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题突破12 合理解释、理解类
【典题示例】
(2024·山东·19)
高考真题 解题示范
材料一 下表所示是1960—1980年部分非洲国家主要商品出口情况统计。 区域国别主要商品在出口总值中的占比1960年1970年1980年北部 非洲埃及石油—4.6%57.8%阿尔及利亚石油—67.5%91.6%东部 非洲埃塞俄比亚咖啡49.0%59.3%64.1%乌干达咖啡36.9%50.4%98.7%西部 非洲尼日利亚石油2.7%57.6%95.3%利比里亚铁矿砂41.9%70.1%52.7%中部 非洲加蓬石油21.4%34.3%62.3%刚果石油—10.5%77.9%南部 非洲博茨瓦纳钻石—14.7%60.8%赞比亚铜—95.2%91.3%
——摘编自[肯尼亚]A.A.马兹鲁伊主编《非洲通史》(第八卷) 材料二 1962—1995年,法国在非洲总共进行了19次军事行动。与非洲法语区国家共签订了23个军事合作协定。法国军队在其中六个国家执行“提高影响力的任务”:喀麦隆(10人)、吉布提(3 500人)、加蓬(610人)、科特迪瓦(580人)、中非共和国(1 500人)、塞内加尔(1 300人)。 ——摘编自[法]多米尼克·马亚尔《从历史角度看法国在非洲的军事存在》 材料三 甲1963年10月,牛津大学教授休·特雷弗-罗珀在一次讲座中称:非洲新的统治者们所立足的都是欧洲创建的文明基础,是欧洲的技术、欧洲的榜样和欧洲的思想让非洲世界走出野蛮时代,与过去的传统分隔开来。非洲过去的历史,如果有意义的话,就在于它是欧洲的历史乙1999年8月,尼日利亚的牧师瑞弗伦德·苏尖锐批评说:“大多数受过教育的尼日利亚人民,他们都是外国行为方式的模仿者,喜欢在我们面前炫耀他们的欧美超道德(实际是非道德的)倾向……”
——摘编自[加纳]乔治·B.N.阿耶提《解放后的非洲:非洲未来发展的蓝图》等 分析说明什么是“真正的解放”。 1.定位时空信息:二战后的非洲。 2.挖掘隐含前提:战后非洲国家的相继独立;国际政治经济新旧秩序依然存在。 3.规划论证结构 (1)梳理材料层次,解读材料内容:非洲经济、军事、文化都没有真正独立。 (2)明确阐述主题,组织答题逻辑:非洲为什么没有真正解放,非洲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 (3)条理展开论述:借助材料,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结尾升华。
【答题技巧】
破解合理解释、理解类试题的方法 合理解释类一般是指对历史现象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理性分析即应用史实进行论证,客观评判即在史料论证的基础上分析其影响、意义或作用。 解题技巧:先明确要解释的主题(论题),而后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史料论证。一般逻辑:是什么(内容/特点)+为什么+影响/怎么做。此步骤缺一不可,必须写全。
参考答案
大题突破12 合理解释、理解类
主题:真正的解放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全方位的解放,不只是政治的独立。
非洲的真正解放需要非洲国家实现经济多元化,减少对单一资源出口的依赖,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确保经济的自主性和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非洲国家需要在军事和安全事务上拥有完全的自主权,减少乃至消除外部军事干预,确保国家主权的完整;非洲社会能够正视并珍视自己的文化遗产,同时开放包容地吸收外部有益元素,发展出既具有本土特色又面向世界的新型文化身份,实现文化自信和创新;非洲国家不仅要解决经济和政治问题,还要致力于消除贫困、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整体和谐与进步,以使国家和民族在全球体系中享有平等的地位和尊重,拥有决定自身命运的能力。大题突破8 史料价值类
【典题示例】
(2024·黑吉辽·18,节选)
高考真题 解题示范
材料一 自公元前219年始,秦始皇数次东巡,“群臣诵功,请刻于石”,遂在泰山等地刻石勒铭。这些铭文叙述了秦始皇因六国“贪戾无厌,虐杀不已”,于是“禽灭六王”“平一宇内”,实行了“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等政策;秦始皇“作制明法”“不懈于治”“专隆教诲”“忧恤黔首”,官员“各知所行,事无嫌疑”;“六合之内”出现了“黔首安宁”“不用兵革”“男女礼顺”“莫不受德”“承顺圣意”的景象。 ——据《史记》等整理 材料二 公元14年罗马帝国首位皇帝奥古斯都去世,其生前自述被铭刻于陵墓入口处,主要内容为:奥古斯都“恢复了为派系势力主宰的共和国的自由”,平定高卢、西班牙等地战乱;多次为罗马平民发放金钱和粮食,“举办角斗表演”;复兴罗马传统,“修复了八十二座诸神之庙宇”;“解除了海上的海盗威胁”,“将罗马人民的所有行省”的边界扩大了。铭文强调奥古斯都的最高权力源于元老院和罗马公民的授予。该铭文后被诸行省传抄。 ——摘编自张楠、张强《<奥古斯都功德碑>译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始皇刻石与奥古斯都功德碑共同的史料价值。 1.定位时空信息:古代中国和罗马。 2.挖掘隐含前提:秦朝的统一、古罗马的政制。 3.获取和解读信息 (1)秦始皇刻石铭文涉及秦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以及统治思想。 (2)奥古斯都功德碑铭文涉及罗马的政治、军事、文化政策等。 4.明确答题思路 (1)明确史料类型及其价值定位。 (2)提取铭文中的关键信息,找寻共性,推断其可用于研究的问题。 (3)依次进行说明,从局部到整体。
【答题技巧】
破解史料价值类试题的方法 该类试题通常要求对所提供的史料展开分析,并指出其史料价值。解题思路如下 首先,说明史料来源(史料出处+史料分类、表现形式+研究领域及价值),常见表述:材料选自何处,是研究何时何地何事件的(一手、重要)史料,具有(一定的、很高的)史料价值,或可和其他材料相互印证,对研究何事是一个重要的史料补充。 其次,分别提取史料中的关键词(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其价值。常见表述:材料A反映了……可用于研究……;材料B反映了……可用于研究…… 再次,总结升华。常见表述:材料从……和……角度反映了何时何地何事的状况,是……的一个缩影。有些史料存在明显局限的,还需要指出史料的局限,并提出正确的处理方式。
参考答案
大题突破8 史料价值类
史料价值:两者均为实物史料,直接反映了各自帝国的政治、文化政策及统治者的治理思想,对研究古代帝国制度具有重要价值。大题突破11 历史短文类
【典题示例】
(2023·浙江6月·24)
高考真题 解题示范
观察两幅图片,提取关联信息,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20世纪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1.定位时空信息:20世纪前期的世界。 2.挖掘隐含前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结束。 3.获取和解读信息 (1)左图: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2)右图:日本法西斯战败与投降。 4.规划论证结构 (1)明确材料主旨,拟定主题:围绕战争与和平。 (2)确定写作思路,明确步骤:战争背景、过程与影响。 (3)完整表述成文,注意升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答题技巧】
破解历史短文类试题的方法 (1)审设问,谋篇布局:按照作文格式,标题放中间,短文内容用段落格式。 (2)细读材料,明确短文主题:明确主题内涵,从整体上确定答案的大体结构,确定考查的时间范围、知识覆盖、教材依托等。 (3)思考如何写作: ①从哪些角度组织语言,举哪些例子等,注重逻辑(侧重是什么 为什么 还是怎么样 ); ②因题而定宗旨的组合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样。 (4)组织答案,表述成文: ①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②要注意利用历史事件的背景或时间、人物或是影响等来连接历史事件,史论结合,完整表述(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能序号化)。 (5)总结升华:一般上升到理论层次、史学层次、本质层面、家国情怀、对今天的借鉴意义或现实意义等(比如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等)。
参考答案
大题突破11 历史短文类
题目:反思战争,珍惜和平。
阐释:由于德、意、日法西斯疯狂扩军备战,1936年,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了。1939年9月,德军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袭击,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2年1月,中国、苏联、美国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进程。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投掷下两颗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和长崎。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以及难以估量的文明劫难和心灵创伤。
和平来之不易,悲剧不能重演。世界各国要反思战争,珍惜和平,要加强友好合作,团结互助,遏制霸权主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题突破9 评论、论述观点类
【典题示例】
(2023·北京·18)[延续与变迁]
高考真题 解题示范
材料一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代。 材料二 20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 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 1.定位时空信息:15—18世纪的欧洲历史。 2.挖掘隐含前提: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的开展。 3.规划论证结构 (1)概括材料观点:材料一的传统观点是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材料二的新观点是18世纪中后期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 (2)调动相关信息:若赞同传统观点,则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全方位影响予以说明;若认同新的观点,则结合工业革命产生的深刻影响予以说明。
【答题技巧】
破解评论、论述观点类试题的方法 首先,明确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 其次,表明我对观点的态度“若何”(怎么样),即你对该意见如何评价,也就是分析其观点的对与错及其根源,一般可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或者理论的高度等方面思考。 再次,阐述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即得出该结论的理由是什么,一般运用史实说明原因或影响。 在解答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解答时要牢记注意事项,规避风险,稳扎稳打。就材料中自己掌握史料最充分、最熟悉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证;尽量不论证逆向思维观点或轻易否定材料中的顺向思维观点;注意史论的时空限制,准确表述一个完整的历史观点。 (2)注意有时学者提出的某些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总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对学者观点进行合理的解读是一个较为“讨巧”的得分手段;完全否定式的作答应谨慎使用,除非学者观点有明显瑕疵,且自己的论据确凿。
参考答案
大题突破9 评论、论述观点类
材料一观点: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欧洲进入现代。
评析:我赞同该观点。公元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密切了欧洲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雏形出现,食物物种交流增多,引起了欧洲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引发了思想的变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经济与思想的变化,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变革。
材料二观点: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无本质变化,18世纪中后期欧洲才真正步入现代化。
评析:我赞同该观点。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到18世纪中后期,蒸汽机的改良与推广,促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工业革命带来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欧洲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法国大革命爆发,促使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从一国向多国扩展,其影响蔓延至其他国家,最终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因此,18世纪中后期欧洲社会发生了巨变,真正步入了现代化。大题突破10 选择观点类
【典题示例】
(2024·湖北·19)[物质与文明]
高考真题 解题示范
文明通过不断吸收、创造新物品而获得成长,即使最普通的一件物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可能成为改变世界的关键。有学者指出,物品与文明的关系有以下几种类型: 类型含义事例一一件物品的普遍传播,影响众多人的生活美洲大陆的土豆、辣椒等作物传入欧亚大陆,引发生活方式改变二一批新物品应社会变革而生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适应了工业化时代城市扩张的需要三关键物品的出现催生出全新的物品体系内燃机、电子计算机等关键物品诞生,辐射出以其为中心的一个个新物品体系
在上述三种类型中任选其一,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1.定位时空信息:世界近现代历史。 2.挖掘隐含前提:哥伦布大交换、工业革命和新技术革命等。 3.规划论证结构 (1)定位材料核心:物品与文明的关系。 (2)明确论述观点:如选择第三种类型,确定论题,如“科技革命推动世界文明进步”。 (3)调动相关信息:结合科技革命中的重大发明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展开阐述。
【答题技巧】
破解选择观点类试题的方法 (1)审清题目: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的要求和考查的知识点;注意题目中给出的材料,理解材料所包含的信息和表达的观点。 (2)提取观点:从题目或材料中找出不同的观点或立场,识别每个观点的核心内容,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或理论依据。 (3)选择观点: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题目要求,选择一个或多个观点进行论证;考虑选择的观点是否具有合理性、创新性或争议性,以确保能够充分展开论证。 (4)构建论证:使用历史事实、数据、文献等材料来支持所选观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历史背景、影响、原因等;注意史论结合,将历史知识和理论融入到论证过程中。 注意事项: (1)回答时首先点明同意第一种还是第二种观点,勿放在论述后点明或不加选择,选择观点即可得分;要选择自己最熟悉、最理解、最有根有据的观点来论证; (2)对所选择观点进行论证,一要依据所学知识,二要注意材料信息的利用。
参考答案
大题突破10 选择观点类
选择类型三:关键物品的出现催生出全新的物品体系。
论题:科技革命推动世界文明进步。
论述:人类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发展,蒸汽机、内燃机、计算机等关键物品先后出现,推动了交通、通信、电力等多个行业的技术革新,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变革,辐射出诸如汽车、飞机、地铁、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新物品体系,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总之,关键物品的出现,推动了世界物品体系的完善和世界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