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历史中外必修(上)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中历史中外必修(上)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18 15:35: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现代史)发展线索
1949
1956
1966
1976
197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课程标准】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建立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巩固政权——多领域、多举措、强根基
01
02
03
建设政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一、建立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时间地点
核心任务
会议内容
1949,9;北平
筹备新中国成立
确定国名、国旗、代国歌;制定共同纲领;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
幕时代表们陆续进入中南海新华门
一、建立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课堂探究】为什么说《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1949年9月21-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各民主党派、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和特邀代表662人……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代表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国家最高政权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规定了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3、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2.标志:
(1)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一、建立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3)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4)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问题探究:如何理解“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①实现了民族独立,改变了半殖民地位。
②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改变了被奴役的地位。
③结束了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国家基本统一。
④加强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阵营,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冷战格局
中的力量对比,对人类和平、民主、正义、进步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世界格局新状态
民族独立新形象
人民解放新面貌
国家统一新局面
一、建立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新民主主义社会特征:
①在社会形态上,是属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②在政治上实行各革命阶级联合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
并占有一定地位;
③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④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二、巩固政权——多领域、多举措、强根基
一个政党掌握政权后,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巩固和延续政权,理所当然要探索执政的规律。
——张荣臣《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
二、巩固政权——经济领域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尚有约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问题:
应对:
材料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土改的内容、实质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内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权发生转移)
实质:生产关系的调整。
影响:①使农民摆脱了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
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奠定良好基础。
土地改革(1950-1952)
二、巩固政权——经济领域
【课堂探究】毛泽东曾说,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请结合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反封建不仅仅是指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同时也包括摧毁封建统治根基。
②土地改革把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是摧毁封建剥削制度的基础;消灭地主阶级,则是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力量。
③实现"耕者有其田",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成为国家的主人,为结成工农联盟创造了条件。工农联盟的建立,从根本上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民族主义革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反对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的斗争。
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通常由资产阶级领导,故又称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
●历史概念辨析
二、巩固政权——经济领域
问题:
应对:
财政困难;物价飞涨。
二、巩固政权——军事领域
四川军阀
国民党残军
根据左图并结合教材157—158页的内容思考: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生的政权面临国内外哪些势力的威胁?又是如何应对?
二、巩固政权——军事领域
①继续进行人民解放战争后期作战
②剿匪肃反,巩固新生政权
二、巩固政权——军事领域
1950年6月25日
朝鲜内战爆发
美武装干涉,侵犯台湾海峡和东北
1950年6月底
南朝鲜军队和“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
1950年10月初
1950年10月
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朝鲜战争
1950年10月-1953年7月
美国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1953年7月27日
③抗美援朝(1950-1953)
◎美军第七舰队闯入台湾海峡
◎板门店签字仪式
二、巩固政权——军事领域
影响:
①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志愿军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杨根思
◎黄继光
◎邱少云
◎罗盛教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
二、巩固政权——外交领域
社会主义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新中国成立之后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是怎样的?
请思考
国际:1、两极格局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美苏冷战)
国际:2、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敌视和封锁中国政策。
(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
国内:3、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
二、巩固政权——外交领域
外交政策 内容 意义
“一边倒” 即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在保障革命成果、保卫和平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对待,不作为外交代表对待,以便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是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二、巩固政权——外交领域
三大外交方针
新中国初期
1954.06
1954.04
1955.04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终确定
日内瓦会议
亚非会议
(万隆会议)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新进展
新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边倒”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解决印度支那问题
“求同存异”
国际
环境
新中国的成立
经济恢复政权巩固
国内外相对稳定环境
独立自主
和平外交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对内
对外
国内
条件
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
新中国能够顺利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开展工业化建设有利条件有哪些?
三、建设政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经济领域:
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
社会主义工业化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特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这是中国第一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中长期计划。1951年开始编制,1955年正式通过并公布。“一五”计划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有步地促进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步增长,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三大改造的性质和方法 项目 农业和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改造前性质 个体所有制 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法 合作社 公私合营(和平赎买)
改造后性质 集体所有制 国营经济
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
三、建设政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三、建设政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三、建设政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2.政治领域——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
(2)主要内容:
①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全国一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根本的政治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基本的政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本的民族制度
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②确立了基本政治制度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建设政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3.思想领域——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尽艰辛获得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七大概括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对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予以充分肯定。1981年,在邓小平主持下,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发展。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
——摘自新华社《永远的丰碑 红色记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三、建设政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同课章节目录