多次实验的目的有求平均值,减小误差或者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得到普遍规律。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若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四次,读数分别为25.95cm、26.02cm、26.03cm、26.03cm,其中25.95cm的准确值与其他数据不同,是错误的数据。
该物理课本的长度应为
(3)若有一把刻度尺是用金属材料做成的,且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变化很明显,那么在严冬季节用它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刻度尺由于受冷收缩,导致刻度值变大,其测量结果将偏大。
10.答案:见解析
解析:错误之处:列车通过隧道时经过的路程错误;
错因分析:计算列车通过的路程时,没有考虑列车本身的长度;
正确解答:
解:
列车通过隧道的路程
由得,列车通过隧道的时间
11.答案:(1)剪下的扇形纸贴在原来的纸锥上;运动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或让它们从相同高度落下,比较时间);(2)(刻度/米)尺;(3)偏小
解析:(1)取两张等大的圆形纸,分别剪去两个大小不等的扇形,将剪去的扇形贴在纸锥上,便可保证纸锥的质量是相同的;根据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可知,实验时为了比较大小不同的两个纸锥下落的快慢可采用的方法有:一是让它们运动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二是从相同高度落下,比较时间。
(2)测量纸锥平均速度的原理是,因此需要用米尺测出纸锥下落的高度,用秒表测出纸锥下落的时间
(3)纸锥难以竖直下落,测量的时间会偏大,而下落的高度一定,根据可知,会导致测出的纸锥速度偏小。
12.答案:(1)乙;便于测量时间;(2)15;路程与时间成正比;(3)匀速直线运动;(4)0.02
解析:(1)因为实验目的是测量气泡从O点运动到10cm、20cm、30cm和40cm处所用的时间,因此将玻璃管翻转竖直放置后,为便于测量时间,等气泡运动上升到0位置时开始计时,故同意乙同学的方案;
(2)根据表中的时间关系可知,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则时间为15s;
(3)通过上面的数据分析,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4)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气泡在10cm到40cm区间所用时间,则气泡在10cm到40cm区间通过的路程
则速度
13.答案:1.5m/s;1.25m/s
解析:电梯从1层到达5层,实际上升了层的高度,电梯上升的高度
该同学从1层到达5层所用的时间为
电梯的平均速度
电梯从1层到达21层,实际上升了层的高度,电梯上升的高度:
该同学从1层到达21层所用的时间
电梯的平均速度
14.答案:(1)27min;(2)5.5m/s
解析:(1)如图,标志牌到桥的距离为18km,车辆限速40km/h,从标志牌到上桥最快需要的时间
(2)过桥时,上坡、平路,下坡的时间分别为
他过桥的平均速度
15.答案:(1)102m;(2)34m;(3)超速
解析:(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离测速仪的距离
(2)第二次接收到信号时离测速仪的距离
汽车从第一次接收到信号到第二次接收到信号通过的路程
(3)汽车从第一次接收到信号到第二次接收到信号所用时间
汽车的速度
因此该车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