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友谊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上期初2024级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历史
(考试时间:45分钟 满分: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1~6页)和答题卡两部分。
2.试题卷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改涂其它答案标号。试题卷非选择题答在答题卡上。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答题卡上。
3.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下列各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选项,请选出来,然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的题号下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
1. 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如果要了解中国文明的起源,最可靠的史料应是( )
A. 神话传说 B. 甲骨卜辞 C. 历史遗迹 D. 史书记载
2. 2022年9月,考古学家在湖北学堂梁子遗址发现一具距今100万年左右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将之命名为“郧县人”3号,这是迄今所见欧亚内陆同时代最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据此考古发现可知
A. 郧县人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 B. 该遗址是世界上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C. 郧县人是欧亚内陆最早的古人类 D. 该遗址为探讨古人类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3. 1975年,贵州省博物馆人员在位于兴义市附近的顶效镇猫猫山东侧进行发掘,获人类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及大量打制石器,并发现用火遗址,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人类画集》,将猫猫洞出土的人骨化石定名为“兴义人”。与“兴义人”同一时期懂得人工取火的中国境内原始人类是( )
A. 元谋人 B. 蓝田人 C. 北京人 D. 山顶洞人
4. 根据近代考古发掘,在台湾台南县出土的黑陶,高雄市出土的彩陶,质地、形状同大陆东南沿海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十分相似;特别是一种几何形花纹的陶器,和福建一带的原始文化有着相同的特征。据此可以判断,台湾和大陆的联系开始于
A. 史前时期 B. 尧舜时期 C. 夏商时期 D. 三国时期
5. 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提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
A. 天然火的运用 B. 打制石器的使用
C. 群居生活出现 D. 原始农业的兴起
6. 美国大学芭芭拉·沙尔和迈克尔·普鲁加南联合开展了一项DNA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栽培稻的确起源于中国,你还能从下面哪个遗址中找到水稻起源于中国的证据?( )
A. 北京人遗址 B. 河姆渡遗址 C. 半坡遗址 D. 大汶口遗址
7. 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大汶口原始居民中最大的变化是( )
A. 共同生活的人越来越多 B. 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C. 开始有明确的社会分工 D. 开始产生了鲜明的姓氏文化
8. 下面是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都城遗址考古发掘的实物(复原物),据修证,该遗址距今已在4000多年的历史:这些写古实物(复原物)能够佐证当时这地区( )
A. 手工业水平已经较为发达 B. 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分化
C. 代表农耕文明的最高水平 D. 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形态
9. 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就普遍流行着对龙的崇拜。下列出土于不同地区史前时期文化遗址中的龙形器物,共同印证了( )
图一彩绘龙纹陶盘(山西陶寺遗址) 图二玉猪龙(内蒙古红山文化遗址) 图三玉龙(安徽凌家滩遗址)
A. 中原地区较高的文明程度 B. 玉器制造业的水平高超
C. 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 D. 黄河流域孕育早期国家
10.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这是孙中山对“人文初祖”黄帝的评价。与“平定蚩尤乱”有关的战役是( )
A. 阪泉之战 B. 涿鹿之战 C. 城濮之战 D. 巨鹿之战
11. “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
A. 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 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C. 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 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
12. 二里头遗址是一座沉睡千年的神秘古城,被誉为“最早的中国”。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该遗址反映出( )
A. 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B. 商朝社会贫富分化很严重
C.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D. 商朝时期手工业非常发达
13. 历史学家郭沫若诗句:“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与“安阳”成为商朝都城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商汤灭夏 B. 鸣条之战 C. 盘庚迁都 D. “国人暴动”
14.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这表明,分封制
A 强化了血缘与政治联系 B. 埋下了分裂割据隐患
C. 突出了权利与义务统一 D. 淡化了民众等级观念
15. 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东周的前期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该时期始于( )
A. 周厉王国人暴动 B. 周平王东迁洛邑
C. 齐桓公成为霸主 D. 韩赵魏三家分晋
二、综合题(16题6分,17题7分,18题7分,共20分)
16. 为探究我国远古人类的生活,某校举行了“远古祖先的拜访”为主题的研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
【任务一 对号入座】
材料一 ①河姆渡原始居民②元谋人③半坡原始居民④蓝田人⑤北京人
洞穴时代的远古人类 A
定居时代的远古人类 B
【任务二 图说历史】
材料二
【任务三 归纳概括】
材料三 我国是早期人类化石和文化发现的重要地区之一。我国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遗址有二十余处,北起辽宁,南及云南,东到安徽。其中,沿黄河、长江两大河流域分布较为密集。
(1)依据所学知识,将材料一中远古人类的序号填入表格A、B两处位置。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图1、图2房屋结构的名称。造成这两种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我国早期人类的分布有哪些特点?
17. 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王朝更替】
材料一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伐纣,八百载,最长久。
——据《三字经》
【制度创新】
材料二
【历史启示】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说“家天下”是从谁开始的?“周武王,始伐纣”指的是哪场战役?
(2)在材料二中,图一的A和B处分别对应的是哪种王位继承制度?
(3)材料二中的图二反映了西周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该制度实行的目的是什么?
(4)根据材料三中的三幅图片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夏、商、西周三朝的灭亡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
18. 春秋时期,社会变化中不断发展。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一场历史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政治变化】
材料一 随着王权的沦落,诸侯对天子的朝聘、贡献大大减少,王室财政越来越拮据,不得不仰赖诸侯的资助,周桓王(东周第二位君主)曾派人向鲁国求赙(丧葬费)。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
社会变化】
材料二 春秋时期,居住在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于是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 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地域界限,为各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前提,从而密切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经济文化的联系。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经济变化】
材料三 春秋时期掌握了冶炼生铁的先进技术。铁器的使用使大规模开垦荒地成为可能……铁制农具的应用,使在农业上比较广泛地使用牲畜成为必要。
——摘编自白至德《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上古时代》等
春秋时期青铜牛尊
(1)根据材料一、分析周天子与诸侯关系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打着“攘夷”旗号成为春秋首霸的诸侯的名字,并简述春秋争霸战争产生的积极影响。(不得照抄材料原文)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春秋时期我国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种新现象的出现有何影响?
四川省广安友谊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上期初2024级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历史 简要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下列各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选项,请选出来,然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的题号下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
【1题答案】
【答案】C
【2题答案】
【答案】D
【3题答案】
【答案】D
【4题答案】
【答案】A
【5题答案】
【答案】D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B
【8题答案】
【答案】D
【9题答案】
【答案】C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D
【12题答案】
【答案】A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B
【15题答案】
【答案】B
二、综合题(16题6分,17题7分,18题7分,共20分)
【16题答案】
【答案】(1)A:②④⑤;B:①③。
(2)结构:图一:干栏式建筑;图二: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原因: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或气候条件不同),南方气候湿润,北方气候干燥。
(3)分布范围广泛;数量众多;多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分布不平衡,多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17题答案】
【答案】(1)启。牧野之战
(2)A:禅让制; B:世袭制
(3)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统治
(4)原因:末代君主残暴昏庸。启示:暴政会导致亡国,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实行仁政,国家才会长治久安等。
【18题答案】
【答案】(1)变化:诸侯国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朝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促国的经济支持。原因:周王室衰微,仅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实际上已无力控制诸侯,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
(2)诸侯:齐桓公。影响:促进民族交融,各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密切了各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各族的经济发展弱;小诸侯国被消灭,强大诸侯国的疆域越来越大,有利于局部地区的统一。
(3)新现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影响:使农业的精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使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使人口不新增多;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