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评估历史试卷(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静海区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评估历史试卷(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6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17 21:31: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阶段评估
七年级历史答题卡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考生保存本试卷,答题卡统一上交。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1.下图为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的历史信息是( )
A. 北京人是我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 B. 我国古人类遗址分布十分广泛
C. 当时中华大地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 D. 我国农业生产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2.2019年7月9日清华大学首封录取通知书正式发出,随通知书一同寄出的还有清华大学校长邱勇送给新生的一本书——《万古江河》。在这本书中讲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书中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
A. 天然火的运用 B. 打制石器的使用 C. 群居生活出现 D. 原始农业的兴起
3.“他是一个终结者,他也是一个开拓者,在他这里,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材料中的“他”是( )
A. 黄帝 B. 尧 C. 舜 D. 禹
4.西周时期,对墓葬用品有严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规定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B. 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 青铜冶炼技术较落后 D. 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5.下图是出土文物“商鞅方升”,它可以佐证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措施( )
A. 奖励军功 B. 统一度量衡 C. 奖励耕织 D. 确立县制
6.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更替,社会大变革,其根本原因是( )
A.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 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C. 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D. 兼并战争频繁规模更大
7.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其中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的思想家是( )
A. 孔子 B. 老子 C. 墨子 D. 韩非
8.老子认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二者都主张( )
A. 无为而治 B. 重农抑商 C. 儒道一家 D. 以民为本
9.“光盘行动”体现的是勤俭节用的传统美德。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爱”“非攻”,同时就提倡“节俭”“节用”。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 )
A. 老子 B. 孟子 C. 韩非子 D. 墨子
10.如图是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据此可知( )
甲骨文 周代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A. 汉字是我国唯一文字 B. 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C. 汉字的演变由简到繁 D. 汉字使用形声造字法
11.小华同学在参观山西博物院举办的商周文物展览时,拍摄了一组青铜器的图片。从中不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A. 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 B. 青铜器种类繁多,用途广泛
C. 青铜器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D. 青铜铸造业的工艺水平高超
12.他是战国末期楚国人,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直到今天,人们还在用“划龙舟”、“吃粽子”等活动形式,纪念这位中国的著名诗人。他是( )
A. 屈原 B. 裴文中 C. 孔子 D. 老子
13.下面为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竹简中《编年记》的记载(部分)。这些记载可用于研究( )
A. 春秋诸侯的争霸战争 B. 秦统一六国的进程
C. 战国七雄的形成过程 D. 秦走向灭亡的原因
14.下列图片体现的秦始皇采取的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A. 加强文化控制 B. 加强经济管理 C. 巩固国家统一 D. 加速国家统一
15.列表归纳是历史学习常用的方法之一。从下表信息中可以得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有( )
秦朝全国人口 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 修筑长城 坑杀儒生 死刑 赋税
2000万人 70多万人 40万人 460多人 10多种 农民要上缴三分之二收获物
①繁重的徭役 ②沉重的赋税 ③残酷的刑罚 ④频繁的农民起义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6.秦始皇设想秦朝的江山传至二世、三世以至千万世,结果只传到秦二世就灭亡了,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的封建王朝。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 秦的暴政 B. 楚汉之争 C. 巨鹿之战 D. 大泽乡起义
17.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公元前209年可以表示为( )
A. 公元前3世纪初 B. 公元前3世纪末 C. 公元前2世纪初 D. 公元前2世纪末
18.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表现在( )
①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②建立了张楚政权 
③打击了秦朝黑暗统治 ④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9.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区空间,上写有“楚河”“汉界”字样。由此可以联想到的是( )
A. 楚汉之争 B. 巨鹿之战 C. 大泽乡起义 D. 垓下之战
20.西汉初年,人民流离失所,大片土地荒芜。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坐牛车。由此可见,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
A. 消灭项羽的残余势力 B. 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C. 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D. 解除朝中大将兵权
21.《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社会状况,西汉统治者采取的治国策略是( )
A. 休养生息 B. “以德化民” C. 削弱侯国 D. 实行分封
22.2021年考古发现,霸陵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与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这印证了汉文帝( )
A. 勤俭治国 B. 勤于政事 C. 善于用人 D. 虚怀纳谏
23.张杰同学在对比中国古代两个皇帝修建陵墓的不同做法后,不由感叹:“成由俭,败由奢。”他所对比的是( )
A. 周武王、项羽 B. 汉高祖、商纣王 C. 汉文帝、汉景帝 D. 汉文帝、秦始皇
24.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到:“从现实的角度看来,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不出十年之内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四百余年。”使这个“新的朝代”达到鼎盛的帝王是( )
A. 汉高祖 B. 汉景帝 C. 汉武帝 D. 汉光武帝
25.保证法令的实施、维护国家法律、法令和法制的统一等,是中国古代监察机构及监察官员的主要职责。下列秦汉时期的官职中具有监察功能的是( )
①丞相 ②刺史 ③御史大夫 ④太尉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26.《盐铁论》一书中提到,汉武帝时实行币制的彻底改革,集中货币发行权,禁止各地方政府铸钱,同时把盐铁经营权也收归中央。这些政策最直接的影响是( )
A. 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B. 成为大一统思想的精神支柱
C. 保障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稳定 D. 防止诸侯王和豪强地主势力过大
27.“读史使人明智”,中国悠久的历史给与后人太多的智慧等待着汲取。从夏商周到秦汉的兴亡更迭,这近两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 )
A. “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 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C.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 D. 科技进步是国家发展的唯一因素
28.从西周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到秦朝“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再到西汉“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是( )
A. 最高统治者权力加强 B. 对地方管理加强
C. 选官制度走向公平合理 D. 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29.历史观点是作者对于某个历史事件阐述自己的看法,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B. 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
C. 汉文帝在位多年车骑都没有增加 D. 铁农具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0.学者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强调运用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以考量古代历史文化。以下相关史料的对比研究,最符合“二重证据法”的是( )
A. 殷墟出土的甲骨与《史记·本纪》 B. 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C. 远古炎黄传说与黄帝陵遗址 D. 秦陵兵马俑与电视剧《大秦帝国》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31.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现实问题。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23分)
材料一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
(1)写出图中文字的名称及出现的朝代。它的发现有什么重要价值?(3分)
材料二 “福分,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摘编自《道德经》 材料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论语·颜渊篇》
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哪一学派的观点?其创始人分别是谁?(4分)
材料四
材料四中以这几位人物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中国古代思想界掀起了一次解放风潮,这一风潮的名称是什么?(2分)这一风潮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4)下面是材料四中四位思想家的治国主张,请在表格里写出对应的代表人物。(4分)
序号 治国主张 代表人物
A “民贵君轻,仁政于民” ①___________
B “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②___________
C “爱人如己,崇尚和平” ③___________
D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④___________
材料五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摘编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5)根据材料五,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2分)
32.改革、创新、有效的政策都能推动社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政治篇】
材料一 今日看来西周政治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说出材料一中西周实行的制度名称和目的。(2分)
材料二
(2) 材料二的图片反映了实行的什么制度?(2分)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统治者在地方上实行什么制度?(2分)
材料三 汉初,刘邦在地方大封子弟王,称为“诸侯王”。诸侯王的权力很大,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吏,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诸侯王还有一定的军权,有财政权,可在国内征收赋税。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3) 根据材料三中的文字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地方大封子弟王”带来的问题?(2分)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经济篇】
材料四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下令“以秦币同天下之币”。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货币……实行盐铁官营专卖。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状况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部编版
(4) 材料四中秦始皇、汉武帝统一货币,促进了国家经济的交流与发展。请说出他们统一的货币的名称。(4分)
【思想篇】
材料五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其他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而汉武帝则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视教育,在中央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国学。
(5) 材料五中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不同,但其目的相同,他们的共同目的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尊崇儒术”的影响。(2分)
【军事篇】
材料六

(6) 根据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在军事上采取的措施?(2分)图二中的卫青、霍去病通过哪场战役给匈奴以沉重打击,使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2分)

【总结篇】
(7)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是什么?(1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